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刘璋?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

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与其说是评价一位君主,不如说是审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乱世中缺乏锐气和决断,最终被命运洪流裹挟的庸碌之主。

要评价刘璋,我们必须先看看他所处的环境。他并非出身草莽,而是汉室宗亲,其父刘焉曾任益州刺史,在汉灵帝末年乱世之中,刘焉凭借其宗室身份和对军事的了解,在汉中一带起兵,逐渐占据了益州。刘璋继承父位,虽然名义上是益州牧,但实际上,他 inherited 的更多的是一个被外敌觊觎,内部暗流涌动的烂摊子。益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同时也意味着与外界沟通不畅,物资相对匮乏,尤其是在军事和人才方面,相较于北方诸侯,益州明显处于劣势。

刘璋其人,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并非恶人,甚至可以说是“性仁厚”,有一定的忠厚长者之风。他接手益州后,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大张旗鼓地扩张,而是倾向于稳定局面,休养生息。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老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也体现了他性格中保守谨慎的一面。他曾成功地击败了李傕、郭汜等长安残余势力对益州的骚扰,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益州内部的军阀割据势力,比如严白虎、任岐等。可以说,在接手的初期,他是有能力维持住父辈基业的。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乱世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地进取和竞争。刘璋的“仁厚”和“保守”在乱世中却成为了致命的弱点。他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决断力和战略眼光,以及对人才的驾驭能力不足。

1. 缺乏决断力,错失良机:

刘璋对于汉中的张鲁一直保持着警惕,但又不敢轻易动手。著名的“张松献图”事件便是他优柔寡断的典型体现。张松因为身材矮小,未能得到刘璋的重视,心中不满,便打算将益州献给曹操。在他眼中,曹操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势力。然而,张松在前往曹操阵营的路上,恰逢刘备进驻荆州,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张松转而投奔刘备,并向刘备献上了益州的地图和详细情况。

如果刘璋能够早些察觉到张松的不满,或者对张松表现出足够的重视,或许张松就不会生出背叛之心。即使张松有背叛之意,如果刘璋能够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日后的危机。但事实是,他被动地卷入了这场局势,直到张松已将益州的情况完完整整地告知了刘备,他才如梦初醒。

2. 对人才的忽视与滥用:

刘璋手下并非没有能人,比如益州名士黄权,他曾多次向刘璋进言,希望刘璋能够采取积极的军事策略,例如联合张鲁一同对抗刘备,或者主动出击,防止刘备染指益州。但刘璋却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反而将黄权派往了远离政治中心的巴西郡。这与其说是因为刘璋嫉贤妒能,不如说是因为他习惯于听从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的话,而对那些敢于直言、挑战他权威的人保持着距离。

更为致命的是,他对那些真正忠心耿耿的将领,比如严颜,也未能给予足够的信任和重用。虽然严颜后来在刘备阵营中依然忠心耿耿,但也反衬出刘璋在识人和用人方面的不足。一个缺乏真正能够辅佐自己的谋臣武将的君主,在乱世中注定难以长久。

3. 被动防御,失去主动权:

当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以“寄居”为名,率兵进入益州时,刘璋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既想借助刘备的力量对抗张鲁,又对刘备心存戒备,生怕被刘备“鸠占鹊巢”。他同意刘备入蜀,并分派刘备镇守葭萌关,这种做法无异于将一把锋利的刀交到了一个虎视眈眈的对手手中。他没有认识到刘备的野心,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制衡之策。

在刘备集团逐渐渗透益州的过程中,刘璋的反应显得尤为迟缓和软弱。当刘备已经开始掌握益州内部的一些军事要职,当他的将领已经能够随意调动益州的军队时,刘璋依然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他寄希望于内部的士族能支持他,却不知道这些士族早已因为他缺乏魄力和远见而心生离弃,甚至主动倒向了刘备。

4. 最终的结局:

