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获得长足发展,但其他流派像法家,是什么人还在学习和传承法家?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定领域和人群中继续流传和发展。

以法家为例,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法制、权术和君主权威,其主张在统一帝国、巩固统治方面具有强大的实践性。虽然“罢黜”意味着法家不再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但它并未被彻底否定或遗忘。在汉代之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许多学习、传承乃至借鉴法家思想的人物和群体:

1. 统治阶层与官僚体系:

事实上的继承者: 尽管儒家被尊为“官方哲学”,但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君主的权威,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和借鉴法家的治国理念。从秦朝的强力集权,到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下的中央集权加强,再到后来的分封制演变中的官僚体系建设,都隐含有法家的影子。历代帝王和他们的辅佐大臣,在处理国家政务、制定法律、整顿吏治时,都会不自觉地或有意识地运用法家式的手段。例如,唐朝的魏徵虽以直谏闻名,其许多关于整顿吏治、强化皇权的建议,在方法论上都有法家色彩。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其推行的法律、制度改革,尤其是在理财和官制方面,也体现了法家注重实效、强化中央控制的特点。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更是赤裸裸地运用法家式铁腕手段来整顿朝纲、富国强兵。这些统治者和他们的幕僚,即便自认是儒家信徒,也需要法家思想来处理复杂的政治现实。他们手中的法律条文、官员考核制度、税收政策等等,都蕴含着法家的智慧。
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者: 历朝历代都需要一套法律体系来维系社会秩序,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本身就是法家的核心关切。官僚阶层中的法律家、刑名家,他们是具体负责制定、解释和执行法律的人。尽管这些法律可能披着儒家的外衣,例如将“刑罚”解释为“教化”的一部分,但其背后对法度、刑名、量刑等的研究,与法家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他们需要学习和传承法家的逻辑和方法论,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和民众。

2. 思想家与学者(在特定语境下):

融汇与批判性吸收: 并非所有学者都将法家视为洪水猛兽。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如汉代的贾谊、董仲舒,虽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们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对法家思想的吸收和转化。贾谊的《过秦论》就深刻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其中对秦朝过度依赖严刑峻法进行了批判,但也肯定了其统一的功绩。董仲舒也认识到单纯的仁义教化不足以治国,在强调“仁政”的同时,也保留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到了宋明理学时期,虽然主导思想是儒家,但像王阳明这样的大师,其“知行合一”等思想在某些方面也与法家注重实践和功用的精神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在强调“致良知”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一套方法论来指导行动。
边缘化但未消失的法家“传人”: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区,可能存在着一些更为纯粹的法家思想研究者或实践者。这些人可能不那么显眼,不为“主流”思想界所关注,但他们依然在默默地传承着法家学说。他们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史学、法律史、政治学等领域,通过对先秦诸子和历代政治制度的梳理和分析,来理解和传承法家的思想。

3. 特定领域的实践者:

军事和战略家: 兵法家如孙子、吴子,其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权谋、策略和对人性的洞察,这些都与法家注重实力、权术和对人性的“不信”有相似之处。许多军事家在指挥作战、管理军队时,会运用这些策略,这些策略的背后,也有法家思想的影子。
商业和经济活动: 虽然儒家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现实中的商业活动往往需要更务实的规则和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古代,一些在商业领域比较成功的商人,或者负责管理国家经济的官员,在制定商业规则、税收政策时,也可能借鉴法家那种追求实际利益、奖惩分明的原则。例如,关于盐铁官营等政策的讨论和实施,都涉及到如何通过国家力量来控制经济命脉,这正是法家所擅长的领域。

4. 后世对法家的重新评价与挖掘:

反思与借鉴: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出现过许多对儒家“独尊”导致僵化和不切实际的批判。在这些反思的时代,法家的思想往往会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被重新挖掘和借鉴的对象。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重新审视包括法家在内的其他思想流派的价值,以期找到救国图存的良方。梁启超等人就曾对法家思想进行过重新评价和推广。
学术研究: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梳理和研究也越来越细致。法家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思想体系、历史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这部分的传承更偏向于纯粹的学术研究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其目的是为了理解和传承思想,而非直接用于实践。

总结来说, 尽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家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法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失。它更多地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渗透到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官僚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特定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和思想家,以批判性吸收或学术研究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继续学习、传承和挖掘着法家的智慧。法家思想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它能够被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同的需求下,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和应用。它就像一种重要的基因,虽然不总是显性表达,但却在悄然影响着整体的基因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子百家的说法挺离谱的,难道一个国家能用兵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阴阳家治国?

