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在国外留学生活的中国人,圈子里还都是中国人?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

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挺好,张口就来,但真到了一个全英文(或外语)的环境,词汇量、语速、俚语、口音,这些都能让你脑袋嗡嗡的。跟中国人交流,你不用时刻提心吊胆词不达意,沟通效率那是杠杠的。你跟母语者交流,有时候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被绕晕,或者对方说的笑话、梗你没听懂,那就有点尴尬了。所以,为了省事,也为了能畅快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更愿意找说中文的人。

再有,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默契也至关重要。

咱们中国人在饮食、节日、家庭观念、社交方式上,都有着非常相似的习惯。比如,你想吃点地道的中国菜,跑遍唐人街可能都找不到你想要的,但问问其他中国留学生,可能就有好几个会做或者知道哪里有地道的馆子。过年过节,跟家人朋友视频已经够想家的了,如果还能跟一群说中文的中国人一起包饺子、贴春联,那份温暖和归属感是难以替代的。还有一些生活琐事,比如怎么办理各种手续、怎么找房子、怎么省钱等等,中国人之间更容易理解和互相帮助,因为大家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差不多。你想想,你在国外租房,跟一个当地人谈价格、谈条件,可能很多规则你都不了解,但如果是一个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中国人跟你分享经验,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其次,同根同源,情感上的连接更深厚。

这是个很微妙但又非常真实的原因。我们中国人普遍有一种“同乡情结”或者说是“同胞情结”。在异国他乡,看到熟悉的汉字,听到熟悉的乡音,那种亲切感是油然而生的。大家都是从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聊起国内的新闻、热门话题,大家都能秒懂,都能参与进来。这种共同点能让你在孤独的时候找到慰藉,在迷茫的时候获得支持。有时候,一句简单的“吃了吗?”就能带来一种穿越千山万水的温暖。

再者,社交平台的选择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有影响。

国内的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是我们获取信息、保持联系的主要渠道。留学生们很自然地会继续使用这些平台,而这些平台上,你接触到的更多也是中国人。你看到朋友圈里大家分享的生活日常,无论是学业上的进步、旅行的见闻,还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这些信息更容易让你产生共鸣,也更容易让你想加入进去。相反,你要去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交圈子,你可能连人家聊天的“暗号”都不知道。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机会成本。

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子,尤其是跟当地人交朋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需要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且愿意去适应。这对于本身学业压力就很大的留学生来说,有时候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而跟中国人交流,成本则低很多,很多时候是顺其自然的。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很多留学生也非常努力地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跟当地人交流,甚至跟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交朋友。但即使这样,中国留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小群体,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这就像你到了一个新公司,最先认识、最容易聊得来的,往往还是跟你说一样语言的同事一样。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想融入或者拒绝学习。 很多时候,这是人在新环境下的一个自我保护和舒适区选择的过程。就像你搬到一个新的城市,最先认识的,往往是你的邻居,然后慢慢再认识公司里的人,再通过朋友介绍认识更多的人。

总而言之,中国人圈子中国人这种情况,是语言、文化、情感、习惯以及现实便利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群体倾向,也是一种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寻求支持和归属感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的老外,大部分时间也是跟老外混啊。人都是一样的,有可以轻松相处的人群,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找不痛快非要强融。

user avatar

谢邀,

现在美国的一些大学中国留学生已经超过10%。中国留学生组成小团体我觉得有很多原因。有些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刚到美国的(所谓“FOB”, Fresh off the Boat),对美国不熟,所以到美国寻找熟悉的人(中国人)和熟悉的东西(中国菜等等),这我就能理解。当然,中国留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组成小团体,圈子里只有中国人,这是题主的错觉。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有美国朋友,很多是认真地试图融入美国文化,和美国当地然交朋友。

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祖国之外不同的文化的适应能力取决于几个因素:

• 他对新文化的兴趣度(部分中国留学生根本不对美国文化感兴趣,他们去美国只是为了获取最佳教育而已)