最终,刘备在张松的内应和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下,发动了对刘璋的战争。刘璋虽然也曾奋起反抗,但由于内部的离心离德以及自身能力的局限,他很快就落败了。在刘备大军兵临城下之际,刘璋的部下纷纷劝他投降,以免生灵涂炭。最终,刘璋选择了开城投降,将益州拱手让给了刘备。

刘璋的结局,并非是被曹操或者孙权所灭,而是被同为汉室宗亲、以仁德著称的刘备所取代。这种讽刺的结局,恰恰说明了刘璋的失败并非偶然。他的失败,源于他在那个需要强大魄力、决断力和卓越领导力的时代,却选择了一条保守、温和甚至有些怯懦的道路。

总而言之,刘璋是一位典型的“守成之主”而非“开创之君”。 他能够继承并维持父辈的基业,说明他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稳定益州初期有过一定的功绩。然而,在风起云涌的三国乱世,仅仅“守成”是远远不够的。他缺乏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对人才的有效利用,以及最关键的——成为一方霸主的魄力和决断。他的“仁厚”在乱世中变成了软弱,他的“保守”变成了僵化。最终,他成为了他人实现野心的踏脚石,也为他自己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评价刘璋,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惋惜,一个本可以坐拥天府之地,却最终落得寄人篱下下场的,一个时代的无奈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给了刘璋太多差评,刘璋虽非守业之主,但是为人并不差,他本身就不是刘焉的正选,作为幼子,他还有两位兄长刘范、刘诞在朝中做官,引得马腾袭长安。搞到后来刘范、刘诞丧命,刘焉悲愤而死。刘焉的三子是刘瑁,也是刘焉最看重的儿子,刘焉一听说吴家的姐姐有大富大贵之相,就帮他讨来做老婆,这不明摆着表示到时候吴家姐姐的丈夫有机会做皇帝吗?这刘焉真预言中了,刘备娶了寡妇吴氏,做了皇帝。这里说明最大的问题就是刘璋根本就不是刘焉的选择,赵韪暗藏祸心,眼见幼子刘璋无能,才拥护他上位,刘璋连谦虚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念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都已经研究决定了,你不做也不行。

刘瑁形象参考

这吴壹、吴班的爸爸就是昔年与董旻一同砍死何苗的吴匡,吴家原本应该在刘璋麾下担任要职,可惜娶吴家姐姐的是刘瑁,因此从未听说刘璋重用吴壹兄弟。刘璋为人温厚,推行仁治。后来刘备、诸葛亮入蜀以后参考刘璋的治理方针,加强对法制的约束。刘璋这种人放在太平之世自有一番作为,温厚这样的评价放在乱世就如同庸才一般的评价。当时三辅流民大量涌入益州,刘璋收为东川兵,成为了他压制本地土豪的力量,可就因为刘焉入蜀时对当地土豪的手段过于残暴,早已结下仇怨,刘璋也难以控制那混乱的局面。诸葛亮以法家强国,治蜀天下闻名,后人多误会蜀汉以仁治为先。张鲁原先属于刘焉的将领,不知道为啥张鲁他妈和刘焉很熟,更不知道为啥刘璋居然要杀张鲁他妈,张鲁他妈是一个鬼道高手,留下来怎么也多一个法师。

张鲁他妈形象参考

刘璋如果能控制汉中的话,早就能进取关中,仿强秦观天下之势了。刘焉入蜀时带走了赵韪、吴壹,预言益州有天子气的大巫师董扶也追随入蜀,他并没有预言错,刘备确实在益州当了天子。当时蜀中不乏名士,任安、王商、陈实、祝龟俱是能人。任用王商可谓刘璋最高明的举措,让王商代理蜀郡太守,等同于让王商担任首都行政官员,等于刘璋就不管这些事了。王商举贤任能,实有些王佐之才,可惜没几年就挂了。出卖刘璋的法正、张松、彭羕在品行,性格方面都有些问题,刘璋自己也确实不会用人。彭羕虽然是被诬陷,可真是有问题吧?后来被诸葛亮、马超暗算。

