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刘备可能是冒充汉室宗亲吗?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日后能够招揽人心,特别是那些怀念汉室、忠于汉室的士人名士的重要政治资本。你可以想象,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一个没有根基的人,如果光凭实力说话,很难迅速崛起。而他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就像一张金字招帖,瞬间拔高了他的出身,也为他之后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合法性。他的早期追随者,比如简雍、张飞,甚至是后来的关羽,他们之所以愿意跟随一个出身贫寒的贩履之徒,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了他这份“汉室血脉”。这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一种政治召唤。

那么,历史是怎么记载的呢?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三国志》。《三国志·先主传》开篇就说:“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京东(一作景)山阳公山(一作山阳)封国,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一作静王)之后也。” 这里的记载是相当明确的,直接将刘备的祖先追溯到了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是汉武帝的儿子,虽然名声不显,但作为皇子,其血脉自然是尊贵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份“之后”的论述上。怎么证明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提到了这一点:“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之孙,当(一作当)至中山国支(一作支)公子挚,挚生惠,惠生翘,翘生伯,伯生英,英生轨,轨生宝,宝生隆,隆生仁,仁生备。” 这里给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世系表,从中山靖王刘胜一直追溯到刘备的父亲刘弘。这个世系表看起来证据十足,好像没什么可疑的。

不过,仔细推敲一下,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第一,时间跨度与人口繁衍的疑点。 从汉武帝时期的中山靖王刘胜(去世于公元前114年或115年)到刘备的父亲刘弘(约公元180年去世),这中间大约有三百年的时间。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的平均生育年龄和代际间隔来计算,三百年的时间,能够繁衍出十二代人是可能的。但是,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个世系表中的人物是否都是“名正言顺”的嫡系传承?中山靖王刘胜 himself 就有很多儿子,而且历史上也有记载他“好色”,子女众多。这使得他的后代遍布各地,甚至有些后代后来被封为诸侯,但也有很多后代沦为平民。那么,刘备这一支,如何确定就是中山靖王最“正统”的后代呢?如果到了某个时期,这一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长子早逝、或者被降为庶民,而旁支却依然被保留了较高的身份,那么刘备这一支的“正统性”就会受到质疑。

第二,史料记载的“断层”问题。 那个详细的世系表,如果都是有据可查的,那自然没问题。但问题在于,在刘备之前的一些祖先,比如刘恢、刘翘等等,他们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稀少,甚至几乎没有。陈寿的记载,很可能是在刘备称帝后,由他手下的史官根据刘备提供的族谱信息整理出来的。试想一下,一个贫寒出身的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拿出几代人之前的族谱,这族谱的真实性有多少?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的确定。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宗正寺这样的机构来管理皇族事务,如果刘备真的是皇室后裔,并且想要恢复汉室,他应该有办法通过正规渠道来确认他的身份。但我们看不到这样的记载。

第三,刘备自身的处境和宣传策略。 刘备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家境微薄,从小就跟着母亲贩卖草鞋,生活艰难。如果他真的有尊贵的汉室血脉,为什么他的家族却沦落到如此地步?难道是得罪了权贵,被排挤打压了?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性。但另一种可能性是,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获取支持,有意地“认亲”或者夸大了与汉室的联系。毕竟,在汉末那种君权旁落,各地军阀割据的时代,一个声称是汉室宗亲的领袖,比一个纯粹的草莽英雄更能吸引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宣传手段。

第四,反对者和质疑者的声音。 虽然《三国志》记载了刘备的宗亲身份,但历史上并非没有人质疑过。比如曹操集团就曾经嘲讽过刘备,认为他是“贩履之辈”,言下之意就是出身不高贵。当然,曹操当时是刘备的敌人,他们的说法不能全信,但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可能存在对刘备身份的不同看法。

那么,到底刘备是冒充的吗?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

“可能是” 刘备确实有汉室宗亲的血脉,但这一支可能已经是非常旁远的旁支,甚至在家族传承中出现过断层或被降为庶民,导致其身份的“正统性”和“尊贵性”大打折扣。他所引用的族谱,可能是基于模糊的记忆和一些残缺的记录整理出来的,其中可能夹杂了后人的附会。

“也可能是” 刘备虽然可能与汉室有那么一点点血缘关系,但他极大地“利用”和“夸大了”这份血缘,将其作为自己崛起的政治资本。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在围绕着“恢复汉室”这个旗号展开,而“汉室宗亲”的身份,就是这面旗帜上最耀眼的一颗星。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刘备最初的血缘关系并不那么“硬”,但他后来的确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并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复兴汉室”了。他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将这份“汉室宗亲”的身份,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凝聚力。

