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旅行时多数英语流畅,而多数来中国的外国人都不会中文?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你的观察是站得住脚的。

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旅行时,英语普遍显得比较流畅?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1. 教育体系的影响:
英语作为必修课的地位: 从小学开始,英语几乎是中国所有学校的必修科目。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即使学习成绩平平,也至少接触过多年的英语课程,对基础词汇、语法和发音有一定了解。
应试教育的导向: 虽然很多人会抱怨中国的英语教育偏重应试,但恰恰是这种应试导向,让学生在背单词、做语法题、应付考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些积累,尽管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流利的口语,但确实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语言的“框架”。一旦到了国外,面对实际交流的需求,很多人能迅速地从这个框架里调取、组合信息。
“学以致用”的动力: 出国旅行,尤其是去英语国家,英语就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你想问路、点餐、购物、预订酒店、解决问题,都离不开英语。这种强烈的现实需求,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和使用的动力,促使很多人在行前突击复习,或者在旅途中边学边用。

2. 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现在的中国人,无论是出行前做攻略,还是在国外想联系家人朋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互联网。大量的旅行攻略、游记、视频教程都是中文的,但介绍国外景点、服务、文化时,必然会涉及英语。同时,各种语言学习App、在线课程也让学习英语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影视文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好莱坞大片、美剧、英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都非常大。很多中国人对西方流行文化相当熟悉,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接触到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表达方式和语境。这比枯燥的课本知识更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记住。

3. 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
“走出去”的意愿和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意愿走出国门看世界。这种“走出去”的心理准备,也包含了对跨文化交流的期待,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
“面子”和“实用主义”: 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在国外遇到语言障碍时,会觉得有点“丢面子”,或者干脆就依赖翻译软件。但同时,也有很多人为了更顺畅的旅行体验,会努力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也能带来更自信的旅行体验。

4. 工具性的学习:
很多中国人学英语,并非出于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需求——为了考试、为了工作、为了出国。一旦这个工具的“使用场景”出现了,比如出国旅行,他们就会格外重视,并把多年积累的知识“激活”起来。

为什么来中国的外国游客,很多人却不会中文?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

1. 中文的难度:
汉字系统: 汉语的文字系统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数千个汉字,每个字都有其形、音、义,且没有规律可循,这本身就是一道巨大的学习门槛。对于一个习惯了字母文字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字就像是在学习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声调: 中文的声调是很多外国人学习的难点。同一个音节,不同的声调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ma”可以是“妈”、“麻”、“马”、“骂”,这对于习惯了平缓发音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容易产生误解。
语法和表达: 尽管中文的语法结构相对来说不如很多欧洲语言那样复杂(比如没有大量的时态、性数格变化),但其表达方式、成语、俗语、固定搭配等,都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特色,要掌握地道的表达同样不容易。

2. 学习中文的“必要性”不如英语:
服务配套的全球化: 如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已经高度国际化。旅游景点、酒店、餐厅、商店、交通枢纽等,几乎都提供了英语甚至多语种的服务。很多关键信息,如指示牌、菜单、旅游手册等,都有英文版本。游客完全可以仅凭英语,完成基本的旅行活动。
翻译工具的普及: 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如百度翻译、谷歌翻译、有道翻译等,功能越来越强大,无论是语音翻译还是文字翻译,都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帮助。这大大降低了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初步沟通的门槛。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普遍性: 前面提到的,中国人普遍学习英语,这反过来也为来华外国游客提供了便利。很多中国人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削弱了外国游客学习中文的紧迫性。

3. 接触中文的环境和机会:
短期旅行的局限性: 大多数外国游客来中国是进行短期旅行,他们可能只在旅游区活动,与当地人的深度交流机会相对有限。即使他们对中文感兴趣,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
语言环境的“保护”: 相对于英语国家,在中国,外国游客更容易找到一个“英语友好”的环境。这意味着,在很多他们会去的场所,他们都可以依靠英语来完成交流,而没有被强行推入一个必须说中文的场景。

4. 文化差异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有些外国人来中国是因为工作、学习,或者对中国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这些人学习中文的动力会非常强。但对于纯粹的观光客来说,如果英语已经足够应付,那么学习中文的优先级可能就会下降。
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真正理解中文,也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一些游客可能只是对中国的风景名胜感兴趣,而对深入了解其语言和文化没有那么强的驱动力。

总结一下:

中国人出国旅行时英语相对流畅,是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有长期、系统的教育基础,以及出国的现实需求和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而外国游客来华时中文不普遍,则是因为中文本身的难度、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提供英语服务)、翻译工具的普及,以及来华游客学习中文的动机和机会不如中国人学英语那样普遍和强烈。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学了,也用了,所以会了”;而“他们没怎么学,也还能应付,所以就不会了”。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语=世界通用语

