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之战的定海神针

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就已名动江东,是东吴早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天赋异禀的少年英才:
少年得志,风采卓绝: 周瑜年纪轻轻便被孙策器重,成为其核心谋士和将领。史书记载他“长壮有仪表,姿度雄伟”,又“精音律”,可谓文武双全,仪表堂堂。这种综合素质在当时的将领中是极为罕见的。
卓越的战略眼光: 在孙策去世后,面对曹操南下威胁,周瑜凭借其过人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与曹公破曹操”的战略设想,力主与刘备联合,共同抵抗曹操。这在当时是极具远见的,也奠定了东吴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

2. 赤壁之战的关键缔造者:
力排众议,坚定抗曹: 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压境,东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主降派占据优势。周瑜力排众议,以其坚定的意志和雄辩的口才,成功说服孙权坚决抵抗。他“义不辞碎,明扬君德”,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说服力。
以少胜多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以不足三万的水军,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北方水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他对战局的把握、对敌方弱点的洞察(如曹军不习水战、疾病流行)以及对火攻时机的精准判断,都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卓越的统帅和政治才能: 他不仅是前线指挥官,更是整个东吴抗曹战役的总负责人。他对诸将恩威并施,能够团结各方力量。战后,他更是表现出大气和风度,对刘备集团的发展给予了相当的尊重,为孙刘联盟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3. 局限与遗憾:
英年早逝的悲剧: 周瑜年仅三十六岁便病逝,未能看到东吴长远的发展。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东吴的军事力量或许会更加强大。他的死,是东吴的一大损失。
“既生瑜何生亮”的传说: 虽然《三国演义》中将周瑜描绘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人,但历史上的周瑜并未有如此记载。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战略上的合作与博弈。

总体评价: 周瑜是东吴王朝的奠基者和早期军事战略的制定者,他以其过人的才智、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奠定了东吴三分天下的基础。他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其英年早逝留给历史无尽的遗憾。

二、 鲁肃:忠厚持重的战略家与孙刘联盟的粘合剂

鲁肃,字子敬,以其忠厚、持重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著称。他对东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
“鼎足三分”战略的提出者: 在曹操南下威胁最严重之时,鲁肃提出的“当操略定江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论断,以及“建安十三年,操欲东征,先主避操,肃劝之依刘表”的战略规划,奠定了东吴继续独立发展和与刘备联合的基石。他清晰地看到了东吴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分荆州而王”,与刘备形成战略联盟的构想,为东吴赢得战略缓冲和发展空间。
赤壁之战的后勤保障和战略谋划: 虽然周瑜是赤壁之战的前线指挥,但鲁肃在幕后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刘备到来后,积极促成孙刘联盟,并为联盟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周瑜与曹操对峙期间,鲁肃也为前线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义释吕蒙”的智慧: 赤壁之战后,当关羽占据荆州想要不归还时,鲁肃以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巧妙地利用“宴请关羽”的机会,通过言语的交锋,迫使关羽承诺归还部分荆州,并成功化解了孙刘联盟的潜在危机。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鲁肃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2. 治军和行政的才能:
“肃抚将士,皆用命”: 鲁肃在担任军政要职时,能够有效管理军队,稳定人心,展现出一定的治军和行政能力。他对下属赏罚分明,能够得到士兵的拥戴。
“抚民施政,皆有条理”: 史书也记载他“抚民施政,皆有条理”,表明他在民政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

3. 人格魅力:
忠厚长者,胸怀宽广: 鲁肃为人忠厚,襟怀坦白,不与人争功。他心胸开阔,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能够赢得孙权的信任和尊敬。
“非意相期,而意相得”: 他与周瑜之间,尽管在战略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能达成一致,互相支持,体现了君子之交的典范。

总体评价: 鲁肃是东吴战略发展的关键制定者和孙刘联盟的坚定维护者。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宏大的战略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战略空间,是东吴不可或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三、 吕蒙:刻苦学习的儒将与白衣渡江的奇袭者

