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孙峻?

回答
孙峻,这名字在三国史册里,不算响彻云霄,但他的出现,却像一把钝刀,在东吴政坛上划下了不少令人不安的痕迹。要说他这人,评价起来,委实有些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他不是那种搅动风云的大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钻营者,凭借着某些时势和手段,爬到了权力的顶端,但最终,也把自己和东吴都推向了泥潭。

咱们得从他怎么上位的说起。孙峻他爹孙暠,是孙坚的侄子,说起来也算是宗室,但地位不高,就是那种“远房亲戚”的感觉。到了孙峻这代,更是直接靠边站了。不过,东吴毕竟是孙家天下,宗室出身,总比其他人多一点天然的亲近感。孙峻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光靠着血缘关系是没用的,得找准机会,抓紧实权。

他真正起势,是在东吴国力日渐衰落,内部矛盾重重的时候。那时候,诸葛恪刚愎自用,把东吴搞得疲敝不堪,结果被飞来横祸给干掉了。诸葛恪一死,东吴高层权力真空,乱成一锅粥。这时候,孙峻就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野兽,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懂得笼络人心。他为人“宽惠”,就是说他出手大方,对身边的人好,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感和忠诚。其次,他极其善于审时度势,抓住那些关键的机会。诸葛恪死后,权臣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皇帝孙亮又年轻,这种局面,最容易让有野心的人钻出来。孙峻就是抓住了这个“空挡期”,一点一点地蚕食权力。

孙峻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和他的叔父孙綝(chén)的联手。孙綝是孙峻的叔叔,当时是军中的重要人物,手里有兵权。孙峻则更擅长在朝堂上玩弄权术,拉拢党羽。两个人一内一外,配合得天衣无缝。孙峻先是成为诸葛恪的党羽,在诸葛恪倒台后,他又迅速撇清关系,转而依附于孙綝。接着,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功劳”,一步步升迁,最终爬到了中书令,这个位置,虽然不是最高的军事长官,但却是权力中枢,掌握着皇帝的诏命和政令,实权极大。

那么,孙峻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从他的能力上看,他确实有点手段。 能够在一个混乱的朝局中,从一个地位不显赫的宗室子弟,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这本身就说明他不是个傻子。他懂得如何拉拢那些有能力的人,也懂得如何利用别人的弱点。他的“宽惠”政策,虽然未必发自真心,但却能让很多人为他卖命。

但是,他的野心是吞噬一切的。 一旦掌握了权力,孙峻就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他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朝廷上的事情,他说了算,皇帝孙亮在他面前,不过是一个摆设。他开始滥用权力,排除异己。最令人齿冷的是,他对自己的家族成员,甚至是那些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宗室,都没有放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其中包括当时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的太常顾济、司徒滕胤等人。这些人的死,无疑是东吴人才的巨大损失。

最能体现他品性的一件事,就是他对吕据的处理。 吕据是东吴名将,当时手中还有兵权,对孙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孙峻觉得吕据这个人不好控制,就把他调离了京城。但即便如此,孙峻还是不放心,他设计了一个局,想把吕据给除掉。结果,吕据的妻子,也就是孙峻的表姐,得知这个消息后,竟然跑到孙峻面前,哭诉哀求,希望他能放过自己的丈夫。孙峻竟然连自己表姐的面子都不给,还把吕据一家老小都给杀了,这简直是人伦丧尽,毫无人性可言。

他对内政的影响,更是灾难性的。 孙峻的专权,导致东吴的政治更加黑暗。他的跋扈导致了朝廷官员的恐惧和不满,但也无人敢于站出来反抗。他沉迷于酒色,把大量的国库钱财挥霍在自己的享乐上,对东吴的国力造成了严重的损耗。而且,他的军事行动也并非总是出于国家利益,有时仅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比如他曾几次主动出兵攻打魏国,但这些行动往往以失败告终,白白消耗了东吴的兵力。

最终,他也是因为自己的骄横和得罪太多人而败亡的。 孙峻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刺杀,主导者是当时掌握着军权的丁奉。丁奉这个人,虽然表面上对孙峻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对孙峻的跋扈和残暴早就忍无可忍。他在一次酒宴上,趁孙峻酒醉,派人将其杀死。孙峻死后,孙綝为了掩盖真相,又把自己的侄子孙亮给废了,拥立了孙休。

那么,如何评价孙峻这个人呢?