董扶形象参考


沈弥、娄发、甘宁等叛乱的具体年份不明,最可能就发生在刘璋上位后不久,赵韪凭着扶持刘璋上台,又镇压了甘宁等人,声望压过了刘璋。按甘宁本传记载【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二十馀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甘宁等人的行为如同盗贼,并非是想推翻刘璋统治。

甘宁形象参考

刘璋还任命赵韪为征东中郎将,令其进攻刘表,赵韪屯兵于朐忍县(今重庆云阳县)。这并不奇怪,昔年刘焉入蜀时,刘表就上书朝廷黑刘焉有称帝之心,这两家人早彼此看对方不顺眼了。刘表且不想想自己的敌人在东边,刘璋也不想想敌人在北边。刘焉另一位托孤之臣是庞羲,刘范等人引马腾袭击长安不成时,庞羲曾花钱偷渡刘焉的亲属入川,其女嫁给刘循为妻,也不知道是否漂亮。刘璋把庞羲、赵韪两边委任,由王商居中治理,也算中规中矩。刘璋不像孙权,有兄长为自己打开局面,庞羲本就是有钱人,养賨人为部曲,建立私军再正常不过。赵韪多次劝谏刘璋,刘璋亦未能拉拢到赵韪的权力支持。而孙权外事不决听周瑜,内事不决听张昭,二者能耐立显。刘璋宽容的个性没有推行严厉的法制来约束流民,赵韪借此拉拢人心,又用钱贿赂荆州,保证后方,我说刘表这时候就应该偷袭益州。赵韪于200年发难,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响应,集结数万人。东川兵本就是外地人,就怕蜀民得势将他们杀光,因此奋力为刘璋而战,反将赵韪击败,赵韪死于自己部将庞乐、李异之手。吴将有一人名为李异,随陆逊破刘备,他潜逃入吴并非不可能。

赵韪形象参考

庞羲欲叛时,程畿以乐羊吃自己儿子肉的典故劝说庞羲勿反,刘璋听说之后重用程畿,任其为江阳太守,此人在杨戏赞中有名,刘璋也不是一无是处之辈。庞羲多次攻汉中未果,刘璋又无能力亲征,一直僵持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在当时而言天下大局已定。刘璋派出了张松前往曹操处,张松之兄张肃曾做过曹操的谋士,曹操还加刘瑁为平寇将军,彼此关系甚好。但是这张松对曹操怀恨在心,于是劝刘璋应刘备入蜀,刘璋派谁做使者不好,还派了一位叫法正的人。黄权反对让刘备入蜀,刘璋将黄权打发到广汉做县令。刘备入蜀时,李恢诈称益州的使者去见刘备,受冤枉的彭羕跑去跟庞统诉苦,被法正、庞统举荐给刘备。

张松、法正、李恢、彭羕、孟达形象参考

这些年间虽然没有刘璋行政的详细记载,但从刘备攻陷成都时发现数以亿计的财富看来,刘璋多年来囤积了许多财力,实有闷声发大财的感觉。以孙权麾下如此多的良将,还想依仗刘备为援,何况刘璋经营多年始终走不出与张鲁对持的局面。蜀中并非没有戎士,巴郡太守严颜气节过人,文天祥称赞。庞统言道杨怀、高沛均名将,手中有强兵,刘备尚且不敢硬取,使计杀之。张任以贫寒出身,以忠勇闻名。庞统之死非张任之计,张任不以智谋出名,并且张任是为老将而严颜并不称老。刘璋之子刘循与刘备相拒一年,期间庞统中箭而死,他应该是支持到张飞、诸葛亮入川才被击败。

张任形象参考


关于蜀中财富的情况还可以看《董和传》:【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董和大概是继王商之后,刘璋第二个任命准确的人才,刘璋对益州的治理并非像大家想的如此糟糕,治安也许很差,不过经济并没有衰退。

成都钱库参考

期间刘璋麾下有一名谋士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计。

不给敌人留下任何资源,以空地令敌人深陷敌境,当年斯大林就是如此对付德军。那跟蒋公火攻、水攻不是一回事,千万不要弄混了。此计就是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全民抗敌,刘璋以为这一计策太损了,不仅不用郑度之计,还罢免了郑度。以刘璋这样的个性不能说非仁主,只是他不明事物,缺乏智略,不是做大事的人。