吕蒙,字子明,从一个普通的军士成长为一代名将,其经历充满了励志色彩。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从粗鲁军人到儒雅将领的转变: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范: 吕蒙早年作战勇猛,但缺乏文化素养。在鲁肃的劝导下,他开始了刻苦学习,不仅精通兵法,还开始阅读《左氏春秋》等经典,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他的这种自我提升精神,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学识对军事战略的提升: 他的学识不仅提升了他的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局势,制定更周密的计划。

2. “白衣渡江”的奇袭战术:
攻取荆州的关键策划者和执行者: 在孙刘联盟破裂后,吕蒙主动请缨攻取荆州。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提出了“白衣渡江”的奇袭战术。
奇袭的精妙之处: 他利用船只伪装成商船,派遣士兵身穿白衣,以普通百姓的形象,在不引起敌人警惕的情况下,成功渡过长江,突袭了关羽驻守的荆州。这一战术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吕蒙的军事才能和对敌方心理的精准把握,也为东吴赢得了关键的战略要地。
对关羽的战略压制: 吕蒙的奇袭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为东吴赢得了重要的战略主动权。

3. 治军和行政的才能:
“蒙严明简靖,法令明审”: 吕蒙在镇守一方时,能够整肃军纪,施行有效的政策,保证了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关心士卒,恩威并施: 他也能够关怀士卒,使得军队上下对他非常拥戴。

4. 局限性:
战后猜忌: 虽然攻取荆州是东吴的重大胜利,但其引发的孙刘联盟破裂,也为后来的“夷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英年早逝: 吕蒙也在取得辉煌成就后不久病逝,未能继续为东吴效力。

总体评价: 吕蒙是东吴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他凭借勤奋好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完成了“白衣渡江”的奇袭壮举,为东吴夺取荆州立下了不世之功。他是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典范,展现了东吴将士的进取精神和军事实力。

四、 陆逊:少年英才的战略守护者与夷陵之战的定局者

陆逊,字伯言,作为东吴四位大都督中最后一位,他以其稳健的战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东吴最艰难的时刻力挽狂澜。

1. 少年英才,智谋深远:
继承父志,稳定江东: 陆逊出身名门,在家族受到曹操袭击时,他挺身而出,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展现了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备老且病”的战略判断: 在刘备率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时,陆逊准确地判断出刘备“老且病”,并非孤注一掷,而是希望通过这场战役来稳定蜀汉的统治和恢复关羽的威名。
提出“持久之计”: 面对刘备来势汹汹的蜀军,陆逊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提出了“持久之计”,主张以逸待劳,逐步消耗蜀军的锐气。

2. 夷陵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以火攻大破刘备: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将火攻战术运用到了极致。他通过调整阵型,将营垒连成一片,然后用火攻,将刘备的数十万大军烧得片甲不留。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水陆联合战役之一。
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 陆逊不仅善于火攻,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并能充分利用地形和天气因素。他凭借对刘备心态的洞察,巧妙地诱敌深入,最终实现战略上的胜利。
扭转东吴危局: 夷陵之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刘备东吴的野心,保全了东吴的国祚,并将三国鼎立的局面稳定下来。陆逊的这一功绩,堪称东吴的救世主。

3. 政治上的谨慎与隐忍:
维护孙权统治: 陆逊在政治上非常谨慎,他尊重孙权,并积极维护其统治。即使在面临政治压力时,他也能够保持冷静,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与诸葛亮对峙: 在诸葛亮北伐时,陆逊也曾被委以重任,并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进攻,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防御能力。
晚年遭遇猜忌: 陆逊的晚年并不顺利,由于吴国太子之争等政治事件,他受到了孙权的猜忌,并最终忧愤而死。这反映了东吴后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总体评价: 陆逊是东吴在危难时刻的擎天之柱。他以少年英才之姿,凭借其深远的战略眼光、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夷陵之战中为东吴赢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保全了东吴的国祚。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政治家。

四位大都督的比较与联系:

