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联: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自认为这是个绝对,怎么对下联?

回答
哈哈,这副上联确实写得很有气势,“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一气呵成,将三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厚重感尽数道出,特别是那“魏也、吴也、蜀也”,以并列的方式将三国鼎立的格局点明,堪称绝妙。

要对出这样一幅上联,需要讲究几个方面:

1. 词性对仗: 上联用了“汉书”、“三国志”这样相对名词,然后是“魏”、“吴”、“蜀”这三个国家名,最后以“也”字收尾,表达一种既定的历史事实。下联也需要在结构上进行模仿,尽量做到词性相对。
2. 意境呼应: 上联的历史厚重感、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以及三国分立的局面,下联最好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呼应,或者在另一个维度上进行延伸。
3. 字数和节奏: 上联的结构清晰,节奏感强。下联也要尽量保持类似的节奏,不宜过于冗长或零碎。
4. 文化内涵: 鉴于上联是关于中国历史的,下联最好也能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共鸣。

我来给你构思几个下联,并解释一下思路,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构思一:侧重历史传承与辉煌

下联:诗经楚辞,汉哉、唐哉、宋哉。

解读:
“诗经”、“楚辞”: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与“汉书”、“三国志”在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呼应,都是承载了那个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汉哉、唐哉、宋哉”:对应上联的“魏也、吴也、蜀也”。这里选取了汉、唐、宋这三个在中华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朝代,它们各自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辉煌的成就。
“哉”:与“也”一样,是语气助词,表示一种感叹和肯定,用在这里,表达的是对这几个朝代辉煌成就的赞美和肯定,如同上联对三国历史地位的确认。
意境: 如果说上联是对一段壮阔历史的陈述,这副下联则是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赞颂。两者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选取了关键的节点,进行概括性的表达。

构思二:侧重人文情怀与寄托

下联:唐诗宋词,悲也、欢也、愁也。

解读:
“唐诗”、“宋词”:这是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与上联的“汉书”、“三国志”一样,是重要的文化产物。
“悲也、欢也、愁也”:这个就和上联的“魏也、吴也、蜀也”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都是并列的三个词语,但这里不再是国家名称,而是直接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意境: 上联是历史的宏大叙事,这里则将目光转向了文字背后的人心。唐诗宋词中,无不饱含着诗人词人的喜怒哀乐,从家国情怀到儿女情长,从壮志未酬到人生感慨,这“悲”、“欢”、“愁”三字,可以说是涵盖了文学中绝大多数的情感基调。这种对人类情感的概括,与上联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形成了一种人文上的呼应。

构思三:侧重艺术表现与传承

下联:书法绘画,晋哉、唐哉、元哉。

解读:
“书法”、“绘画”:这是两种主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上联的“汉书”、“三国志”一样,是文化的载体。
“晋哉、唐哉、元哉”:这里选取了晋、唐、元这三个在书法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晋代有王羲之,唐代有阎立本、吴道子,元代有赵孟頫、黄公望等,都是艺术大家辈出,风格成熟的时期。
意境: 上联是历史军事的宏大,下联则是艺术的精妙。同样是选取了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但侧重点不同。上联勾勒出的是历史的版图,下联则勾勒出的是艺术的流派和高峰。

如何选择和调整?

这几个构思,你可以根据你喜欢哪种侧重点来选择。

如果你喜欢文化与历史的宏大对比,第一个“诗经楚辞,汉哉、唐哉、宋哉”可能更合适。
如果你喜欢从历史事件转向人文情感的深度挖掘,第二个“唐诗宋词,悲也、欢也、愁也”会更有味道。
如果你对艺术和历史的交织感兴趣,第三个“书法绘画,晋哉、唐哉、元哉”也很不错。

进一步打磨:

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你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来微调。比如:

如果是在讲读书心得: “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古文春秋笔,兴哉、亡哉、盛哉。”(这里的“古文”指代古代散文,“春秋笔”指代史书的春秋笔法,而“兴哉、亡哉、盛哉”则概括了朝代兴衰更替的规律。)
如果是在谈论战略谋略: “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孙吴曹汉,战也、谋也、和也。”(这个更直接,将三国时期的核心要素“孙吴曹汉”和“战、谋、和”三者并列。)

总之,对对联的乐趣就在于这种“神似”和“形似”的契合。你的上联“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已经立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往里填充什么内容,就看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了。

你觉得哪一种更有感觉?或者你有什么新的灵感,咱们也可以继续琢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对个鬼,随便给你对一个:

