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为什么?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怎么去取舍。

为什么说“只留下糟粕”的说法太片面?

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的一些儒家思想,确实被我们批判和扬弃了。比如,有些极端的等级观念,强调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不可动摇性,这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追求平等和人权的当下,肯定是不适用的,甚至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再比如,古代社会那种过分强调男尊女卑的观念,放到现在,那绝对是糟粕,必须得批倒批臭。还有一些迂腐守旧的观念,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如果死板地搬用,会压抑个性和创造力。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就断言儒家“只剩下糟粕”,那未免太可惜了。你想想,儒家流传了这么久,能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留下这么深的印记,肯定是有其生命力的。那些我们现在依旧看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广为赞誉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很多都能追溯到儒家的影响。

那些依然闪耀的“精华”

我们不妨仔细看看,哪些东西是儒家留下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儒家最讲究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内而外的责任感,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社会,一步步推己及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想想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或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儒家所倡导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这种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感,是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仁爱与和谐: 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仁者爱人”,这是多么朴素又深刻的道理。虽然古代的“仁”有其阶级性,但它所推崇的爱、同情、关怀他人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我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导向。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呼应了儒家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教育与学习精神: 儒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和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师长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正是这种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使得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也使得当代中国人民能够如此重视教育,并成为全球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参与者。

中庸之道与处世智慧: “过犹不及”,儒家提倡的“中庸”并非是毫无原则的折中,而是强调适度、平衡,以及在复杂环境中找到恰当的立足点。这种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社会挑战时都非常有益。它教会我们不走极端,不偏执,而是以一种更加圆融、包容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诚信与君子人格: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儒家将诚信视为立身之本。同时,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也包含了道德修养、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等要求。在现代社会,诚信依然是我们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中最基本的原则,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糟粕”与“精华”的转化与批判性继承

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用古人的眼光去看待儒家,也不能简单地把古人的标准套用到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这意味着:

1. 辨别: 哪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哪些是历史的局限,是需要被摒弃的?
2. 转化: 即使是那些有价值的思想,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例如,把古代的“忠君”转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把“孝道”从绝对服从转化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3. 扬弃: 对于那些明显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方向、违背人道精神的观念,要坚决地予以批判和抛弃。

为什么会有“只剩下糟粕”的错觉?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只剩下糟粕”的看法,可能也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宣传和教育的侧重点: 在过去一段时间,为了反封建,对儒家进行了一些批判,有时候在教育过程中,可能更多地强调了其负面的一面,而对其中积极的成分挖掘不够。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当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时,旧的秩序和观念会被冲击,而新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人们容易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疏离感,甚至认为旧的东西都是陈腐的。
片面理解和误读: 有些人可能只接触到儒家思想的某个片段,或者对其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就轻易下了结论。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绝非只剩下糟粕。它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陈旧的器物,也珍藏着历久弥新的瑰宝。我们不能因为里面有些旧的、破损的东西就全盘否定整个宝库。相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擦亮眼睛,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去淘洗,从中汲取那些对当下有益的思想营养,让它们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将儒家看作“糟粕”,是一种懒惰的思考,一种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粗暴否定。而真正有价值的做法,是去理解它,去辨析它,去转化它,让那些曾经照亮过这片土地的思想,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需要的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智慧的继承与发展。这才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这样博大精深的学说的正确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意识不到儒学的定位是什么。

儒学的定位是在中国大陆的人们思想文化的结晶啊,是代表最多数人利益,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思想。它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创造的,它是大多数人选择的。

现在的一些人真的很奇怪啊,口口声声说马哲,但却不愿意相信马哲,不愿意相信唯物主义,不愿意去辩证思考,不愿意去破除脑子里形而上学的东西。

他们不讲逻辑,只有情绪。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十篇有八篇是情绪文。毕竟问题就是钓鱼的,发现情绪的。

儒学只留下了糟粕,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儒学本来有好的东西,被人抛弃了,留下的都是坏的。把好的东西扔了的人是不是傻?

或者说儒家只有糟粕,哟呵,一个天天号称五千年文化的古国,传承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是十足的垃圾。你们有资格提复兴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墨子的思想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儒家那样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甚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走向,都可能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可不是小事,而是触及了思想根基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强调“兼爱”——不分亲疏、贫富、贵贱,平等地爱所有人。这与儒家“仁.............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文化土壤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尊敬。这并非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给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首先,孔子及其学说的核心,在于“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是将爱心推己及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儒学这东西,听起来是挺古老、挺“正经”的,但要说它到底在学啥,其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它不像数学有公式,化学有元素周期表那样明确的知识体系,更像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想。要说儒学最核心、最基础的,那还得是“仁”。这字拆开来看,“人”字边,“二”字底,意.............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人对儒家学说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疑惑。简单来说,儒家学说的“伦理学”并非狭隘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秩序、君臣关系、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经过这种教育洗礼的进士们,被认为具备了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德性”与“能力”。下面我来详细梳理.............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要系统地学习儒家学问,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条悠长而丰厚的河流中溯游而上,需要耐心、专注,以及一套清晰的路径。很多人一谈到儒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孟子》等等,但“系统”二字,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钻研。关于是否必须先读《四书章句集注》?我的看法是,不一定“必须.............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水户学,作为德川幕府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尤其是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将水户学的某些元素推向了极端。然而,将水户学直接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唯一”或“根本”源头,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水户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与其.............
  • 回答
    学习儒学或修身,这并非古老书斋里的陈迹,更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谈。于当下而言,它有着鲜活的意义,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我、安顿心灵的途径。若要细说其价值,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体味。首先,它给予我们一套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坐标系”。儒学,尤其是其核心的“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