他是一个典型的权力钻营者。 他没有远大的抱负,没有为国奉献的精神,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如何获取和巩固个人权力而展开。
他是一个残暴不仁的统治者。 为了自己的权力,他不惜牺牲无辜的生命,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这充分暴露了他冷酷无情的一面。
他是一个导致东吴走向衰落的重要推手。 他的专权和滥杀人才,使得东吴政治更加腐败,国力进一步衰弱,为后来东吴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孙峻就像一个寄生虫,依附在风雨飘摇的东吴身上,吸食着它的生命力。他的存在,非但没有给东吴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虽然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头脑和手段,但这些都服务于他个人的野心和贪婪,最终只是加速了他自己的覆灭,以及东吴王朝的悲剧。他的人生,可以说是权欲熏心,道德沦丧,最终以一场惨淡的结局告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峻本是吴国历史上有能力,作用关键一位人物。他上台时间与司马师、姜维正好接近,可以成为对比。要不是孙峻将权力所托非人,让孙綝这样的庸才做后继者,使本家在斗争中落败,彻底成为吴国罪人,孙峻的历史评价或不会太糟糕。

抛开孙峻祸国的结论,重新审视其人,会发现孙峻原是孙氏皇权的保险。

孙权晚年极不信任世家大族,孙峻作为辅政大臣中唯一一位宗族,被寄予的厚望不言而喻。

自孙权开拓江东以来,孙氏宗族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平时打仗靠的是周瑜、吕蒙、陆逊这些将才。让宗族领兵,则能够保证兵权不为外人所垄断,由此形成平衡。

到了孙峻这一代人,宗族群体庞大,孙权的叔叔孙静生了五个儿子: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其中三人在江东掌握着重权,孙瑜、孙皎、孙奂又都生五个孩子(孙奂是三子二女)。

孙暠有点弱,只生了三个,不过他长子孙绰生了五个,孙峻就是孙暠第三子的儿子。如果孙瑜、孙皎、孙奂的儿子也稳定发挥,十五乘五,加上不确定生了多少的孙谦,孙峻至少有七八十位同辈,这还只是孙静一脉。

孙峻年纪轻轻就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被授命统领禁军,兼领侍中,相当的出类拔萃。

现在我们重头看孙峻出场介绍:“少便弓马,精果胆决”,看上去感觉就不一样。孙氏已历四代,子弟养尊处优,大概多已没了先辈的武德。一向识人的孙权,从孙峻身上看到昔年孙策、孙翊的虎影,才会决定重用。

其实,孙权选择孙峻,实有些不符合常理。

"孙峻的爷爷"孙暠,曾与孙权争夺孙策的继承权,孙暠正是因为争权失败,事后被软禁,才没留下什么事迹。孙权能不计前嫌,除去孙峻能力出众,自然还很令孙权感到信任,认为他足以胜任制衡诸葛恪、孙弘的职责。

当孙权病重之际,以“刚愎自用”为由,迟迟不肯决定让呼声最高的诸葛恪成为辅政大臣。其背后深层原因,恐怕是过不去心理的槛,尽管诸葛恪在二宫之争时期极力自保,与各派系划清界限。但诸葛恪本是“孙和太子党”,孙权为了削弱太子党对孙氏皇权影响力,不惜逼死陆逊、张休、顾谭,只剩诸葛恪苟到最后。这已不是诸葛恪能力问题,他究竟是什么个政治倾向,孙权心里可没个谱。