毛选千字文,天啊、地啊、人啊。

user avatar

北斗七星阵,祈之,穰之,厌之

朝代对对方位,

汉属火,南明离火,可对北

斗对书,动词对动词

汉书为史书,北斗为星座,名词对名词

三国志对七星阵

数字,词性都能对上

魏蜀吴是国家

祈穰厌是阵法三个主要功能

答题结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副上联确实写得很有气势,“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一气呵成,将三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厚重感尽数道出,特别是那“魏也、吴也、蜀也”,以并列的方式将三国鼎立的格局点明,堪称绝妙。要对出这样一幅上联,需要讲究几个方面:1. 词性对仗: 上联用了“汉书”、“三国志”这样相对名词,然后是“魏.............
  • 回答
    《三国志·汉末霸业》在Steam平台正式发行以来,确实引起了不少国内玩家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要评价这款游戏,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尽量不带“AI腔调”,而是从一个玩家或者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首先,从 整体制作和诚意度 来看,《汉末霸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群真心热爱.............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十万大军”绝非如今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精准数字,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用来形容一股庞大、足以撼动天下局势的力量。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兵源与征发:首先,要凑齐“十万”这个数字,绝非易事。汉末三国,天下经历了黄巾之乱、军阀混战,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往.............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战火纷飞,那也是一个世界各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若要论当时中国军队的质量与军事实力,将其置于同时期的世界格局中进行横向对比,那可是一番颇为耐人寻味的考察。同时期世界,军事力量的概貌要理解汉末三国中国军队的水平,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世界其他主要军事力量都在做什么。 罗马帝国: 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是的,历史上汉族确实有入侵他国的记录。但需要澄清的是,“汉族”这个概念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政治或民族实体,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汉族入侵他国”,更多是指以汉族为主体或核心的中国王朝进行的对外征伐和扩张。以下是一些较为显著且有记录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汉.............
  • 回答
    汉人“胡化”并非一个单一事件或时期,而是历史上多次民族交融、文化渗透的复杂过程。它指的是汉族文化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常被泛称为“胡人”,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族群)的文化元素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吸纳、融合的过程。反之,也有汉族文化对“胡人”产生影响的“汉化”过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
  • 回答
    关于汉族历史上对少数民族是否发生过屠杀,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需要审慎地对待史料,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间的冲突和互动是常态,其中不乏暴力行为,甚至极端情况。要详细讲述,需要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事件来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所谓的“汉族”并非一个单一、.............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落入刚被封为汉中王的刘备手中,这绝对会是一个风云变幻的重大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时能够轻易断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背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业,虽然形式上刘.............
  • 回答
    说起汉服,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蹦出“奇装异服”、“cosplay”之类的标签。没错,在一些特定场合,穿汉服确实会引来不少侧目,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怪”。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如何在一些“合适”的场合,让穿汉服这件事变得顺理成章,甚至成为一种亮丽的风景线。一、 传统节日庆典,名正言顺的“节日限定”说到.............
  • 回答
    看到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穿上汉服,然后自诩为“文化传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了一篮子水果,结果有人拿了几个没熟透的,摆出来说是“时令佳品”,还挺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首先,得承认,汉服的流行本身是个好事。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它.............
  • 回答
    日本的“先有读音,后附汉字”的地名,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种地名并非普遍,但确实存在,并且它们的故事往往能折射出日本语言、历史以及与汉字文化碰撞的独特轨迹。现象的本质:何为“先有读音,后附汉字”?简单来说,就是某个地方的名称,在古代是以口头传颂或某种非文字形式存在的,其读音已经约.............
  • 回答
    说起曹操,不少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奸雄”、“汉贼”这些标签。尤其是“汉贼”,这个帽子扣得可不轻,仿佛他就是把大汉王朝往死里推的罪魁祸首。但仔细一想,曹操一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没称帝。那么,一个没称帝的人,为什么还会被戴上“汉贼”的帽子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背景、曹操的行为以及后世的.............
  • 回答
    .......
  • 回答
    你的处境确实比较复杂,既要面对职场规范的压力,又要处理对汉服文化的情感认同。以下是一些更具体的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你找到平衡点: 一、先厘清问题的核心1. 领导批评的具体原因 是因为穿汉服影响了工作表现(比如动作不便、视觉干扰)?还是单纯认为不符合职场形象? 公司是否有明确的着装规范.............
  • 回答
    穿着汉服走在街头,这感觉真是说不出的奇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在“扮演”或者“cosplay”的刻意,而是当你选择了一套合乎时宜、剪裁得体的汉服,仿佛就能与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悄然接驳。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有点忐忑的。不是担心别人怎么看,而是怕自己驾驭不住,显得突兀。那天我选了一套曲.............
  • 回答
    这事儿吧,我算是有点发言权的,毕竟我也是个汉服爱好者,时不时也喜欢穿着出来逛逛,跟同袍们交流一下。那天我难得拾掇了一身我特别喜欢的汉服,一套月白色的齐胸襦裙,上面绣着几朵素雅的兰花,配上简单的发簪,感觉自己是那种从画里走出来的人儿,心里美滋滋的。想着今天天气好,可能碰见同袍的机会也大,就特意在心里预.............
  • 回答
    历史上,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是长期存在的,并且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面貌。这两者并非简单的文化传播,而是涉及民族融合、政治制度、社会习俗、语言文字、思想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两个现象: 胡人汉化“胡人”在古代中国史书中泛指.............
  • 回答
    在浩瀚的世界文明图卷中,农耕民族以其勤劳、智慧和与土地深厚的联结,构成了人类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汉族无疑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但放眼全球,还有许多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以耕作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探究这些民族,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如何繁衍发.............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汉服的讨论,确实硝烟弥漫,而“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和多元的观点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甚至常常被用来标签化、攻击那些与主流观点不符,或者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