所以,当你问刘备是否冒充汉室宗亲时,更准确的理解是:他极有可能利用了自己不那么显赫但确实存在的汉室血脉,通过精心包装和政治宣传,将其打造成为自己政治合法性的基石。 在那个讲究出身和名分的时代,这种做法是极具智慧的,也是成功的。至于他是否是纯粹的冒充,历史留给我们的线索是模糊的,更多的是一种留白,让我们去揣摩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不可能是冒充汉室宗亲,因为刘备从来没说过自己是汉室宗亲。刘先主一直自称自己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这是在东汉末年根本就不是汉室宗亲。

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但中间是断了的。光武帝刘秀再造汉朝,虽然在法统上还是宣称自己是西汉的继承人,但在宗室祭祀上面,还是比较拧巴的。刘秀的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发,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刘秀是从自己追溯上去,上溯四代,到刘发的儿子刘买;接在高祖、文景、武帝几位皇帝之后。西汉剩下的皇帝要不要祭祀,这在当时还形成了巨大的政治风波。

所以东汉的汉室宗亲,就是指的刘秀这一只;在这个范围的,由宗正管理,有相应的政治待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根本就不是刘秀这一只的后代,毫无疑问不属于汉室宗亲的范畴,也没有政治待遇;对此,东汉时候的人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误解。实际上,在西汉中期,刘邦的后代就达到十余万了,东汉末年怕不是有上百万;宗正根本就不可能管过来,只管近支不管远支,也是务实的做法。而刘备不过是这百万人中的一个,在当时没有什么稀奇的。

那为啥刘备要这么说呢?还不是因为实在是没有背景。东汉的时候门阀已经初步形成了,出身很重要,袁绍一开口就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杨彪“弘农杨氏”“五世三公”;一看就是“郡望”,妥妥的大门阀。曹操“中常侍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曹参后人”,这一看就是掌权的。刘备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出身,只好报上自己的祖宗,这在当时只能说明刘备是个“草根”。

到了罗贯中的年代,这个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要特地加上汉献帝和刘备认亲这个环节,献帝尊称刘备为皇叔。这就是官方认证,把刘备加到宗室的名单里面,就算是进了近支,有政治待遇,在极端情况下有继承皇位的法统了。

为什么要这么写,还不是因为刘备最后称帝在法统上不是很清晰,以至于在当时就收到了质疑。在曹丕谋权篡位之后,刘备封锁消息,假称汉献帝已经死了;然后就用刘秀的方式,改宗称帝,这种做法就是重开一系,要不要续上献帝的法统,还两说呢。但献帝没死,还把皇帝禅让给了曹魏;那这个法统就要说到说到了;刘备的这个行为在道理上是有谋权篡位的嫌疑的。所以在当时,支持曹魏是正统的说法要多一点。

《三国演义》是尊刘抑曹,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那是决不能出问题的,在罗贯中那个时代,这妥妥的是“政治正确”,甚至是最高级别的“正确”。为了让刘备的形象更加正面,就需要打补丁,通过让献帝将刘备补录到宗室名单里面,这个事就算圆过来了。

我们后来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大多是从《三国演义》带来的主观印象。

皇帝嘛,兵强马壮者为之;刘备或者诸葛亮要是完成统一,那刘备不是宗亲也是宗亲,那是要称祖的。可惜先主的事业半道崩殂;完成统一的司马晋又需要尊曹魏,那是宗亲也都不是了。

------------------------分割线-------------9月6日增加------------------

我发现评论区对两汉宗正、宗正管理职能争议较大,补充一下

1、在两汉直到魏晋南北朝,宗正都没有说一定要宗室担任,汉和晋都有外姓担任宗正的例子。

2、宗正的职能是“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可以从职责中看出,宗正也不是所有刘邦血统的后代都管,主要集中在诸侯王、及和诸侯王有关诸宗室的血统,以及帮诸侯王收税,负责给诸侯王发工资。再有就是审理上述人员的犯案。

3、1971年发现的“甘谷汉简”,对东汉宗室的情况说的比较清楚。对于宗室,“不得理司”也就是不能从政;居国界、不得游客,也就是只能待在封国,不能外出。该简还提到,五服以外的宗室犯案,就由郡国自行审理,不用上报宗正。

