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019 年地震次数达到 1217 次,是 2018 年的几十倍之多?

回答
2019年黄石国家公园的地震活动确实比2018年有了显著的增加,次数达到了1217次,这比前一年多了几十倍。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些吓人,尤其考虑到黄石公园以其活跃的地热和火山活动而闻名。但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首先,区分“地震次数”和“地震强度”:

数量激增不等于危险迫近: 1217次地震听起来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微弱的、人们根本感觉不到的“微震”。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监测系统非常灵敏,能够捕捉到极小震级的地震。很多时候,这些记录下来的地震能量非常微弱,对地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就像你每天可能听到很多细小的声音,但这不代表有什么大事发生。
2018年地震活动非常平静: 相比之下,2018年黄石的地震活动可以说是异常平静。因此,1217次地震虽然比2018年多了很多,但如果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或者与其它活跃火山区域相比,这个数字未必是“异常高”的。简单地说,2018年可能“静悄悄”,所以2019年“热闹”一些,这种对比会显得幅度很大。

其次,理解黄石的地震成因:

地热活动引发的“热震”: 黄石公园的地热系统非常活跃,地下充满了滚烫的岩浆和热水。这些高温物质的流动、气体的产生和释放,都会导致地下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发地震。很多发生在黄石的地震,尤其是小震,就与这种地热活动密切相关,被称为“热震”(thermal tremor)或“地热诱发地震”。这与我们常说的构造板块碰撞引起的“构造地震”有所不同,虽然它们都表现为地面的震动。
构造运动的长期影响: 黄石公园位于北美板块内部的一个“超级火山”之上。尽管没有明显的板块边界,但地壳的深层构造活动、地幔柱的物质涌动,都在持续地改变着地下的应力分布。这些长期的、缓慢的构造力也会诱发地震。
地下水和岩浆房的相互作用: 地下大量的液体(包括水和岩浆)的运动、压力变化,也可能触发断层的滑动,产生地震。

第三,2019年地震次数增加的具体原因(推测):

虽然 USGS 和 NPS 会对异常地震活动进行详细研究,但基于我们对黄石地质的了解,2019年地震次数的增加可能与以下一个或多个因素有关:

地热活动增强: 2019年可能正好是黄石地热活动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地下岩浆房中热量传导、岩浆的微小移动、地下水的沸腾和蒸汽的膨胀,这些都可能导致更频繁的微震。就像一个锅里的水,温度升高时,里面会冒出很多小气泡。
断层应力积累与释放: 即使是地热活动,也需要在断层上积累一定的应力才能发生滑动。也许在2019年,某些局部区域的断层应力得到了更有效的释放,导致小震次数增多。
“群体效应”: 有时候,一次较大的地震(虽然在2019年黄石可能没有特别大的)或者地热事件,可能会改变局部区域的应力场,从而“诱发”周边一些原本就处于临界状态的断层发生微小滑动。
监测技术的进步或参数调整: 虽然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监测设备性能的提升或者数据分析阈值调整,导致能记录到的微震数量有所增加。但通常而言,这种变化幅度不会如此之大。

需要强调的是,1217次地震并不意味着黄石在2019年“爆发”或者“临近爆发”。

地震频率和强度是两个概念: 科学界评估火山活动的关键指标是地震的震级、分布、深度以及与岩浆活动的关联性。仅仅是地震次数的增加,如果没有伴随明显的震级升高(例如出现让人们明显有感的、强烈的地震),或者没有与地下岩浆房深度变化、地表隆升等其他火山活动指标的关联,就不足以构成火山爆发的直接预警。
黄石的“正常”: 黄石国家公园平均每年会记录数千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是微震。2019年的1217次,可能只是这个数千次范围内的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尤其是在2018年异常平静的背景下。

总结来说:

2019年黄石国家公园地震次数的大幅增加,主要是小震数量的增多,很可能与地热活动的阶段性活跃有关,同时也反映了黄石作为世界级火山区域其内部持续的、动态的地质过程。这种数量上的变化,在没有其他火山活动指标(如地表变形、气体释放、强震等)佐证的情况下,并不构成对火山爆发的直接担忧。它更多地是揭示了黄石地下充满活力的地质“呼吸”的一部分。科学家们会持续密切监测这些数据,并结合其他指标来评估黄石的整体活动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遗憾,我们现在暂时还不能知道地壳下面都在发生着什么。