郑度形象参考


当时刘备将霍峻留守在,葭萌那是刘备在蜀中的后方,可就在刘备与刘璋交战一年中,并未派出任何援军增援霍峻,刘璋麾下将领扶禁、向存率领一万兵力进攻一年却无法将只有数百兵力的霍峻拿下,反而被霍峻找到机会出击,阵中将向存斩杀。

霍峻斩杀向存时所说之言

最终,费观和李严拒守绵竹,费观是刘璋的妹夫,刘璋的母亲是费观的族姑,所以费观又是刘璋表弟。李严原为刘表麾下官吏,曹操南下时,他弃官入蜀。刘璋对他还挺重用,任为成都县令,首府市长。有说法他们为诸葛亮所击败,但先主传记载他们向刘备投降。这都不重要,当时刘璋在成都还是三万精兵,粮草齐备足以坚持一年之久,这雄厚的财力给刘备日后与曹操争锋汉中大有帮助。

费观形象参考。

刘备兵破雒城那时,马超就密信请降,刘备派李恢联络马超。待马超前来之后,刘备给了马超一只部队围攻成都。马超在西北与曹军交锋,天下闻名。昔年刘焉还企图引马腾袭击长安,刘璋知道马家的厉害,成都上下震动。刘璋本就无进取天下之心,所以不做殊死决战。负责劝降的是刘备的兄弟简雍,他从少年时就跟刘备玩耍。简雍为人没啥本事,却很会搞笑,早在三年前他就奉刘备之命入蜀与刘璋结交,跟刘璋很谈得来。所以这一次他和刘璋谈得开心,就一直坐车出城向刘备投降了。

马超形象参考

《后汉书》记载:【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刘璋抵抗了刘备三年,在处于优势兵力下接连战败,这与刘璋本身的能力就有关系。从官民的视角看来,刘璋还颇得人心,而经济搞的不错,成都百姓没什么好抱怨。