4、所以在东汉,刘邦的子孙大概分成三块,一块是远支,也就是不是刘秀这一支的刘邦子孙;一个是刘秀的直系,但是在帝系和诸侯王的五服以内;第三个就是虽然是刘秀的直系,但是已经出了帝系和诸侯王的五服。其中二、三是宗正管理的对象,区别是二享受政治和经济待遇,三不享受待遇,只有限制,一的情况我们后续详细说。

5、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就是刘秀。刘秀这个人非常重视血统,在其成就帝位后,并没有大封刘姓,其在位期间所封的诸侯王,全是他的五服以内的近亲,没有远支。这就造成了东汉出现了刘秀的近支,和其他刘姓的远支之分。在两汉,受到七国之乱的影响,对于诸侯王的限制是非常多的,到了东汉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并且每一任皇帝登基之后,除了例行会把自己的兄弟封为诸侯王之外,也会找借口清理自己的叔伯辈,将他们降为侯爵。宗正就是皇帝用来管理、限制、圈养他的近亲的。

6、对于一、三,也就是远支和五服以外的近支,虽然他们已经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经济特权,在东汉的汉恒帝之前,都是限制使用的;尤其是不得担任政府高管(三公九卿),在桓帝之前,一共也就十来个刘姓担任三公九卿。

汉桓帝时期,由于桓帝通过宦官诛杀了外戚梁冀,并且破天荒的对宦官封侯筹功,被文官集团集体抵制,从而形成党锢之变。但朝廷还是需要人来做官的,由是汉桓帝启用了之前被限制,不收重视的远支刘姓和五服之外的近支刘姓。

比如刘宠(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先后担任司空、司徒、太尉,可谓桓帝肱股之臣;他的侄子刘岱(兖州刺史)、刘繇(扬州牧)都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诸侯。

刘茂(汉宣帝的后代)官至司空,因同情党锢被免职。

刘宽(刘邦第十五世孙),这位是东汉名臣,桓帝的顾命大臣,辅佐桓、灵两代,功勋卓著。值得一提的是,他爹刘崎在桓帝之前的顺帝时期就担任司徒,在当时还是比较稀奇。

刘郃(这位是东汉河间王的子弟,河间王是刘秀封的,到了恒帝时期早出五服)灵帝的时候官至司徒。

刘虞(这个就厉害了,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此人是废太子,也出了五服)灵帝时期的名臣,官至太尉、幽州牧。

刘陶(西汉淮南厉王刘长次子济北贞王刘勃之后)灵帝时期有名的谏臣,因预判到张角的危害被提拔为尚书令。

刘焉(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灵帝时期的宗正、太常、益州牧。话说刘表也是西汉鲁恭王之后。

在桓灵时期,政府高层基本保持有一位刘姓的高官,但上面的出身可以看出,基本都是前文中的一,也就是远支,只有刘郃和刘虞两位是五服外的近支。对于五服内的近支,哪怕是到献帝时期,依然是限制使用。陈王刘宠,本人武力爆表,又有高祖之风,在讨董卓时期聚众十万,自号辅汉大将军,但没有人认可,最终被已经称帝的袁术害死。可见当时对诸侯王和近支的提防已经深入骨髓。

对于像刘备这样的原支刘姓,在灵帝时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没有优待也没有限制,正常做官。宗正既不会给他发钱,也不会审理他的案件。这算哪门子“汉室宗亲”?

user avatar

事实上人家真的是汉朝宗室

估计有些人真的是地摊货阴谋论史书看多了,根本就没看过正经史书甚至原著小说。事实上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除了一个不长眼的督邮以外,基本上没人怀疑过刘备的宗室身份。

《三国志》: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 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 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 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 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 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 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 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 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 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 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可以看出刘备的出身是很明确的:涿郡涿县人,世仕州郡。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涿县陆城侯刘贞封地就在涿郡涿县(运气很不好,被酎金夺爵削去了爵位),再加上刘备又不是自己一家生活在那里,而是家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涿郡当地,是当地有名望的一个大家族。只是他爸去世的早,在宗族里地位比较低罢了(但是也比一般平民好,比如喜狗马、 音乐、美衣服这些明摆着就是公子哥才有的兴趣)。但是家族里还是有人会供他去读书,甚至还是到有名望的大儒卢植旗下读书。在宗法制盛行的封建社会,门第无疑是名师择徒的重要标准。如果是庶民当时恐怕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很多私塾往往都是一个宗族内的人才能读的)。事实上当时有头有脸的大部分都是些士族门阀,比较著名的就像诸葛亮,琅琊诸葛氏一族的;马超是西凉马氏一族;蜀汉的邓芝和西晋邓艾都是南阳邓氏一族的