接力棒与共同目标: 这四位大都督犹如接力棒般,前一位的成就为后一位打下了基础。周瑜奠定了基础,鲁肃巩固了联盟,吕蒙打破了僵局,陆逊稳固了格局。他们虽然各自的特长和贡献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东吴的生存和发展。
战略上的演变: 周瑜提出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战略,鲁肃将其细化并长期维护;吕蒙攻取荆州,改变了孙刘的实力对比;陆逊则是在孙刘联盟破裂后,稳固了东吴的战略地位。
军事指挥风格: 周瑜是善于火攻和以少胜多的杰出指挥官;鲁肃是运筹帷幄的战略家,对战术的直接指挥不突出;吕蒙是擅长奇袭和攻坚的战术家;陆逊则是善于诱敌深入、利用火攻和持久战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人格魅力: 周瑜英姿勃发,才华横溢;鲁肃忠厚稳重,胸怀坦荡;吕蒙勤奋刻苦,勇猛精进;陆逊沉稳机敏,持重自守。

总而言之,东吴的四位大都督,无论是周瑜的锐气,鲁肃的持重,吕蒙的进取,还是陆逊的沉稳,都各自以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为东吴的繁荣和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共同构成了三国时期东吴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他们是东吴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传奇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先看他们四个人的屁股。

1,周瑜红二代,陆逊官二代,鲁肃富二代,而吕蒙是屌丝。

2,周瑜老家庐江舒县、鲁肃老家临淮东城,分别在魏吴东线的交界内外两侧。陆逊吴郡望族,深在东吴国境内。吕蒙虽然是汝南人,但是没啥家族势力,可以视作吴郡屌丝,也就是吴下阿蒙。

二、赤壁之战的站队

1、周瑜鲁肃俩都是坚定的主战派。

2、陆逊虽然没记载表态,但是他叔叔陆绩是主和派,估计陆家想的是,我们只想当县长夫人,至于谁是县长无所谓。

3、吕蒙表示我是孙主席的一条狗,主席让我咬谁我咬谁。

三、借荆州的站队

1、周瑜主张二分天下之计,准备入川。

2、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

3、陆逊表示借剿匪之名,敛财的胆子我们还是有的。

4、吕蒙表示我是孙主席的一条狗,主席让我咬谁我咬谁。


三、我的评价

周瑜是国士无双,赤壁与南郡两战,迸发出了整个三国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但是,国士无双的背后还有一个词,叫国无二君。周瑜的战略是软禁刘备,由自己吞下关羽张飞的部队,拉拢重用庞统等荆州望族,西进巴蜀,以期天下贰分。

真要是按照周郎的思路走下去,那么他就真成了第二个韩信了。

所以,他死了。



鲁肃是王佐之才。

看一下鲁肃的塌上策,开篇就是把曹操比做项羽,让渣权去当刘邦。所以估计嘛,鲁肃满脑子就是自己当张良。

在曹操欲与孙将军会猎于鸿门的关键时刻,正是由于鲁肃的奔走,才给渣权留下了翻盘的契机。约为亲家这事我猜八成也是鲁肃的鬼主意。

而当刘备欲借荆州假王的时候,又是鲁肃踩了吴王的脚,大方得让刘备做真的荆州王。于是,才有了刘备军在汉水之战击破曹操大军并阵斩上将夏侯渊,逼得曹操回军汉中。(齐王信破楚军斩龙且于潍水,项王搬师回援)

鲁肃的想法是侧击曹老板的事情交给韩信。周瑜和刘备谁能起到韩信的作用,他就全力支持谁。

至于荆州,就和齐国一样,暂时借给你,到时候好去让你跟曹操(项羽)死磕……等吴王取天下之后再分呗……

至于原因是不是渣权自己的带兵能力跟刘邦有一拼,我就不得而知了。要知道在吸引走了曹军主力的情况下,合肥之战还被渣权打成了彭城之战……败得那个惨啊……


吕蒙的评价是樊哙之勇。

萌萌:“我是主公一条狗……咦?不对,我是屠狗的……”

