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很少?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政治”的传统认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政治”往往与官员、体制内工作紧密相关。许多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进入体制内,学习政治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直接、实用的技能导向。相比之下,理工科、商科等专业被普遍认为更具“钱途”和就业竞争力。
社会价值导向的侧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但其历史影响依然存在。

二、 就业和职业发展考量:

国内就业市场对政治/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尽管中国有外交部、商务部、国际组织等相关就业领域,但这些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且往往对政治背景、党员身份等有较高要求。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回国后直接进入这些核心领域并非易事。
国外就业市场的挑战:
身份和签证问题: 国际学生在国外寻找与政治、国际关系相关的就业机会时,会面临身份限制和签证续签的难题。许多对口岗位(如政府部门、智库、非营利组织)对公民身份要求较高。
语言和文化壁垒: 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讨论往往深入到语言的细微之处,需要极高的语言能力和对当地文化、政治语境的深刻理解。中国留学生即使英语流利,也可能在政治论辩、政策分析等细节上遇到挑战。
人脉和“软技能”的缺失: 在国外政治领域,人脉关系和“软技能”(如公开演讲、辩论、游说等)至关重要。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可能不如本地学生有优势。
学术与实践脱节的担忧: 部分学生可能担心在国外学到的政治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回国就业时无法直接应用,或者与国内的政治实践存在差异。
替代性专业的吸引力: 相较于政治和国际关系,商科、金融、计算机科学等专业在国际就业市场上通常有更广泛的需求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对中国留学生也更具吸引力。

三、 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选择:

专业内容的敏感性: 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涉及对国家制度、政策、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一些中国学生和家长可能会担心,在国外学习这些内容,尤其是带有西方视角和分析框架的政治学,可能会对他们回国后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或者在政治审查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学术研究的深度和挑战: 这些学科往往需要大量的阅读、批判性思考、独立研究和论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可能比学习更具技术性的专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课程设置的差异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侧重点可能不同。例如,美国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国内政治和民主理论,而欧洲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区域一体化和安全研究。学生需要仔细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未来规划的专业方向。

四、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和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家庭背景是他们选择专业的重要考量因素。父母通常会基于对就业市场和未来稳定性的判断,倾向于让孩子选择更“保险”的专业。
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 媒体和社会的普遍认知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当主流声音强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时,人文社科的吸引力自然会相对减弱。
信息不对称: 部分学生和家长可能对国外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研究方法以及毕业后的职业前景了解不够充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五、 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间接影响:

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国际事务。但这更多地体现在研究和实践层面,而不是单纯的“学政治”上。
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的研究视角: 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往往是从其自身的理论框架和价值观出发,可能存在一些预设的立场和解读。一些中国学生可能对此持保留态度,或者认为国内研究更贴近实际情况。

总结来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既有中国国内历史和文化观念的遗留影响,也有学生和家庭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上的现实考量,还有专业本身的特点和挑战,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引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国留学生选择这些专业,事实上,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加快,以及对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需求增加,选择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也在逐渐壮大,并且其中不乏优秀的学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建议: 对于有意向选择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建议:

充分了解专业内容: 仔细研究目标院校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确保与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相符。
提升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是在该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实习: 积累实践经验和建立人脉。
明确回国就业或留外发展的规划: 针对性地准备职业发展路径。
保持开放和批判性思维: 既要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也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思考和应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有个家里条件挺好的高中生说对国际人口贩卖这些议题感兴趣,然后问申大学哪个专业好啊?我查了几晚专业信息给他推荐的list里有political science,这个专业名一蹦出来,他父母的眉头紧皱,说这个专业听中介讲对英语要求高,太难了吧,而且以后能干嘛啊,要不本科就学个英语什么的基础学科做跳板以后去更好的学校读硕士吧,主要是去个排名好的学校。

我:“????”

英语要求高,国内如今一大把不把托福刷上100不好意思说的学生,还有啥做不到的?

能干什么?除了专业要求严格的律师医生之类的什么都能干。专业是什么就干什么的想法本来就不适用了。毕业了就不学习了?新媒体和产品经理哭给你看。

就业前景?早年热门的商科毕业生在国内招聘会上十分尴尬了,当初选这专业的时候没人告诉他们只拿个学历没有国外工作经验回来还是会被淹没在求职潮中啊。

无论你的专业听起来多热门多好找工作,不代表你好找工作。

别人通过选专业走了“人生捷径”,不代表是你的捷径。


实用角度说完了,我从另外角度说两句吧。

首先目前本科和硕士出国主流还是走留学咨询机构(或者部分用,比如文书修改)。

竞争激烈的留学咨询行业里,优秀不优秀的标准几乎已经完全成熟和统一。这是家长这代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因素和留学行业的签约模式等等因素相互影响而成的。

家长愿意交大数额的钱让公司来帮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几乎是一定会奠定一套固定的、双方认同的价值观基础,即“什么是更好”。 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简单直接地量化成合同里的服务条款和服务保障——在多少多少标化分下进某排名前多少的学校最好。

家长这一代对留学的了解信息很大来源又都是别的家长和留学机构。

一看这专业我熟人小孩好像都没选呀,那问机构吧。而留学机构必然从自己相信的主流性和实用性考虑,那么看起来”没有未来“,”回报不高“的专业就直接跳过了,想想留学机构的服务性质,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负责点的顾问可能会自己先了解透彻再说,如果是连官网英文都不晓得翻的留学顾问的话,还可能因为自己不了解、没有相关申请把握等等原因而否定“冷门”专业带节奏 。

(讽刺的是,遇到过申名校哲学专业的高中生,原因只是听中介说冷门专业申请人少,录取概率更大,咳咳咳?)