了解汉朝时的政治制度都知道,汉朝的时候实行一个叫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在当时可是纳税征兵服徭役的依据,宗室是可以免税而且不用服役,就是自己想当兵报效国家也是个军官。

而且在九卿当中还有一个官职叫宗正,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别他们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后汉书》就有记录:“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丞一人,比千石。”这个职务一般都是由宗室里比较有名望的人负责的,地方也要好好的去配合(刘备早年起兵的时候曾经与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虞打过交道,而刘虞就担任过宗正)。宗室和皇帝关系再远,落魄的要去耕地当农民,那也是姓刘的,是有很多福利的,比如可以减税、免服各种兵役徭役、运气好的可以当官,要是遇到什么祥瑞或者皇帝心情好没准还有补贴。当时要是敢假冒宗室的话,那可是杀头灭门的大罪。刘备的祖父刘雄那可是“雄举孝廉, 官至东郡范令”,祖父刘雄是举孝廉当过官的,是兖州东郡范县的县令。那个时候可以举孝廉被引荐的,往往是有关系有背景的,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宗室或者贵族才能干,否则是没法被人推荐当官的。刘备的祖父是举孝廉当过官的,这样的话就说明在宗正的家谱是对的上号的。

最关键的是,刘备虽然在益州立足,但是他那一大家子人还在涿郡,宗室的档案也在洛阳,都在曹操的地头上,想查那是一个准,为什么偏偏曹操就不提出质疑呢?

user avatar

有没有发现,三国时期的人物,小时候混的圈子就不一般

曹操小时候和袁绍一起去偷别人的新娘

刘备小时候是和公孙瓒带着一起混圈子




袁绍家里是什么情况,大汉第一世家,四世三公,袁绍虽然不是长子长孙,也算是标准官二代

和曹操一起称霸校园的地方,是太学

那年头的太学像是现在的中央党校,太学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曹操二十岁第一次当官,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有名望的人和当地长官推荐,只有士人圈子的子女,才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尽管有人黑曹操是太监的养子,也不能否认曹操生下来社会地位就不错,不然也没有和袁绍一起厮混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公孙瓒和曹操一样是年纪轻轻被举孝廉的,也是高门大姓内定后代当公X员的节奏

豪门出身,岳父还是太守一级的高官,那公孙瓒的圈子自然不一般

这样的公孙瓒,小时候怎么可能带着一个【织席贩履出身的小孩子】混圈子,公孙瓒都接触不到平民小孩啊

刘备虽然破落,但是也是贵族,

去编草鞋是因为刘备老爹死的早,经济基础断了,但是没有断他的身份

刘备还是能在家族叔父的帮助下,去那年头的大牛人庐江太守卢植门下读书




别被电视剧误导了,感觉三国里面的人物都灰头土脸的

都是一群含着金钥匙的二代在争天下,再破落也是有名有姓的人

user avatar

请问您看的是新三国吗?如果是的话,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整部剧改编的难以让人接受,懂得都懂。

两汉你就是想冒充汉室宗亲你也很难去冒充的了,原因如下。

两汉时期有九卿之一的宗正,而按照后汉书职官志的记载看: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宗正要负责掌握皇族的名籍簿,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而这个上计则是每年上交郡,国宗亲的名籍以及计簿(这个小本子记载着很多重要的数据和政绩,如各县户口,垦田状况,钱谷产量,刑狱案件,赋税徭役情况)以便中央对于地方的考查以及赏罚升降,题主如果感兴趣,可以咨询,可以给您推荐相关的内容专著。

以上的史料记载和分析,我们可以断定刘备肯定不是冒充的,而魏人所作的典略也只是说备本临邑侯枝属也。也不敢否认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 三国志刘备本传里也说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user avatar

刘备虽然自己跑到成都去当皇帝了,可是他所属的宗族在涿郡涿县,跑不了,那是在曹魏的地盘上,如果是冒充的宗亲,曹魏这边一查族谱不就露馅了?到时候咱们饶舌鼻祖王司徒不得把刘备往死里喷?不可能一点史料记载都没有留下。所以显然,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是真的。不过其实这个头衔也并不太值钱,毕竟是很早以前的支系了,而且中山靖王的子孙实在是有点多……据说他一共生了100多个孩子。涿县里姓刘的全部都是中山靖王之后,你刘备算哪根葱啊。

user avatar

不是冒充的。

先主祖,父,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刘备的祖父刘雄,是郡里的地方官员。但因为刘备父亲早死,家道突然败落。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刘备的叔父叫刘子敬。