每次灾难发生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出现一股“末日恐慌潮”。这种恐慌潮往往是因为灾难唤醒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从而对有可能引起灾难的预兆性事件保持了高度敏感。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一个叫“地震吧”的百度贴吧突然就火了,里面各种谣言乱飞,有不少人深信一个关于“地震可以引起云层变化从而预测地震”的谣言,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在地震吧里面发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云的照片,就是这种群体心理的写照。实际上如果你平时要关注各种云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云实际上都非常平常,并没有那么特别。


2012年以后,《2012》电影的上映掀起的末日恐慌同样如此。


这次疫情也同样会引起一股“末日恐慌”,甚至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随着疫情蔓延和持续,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有人捕风捉影放大各种灾害的预兆,营造出一股“末日氛围”。


黄石公园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噱头,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巨型火山,有可能喷发,而且也到了历史喷发周期,真的喷发的话危害也足够大。然而这家伙又刚好在人类的预测能力之外,对于地壳下面到底在发生什么,黄石公园下面那个岩浆池到底有多大,我们是不知道的。于是这玩意儿就成了最佳的“末日噱头”,虽然它可能明天就炸、也有可能10000年后再炸。

在末日恐慌的氛围下,有不少人热衷于储备物资,所谓“生存狂”,然而这种储备实际上是很搞笑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电影电视剧编剧的水平。


有一定的危机意识是正确的,对于应对灾害也是有帮助的,适当的物资储备也是应该的。然而我们不能在恐慌情绪下胡来,搞一些纯属娱乐性质的储备,那不但浪费钱,而且有可能在真的灾难面前无谓的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假定”2020年黄石公园真的炸了,炸得一塌糊涂,溢流出来的岩浆覆盖大半个北美大陆,我们该如何储备物资呢?




每次我提醒大家正确的物资储备的时候,总会有很多“懂行的”跳出来告诉我,要储备枪支弹药!我一个当了十几年兵的人,你想的起来的中国制式轻武器我全部玩儿过,军用的、警用的、民用的,手动的、半自动的、全自动的,次口径、等口径、超口径,枪、火箭筒、榴弹发射器,只要是国内列装的,我每一种都知道原理、每一种都打过、每一种都会维护保养,你觉得轮得到你来提醒我储备枪支弹药有多重要吗?


这些人还总把一句话挂在嘴上:有枪就有粮、有粮没枪等于没有粮。我估计这些人年龄都比较低幼,大概是初中生吧,因为他们总是会把任何一个部队大院叫做“军区”。中国2016年之前只有7个军区,2016年之后一个军区都没有了,部队大院不叫“军区”,那就是个部队而已。


对于反反复复就知道这一句话的人,我问你三个问题:


你搞得到枪吗


灾难来临的时候,离你最近的枪支弹药存储地在哪里?你知道它们都放在哪儿吗?它们又是怎么存储的


你会用枪吗


在我国,平时拥有枪支是需要公安机关批准的。而你以“黄石公园要炸了因此我需要屯一支枪”这种借口去申请持枪证,警察叔叔多半会直接送你去精神病院。

根本就不可能搞到的东西,你反复强调,这是不对的,这属于没话找话说。


我当然不可能告诉你离你最近的枪支弹药储存地在哪里,你就死了拥枪这条心吧。而且我提醒你一下,私自拥枪是违法的,别黄石公园炸掉的时候你刚好在牢里吃牢饭。就算你真的弄到了一条能用的枪,刚好弄到了合适的子弹,这个世界上也有大把大把的人只用一把水果刀就能削死你。





实际上“黄石公园爆炸”这种级别的灾难,不大可能导致社会秩序完全崩溃,至少中国不会。


巨型火山喷发在现代社会到底能够导致多大的灾难,取决于火山灰的沉降速度。巨型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沉降是有人在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模拟的,火山灰侵入平流层确实会导致全球性的“核冬天”,然而这个核冬天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火山灰沉降有多快。最乐观的估计是不到一年时间,最悲观的估计是长达数十年,这方面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而这种核冬天最大的影响是粮食紧缺,大面积核冬天当然会引起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但是各个国家都是有战略粮食储备的。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有战略粮食储备计划,但是储备量都是高度机密,我们无从得知。网上的各种说法其实都是道听途说,做不得数的。中国的粮食储备量,根据猜测在18个月到5年的平时消费量。当然,这个数字也并不准确。


注意这是平时消费量计算的,实际上按照战时配给制、削减饲料用粮,按照最低标准供应的话,可以支撑的时间还会拉长很多。


所以实际上在战略储备粮耗尽之前,社会秩序完全崩溃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核冬天”也不是几十年之内整个地球完全一团乌漆嘛黑,根据大气环流的影响,会在很多地方出现空洞,这个模型是非常复杂的。在整个平流层里充满了火山灰的情况下,整个地球的大气会怎么流动,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总会有不少地方处在空洞之下,粮食生产不可能完全停止。




因此,我们该怎样来规划进行自己的应急储备呢?