这时“宗族精英”孙峻出面力荐诸葛恪,我觉得更多是孙峻保证了诸葛恪政治成分没问题,与孙权达成了什么暗中协议,成为“吴国的马岱”。

当时孙权思维已完全被“神女”潘淑所操控,按他原来构想,是让太后潘淑与诸葛恪、滕胤、孙弘联合辅政,孙峻、吕据在禁中也能发挥作用。

没想到,孙权才大限将至,宫内就已经杀疯。

先是孙弘伪造诏书赐死“驸马”朱据。不久,潘淑因问吕后摄政故事,忽然意外死亡。

孙峻因在禁中,获取了孙弘将要谋杀诸葛恪的信息,立即与诸葛恪联手反杀孙弘,江东政权自此以诸葛恪为核心展开新的格局。

孙弘早先参与迫害张休、顾谭,与诸葛恪有血海深仇,两人实是难以共存。潘淑则是二宫之争最大获利者,太子党和鲁王党斗到两败俱伤,孙权才选了潘淑的儿子孙亮即位。

我甚至怀疑,二宫之争本就是孙权与潘淑,为孙亮上位做的铺垫。要知道孙权为了扶持孙亮上位,像是疯了一样,大臣朱据、屈晃提出反对,被拖出去杖打一百,陈正、陈象被灭了族。

由此太子党对潘淑充满了仇恨,从前有人怀疑孙弘是谋杀潘淑的凶手,我看这不尽然。孙亮娶全氏之女为妻,这是在“全公主”大虎推动下进行,大虎原先是鲁王党,自从鲁王失势,大虎就极力尽讨好“后妈”潘淑,故诸葛恪这边嫌疑更大。

至于孙峻,他有可能参与了对潘淑、孙弘、诸葛恪的谋杀,作为孙权安排守护皇权的人物,孙峻会要排除威胁皇权的一些隐患。

跳出“罪臣”印象看孙峻专权,孙峻欺压幼主事情乏善可陈,反而会发现他对孙亮尽心尽力。诸葛恪自从东关之战胜利,权威达到了极致,说不上要谋朝篡位,不过诸葛恪一直在强化个人权威,又安插亲信到宫廷宿卫,朝中权力平衡已被打破。

不久,民间有谣传孙和将要复位。孙和的妃子张氏,正是诸葛恪的外甥女,她派人去问诸葛恪怎么打算,诸葛恪给了外甥女一个暗示性答复:“我会让你地位胜过其他人”。当时很多迹象说明,诸葛恪将要迎回孙和做皇帝。

孙亮身后是全氏家族,诸葛恪的盟友张休、顾谭、朱据是被谁害死的,他可一个没忘。

至于大虎为什么这么恨小虎,可能是嫉妒小虎的老公朱据长得像王力宏吧。

一向在禁中的孙峻拥有强大情报能力,就利用诸葛恪兵败合肥一事做舆论,与孙亮合谋刺杀了诸葛恪。孙峻本想毒死诸葛恪,可是诸葛恪就是不肯喝酒,都不敢喝,都怕死是吧,于是这戏他就不演了,理直气壮向诸葛恪找茬。

在刺杀过程中能看出孙峻异常骁勇,他亲自格杀诸葛恪,遇上对方亲信忽然来袭,又反一刀将其手臂斩断。前面说过,宫廷宿卫已被诸葛恪安插了亲信,孙峻格杀诸葛恪后,非常镇定安抚被惊动的卫士,没有发生其他动荡。

这诸葛恪也真是,暂时拔不出剑,就不知道绕着柱子跑吗?

不久,孙峻派遣使者赐死孙和,张氏为孙和殉情。

孙峻犯下恶行,可还是为孙亮排除威胁。当时孙亮只是十一岁,要亲政实在勉强,孙峻欺主之名,说不上能扣的很死。主要是他继任者孙綝坐实了欺主之名,孙峻也被一概而论。在权力的漩涡中,诸葛恪、孙峻大概也是摇摆不定,究竟做诸葛亮?或是做司马懿?那也许只在一念之间,反正做陆逊是不可能的。