忠实执行领导意图,至于战略上是否得当就不是他这个粗人能够想到的了。



陆逊的评价是厚重少文。

他既没有周瑜般的无双才华,也没有鲁肃般的战略意识,但是,他父子就和周勃父子一样,朴实无华,父子尽心办事,也立下了挽天倾之功。

但是也有喜欢参与议储,还容易被气死的习惯。

四、荆州问题上,四个人的态度与区别。

孙伯符带领着一群外地人,跑到江左盟(长江以南,苏南、浙、皖南、赣东北,也就是江东)的地界上搞企业。搞起了AB股机制,江左盟股东们的股权虽多,但是投票权少,孙策外地人股权虽少,但是投票权却高。

于是当小霸王去世,渣权尚且年幼,江左盟的股东们一度心思活泛了起来。这个时候周瑜提兵奔丧。向小股东们表示,凡是不跟小孙将军走的,我让他跟大孙将军走。于是稳定了公司。

原因嘛,除了个人感情外,在这个合伙制的股份公司,周瑜的身份是孙氏集团的副董事长、监事长和大股东之一,也是用ab股小股权获得大投票权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呢,周瑜马上就向小孙将军推荐了同是外地人的基友鲁肃作为战略投资者……同享AB股的福利。


于是嘛,等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相当于一家大公司要来做恶意收购,江东持B股的小股东们自然表示快来收购我们吧,我们等着增值套现很久了……


而持A股的管理层,就像王石和郁亮一样得想尽办法阻止这场并购。没有投票权的A股在并购后也就和B股一个价,到时候小孙将军高富帅直接变屌丝。


所以嘛,以周瑜鲁肃等为代表的外地人们必然会紧密团结在孙将军为中心的中央,一起对抗曹老板的恶意收购。


等到打赢了赤壁之战,周瑜和鲁肃之间就有了分歧,周瑜准备恶意并购自己的上游供应商刘备公司,吸纳其公司优秀的员工,并继续向上游拓展业务。 鲁肃支持借款给供应商刘备以供其继续向上游扩大业务,挤占曹老板的资源。


而这个时候渣权考虑的是周瑜这个副董事长实力越来越大,并获得了其它控A股小股东的支持,继续扩张的话,自己董事长的位置即将不保,所以转向支持鲁肃,借款刘备公司债转股为形式,扩张上游以获得远期收益。


后来嘛。刘备公司依靠其杰出的管理才能与人才梯队整合了上游端,但是对渣权集团收取股息的要求迟迟拖延,逼着鲁肃亲自出马,跟吕蒙俩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直接根据合同去工商局变更了三郡的营业执照并派出管理团队接管。这事儿刘备和二老板老关也认了,毕竟大家有共同的敌人曹老板,还是紧密团结在一起。

可是后来鲁肃一死,孙刘俩公司的矛盾就开始激化。当刘备公司硬肛曹老板拿下汉中分公司,关二爷搞期指,做空了曹老板的七只权重股,并赚取了大量的现金流,这个时候渣权吕蒙和陆逊坐不住了,觉得那现金流都是自己借款的利息,直接联合曹老板打爆了关二爷的空头。然后威震华夏基金的关二爷就跳楼了……


五、扯淡方式看四个人的屁股决定的战略

周瑜红二代,家里好几代都是副国级和部级干部,所以周瑜的想法是一统天下的中央政权。江东+荆州+巴蜀组成一条龙,等曹操等老一代凋零之后,利用汉曹之间的内部必然迸发的矛盾,全线反扑,幻想一下就是周瑜带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瑜带庞统甘宁黄忠魏延斩夏侯渊威震关中,鲁肃陪渣权合肥练级……(我擦,画面反差太大我写不下去了)

鲁肃作为一个艰苦奋斗的富二代,战略相比周瑜更加务实,而不是那么天马行空,而且实际利益与渣权这个军二代一致。渣权手上是由各股势力组成的联合体,基本盘持续在江东,必然将随着时间的演变向江东势力作妥协。

江东和荆州打了几十年,大家族之间血债很多,再加上东吴大家族的极度抱团,所以诸葛亮和庞统这俩荆州帮代表根本没法在孙吴政权里面混。

于是嘛,在鲁肃看来,吃下荆州也没法发挥其战斗力,不如让刘备收拢荆州的大家族,所以推荐庞统给刘备,集合荆州大家族力量攻击曹魏。而鲁肃自己在后面捡桃子,刘备把荆南的大家族带去巴蜀,剩下的荆南诸郡收回来后渣权便可以直辖管理,成为渣权取天下的另一个关中。(当年是项羽帮刘邦清洗了三秦贵族)

