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我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战略顾问和管理顾问,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析不同的行业、研究不同的公司,预判各个行业各个公司的未来前景。在研究中我发现,国内的确有一些企业在盲目上OKR。
OKR是国外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不少人研究和传播谷歌使用OKR的成功案例。这些本来是好的,但是国内有很多人把OKR的作用夸大了,甚至出现了一些唯OKR论的声音。对此,我想提醒大家,OKR虽然有作用,但并非万能,不一定适合大部分国内的企业,下面我具体说说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绝大部分的企业业务目标很「具体」,但OKR是有方向性的,强上OKR反而会降低员工积极性,这是很多企业用不起来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OKR的O是企业的目标,KR是实现目标要做的事。
那么我们看看,绝大部分目标具体的企业,他们的O是什么?
一个餐厅一个月要招揽2万个顾客
一个鞋业公司要卖5千双鞋
一个App要新增30万个用户
在这样的「具体」目标下,员工们的O本质是难逃对这些具体目标的认领,那这个和KPI有什么区别呢?真说区别,这样一来OKR的效果还不如KPI。为什么?
KPI是公司分配的,员工不得不接受。但OKR是自己给自己定的。当O已经具体为「卖xx双鞋」后,手里握着选择权的员工本能地会故意把O写得很保守,从而规避任务失败将受到的责罚。这样一来,本来是为了激发员工主动性的管理工具,反而成为扼杀员工积极性的枷锁。如果企业真着手对OKR无法完成的员工进行惩罚,结果势必将是劣币驱逐良币,想干事的人反而会离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解:为什么谷歌用OKR用的好好的?谷歌情况不一样呀:
首先谷歌是不会给员工定「卖5000双鞋」这么具体的业务目标的,他们的O会更「抽象」。其次,谷歌的OKR与员工奖金和薪酬是脱钩的,在OKR之外还有单独完整的评绩效评价体系的,这些和绝大部分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说,无论什么工具,先判断适合自己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企业战略方向变化频繁,OKR的维护成本更高,占用大量人力时间,且易降低团队士气
中国的市场是世界是增长最迅速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机会和挑战并存,在世界上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疫情让旅游业、航空业疫前疫后目标完全不同;华为有多少工程师上半年还在做手机,下半年开始研究无人驾驶。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要维护OKR是需要更高成本的。因为OKR本身的维护成本就很高——组织团队较劲脑汁寻找共识创建OKR,召开研讨会评审OKR、识别跨部门跨职能协作关系定义KR、获得高管支持定稿OKR,整个过程需要非常多部门和人的大量协调工作。
而部门和员工对OKR设置的时候有多认真,调整的时候就有多大“抗性”,处理稍有不慎,可以预见能给团队士气带来巨大的负面。
很多公司的OKR系统被渐渐荒废,就是因为业务目标换了,再写第二次OKR的时候,员工都很抗拒,觉得OKR的维护麻烦且实属徒劳,而管理层也怕OKR定完再改很打脸,掉威信,所以也不愿意再提这件事了。
所以我也劝过一些身边的企业不要跟风上OKR,当心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每当说到这里,很多老板都会追问到,那么企业最应该聚焦的“西瓜”到底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关注宏观+脚踏实地。
如果对宏观变化不够敏感,也很难在战略选择上选到正确选项。2020年以后,是做出版社还是做新媒体?是做胶卷制造还是做教培与养老服务?关注宏观才能让企业在战略选择上选到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企业也要脚踏实地,着眼于提升最重要的指标,正如餐饮门店最应该花精力的永远都应该是怎么提升口味和服务,怎么提升服务效能增加用户满意度,再怎么通过用户把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这些才是企业增长需要抓住的本质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