还有的家长,对留学咨询的想法就是帮我们省事,最好直接给张学校和专业名单。

说到底,选专业这个事情,每个人对于有不有趣,有没有用的理解都不一样,很多高中生英语很好,其实自己做research可以获得很多参考,留学咨询应该是辅助参考,而不是主导。然而,很多咨询顾问害怕自己要学生做这做那显得自己的服务没价值被家长问责,就“替”学生做了,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可避免带着自己的认知偏见。


除了主流价值观和实用性这些常识里的陷阱,很多家长和留学生觉得人文社科,政治科学概念“难懂”甚至“危险”的思想都暗含着强烈的apolitical(不关心政治)成长背景与倾向,即:认为它不相关,认为它不重要,认为我不该关心。

这恰恰是个很大的文化差别,这个倾向带来的文化冲突感也体现在挺多留学生(包括我自己)身上,在留学环境下很明显:不太关心权益问题(特别是别的弱势群体),较少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对各类歧视行为容忍度高,很少直接抗议,觉得自己的行动不会带来什么效果,同学说到当下political issues时发现自己能表达的少的可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学政治”的传统认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政治”往往与官员、体制内工作紧密相关。许多家长和学生可能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进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留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我们出国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而反过来,如果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却不是所有课程都提供中文授课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也是知识传播的工具。对于.............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在国外留学或接触外国文化的朋友里,力量举的爱好者确实比纯粹的健美拥趸要多那么一点。这不是什么绝对的定论,毕竟兴趣这东西嘛,因人而异,但能观察到这种趋势,背后是有一些原因可以聊聊的。首先,得聊聊力量举和健美的根本区别。你懂的,健美讲究的是肌肉的“形态”,是块头、是分离度、是雕刻感,目标是.............
  • 回答
    在中国,国际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上课的现象,相较于很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混合课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教育体系的差异、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国际教育目标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政策层面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引进,但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很普遍。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初到国外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说白了,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有挺多门道,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语言是第一道门槛。你刚到国外,英语(或者当地语言)说得溜不溜,那可真是个大事儿。就算你在国内学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层面,涉及到国际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观念以及个体经历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歧视”与“优待”这两个标签的简单化解读,尝试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和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关于“国外歧视中国留学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国家,中国留学生群体确实可能遭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屡获金牌,这无疑是中国数学教育体系成功的一个鲜明标志。然而,鲜少有中国数学家能问鼎菲尔兹奖,这之间的“断层”确实引人深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IMO和菲尔兹奖在评判标准、考察领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根本性差异。IMO:精确的解题艺术与竞赛的“得分点.............
  • 回答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学习人工智能(AI)和量子技术存在“反对”的声音,但更准确的说法是“担忧”、“限制”和“审查”,而非全面禁止。这种立场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国家安全和技术竞争的考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学习AI和量子技术的担忧与限制:1. 国家安全和军事应用: .............
  • 回答
    关于“中国高校招收的非洲留学生是非洲国家的精英”这一说法,其实存在多种角度的解读和原因。与其说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推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高校在非洲的吸引力与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高校在非洲留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日益提升的教育质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中国目前确实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方面投入了不少资源,其中不乏奖学金甚至全额资助的项目,这与我们国内学生出国留学大多需要自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中国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提供奖学金,这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差异、社会适应、个人选择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等多个层面。要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毕竟总会有例外,但普遍的观察确实是很多在北美的中国男性留学生在寻找北美女朋友这件事情上,遇到了一些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1. 语言和沟通障碍: 初期的语言壁垒: 刚到北美时,很.............
  • 回答
    中国留学生在韩国便利店打工月薪一万多人民币,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在国内很多城市,这个月薪也是相当可观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一些中国网友会认为韩国人民“活在地狱里”呢?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信息传播的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万多人民币的月薪对于一个在韩国便利店打工的留学生.............
  • 回答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提问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长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听话”和“服从”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更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强调规矩、纪律和对权威的尊重。学生被鼓励“专心听讲”,不打.............
  • 回答
    在中国留学生踏入美国西北大学的那一刻,迎接他们的通常是一片既充满机遇又伴随挑战的全新天地。这种体验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涵盖了文化适应、社交融入以及个人成长等方方面面。从学术层面来说,西北大学作为一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其严谨的学术氛围和高质量的教学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留学生会发现,这里的.............
  • 回答
    最近,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多所大学遭遇数起伤人流血的抢劫案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担忧的事件。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和学习的人,或者关注英国社会和留学生群体的人来说,这些新闻无疑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神经。我的看法是:首先,这不仅仅是个别极端事件,它反映了英国当前治安环境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尤其是针对特定群.............
  • 回答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以下简称“警大”)的学生抱怨学校,这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你要是想知道为什么,那可就得深入挖掘一下了。这背后,其实是各种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不少在这里挥洒汗水、磨砺意志的未来警官们感到不尽如意。一、 艰苦卓绝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抱怨”的根源,也是“价值”所在首先,咱们得明白,警大.............
  • 回答
    让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这些日本作家在中国中学生群体中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基础,绝非偶然。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因素的交织,既有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有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投射,甚至还掺杂了一些传播机制的影响。咱们不妨就来掰扯掰扯。首先,从作品层面来看,这几位作家无疑都具备了触动年轻心灵的特质,虽然他.............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近年来中国高校招收大量非洲留学生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政治、经济、教育及社会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性体现。要详细了解这一趋势,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宏观政策层面: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中国政府近年来将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置于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而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