至于攻击方向,鲁肃私心应该是更倾向于打回老家去……所以嘛,打皖城的时候,鲁肃比谁都积极………


而在陆逊这类长期担任南方系省领导的家族看来,事情就是另一回事了,赤壁之战的荆州红利是周瑜带领着外来派打下来的,所以几个太守红利都是分给了外来派;如果按照鲁肃的路线,这些地方就会成为吴国渣权的中央直属。

所以无论是按照周瑜路线还是鲁肃路线,获利的都不是江东的大家族。

于是么……对于吃不到肉的他们,干一仗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军功才能换利益和地盘,往北打的地盘拿下了也都是周瑜鲁肃这样的淮泗家族的,不如打荆州,投入小收益大……

所以嘛,偷袭荆州的利益就落在了东吴家族手里,当刘备带部队谈判,想逼渣权吐出来的时候,陆逊为代表的家族们一改当年赤壁时候的带路党嘴脸,直接开打,往死揍。

所以嘛,看陆抗一死,他几个儿子就快把荆州那疙瘩分了……这就是家族世袭利益嘛。

我的结论嘛,论水平陆逊不逊于周鲁,但是差在格局。

陆逊、鲁肃、周瑜三个人心目中最看重的,分别是家、国、天下。

于是东吴在周瑜鲁肃(大小蒋先生)这一批外来人死后,政权的思路就不再是打回北方,而是偏安一屿。

所以么,嘿嘿,诸葛恪这个驴马脸的琅琊二代,必须跪……


额……为啥不说吕蒙?因为我真的看不起他,虽然他字子明……

user avatar

1、周瑜万人之英,远非三督可及。

首先身份特殊。孙策死党兼创业核心搭档。对孙权来说,鲁肃是臣,吕蒙是臣,陆逊是臣,这都没有疑问。唯独周瑜,用孙权他妈的话说,”娃,这是你周哥“。周瑜对孙权称臣,那叫高风亮节,感动江东。

其次作用特殊。没有吕蒙,最坏荆州拿不下;没有陆逊,最坏荆州保不住;没有鲁肃,说实话坏不到哪里去。然而没有周瑜带兵入吴,孙权可能立不住;没有周瑜赤壁逆袭,孙权肯定挡不住。周瑜干的事等于把孙权从沟里捞了回来,两次。

最后地位特殊。鲁肃、吕蒙、陆逊都有自己的”政敌“或者说关系不和的不服人士,周瑜没有。人家长得帅、背景硬、有能力、有身份、有兵权TMD性格还好,基友遍天下。孙权翻来拣去,就一个老同志程普不服周瑜。结果送过去搭档,打完个赤壁也服了,还留下传颂千年的基情名言”与公瑾交,如饮醇酿,不觉自醉“,怎么听都是形容和林志玲交的感受。回头,若干年后还要被吕蒙嘲讽,”你当年给周都督配个程普啥意思啊?多耽误事知道不?别给我来这套哈“。这种朋友圈遍朝野在周瑜死后若干年他儿子被孙权整的时候也反映出来,诸葛瑾、步鸷、全琮、朱然等孙权最仰仗最信赖也对孙权最忠诚的文武忠臣一反常态的反复联名抗议,要知道诸葛瑾是有名的顺毛撸,以从不正面反对孙权闻名的,全琮是孙权女婿,外戚,步骘也是准外戚。

周瑜有这三个特殊,在赤壁之战的声望特别是军望后,自然是无可争议的栋梁。属于那种,如果反,就很有机会篡;如果不反,则不失为权臣的境地。这样的实力和作用,是另外三个人望风莫及的。并且,年富力强。所谓四都督是地位的顺序,年龄上这几位差不多同代。靠给周瑜送米拉上关系经周瑜介绍仕进孙权的鲁肃虽然是286反比周瑜大三岁。周瑜在世时打下手当参谋的386吕蒙只比周瑜小三岁。赤壁时代还打山贼练经验的毛头小将486陆逊也只是比周瑜小八岁。如果不是周瑜死得早,就不存在这个四都督的问题了,而只需要评价一都督。公瑾不死,夷陵之战时才47岁,哪轮得到陆逊出头?可惜,也或许幸亏,死得早。