汉语=地域性语言

没可比性的东西,瞎比什么?

user avatar

中国人出去消费还得学英语。

外国人来中国挣钱还不学中文。

听上去很不公平,很不合理。

但转念一想,天朝日常在高速上发现所有人都在逆行,啥事情都跟人反着来也那么多年过来了,于是也就觉得没啥不能接受。

其实他们还是别学得好,学了发个抖音我爱中国,立马一堆恶心评论。

废手机。

user avatar

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英语口语不太行,学校给我分配了一位外教。有次她考我英语词汇。

外教:说两种语言的人怎么说?

我:Bilinguist!

外教:说三种语言的人怎么说?

我:Trilinguist!

外教:只说一种语言的人怎么说?

我:Monolinguist?

外教:说法没错,不过还有另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Americans!


笑话讲完了,来说些正经的。在如今常见的大多数国家,说英语都是没问题的——这也是主要原因了。我去法国只身旅游时,哪怕法国人对于英语如此之抵触,他们依然还是能听懂你说的英语的。记得当时路上遇到需要安检,工作人员对我说了一堆法语,

然后我说:Sorry I do not speak French.

工作人员说:Sorry I do not speak English. 然后他依然还是硬着头皮用蹩脚的英语给我说明需要安检一下……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你这个“中国人在国外旅行时多数英语流畅”这个结论怎么来的。不会英语但跟团出国旅游的人不是大有人在吗?

就算你第一个结论成立。那么多数去泰国旅行的中国人是不是不会泰语?多数去俄罗斯旅行的人中国人是不是不会俄语?有多少种语言我就能举多少个例子…… 所以,“多数来中国的外国人不会中文”,如果你指的是游客,这再正常不过了。而这些游客会英语的概率远高于会中文的概率,就像你认为大多数出国旅游的中国人英语流畅一样。这就是因为目前英语正在充当世界语言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有些行为确实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这背后可能掺杂着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一些被误解的表达方式。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并且尽量不带那种“AI味儿”。1. 拍照,尤其是“到此一游”式的痕迹这个可能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在很多国.............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中国人在外旅游时,为什么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不那么好听的声音。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且里面牵扯到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我尽量从几个角度给您掰扯掰扯,争取说得详细点,也希望能让您觉得听得顺耳些。首先,得承认,中国现在发展起来了,出去旅游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了。这是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观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件事,以及它和“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美国几百年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 它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中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遇到歧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歧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个体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中国人在国外遇到歧视,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1. 刻板印象与误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
  • 回答
    在中国人移民海外的社群中,“中国人坑中国人”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种表现形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遗留的“生存哲学”与集体记忆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购买力强劲,消费能力惊人,怎么在国际上却似乎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尊重?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正视“购买力排第一”这个说法。我们通常说.............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国外中国人不能坑中国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文化、社会规范、法律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与其说“不能”,不如说“不应该”,以及“如果做了,后果可能比在国内更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在哪里,都会存在个体差异,总会有一些人做出不那么友善甚至违法的事情。但当我们讨论.............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痛且无奈的现象。说句实话,当我在国外听到或看到有同胞被自己人欺骗、盘剥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形容。一方面是为那个被骗的同胞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行为的失望和不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坑”自己人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有几个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层面,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要详细地聊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首先,为什么国人会那么关心海外华人的政治权益?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 血脉和文化认同: 这是最根本也最普遍的原因。无论在哪里,中国人天然地对“同胞”有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 回答
    在中国,国际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上课的现象,相较于很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混合课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教育体系的差异、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国际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政策层面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引进,但当.............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工厂普工,长期以来被一种“低人一等”的印象所笼罩。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感受,而是根植于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的复杂交织。而这种现象,与许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对蓝领工人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种落差,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掰开了说。一、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 回答
    中国人之所以在关乎国家立场的事件和问题上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上,而需要深入探究其根源。历史的伤痕与集体记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国耻”,包括丧权辱国、割.............
  • 回答
    关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投入巨大却未能“翻身”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技术积累、研发周期、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产业生态等诸多因素,并非简单的“聪明”与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什么是“翻身”?首先,我们要明确“翻身”的定义。在航空发动机.............
  • 回答
    关于“中国做了什么,为什么被那么多国家仇视,中国人在海外也不招待见”这个问题,涉及面非常广,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力求语言自然,避免人工智能痕迹。一、 历史恩怨与地缘政治因素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崛起本身就伴随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和地缘政治考.............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