孙峻在位期间,将魏国叛将文钦引为亲信,重新提拔朱异为大将,又能调遣吕据、刘纂、丁奉、留赞、唐咨等大将为己所用,以他微薄资历,在军中展现如此统治力,并不见得逊色于诸葛恪,似乎拥有跟“魏国权臣”司马师抗衡的底气。史书记载他“精果胆决”,是真有点本事。

毌丘俭、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期间,孙峻率军偷袭寿春失败,原因是毌丘俭并没有事先勾结吴国,只是与司马师展开内战。孙峻得知消息后赶往寿春途中,毌丘俭就已经战败,孙峻只能接应文钦败军撤退。

孙峻或已经超越孙权,他的先遣留赞部有可能已经从巢湖跨过了合肥,与魏军决战于芍陂。《三国志》记载作战地点在菰陂,现今能查到叫菰陂的古地名并不在扬州,也许是芍陂被误记为菰陂。当时吴国猛将留赞因病重阵亡,丁奉、吕据则在侧面战场击败了魏将曹珍。

“小朋友们,你们有扮演孙权,被爸爸妈妈发现过吗?”

孙峻得到魏国高级将领投诚,自当熟知了魏国边防布局。

从那时起,孙峻大改吴国从前专攻合肥的思路,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江都,北上夺取徐州、青州。恰逢司马师暴毙,孙峻本可趁机北上,然未能实施,就在观看吕据军容时,突发疾病而死。

可以看出,孙峻极想利用战争巩固兵权,即使面对强大的魏国,也积极筹备作战,不失孙家先辈遗风,他没有像堂弟孙綝那样畏敌如兔。

孙綝在事后,能够轻易干掉吕据、滕胤,是仰仗孙峻留下的资本。孙綝领兵北伐途中临阵逃脱,因不愿兵权尽落入“大都督”朱异手中,擅自将其杀害。他在政治对抗中除了死抓禁军兵权,没什么有效手段控制局面,使自己最终失去了控制能力,只得在饭局上束手就擒。

孙峻虽与滕胤、吕据一党不和,却还能维持着局势平衡,没有进一步迫害行为。史料记载孙峻因为没有足够威望,要依靠过度刑杀来肃立威信,搞得百姓很不安定,这其实也不过诸葛恪巩固权威的老路,很难由此断定孙峻能力欠佳。

其次,就是孙峻与姑妈大虎乱搞,又杀了小姑妈小虎,行迹十分恶劣。后来又引发“吴侯”孙英、“堂兄弟”孙仪先后二次谋杀事件,让孙峻一并反杀。

这两次事件,展示出孙峻强大的情报能力。从利益角度出发,孙峻和大虎不乱搞好像也不行,大虎身后是全、步二大外戚家族,两家都手握重兵,是孙峻巩固权力最好的盟友。

我们再看看他们的关系。

孙峻的姐姐嫁给了全尚,大虎是全尚的伯母,全尚的女儿嫁给了孙亮,孙亮虽然比孙峻小二十岁,可他是孙峻的叔叔,大虎则是孙亮的姐姐,于是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辈分要怎么算?孙峻是孙亮的侄子,又是孙亮岳父的小舅子,甚至可以是孙亮的姐夫,也可以是姐夫全尚的伯父。

不管怎么样,孙峻总归是稳住了局势。相对司马师,孙峻这边局势显得更稳定一些。

反观孙綝废除孙亮,完全是因为他面临孙亮亲政步伐无能为力,因他无法面对孙亮责难,做出了狗急跳墙。换做是“精果胆决”的孙峻,自不会跟孙綝一样临阵脱逃,轻易放弃三国时代最大的破局机会。不至于杀害朱异去控制住兵权,还白送三万精锐给魏国。因孙綝是逼反“全家军”的罪魁祸首,触怒了全氏集团,大虎才会想把他踢出局。

期间,孙綝还顺手逼反了一位“堂兄弟”孙虑,可见他控制力远不如孙峻。

不过孙峻一样避免不了与孙亮冲突,孙亮一点不想跟刘禅一样委国于重臣,他想效仿孙权一样亲自统领十万大军。这时孙峻要不像司马懿一样发动政变,要不像陆逊一样受死。他还有一条路,通过北伐成功肃立不可撼动的权威,令谁都动他不得。