2、鲁肃贡献有限,塌上对被高估。

山寨文化也有趣。诸葛亮有个隆中对,就把鲁肃安个塌上对相彷佛。古往今来,割据长江下游者必争中游,割据中游者必争下游。无他,形势使然。没有蒸汽机的年代,水路就是天然高速公路,不争不放心啊。这固然也是战略,多么高明则未必,常识。常识到我们水贼出身的甘大人都懂。和隆中对质量毫无可比性。比较起来,出身汝南的袁绍早早算定河北四州的“曹前对”都要高明得多。

鲁肃的特点是大事不糊涂,关键时刻总是站在正确的方向,这是他智力过人的地方。但解决问题不行,想到做不到,需要别人做。赤壁之战主张打,他是对的。怎么打赢他不会,要周瑜办。看着关羽不顺眼觉得荆州还是要收回来是对的,怎么收回来他不会,要吕蒙办。这是他的局限性。虽然个人能力很强胆气也足,论对孙权政权的贡献,鲁肃是四人里最低的,孙权的三七开评价也算中肯。倒是对刘备的贡献不少。

3、吕蒙,上将无双。

相对另外三个,吕蒙是更纯粹的将军。履历都知道,干掉了关公。虽然是偷袭,但兵者诡道,赢了就牛逼。以非常小的代价消灭了关羽军团占领了汉属荆州,取得了最理想的战果。直接对孙权,间接对曹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拓张的版图定格了孙吴的领土范围,后面折腾几十年,终吴一朝除了去交州圈了点热带雨林再无进展。

4、陆逊,悲情贤相。

陆逊年纪最小,也是唯一没有早逝的,打破了孙家扛把子四十岁就挂的历史怪圈,故而赶上了孙权整个中老年阶段。也就是江山稳固,君权牢靠,成天跑合肥送经验的阶段。君主地位一旦稳固,军阀开始帝国化,各种幺蛾子就会出来。

陆逊,不计小节,毫无疑问是贤的。武,保住了荆州,赶跑了刘汉曹魏侵略者;文,大体的谏言多切中时弊,思路正确。孙权时纳时不纳这个陆逊管不了。陆逊不幸在于他赶上了不同的时代,面对前人不需面对的难题:制衡贵族和皇帝家事。这两件事,任何朝代都是谁办谁倒霉的难事。制衡贵族方面,陆逊本身吴郡大族的出身决定了不可能限制门阀。用陆凯的话说,陆家是“二相五侯十余将”,数你家的二代三代们出得多,怎么好意思管别人?孙吴后期官二代三代们垄断权力的局面,孙权晚年两次革新尝试的失败,陆逊的不作为不能说没有责任。结果就是汰子党掌控了权力。全家、朱家的将军毫无父祖之风,逢战非降即溃;步家二代直接叛变和陆家兵戎相见;诸葛恪志大才也不疏,刚愎自用果断作死。吴末期文武要人哪个都很有来头,祖辈先迹闪亮,自己能力却一个赛一个的熊。国情至此陆逊有责。至于储君,永远是站队猜大小。陆逊于此,正则正矣,终究不能免祸。

user avatar

枉送伯符,与谁射虎;往思公瑾,曲误难顾;哀哀子敬,独守夜渡;寂寂子明,一荣而枯;唯叹伯言,可堪戮辱;

结束:)