首先,最为重要的应急储备就是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知识和技能是最根本、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储备物资,没有知识和技能,你储备的物资根本都不会产生什么作用。


第一步你要知道什么样的灾难对应什么样的后果。灾难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灾难导致的后果也是不同的,像黄石公园爆炸这种灾难,对应的就是全球性核冬天导致的粮食减产。这种时候你身在黄土高原,却储备了一大堆船,很显然不会有什么用。全球性传染病流行,对应的是医疗物资紧缺、有可能有粮食供应不足,这种时候你跑去屯一堆卫生纸,很显然也不够明智。

第二步你要知道囤积的物资怎么存储、怎么使用。正确的存储方法可以延长保质期,正确的使用方法也能够保证物资发挥最大作用。


第三步你要知道一些生产方法。物资消耗完毕之后你要懂得怎么去生产代用品,自己做一些来应急。这次疫情中我们就看到有些人自己制造口罩、防护服,有些做得还相当漂亮、实用。当然下面这个逗逼不在此例:


有几项技能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


1、地图使用与导航。会使用纸质地图,会使用指北针,会利用星座判定方位和大致经纬度,这些技能都是有用的。如果你到现在还把指北针叫做“指南针”,我觉得你应该赶紧恶补一下了。


2、发酵与蒸馏。会用粮食或者水果发酵酿酒,会蒸馏低度酒得到高度酒。酒精的用途很广,在以前农业社会也有很多人掌握了这些技能,器材也并不复杂,掌握一点常识是有用的。


3、农业种植技能。至少掌握两种粮食的种植技能,一种水田一种旱地,不要完全一无所知。


4、木工、石匠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工具,会做绳子,会搭个简单的窝棚容身。


5、简单的机修技术,至少要会保养机械,知道黄油、机油、齿轮油、液压作动液都是干嘛的。


6、简单的电子和电工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原理要知道,会简单的接线,会制作简单的电路。像或与非门电路这种东西就非常有用,可以制作简易引爆装置、告警装置、捕猎陷阱。变压器、振荡电路、整流电路这些也不难,也很有用。


这些知识技能都没有超出高中理科生大纲的内容,不要全忘光了还给老师,用点心掌握,动手做一做没有坏处的。





光有知识技能,没有最基础的工具和物资也是不行的。


斧子、凿子、锯子、手锤、榔头、螺丝刀、钻子(石匠工具)、铁砧,这些差不多就够了,有这些东西你可以整出一整套各种工具来,比如说自己搭个平炉炼出生铁都是可以的。木炭、铁砧、手锤,实际上你就能打铁了,自己打个钻头做个木钻简直不要太轻松。榔头、干苔藓、铁砧也可以引火。

这是一个往复式木钻,结构非常简单。


不要去弄那种网上卖的“组合救生工具”,实际使用中几乎没什么用。如果你在农村长大的话,想一想以前农村里那些老木匠、石匠、铁匠是怎么干活的,他们的工具才是实用的。


粮食应当储备3个月以上。

网上有这种真空包装的免洗米,这种存储时间很长,平时家里应该囤个三个月的量。为什么设定3个月呢?3个月是国家完成动员的时限,差不多就能转入应急管理体制,开始供应应急储备粮。


家里有慢性病患者,还要储备3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药物。比如我妈吃的硝苯地平就是三个月的量,先进先出,既不会超过保质期又不会短时间缺药。


基本上这些物资就足够了,另外加上一些常用药和保暖御寒物资。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实际上没用,反而搞得自己紧张兮兮的。





可以预见,2020年会有一股“末日恐慌”情绪蔓延,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导致抢购挤兑风潮,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末日情绪导致的囤积才是最大的威胁,很有可能本来没什么事,结果抢购反而导致市场波动,你买不到需要的东西。


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储备一些常用物资,防止这种不理智抢购囤积导致青黄不接。


至于黄石公园,你不要太担心它,它就是那个德性:有可能明天就炸了,有可能10000年后才炸。就算是炸了你也应该牢记以下几条:


1、私自拥枪违法;

2、国家大概率能把这事儿扛下来,毕竟中间隔着个太平洋,国家都扛不住了,你大概率扛不住;

