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怎么样概念?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十万大军”绝非如今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精准数字,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用来形容一股庞大、足以撼动天下局势的力量。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兵源与征发:

首先,要凑齐“十万”这个数字,绝非易事。汉末三国,天下经历了黄巾之乱、军阀混战,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往往以自己的地盘和人口为基础进行征兵。

征兵渠道: 兵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良家子: 指那些户籍清晰、家庭殷实的自耕农。他们通常身体素质较好,训练有素,是军队的中坚力量。
部曲: 依附于豪强或官僚的私兵。这些部曲往往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战斗力强,但忠诚度相对较低,更可能效忠于其主公,而非国家。
流民、雇佣兵: 战乱时期,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流民,他们为了生存,也可能加入军队。此外,一些职业军人也以佣兵的形式参战。

征发难度: 即使是强大的军阀,要一次性征发十万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调动,更涉及后勤、装备、训练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次大规模的征发,往往会对地方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民怨。所以,“十万”更多时候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字,实际作战时,能集结起有效战斗力的部队,可能远低于这个数字。

二、 组成与结构:

一支“十万大军”并非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它的构成是复杂的,往往包含:

精锐部队: 通常是那些由主公亲自训练、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的核心部队,比如曹操麾下的“青州兵”,刘备麾下的“白耳兵”等。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地方部队: 来自各个州的郡县部队,战斗力参差不齐。这些部队的装备、训练水平都可能低于中央军。
辅助兵种: 包括弓箭手、弩兵、骑兵(如果条件允许)、工兵、辎重兵等。其中,骑兵在汉末三国虽然不如后世发达,但依然是重要的兵种,尤其是在北方,曹操等拥有大量的骑兵。
非战斗人员: 随军出征的往往还有大量的后勤人员、炊事兵、医护人员、甚至随军家属。

三、 后勤与消耗:

“十万大军”的后勤是最大的考验。

粮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维持十万人的日常消耗,需要天文数字般的粮草。运输粮草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牛马、车辆、船只,以及负责押运和管理的士兵。一旦粮草供应出现问题,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不战自溃。
装备: 武器、盔甲、盾牌、弓箭、弩箭等装备的生产和维护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即使是数量庞大的军队,也可能存在装备短缺或质量不一的情况。
军饷: 士兵的军饷、抚恤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四、 战略与战术的影响:

拥有“十万大军”,在战略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攻城略地: 它可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攻坚战,对付坚固的城池。
野战优势: 在野战中,庞大的兵力可以形成密度和韧性,占据人数上的优势。
威慑力: 仅仅是“十万大军”的传闻,就能对敌方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对方做出某些战略调整。
分散兵力: 也可以用于在不同战场上进行牵制、支援,或者进行长期围困。

五、 “十万”的象征意义:

除了实际的数字,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还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

强大国力: 能够集结起如此规模的军队,往往是国家整体实力强盛的表现。
政治号召力: 证明了主公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对地方势力的整合能力。
战争潜力: 预示着一场大规模、决定性的战役即将打响。

举例来说:

当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南征刘备,而刘备只有几万兵时,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距,更是整体实力、后勤保障、训练水平的全面碾压。即使刘备的部队再勇猛,也难以抵挡曹操庞大的兵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和后勤支持。

同样,当蜀汉在北伐时,其兵力往往难以与曹魏抗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国土狭小、人口较少,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军队和后勤。

总结来说,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大军”是一个多重概念的集合体:

它是一个宏大的数字,代表着一股足以影响天下格局的军事力量。
它是一个庞杂的体系,由不同来源、不同素质的士兵组成,并需要巨大的后勤保障。
它是一个战略工具,可以用于实现宏伟的军事目标。
它是一种政治信号,彰显着主公的实力和号召力。

理解“十万大军”的真实含义,需要我们跳出如今对军队数字的惯性思维,去体会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征发的艰难、后勤的巨大压力,以及政治与军事的紧密联系。它不是一个简单可以量化的数字,而是一股承载着无数人力、物力、以及战略野心的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养兵十万并不难。明朝最鼎盛时(永乐)拥兵两百多万。

战国时期,很多壮年男丁都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但若是出兵十万尤其是在一个战场那是异常困难。越远越困难。

不走水运,古代两三个民夫才能支持一个士兵远征千里之外。

为何古代要分进合击?因为补给跟不上。军队分开的话,可以在当地筹集大量的粮食减少后勤压力。

拿破仑出兵六十万远征俄国,实际上自己只带了20万主力,剩下的兵分多路,和预备队。

结果就地筹粮困难。后勤跟不上崩溃了。

大宛国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一路上一堆沙漠)