刘备的同宗同学叫刘德然,刘德然他爸叫刘元起,资助刘备上学。

刘“玄德”这个字,多半也是宗族里给起的。


刘备自己家虽然穷到织席贩履,

但并没有因为穷,就被宗族扫地出门,

从小跟“宗中诸小儿”一起玩游戏,一起上学,

同宗的亲戚会给他资助,

他的一句小屁孩蠢萌话,

也会让亲戚大惊失色,恐惧灭族之祸,

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同宗同族,同气连枝。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刘备自称汉室宗亲,

他的宗族必然也都自称汉室宗亲。


在封建专制王朝,

地方一个大宗族,

整个乡整个县呼呼啦啦一大帮人,

全都一起冒充汉室宗亲?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你说话的语气,东叔不喜欢!

user avatar

这个你看刘备第一次见汉献帝就知道了,汉献帝听说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直接让人查了族谱,最后查出来是他叔叔辈,所以刘备才有了刘皇叔的称号,当然这只是演义里面。

事实上,刘协真的查了族谱,不过最后结果是刘备是刘邦的第21代后人,而刘协是刘邦的第16代后人,也就是说刘协辈分比刘备要高的多。

能直接从皇室族谱查出来,那说明刘备是汉室宗亲没问题,不过那么多代,估计也没刘邦的血脉了,只是有个名头而已,毕竟汉武帝颁布过推恩令,要不然刘备也不会是个卖草鞋出身。

不过正常情况下刘备就算是汉室皇族,刘协正眼都不会看他,毕竟太远的亲戚了,但由于曹操挟天子,刘协看到刘备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从这方面看也算是曹操无意中帮了刘备。

user avatar

完全不可能,刘备的确是汉宗室,理由如下:

其一,《三国志.先主传》开篇明确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三国志》是公认的正史前四史之一,其可信度在二十四史中非常高,目前没有任何有力证据否定《三国志》对刘备身世的记载。并且陈寿是明确的写了刘备的远祖,也查了刘备祖孙三代。

其二,刘备从小混的圈子非常不一般。刘备与公孙瓒是非常好的朋友,并且一起跟九江太守卢植混。公孙瓒是汉末群雄之一,一度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卢植就更是非同一般了,《后汉书》里明确记载,卢植年少时与郑玄(两汉经学集大成者)共同在经学大师马融(不是马蓉)门下学习,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立即启用卢植,拜北中郎将,率领官军主力连破贼帅张角。也就是说,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卢植所率军队打的是主力C位。后来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之后,卢植被袁绍拜为军师。在去世之后,曹操途径涿州时,亲自写祭文纪念卢植,对卢植的一生高度评价(曹操的一生中唯一佩服的人),祭文如下: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宜有殊礼。亟遣丞掾除其坟墓,存其子孙,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东汉是一个强调门阀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看重身份等级的时代,如果刘备是个水货宗室,公孙瓒、卢植等人绝对看不上,不可能有深交。

其三,东汉末年其他宗室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均未对刘备身世有半点质疑,他们对刘备总体态度上是尊重的。在那个时代,伪造自己成为皇室后裔是非常重的罪,刘备在势力没有膨胀之前绝对会被地方官员缉拿问罪。地方官员判断其是否为宗室都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族谱、享受特权与否、祖先墓葬状况等等。