3、牢记几种重要物资的日常储备:工具、粮食、常用药、慢性病人用药;

4、黄石公园爆发不一定引起海啸,就算引起海啸也不会到达中国的海岸线,咱们前面还有第一岛链挡着呢,不要恐慌,不需要跑路;

5、不要抢购囤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黄石国家公园的地震活动确实比2018年有了显著的增加,次数达到了1217次,这比前一年多了几十倍。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有些吓人,尤其考虑到黄石公园以其活跃的地热和火山活动而闻名。但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区分“地震次数”和“地震强度”: 数量激增不等于危险迫近:.............
  • 回答
    关于美国宣布制裁厦门市梧村派出所民警黄元雄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并非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中美关系大背景下,人权问题和国内治理策略相互交织的体现。事件背景及可能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美国制裁的官方理由。根据公开报道,美国财政部将黄元雄列入制裁名单,理由是他“涉嫌在审讯中对中国境.............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日与一个跨党派的参议员小组会面,讨论了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潜在举措:冻结俄罗斯存放在海外的、价值约 1320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其背后牵涉到的国际金融、地缘政治和法律等诸多复杂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俄罗斯的黄金储备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地“存.............
  • 回答
    美国8月非农数据公布后,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波动,特别是美股、黄金和比特币。这组数据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被视为衡量美国劳动力市场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而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直接关系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而影响着全球资产价格。非农数据不及预期的背后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非农数据不及预期”意味着什么。非农就业.............
  • 回答
    谷爱凌,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因其卓越的滑雪天赋和出色的学业成绩而备受瞩目。然而,她每年暑假回北京海淀黄庄补习奥数的新闻,以及她母亲谷燕女士那句“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谷爱凌学业背景与“海淀黄庄”现象.............
  • 回答
    “美团要整体变为黄色”这个说法,在当前阶段更像是一个概念性的、愿景性的或者象征性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已经实施或即将落地到所有产品和业务线的具体战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个“变黄”的含义和可能的影响。一、 “黄色”在美团品牌中的象征意义:首先要理解,黄色一直是美团品牌的核心视觉元素之一。 品牌.............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美国与欧盟将部分俄罗斯银行移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行动深刻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影响及可能的长期后果: 一、事件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与地缘政治博弈 2022.............
  • 回答
    美国议员提出一项试图阻止在美出生的大熊猫归还中国的法律修正案,这一提案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保护及政治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潜在影响及争议焦点: 一、背景与提案动机1. 中美熊猫合作的历史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与美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
  • 回答
    美国12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这一数据(假设为2022年或2023年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背景、经济影响、政策反应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数据背景:美国CPI的现状与关键变量1. 数据来源与计算 美国C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90万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以下从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政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差异1. 官方数据 美国疾控中心(CDC)和联邦政府统计的死亡人数约为90万,但这一数字存在争议。例如,截至2023年4月,CD.............
  • 回答
    《纽约时报》的标题《新冠!撤退!》("Covid! Retreat!")可能是指该媒体对美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的某些政策或行动的评论,但具体文章内容因时间、语境和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标题可能涉及的背景、立场和影响: 1. 背景与可能的立场 时间与事件:该标题可能出现在2021202.............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说法,目前并无权威官方渠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且存在多方面逻辑上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信息来源可能存在问题1. 媒体误报或误解 目前没有可靠媒体报道美国将韩国和突尼斯列入黑海联合军演名单的具体细节(如时间、演习.............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超过30万是一个令人深感痛心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反映了公共卫生危机本身的影响,更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数据背景与时间线1. 数据统计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实时疫情追踪系统,截至2021年1月28日,美国新冠死亡.............
  • 回答
    深度解析美国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6.8%:一次触目惊心的通胀信号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 11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 6.8%,这一数字不仅再次刷新了近 40 年来的最高记录,更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了一个强烈且令人担忧的通胀信号。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多种复杂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
  • 回答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附近一家公寓楼在2021年6月24日发生部分倒塌,造成多人失踪和伤亡。经过漫长的搜救行动,在废墟中找到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剩余的建筑在2021年7月4日被爆破拆除。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何看待美国倒塌公寓剩余建筑被爆破拆除?将剩余建筑爆破拆除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
  • 回答
    关于美国将于“9·11”20周年之际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阿富汗自身、地区地缘政治、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等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对阿富汗自身的影响这是最直接和最受关注的影响。撤军将深刻地重塑阿富汗的政治、安全和社会格局。 塔利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