汉朝第一次远征也因准备不足后勤崩溃,几乎全军覆没。

而第二次远征,出动兵力6万,牛10万,马3万,骆驼与驴数以万计,18万后勤部队,无以数计的民夫。

结果还没走出沙漠,后勤几乎崩溃了。刚走出沙漠只能靠勒索(留不下多少口粮)屠城(觉得被大汉王师勒索后,根本活不了几个人,干脆据城死守,守了几天)维生

六万人一路折腾下来就剩下三万人。

user avatar

10万大军、带甲10万,不要说汉末三国,即使从古代到近代的东西方,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康熙要是知道准格尔的噶尔丹有10万军队,估计要被吓一跳,可惜昭莫多之战,噶尔丹连5万都拿不出来,康熙调动3路军队,动员3个月,才不到10万兵力。

太平天国的北伐才2万多人,就能直逼天津。曾国藩要是知道太平天国又突然变出10万,不,哪怕多出5万军队,估计曾国藩都要再跳一次水。

拿战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国、俄国、奥地利,3国加起来人口超过1亿,100万军队肯定是有的,可三皇会战的3国出动兵力加起来,还不到20万,结果拿破仑打赢会战没几天,奥地利就被迫停火了。

淝水之战,苻坚动员计划动员112万军队,结果前秦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才不到110天。

最搞笑的是很多壮丁尚未抵达,而已经集结的军队在项城颖水,就引起水路堵塞,苻坚听到前线大捷,干脆“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把军队留在项城,直接带着8000轻骑兵去前线,所以估计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军队,也就10多万人。

大内义兴:淝水之战前秦真的有百万军队么?

孙子兵法都说的很明确了,“兴师十万,出征千里”,要“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出征1000里,出动10万军队要70万户百姓来确保后勤,7户出1兵(壮丁)。

五代十国属于恐怖的武人时期,兵戈四起,后唐末年,契丹南下,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还是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到11月,时间太短+基层执行不力,就聚集5000人,马2000匹,还闹得“民间大扰”。

资治通鉴卷280:(936年)冬,十月,壬戌,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期以十一月俱集,命陈州刺史郎万金教以战陈,用张延朗之谋也。凡得马二千馀匹,征夫五千人,实无益于用,而民间大扰

古代要组织10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军队,首先要具备的客观条件就是,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动员,兵力越多,那花费时间就越长。

不要什么1月计划动员50万,特喵2月就军队出发了,那这军队绝对没有50万,有5万就谢天谢地了。

淝水之战,前秦计划112万军队,结果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才110天,苻坚还“留大军于项城”,前线哪来112万军队?

李从珂10月下诏动员天下兵马,7户出1人,要求11月聚集,结果就5000人。

所以古代数十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号称数字、计划数字、账面数字,往往准备时间太紧张、不充分,或基层不给力,而导致实际兵力数字极度缩水。现在说三国,史料不多引:

曹魏

227年,孙资认为曹魏动用“十五六万人”进攻蜀汉,就要“天下骚动,费力广大”。

244年曹爽伐蜀,《王平传》记载曹爽“步骑十馀万”,而《曹爽传》记载曹爽才“发卒六七万人”,可见曹爽有10多万人纯属蜀汉的吹嘘,敌人很多之类的,曹爽不到7万人就已经“转输不能供”了。

258年司马昭平定淮南,263年灭蜀,再到280年西晋灭蜀,都是几路人马,而且用兵数量一直在10多万-20多万浮动,可见曹魏、西晋上限就是20多万兵力,还不能保证时间充足,士兵是否都能准时抵达。

东吴

赤壁之战,孙权拥有大半个扬州,也就“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两万随亮与备南拒操,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建康实录),总共拼凑3万人,给周瑜、程普2万人去赤壁,自己1万人去合肥。

著名的215年合肥之战,什么孙权10万大军,又是差不多7月还与刘备进行湘水之盟,8月孙权就被张辽击退,从陆口到合肥,个把月的短暂时间,孙权压根就不可能有10万军队。

253年,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诸葛恪传),计划动员20万进攻合肥新城,就“百姓骚动,始失人心”,最搞笑的是诸葛恪“二月,军还自东兴,大行封赏。三月,恪率军伐魏。夏四月,围新城”(三嗣主传)。

诸葛恪2月从东兴回来,3月立刻动员20万进攻合肥,结果4月就迫不及待地抵达合肥,1个月时间,4月份在合肥的吴军特喵有几万人,就谢天谢地了!什么20万人,影子都没有。

其实,228年的石亭之战,大致就是东吴的兵力上限了。

当时“夏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休”,然后8月曹休南下,9月战事结束,东吴是“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休”(朱桓传),东吴动员3个月,不到10万人,与康熙打噶尔丹3个月动员不到10万人差不多。

