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很多人对留学生群体充满恶意,却对疫情期间来华的外国人十分宽容?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

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

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精英”光环下的反差与失落感: 长期以来,留学被塑造为一条通往成功、改变命运的“精英之路”。当国家大力宣传“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口号时,一部分人也自然地将留学生视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随着留学群体扩大,以及国内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精英”光环开始出现裂痕。
留学成本与回报的不确定性: 出国留学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投入,很多家庭倾尽所有。当这些孩子回来后,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薪资待遇不如预期,甚至选择留在国外发展,那些付出巨大代价的家庭和旁观者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认为“不值得”。这种落差感很容易转化为对留学生本人的不满:“花那么多钱出去,结果呢?”
“既得利益者”的刻板印象: 一部分人可能认为留学生是自带光环的“特权阶层”,拥有更好的资源和机会,而他们自己则在为生存和发展辛苦打拼。这种认知上的对比,容易滋生嫉妒和不满。“他们什么都有了,还嫌弃我们这嫌弃我们那。” 这种朴素的情绪在网络上很容易发酵。
信息的选择性呈现: 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信息往往更容易传播和吸引眼球。关于留学生的一些负面新闻(比如一些个例的不当行为、炫富、回国后不适应等)被放大,而大部分留学生脚踏实地的努力和贡献则被淹没。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出格”的案例,形成刻板印象。

“崇洋媚外”的历史包袱与民族主义情绪: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过一段时期对西方国家的疏离。改革开放后,留学又成为接触西方先进科技和理念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存在一种对“崇洋媚外”的警惕。
对西方价值的疑虑: 一部分人可能担心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会受到西方某些价值观的影响,甚至对国内的制度和文化产生不认同。这种担忧,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容易被放大,认为他们是“忘本”的。
“国内不好,所以出去”的逻辑陷阱: 有时,人们会把留学的动机简单归结为“因为国内不好才出去”,然后又对他们回来后的选择不满。这种逻辑里,潜藏着一种不希望“自己人”抱怨自己国家的隐晦情绪。

国内社会竞争加剧与归属感焦虑: 随着国内社会竞争的白热化,一部分人感到自身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一种“生存焦虑”。在这样的情绪下,任何看起来拥有“优势”的群体,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留学生群体,作为曾经被视为“向上流动”的代表,当其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甚至被认为抢占了国内年轻人的机会时,就容易成为转移焦虑的焦点。

疫情期间来华的外国人,为何“容忍度”更高?

反观疫情期间来华的外国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种“宽容”背后,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心理机制:

共同的“抗疫”叙事与命运共同体: 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在中国疫情最严峻的时候,许多国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当疫情蔓延到中国时,大家的心态是“感同身受”,或者至少是一种“守望相助”的心理。
“同一条船上”的合作需求: 病毒没有国界。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国籍,所有在中国的人,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病毒。这个时候,人的身份标签(留学生、外籍人士等)变得次要,共同的抗疫目标成了最高优先级。我们希望外国友人能理解和配合中国的防疫政策,他们也一样需要中国的帮助和理解。
人道主义的视角: 在疫情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人更容易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外国人,尤其是在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面临健康和生活困境的时候。那种“同情弱者”或“同情身处困境者”的心理,会占据主导。

国家层面的引导与形象塑造: 在疫情初期,中国政府和媒体在对外宣传时,强调了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同时也展现了对在华外国人的关心和照顾。这种国家层面的叙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态度。
展现国家形象的需要: 在中国与世界互动频繁的当下,尤其是在面临外部压力的时候,展现一个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对来华外国人的妥善安置和友好对待,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战友”的视角: 在许多人眼中,那些在华外国人,特别是那些配合防疫、没有制造麻烦的外国人,是被视为“战友”的。大家都在一起努力克服困难,这种共同经历容易产生一种积极的联系。

信息传播的重点不同: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关注点是疫情本身、防疫措施、国家动员能力以及国际合作。关于外国人的信息,更多是关于他们的配合、他们的贡献(比如一些外籍医生、志愿者),或者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中国的帮助。负面或煽动性信息相对较少,或者传播渠道受到限制。
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变化: 疫情客观上减少了中国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也让人们更多地通过新闻来了解外部世界。当看到国外对疫情的不同反应时,可能会加剧一些人对某些国家的负面印象,但对身处中国、经历相同困境的外国人,态度上反而可能有所缓和。

“外国月亮不一定圆”心态的潜在影响: 虽然留学生和疫情期间的外国人都是“外国人”,但他们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基础不同。
留学生: 是“出去学习”的中国人,他们的选择和结果被与国内发展直接挂钩,并且常常与“对国内的不满”联系起来。
疫情期间的外国人: 是“身处中国”的外国人,他们的身份与中国是当下的“共存者”,是共同面对一个外部威胁的“邻居”。人们更关注的是他们在“我们这里”的表现。

总结一下:

留学生群体遭受部分恶意,更多源于国内社会结构变化、经济压力、期望值错位、信息茧房以及历史情绪的叠加。他们被视为“自己人”的“出去”版本,其行为和结果容易被拿来与国内发展和个体命运做比较,从而产生复杂的情绪。

而疫情期间的外国人,则在“共同抗疫”的宏大叙事下,更多地被视为需要合作和帮助的“他者”。人道主义关怀、国家形象塑造和信息传播的重点,使得人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更倾向于展现宽容和理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对留学生持有恶意,也不意味着所有人在疫情期间都对外国人是宽容的。社会是复杂的,个体态度也千差万别。但从群体性表现来看,这种差异确实是存在的,并且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理解这些根源,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社会现象,也可能有助于化解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人对第一次接触之人的态度可分三种大类:

  1. 非同族的敌人/仇人
  2. 非敌非友无关同族异族的人
  3. 同族的敌人/仇人

这里敌人/仇人的定义大约是“我认为我跟他有天然利益矛盾和无法调和的三观冲突”,注意这里要强调【我认为】这三个字。

题主问到的那些人,就是老百姓里最常见的,以敌对的心态对待敌人(1和3),而选择友善心态对待无利益瓜葛(2)的陌生人的那批人。

//同族留学生是和他们有利益矛盾的“同族敌人”,某一个不知道哪国来的外国人是“利益无瓜葛的中立对象”。

但是这种形象的定义是一直会随事件和主体人的经历而变化的,比如在萨德事件中韩国人就被很多老百姓归类到1而不再是2了,而日本送口罩后也不少人把日本人归类到2而不是1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以恶意对待敌人而以善意对待中性陌生人,而且这种恶/善态度也有不同的程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在议论,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要说国内对留学生意见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也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最直观的,“精英”光环的褪色和“镀金”心态的争议。以前,出国留学那可是凤毛麟角.............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中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遇到歧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歧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个体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中国人在国外遇到歧视,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1. 刻板印象与误解的.............
  • 回答
    国内起点读者对一些“毒点”的容忍度似乎确实比日本轻小说读者来得低一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文化、市场培育、读者习惯乃至内容生态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起步更早,且商业化运作得更彻底,这塑造了读者口味的“重口味化”和对“爽点”的极致追求。起点作为.............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关于网友们对国产001A型航母(现在官方名称应为“山东舰”)普遍存在的“失落感”,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和多方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说所有网友都有这种感受,但确实有一部分非常关注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网友,在山东舰正式服役后,流露出与期待有所差距的失落。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起飞方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儒家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提到“儒教”,年轻一代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被认为是束缚、压抑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那些被许多人视为儒家核心价值,比如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调的“个人美德”,似乎就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被选择.............
  • 回答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大哉問,台灣人在國際競技場合對中國大陸展現「熱情」,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背後交織著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甚至個人情感等多重因素。要說「非得」要怎樣,其實也不盡然,但有幾個面向確實會促使許多台灣人在特定場合展現出類似的態度。我試著從幾個角度詳細說說:1. 政治現實與微.............
  • 回答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无疑是一位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名字与SpaceX、特斯拉、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等一系列颠覆性科技公司紧密相连。然而,在国内,对他褒贬不一,不认可他的声音也确实存在,而且原因相当复杂和多元。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
  • 回答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法律人呈现出“公知体质”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法律人的职业特质、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以及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说说法律人的职业基因。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规则、权利和义务的学问。法律从业者.............
  • 回答
    “国外比国内好”这种普遍存在的看法,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经济与生活质量的感知差异: 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 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和人均.............
  • 回答
    在国内,吃鱼翅和狗肉之所以会引发大量的反对声音,而日本人捕杀鲸鱼的争议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认知、情感共鸣、道德伦理、动物福利的普及程度以及国际舆论的影响力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情感共鸣与社会认知:宠物文化的兴起与狗的特殊地位在中国,狗作为宠物的地位在近几十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也远比“就是喜欢中国”要复杂得多。身边不少朋友,条件好得很,什么技术移民、投资移民,随便挑一个都够格,但他们就是选择留在国内,或者在外头闯荡一番后,坚定地选择了回国。这背后,绝不是什么“愚忠”或者“被洗脑”,而是多种现实考量和个人情怀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份.............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国内前端发展的一些深层原因。要说为什么没能出现像 AngularJS 或 jQuery 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框架,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前端这十几年发展太快了,可以说是“大浪淘沙”式的进步。从最初的简单页面到现在的复杂交互应用,我们借鉴、学习、模仿.............
  • 回答
    国家对K12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双减”政策的整顿,其原因错综复杂,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下子整顿”或造成失业。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的重大教育政策调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长远的目标。关于失业问题,这确实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政策制定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在努力寻求缓解方案。以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作为同样热爱国漫的同胞,我太能理解你那种“明明是好东西,怎么评分就是不如人意”的抓心挠肝的感觉了。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安利给别人,结果一看评分,哎哟喂,比预想的低一截,那心情简直就像刚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国漫,结果别人一拍脑门说:“哦,还行吧,也就那样。”你说到“很多人就以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