——修改:加四个字,赞吴大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的杨仪,那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光彩照人,也不像魏延那样勇猛无敌,但他在蜀汉政权后期,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甚至是有些“幕后推手”的角色。评价杨仪,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动机和鲜明的个性,用“亦正亦邪”、“功过参半.............
  • 回答
    孙峻,这名字在三国史册里,不算响彻云霄,但他的出现,却像一把钝刀,在东吴政坛上划下了不少令人不安的痕迹。要说他这人,评价起来,委实有些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他不是那种搅动风云的大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钻营者,凭借着某些时势和手段,爬到了权力.............
  •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
  • 回答
    要评价正史上的廖化,得先把他从各种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里剥离出来,看看这位实打实的汉末三国老将。说实话,跟那些自带光环的战神级人物比,廖化是个典型的“小人物”,但他能在那个乱世里活得久、活得久、干得也算有模有样,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绝非等闲之辈。一、出身低微,却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廖化,字元俭,出身是个谜,.............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 回答
    评价羊祜,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那时的三国已经趋于尾声,曹魏已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而蜀汉则早已灭亡,只剩下东吴还在苦苦支撑。但即便如此,东吴也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司马炎在灭蜀之后,虽然威望大增,但统一全国的重担依然沉重,需要一个真正能担起重任的将帅。这时,羊祜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
  • 回答
    评价三国时代的荀彧,我们得把他放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套用。他不是一个武将,也不是一个开国皇帝,他的价值体现在一个文臣,一个“谋士”的层面,而且还是那种辅佐君王,经营内政、战略规划的“国之栋梁”。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的“定海神针”作用。 曹操在早期崛起的时候,可.............
  • 回答
    好的,让我来好好聊聊浙三爷的《时空缉凶:罪恶之地》。这部作品,初初读来,你会感觉它像是一汪幽深的湖水,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浙三爷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觉得是那种沉稳而有力量的,他不会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像一个老练的匠人,一刀一刀地雕琢着故事的肌理。《时空缉凶:罪恶之地.............
  • 回答
    S10半决赛,DWG以3:1的比分击败G2,时隔三年,LCK的队伍再次挺进全球总决赛的最高舞台。这场比赛,无疑是本届S赛至今为止最让人血脉贲张的对决之一,它不仅关乎着两支队伍的荣耀,更承载着LCK赛区能否重塑往日荣光,也给欧洲LCS的粉丝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DWG的统治力与“战术大师”的策略博弈首先.............
  • 回答
    当《三体》以其磅礴的宇宙尺度、深邃的文明冲突以及令人战栗的黑暗森林法则席卷了无数读者,引发了一场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泼一盆冷水,声称“《三体》的想象力也就那样”。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有些突兀,甚至会让那些沉浸在三体世界里的读者感到一丝不解。但仔细想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其.............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在讨论第四代战斗机时,将F22、歼20、日本的“心神”验证机、俄罗斯的T50(现在称为苏57)、印度的AMCA以及韩国的KFX(现在称为KF21)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价值的讨论维度。这种比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战斗机技术理念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冯唐送给杨天真的这三句情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它既有艺术性的考量,也有其情感的传递方式,更折射出当代文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艺术性评价: 意境营造的精妙: “在树梢上起风”: “起风”本身是动态的,带有生命力的表现。“树梢”则是一个相对高远、飘.............
  • 回答
    评价三国杀OL新武将界庞统,需要从他的技能、定位、强度、对局影响、以及与其他武将的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界庞统作为庞统的界限突破版本,其核心是保留了原版庞统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和优化,使其在现代三国杀环境中更具竞争力。一、 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与分析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主要有: 连营: (.............
  • 回答
    三国杀国战“不臣篇”的评价:一次大胆的创新与挑战三国杀国战模式自推出以来,一直是许多玩家心中的经典。而“不臣篇”作为其一次重要的更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挑战,其评价也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不臣篇”试图在保留国战核心乐趣的基础上,引入更深的策略维度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其最终效果也伴随.............
  •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出身寒门,凭真才实.............
  • 回答
    提到袁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可能就是那个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以少胜多击溃的悲剧性人物。这位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呼风唤雨的盟主,他的命运走向,实在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袁绍此人,可谓是优点和缺点都极其鲜明,并且这些特点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交织纠缠,最终导致了他那令人扼腕的结局。一、 显赫的出身与早期的.............
  • 回答
    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忠诚的继承者与悲情的守护者在光荣特库摩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一直饱受玩家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背景故事,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横扫千军的万人敌,也不是权谋机变的乱世枭雄,而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悲情的守护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抗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