蜀汉

按照《晋书宣帝纪》吹比,诸葛亮北伐是有“众十余万”,可实际上诸葛亮才“战士不满五万”(东吴张俨)。

蜀亡前,姜维也就被钟会吹比成“所统步骑四五万人”(钟会传)。可以说蜀汉核心军队数量,不超过5万人。

三国总结:

  • 曹魏出兵上限:约20多万。
  • 东吴出兵上限:10万出头。
  • 蜀汉出兵上限:大约5万。

这与三国人口的比例,大致符合。

三国嘴炮320万大军图

  1. 魏王带甲百万(庞德传)。
  2.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吴书)。
  3. 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牵招传)。
  4. 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诸葛亮集)。


最后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十万大军”绝非如今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精准数字,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用来形容一股庞大、足以撼动天下局势的力量。要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兵源与征发:首先,要凑齐“十万”这个数字,绝非易事。汉末三国,天下经历了黄巾之乱、军阀混战,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地方势力往.............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的长安城,其命运与整个华夏大地一样,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频繁的易主。它不再是汉朝盛世时期的繁荣中心,而是成为了各路诸侯争夺的战略要地,饱受战乱之苦,地位和状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详细讲述长安城在此期间的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战乱的漩涡与频繁的易主: 董卓之乱的遗留影.............
  • 回答
    汉末三国,中原战火纷飞,王朝倾颓,群雄逐鹿,这无疑是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篇章。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之外,生活在边疆的那些少数民族,也并非全然袖手旁观,他们同样在这场大动荡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顺势而为,或被动卷入,共同谱写了一曲曲鲜为人知的边塞史诗。要细说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干嘛”,那可得从几.............
  • 回答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刀光剑影,战马嘶鸣,正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塑造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而在这些人物中,关羽和吕布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星,他们叱咤风云,武艺绝伦,被后世尊为武力巅峰的代表。那么,在那个真实的历史舞台上,究竟谁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呢?这并非一朝一夕能轻易论断,需要我们.............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战火纷飞,那也是一个世界各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若要论当时中国军队的质量与军事实力,将其置于同时期的世界格局中进行横向对比,那可是一番颇为耐人寻味的考察。同时期世界,军事力量的概貌要理解汉末三国中国军队的水平,我们得先看看当时世界其他主要军事力量都在做什么。 罗马帝国: 这.............
  • 回答
    汉末三国,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年代,忠义之士固然不少,但若要刨根究底,找出那些“完全出于私心,诚心要恢复汉室”的人,这本身便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时代,政治的复杂性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理想主义。任何一个有野心、有能力去“恢复汉室”的人物,其背后总会交织着维护自身利益、.............
  • 回答
    在汉末三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如汉初时期那般直接而致命,却依旧在边疆的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是汉朝边疆政策制定、军事调动以及甚至是一些地方政权崛起的背景板之一。说起匈奴在汉末三国的作用,首先得回到他们与汉朝之间那漫长而复.............
  • 回答
    季汉,这个承载着刘备匡扶汉室理想的政权,虽然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人口稀少的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历史、地理、军事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衰败直至灭亡,人口稀少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一、 起家于流亡,根基不牢固刘备起兵之初,.............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论证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三朝汉族骑兵集团的战斗力,并非易事,因为时代背景、战略需求、对手性质以及骑兵的构成都有显著差异。要说谁“最强”,更像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比较。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三个时期汉族骑兵的特点,试图勾勒出他们的优劣与强弱之分。一、 汉武帝时代的汉军骑兵:开疆拓土,锐不可当的先驱汉武.............
  • 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公孙氏能够割据近50年,实属不易,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辽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战略价值: 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 辽东地区位于山海关以东,东临大海,南接渤海,北靠燕山山脉,西面是山海关和相对险峻的地理屏障。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士族的崛起与时代变迁:汉末三国至两晋的深刻印记汉末三国风云变幻,一个孕育着英雄豪杰的乱世。而在这场历史洪流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逐渐崭露头角,并对后来的两晋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股力量便是“士族”。所谓士族,并非一蹴而就的政治实体,而是指那些世代相袭,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上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家族群.............
  • 回答
    这题目还真够刁钻的,让我想象一番。汉末三国那样波澜壮阔的年代,再穿越到《金瓶梅》那铜臭味儿熏人的西门庆府里,这反差,啧啧。让我想想,我如果能选,得选个有意思的组合,既能应对西门庆那帮子乌烟瘴气的玩意儿,又能搅出点不一样的动静来。我选的汉末三国主公嘛,我得选个有脑子,有远见,但又不能太教条的。诸葛亮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