• 毕业以后打算留在海外还是回国(打算回中国的留学生不需要去适应美国文化,交美国朋友,但打算在美国读研,工作,生活的中国人融入美国文化有了更大的需要)

• 英语水平(说实话,很多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英语水平不是太高。对他们来说交当地朋友很困难的)

• 当地美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

最后那点我再解释一下。不是所有美国人,所有外国人都像我这样对国外的人,国外的事这么感兴趣。很大部分美国人和外国人恐怕蛮排外的,就是鄙视国外的东西,国外的文化,国外的人。 他们根本不想和外国人成为朋友。很多美国人也脱离不了一些从以前留下来的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在大学自己都组成以民族为主的小团体,比如白人小团体,黑人小团体,亚裔小团体。美国大学生去国外留学像中国留学生一样也会组成美国留学生小团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政治”的传统认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政治”往往与官员、体制内工作紧密相关。许多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进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在疫情期间,尽管许多国家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但依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包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对国内环境的担忧,也包含了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的长期需求1.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许多家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也远比“就是喜欢中国”要复杂得多。身边不少朋友,条件好得很,什么技术移民、投资移民,随便挑一个都够格,但他们就是选择留在国内,或者在外头闯荡一番后,坚定地选择了回国。这背后,绝不是什么“愚忠”或者“被洗脑”,而是多种现实考量和个人情怀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份.............
  • 回答
    叙利亚人民选择成为难民,离开故土,其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碎的现实,绝非简单的“不愿抗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场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面临的绝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叙利亚内战的残酷性与规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国内冲突,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多方势力、外部势力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软件测试行业里也确实存在。为什么在国外,资深测试人员更侧重于手动测试的精深,而在国内,自动化测试似乎成了很多测试人员的“骄傲”资本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1. 行业发展阶段与技术迭代的侧重点 国外成熟市场: 软件测试在国外发展得更早,.............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内科幻出版的某些具体情况。虽然不能断言“很多外国科幻小说”都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但确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四川科技出版社(及其前身)在引进和出版外国科幻作品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依然是许多科幻迷心中的“老朋友”。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要聊透了,咱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为啥那么多国家围着特朗普转,咱们又为啥似乎没享受到这种“待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受欢迎”那么简单。首先,得承认,特朗普总统在上台前后,确实给国际政治舞台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景象。他奉行的是一种“美国优先”的政策,这让很多人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在NBA赛场上表现平平的国际球员,一旦回到国家队征战世界杯,却能焕发出惊人的光彩,甚至成为球队的绝对核心。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1. 战术体系与球员角色的适配度 NBA的“一人独舞”与世界杯的“团队篮球”: NBA是一个高.............
  • 回答
    西方人使用空调的频率确实比许多亚洲国家低,但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说空调在国外是“奢侈品”也过于笼统,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为什么西方人普遍不那么依赖空调?这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看:1. 气候差异: 历史和地理因素: 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其气候相对温和,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数并不像.............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国内前端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说为什么没能出现像 AngularJS 或 jQuery 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框架,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前端这十几年发展太快了,可以说是“大浪淘沙”式的进步。从最初的简单页面到现在的复杂交互应用,我们借鉴、学习、模仿.............
  • 回答
    OKR在国内很多企业推行不下去,甚至变成“走过场”,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水土不服”。这背后牵扯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员工认知以及OKR本身的理解和落地方式。首先,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对OKR的理解偏差和心态误读。很多人把OKR当成一种新的 KPI(关键绩效指标)或者简单的绩效考核工具。他们认为,O.............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在看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确实存在一种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的沉重包袱与民族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国家首都在选址和省会选择逻辑的根本差异。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其中大有学问,而且并非“一个都没有”那么绝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国家首都在选址上的考量,和省会在选址上的考量,其出发点和权重是不一样的。一、 国家首都在边境附近:历史、战略与象征意义的博弈很多国家的首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触及了许多国家工业发展核心的难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能造出世界一流的高精度机床,而另一些国家却望尘莫及?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技术不行”几个字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一系列深层次的因素。咱们就从这“难度”二字出发,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材料的极限:不只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都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