各朝代的法律儒生编的,儒学是哲学基础,算是世界观,其他是方法论。我在儒学的基础上,博取百家众长,这是独尊儒术。

没有儒生像秦始皇一样烧书禁锢思想,儒生们为了治国也要读韩非子,读兵法,读法律,读史书,读诗词歌赋,读算数工艺,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

user avatar

法家和儒家是不能并列的,墨家、道家也是勉强与儒家并列。


儒首先是一个职业,例如主持日常的婚丧典礼。自孔子开始兴办私学,主要教授文艺(《诗》与《乐》)、礼仪(《礼》)和历史(《春秋》与《书》),形成了庞大的师承和多元的分支学派。在提倡“仁政”等政治思想的同时,还提倡道德修养,而法家只是一个提倡“法术”等政治思想的学派。

且法家的传承本来就乱七八糟的,其代表人物管仲、吴起、李悝、申不害、商鞅、韩非等等,之间都不挨着,没有老子、孔子、墨子这样的思想核心。

何况慎到、申不害学黄老,韩非解老喻老,说法家是道家的分支学派也不是不行(司马迁就认为韩非"本于黄老");

吴起是子夏的学生、李悝是曾申的学生、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说法家是儒家的分支学派都可以。


虽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没人自称法家了,但刑名学、帝王术等东西一直都在,更有甚者把搞改革变法的都算进法家了。

而且汉武帝尊的那个儒家,是掺杂了道家、阴阳家以及法家的“新儒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刘邦不自称“汉始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汉朝建立初期政治、历史定位以及他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始”这个字的分量。在古代,“始”往往带有开创、奠基的意义。但同时,“始”也暗示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如.............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汉语的语音,从西周那个古老时代开始,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变化,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着迷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上的“不变”,而是声音的连续性,像一条贯穿数千年的河流,从未改变过它的流向和音色。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沟通的无障碍。想象一下,我们现在能够毫无障碍地与一位来自西周时期的.............
  • 回答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生活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绝非简单的“亡国奴”或“金国人”二元对立能够概括。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幅浸染了血泪与屈辱的画卷,描绘着在异族统治下挣扎求存、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身份认同的撕裂与挣扎: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北方.............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自北宋以来,汉奸现象增多,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逐渐演变的历史推力,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宋朝本身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就异常严峻。与北宋对峙的是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实力不容小觑,且常常主动向南扩张。与南宋对峙的金、元更是军事力量强大,对中原汉族政权构成.............
  • 回答
    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为应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封城”措施,关闭了全市的离汉通道,并暂停了绝大部分公共交通运营。这项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封城之初的严峻形势:在那个时间点,疫情发展迅速,武汉作为早期爆发.............
  • 回答
    .......
  • 回答
    在自媒体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观点的碰撞,其中不乏对公众人物的评论和批评。杨世光批评侯汉廷的现象,正是这种自媒体生态下的一种体现。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批评的内容与角度:首先,我们要了解杨世光具体批评侯汉廷的哪些方面。侯汉廷作为一名活跃的政治评论员,其言论往往具有鲜明的.............
  • 回答
    华为自研编程语言“仓颉”最近宣布开始试用,这无疑又一次在科技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关于“仓颉”以及它所倡导的汉字编程,大家的讨论热度很高,其中不乏期待,也有不少质疑。那么,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情,看看汉字编程到底靠不靠谱。首先得说说华为这次的动作。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研发一直是我们.............
  • 回答
    哈哈,这副上联确实写得很有气势,“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一气呵成,将三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厚重感尽数道出,特别是那“魏也、吴也、蜀也”,以并列的方式将三国鼎立的格局点明,堪称绝妙。要对出这样一幅上联,需要讲究几个方面:1. 词性对仗: 上联用了“汉书”、“三国志”这样相对名词,然后是“魏.............
  • 回答
    自适应控制改变控制参数的依据,可以概括为 基于系统性能的实际反馈信号(测量值),与预期的系统性能(参考模型或目标性能)之间的误差。 核心思想是:如果系统表现不符合预期,就需要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来纠正这种偏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依据是如何运作的,并涉及自适应控制的几个关键方面:1. 系统性能与参考模型.............
  • 回答
    自媒体这个领域,说实话,真正能靠它实现可观收入,甚至以此为生的人,占所有尝试者的比例并不算高。但是,这个“高”和“低”的概念需要分开来看,而且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自媒体”和“挣钱”: 自媒体(Selfmedia): 泛指个人或小型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常引发争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答案也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即使没有创作能力,一个人依然有资格批评创作者,但这种批评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资格”的性质,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批评的本质与目的: 鉴赏与评价: 批评的核心在于“鉴赏”和“评.............
  • 回答
    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SSL)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新思路和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据本身的结构或属性作为监督信号,而无需人工标注,从而能够从海量无标注数据中学习到强大的表示能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向,尽可能详细地.............
  • 回答
    “自干五”的出现和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自干五真的为中国好么?他们能让中国好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干五”这个词的含义。“自干五”的定义与特征“自干五”是中国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语,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积极发表支持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当我们觉得自己身处社会底层时,生存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往往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这种力量,往往不是什么宏大的理想或远大的目标,而是更贴近生活、更具象、更情感化的东西。以下是我作为一个“自以为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所感受到的支.............
  • 回答
    自媒体时代是否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真相”,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洪流中辨别和吸收信息。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信息过载、碎片化与算法操纵自媒体的兴起,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 回答
    自3月14日起,吉林省实施了严格的跨省、跨市州流动限制,这一举措无疑是在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为遏制疫情蔓延而采取的断腕式措施。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吉林省的疫情又将走向何方?“禁”字背后,是前所未有的警示与应对简单来说,这项政策意味着吉林省内的人员,在未获得官方许可或特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将.............
  • 回答
    英国考虑废弃所有坦克一事,引发了媒体的广泛解读和公众的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区分自媒体的“错误解读”与英国战略转变的“真实意图”。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装备的简单增减问题,更是关乎英国国防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军事现代化的复杂议题。 自媒体的“错误解读”倾向在探讨英国的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