成都形象参考........参考你妹,这就是成都。

《后汉纪》作者之一张璠将刘璋比作宋襄公、徐偃王,宋襄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野心其实并不小,不过仁义迂腐之性与刘璋类同。法正、孟达之辈因不受其重用而投奔刘备,也有陈平、韩信归汉之意,到不能说绝对的不义。刘璋虽非明主,无力夺天下,然国富民盛,对蜀中百姓有恩,并没有什么罪过。相比之下刘禅自诸葛亮死后,就令国力日渐消弱,不能禁止姜维过度征伐,又听信黄皓谗言,敌军入蜀时,刘璋也尚能抵抗数年,在这一点上刘禅不如刘璋。陈寿将刘禅比作齐桓公,是因为刘禅能够任用诸葛亮、蒋琬、费祎,倘若给刘璋能臣名将,也不见得刘璋能够任用,法正、孟达、黄权之辈均不能为其重用,这一点刘璋又不如刘禅了。以刘备、曹操之能,尚且有不能容人的时候,用人是一门技术活,有的人把理论说的好听,很容易就把人带进去,全然没考虑可行性。有人只知道抬杠,真要出主意的时候却束手无策,总有人为为什么聪明的谋士不自己做君主,因为谋士不用拍板,不用做最终进行判断的人,君主要思考还不仅仅是计策,还要擅察人心和局势。为什么说中央的决定权很重要,中央肯定是经过详细的研究才做了决定,轻率的给记者答复,那才是不负责任,识唔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的杨仪,那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光彩照人,也不像魏延那样勇猛无敌,但他在蜀汉政权后期,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甚至是有些“幕后推手”的角色。评价杨仪,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动机和鲜明的个性,用“亦正亦邪”、“功过参半.............
  • 回答
    孙峻,这名字在三国史册里,不算响彻云霄,但他的出现,却像一把钝刀,在东吴政坛上划下了不少令人不安的痕迹。要说他这人,评价起来,委实有些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他不是那种搅动风云的大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钻营者,凭借着某些时势和手段,爬到了权力.............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要评价正史上的廖化,得先把他从各种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里剥离出来,看看这位实打实的汉末三国老将。说实话,跟那些自带光环的战神级人物比,廖化是个典型的“小人物”,但他能在那个乱世里活得久、活得久、干得也算有模有样,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绝非等闲之辈。一、出身低微,却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廖化,字元俭,出身是个谜,.............
  • 回答
    评价羊祜,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那时的三国已经趋于尾声,曹魏已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而蜀汉则早已灭亡,只剩下东吴还在苦苦支撑。但即便如此,东吴也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司马炎在灭蜀之后,虽然威望大增,但统一全国的重担依然沉重,需要一个真正能担起重任的将帅。这时,羊祜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
  • 回答
    评价三国时代的荀彧,我们得把他放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套用。他不是一个武将,也不是一个开国皇帝,他的价值体现在一个文臣,一个“谋士”的层面,而且还是那种辅佐君王,经营内政、战略规划的“国之栋梁”。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的“定海神针”作用。 曹操在早期崛起的时候,可.............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 回答
    好的,让我来好好聊聊浙三爷的《时空缉凶:罪恶之地》。这部作品,初初读来,你会感觉它像是一汪幽深的湖水,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浙三爷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觉得是那种沉稳而有力量的,他不会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像一个老练的匠人,一刀一刀地雕琢着故事的肌理。《时空缉凶:罪恶之地.............
  • 回答
    冯唐送给杨天真的这三句情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它既有艺术性的考量,也有其情感的传递方式,更折射出当代文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艺术性评价: 意境营造的精妙: “在树梢上起风”: “起风”本身是动态的,带有生命力的表现。“树梢”则是一个相对高远、飘.............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在讨论第四代战斗机时,将F22、歼20、日本的“心神”验证机、俄罗斯的T50(现在称为苏57)、印度的AMCA以及韩国的KFX(现在称为KF21)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价值的讨论维度。这种比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战斗机技术理念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S10半决赛,DWG以3:1的比分击败G2,时隔三年,LCK的队伍再次挺进全球总决赛的最高舞台。这场比赛,无疑是本届S赛至今为止最让人血脉贲张的对决之一,它不仅关乎着两支队伍的荣耀,更承载着LCK赛区能否重塑往日荣光,也给欧洲LCS的粉丝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DWG的统治力与“战术大师”的策略博弈首先.............
  • 回答
    当《三体》以其磅礴的宇宙尺度、深邃的文明冲突以及令人战栗的黑暗森林法则席卷了无数读者,引发了一场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泼一盆冷水,声称“《三体》的想象力也就那样”。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有些突兀,甚至会让那些沉浸在三体世界里的读者感到一丝不解。但仔细想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其.............
  • 回答
    评价三国杀OL新武将界庞统,需要从他的技能、定位、强度、对局影响、以及与其他武将的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界庞统作为庞统的界限突破版本,其核心是保留了原版庞统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和优化,使其在现代三国杀环境中更具竞争力。一、 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与分析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主要有: 连营: (.............
  • 回答
    三国杀国战“不臣篇”的评价:一次大胆的创新与挑战三国杀国战模式自推出以来,一直是许多玩家心中的经典。而“不臣篇”作为其一次重要的更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挑战,其评价也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不臣篇”试图在保留国战核心乐趣的基础上,引入更深的策略维度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其最终效果也伴随.............
  •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出身寒门,凭真才实.............
  • 回答
    提到袁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可能就是那个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以少胜多击溃的悲剧性人物。这位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呼风唤雨的盟主,他的命运走向,实在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袁绍此人,可谓是优点和缺点都极其鲜明,并且这些特点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交织纠缠,最终导致了他那令人扼腕的结局。一、 显赫的出身与早期的.............
  • 回答
    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忠诚的继承者与悲情的守护者在光荣特库摩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一直饱受玩家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背景故事,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横扫千军的万人敌,也不是权谋机变的乱世枭雄,而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悲情的守护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抗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