综上所述,刘备汉室宗亲身份根本不可能伪造,那个年代虽然是个乱世,但是身份完全不可能乱。各种制度、文档、敌对势力都能将皇室身份查得清清楚楚。

user avatar

刘姓在汉以前,是个非常小的姓,找不到一个刘姓名人。

而到了东汉末年,刘姓满地跑。

什么原因显而易见,都是老刘家生的呗。原本的刘姓,或者零星赐姓,都很少很少。

三国里面,刘璋,刘表,刘虞等等,都是汉室后裔。几乎任何一个出现且需要介绍一下的刘姓人物,都是汉室后裔。

单单有刘姓是不值钱的,谁还不是个汉室后裔呢,除非仍然有爵位。

汉室后裔根本不算个什么有价值的身份,靠上了政治正确而已。

这个身份的用法,不是说,我是汉室后裔,所以我有资格当皇帝。

而是,让旁人觉得,这个能打的人恰好姓刘,怕不是老刘家气运未绝,又又要统一天下吧。

刘姓,不是用来争正统的,而是用来作势的。

季汉之后足足八百年,天下都还在传“金刀之谶”,期间想挂靠银河帝国的强人一双手数不过来,一直到唐朝皇帝都还在忌惮老刘家的气运。

况且大耳也不是什么显赫的支脉,刘胜一百多个儿子,刘贞还因为酎金案罢爵了。武帝的时候都没了爵位的一支,一点都不值钱,没啥伪造的必要。

真要想伪造,完全能挂靠更显眼的支脉。

user avatar

只能搬出族谱来了。

有点长,可以看名字。

公司停电,晚点做思维导图。

东汉末年汉室宗亲非常多,不知刘备一个。

刘表刘璋刘焉刘恢都是有名的汉室宗亲。

只不过在这些诸侯里面,刘备笑到了最后。

1刘昌,嗣王位;2刘忠,为广望节侯;3刘朝平,为将梁侯;4刘未央.为新馆侯;5刘贞,为陆城亭侯;6刘嘉,为薪处侯;7刘义,为陆地侯;8刘光,为临乐敦侯;9刘章,为东野戴侯;10刘高,为高平侯;11刘颇,为广川侯;12刘将夜,为乘丘节侯;13刘破胡,为高丘哀侯;14刘盖,为柳宿夷侯;15刘让,为戌丘侯;16刘修,为懋舆节侯;17刘万岁,为曲成侯;18刘传富,为安郭于侯;19刘应,为安险侯;20刘恢,为安道侯;21刘屈厘,为澎侯。

搞半天,终于把思维导图给弄出来了。

主要还是刘备祖宗太能生了。

第二张图有点大,下载需要几秒时间。


user avatar

冒不冒充,其实都不重要,。主要是体现了刘备的不要脸!


中山靖王之后,这招牌只能忽悠一下平民,真正的上层谁不知道这招牌一点含金量没有,就是个笑话!


三国,你应该看得还不够深。


少不懂曹操,老不懂刘备。


这句话,慢慢悟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三国时期,要说同时见过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枭雄的人,那非华佗莫属。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法。他的名声早已响彻四海,自然也就成了许多名士和达官显贵争相拜访的对象。初遇曹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核心的象征意义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玉玺这么重要,能代表天命所归,那为什么刘备和孙权不“自己做一个”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深层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玉玺在当时并非只是一个“萝卜章”或者一个普通的印信。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的传.............
  •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手中,刘备会走上类似诸葛亮辅佐汉室的道路,还是会成为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我觉得,以刘备的为人处世,他更可能倾向于扮演诸葛亮的角色,但这个“诸葛亮”背后,却有着刘备独特的“为汉”情怀,并且可能比诸葛亮更具自主性。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这个人。刘备出身寒微,.............
  • 回答
    如果三国时期控制汉献帝的是刘备,那么他与汉献帝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处置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智慧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是对天下大义、民心向背以及自身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刘备的性格与政治理念: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几个关键特质: “汉室宗亲”的身.............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假设,如果张飞在茅庐放火烧死了诸葛亮,三国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发展脉络:一、 突发的危机与刘备集团的巨大打击 刘备的震怒与绝望: 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也是他复兴汉室的基石。诸葛亮的意外身亡,对刘备而言无疑.............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b站一位拥有万千粉丝的up主,最近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如果没有刘备,那三国时代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乱世一样毫无亮点”。这句话一出,立刻在评论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褒贬不一。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有多少道理,又有多么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三国风云际会,群星璀璨,要说谁是最厉害的三人组,这问题着实让人头疼,因为“厉害”二字,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不过,如果要说起家喻户晓、最能代表一股强大力量的三人组,那非刘备、关羽、张飞莫属了。这三人,最初只是桃園結義的兄弟,那时刘备还只是个卖草鞋的,但凭借着一股仁德和胸怀大志,吸引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假设!如果把李世民和李靖这对大唐的“双子星”投放到建兴元年六月,让李世民附体重生为刘禅,李靖成为马谡,那么三国大局,能否就此扭转乾坤,最终实现统一,这背后可是大有文章可做。咱们不妨细细道来。前提设定:灵魂的移植与意识的融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绝不是简单的“穿越”或“附体”,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