当然,以上很多观点可能是我高估了孙峻。我想表达孙峻并非一位政治小丑,许多人初看这段历史,很容易把他和曹爽、孙綝一概而论。孙峻从辅政末位走向权力巅峰,操纵吴国大军,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吴国政权,实是有与众不同的才干,即使无法跟诸葛亮、司马懿、陆逊比较,至少能与司马师、司马昭、姜维对抗。

只因孙綝落败,致使孙峻一起被官方打的一文不值,极其忽视孙峻对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假若司马昭在未来以失败告终,以司马师短暂执政时间,一样会被贬得一无是处。不过把权力托付给孙綝这事,致使吴国政治进一步混乱,孙峻最终被宗族除名,并不冤枉。


此前聊了一下孙綝,有人让我把孙峻补上,就顺便评价一下吧。前文如下

不太清楚二宫之争的可以看看旧闻,不过因为是几年前所写,很多细节我当时也没有发现,内容不是很到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峻,这名字在三国史册里,不算响彻云霄,但他的出现,却像一把钝刀,在东吴政坛上划下了不少令人不安的痕迹。要说他这人,评价起来,委实有些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他不是那种搅动风云的大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钻营者,凭借着某些时势和手段,爬到了权力.............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的杨仪,那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人物。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光彩照人,也不像魏延那样勇猛无敌,但他在蜀汉政权后期,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甚至是有些“幕后推手”的角色。评价杨仪,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忠臣还是奸臣,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动机和鲜明的个性,用“亦正亦邪”、“功过参半.............
  • 回答
    庸碌之主,寄人篱下的益州牧——刘璋的悲歌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往往会想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爱民,孙权的少年英姿。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群雄逐鹿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那就是刘璋。作为占据益州这一天府之国的诸侯,他的命运本应是书写一番宏图伟业,却最终走向了被他人轻易取代的悲剧结局。评价刘璋.............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要评价正史上的廖化,得先把他从各种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里剥离出来,看看这位实打实的汉末三国老将。说实话,跟那些自带光环的战神级人物比,廖化是个典型的“小人物”,但他能在那个乱世里活得久、活得久、干得也算有模有样,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绝非等闲之辈。一、出身低微,却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廖化,字元俭,出身是个谜,.............
  • 回答
    评价羊祜,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那时的三国已经趋于尾声,曹魏已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而蜀汉则早已灭亡,只剩下东吴还在苦苦支撑。但即便如此,东吴也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司马炎在灭蜀之后,虽然威望大增,但统一全国的重担依然沉重,需要一个真正能担起重任的将帅。这时,羊祜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
  • 回答
    评价三国时代的荀彧,我们得把他放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套用。他不是一个武将,也不是一个开国皇帝,他的价值体现在一个文臣,一个“谋士”的层面,而且还是那种辅佐君王,经营内政、战略规划的“国之栋梁”。首先,我们得承认荀彧的“定海神针”作用。 曹操在早期崛起的时候,可.............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 回答
    好的,让我来好好聊聊浙三爷的《时空缉凶:罪恶之地》。这部作品,初初读来,你会感觉它像是一汪幽深的湖水,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浙三爷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觉得是那种沉稳而有力量的,他不会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像一个老练的匠人,一刀一刀地雕琢着故事的肌理。《时空缉凶:罪恶之地.............
  • 回答
    冯唐送给杨天真的这三句情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它既有艺术性的考量,也有其情感的传递方式,更折射出当代文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艺术性评价: 意境营造的精妙: “在树梢上起风”: “起风”本身是动态的,带有生命力的表现。“树梢”则是一个相对高远、飘.............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在讨论第四代战斗机时,将F22、歼20、日本的“心神”验证机、俄罗斯的T50(现在称为苏57)、印度的AMCA以及韩国的KFX(现在称为KF21)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价值的讨论维度。这种比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战斗机技术理念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S10半决赛,DWG以3:1的比分击败G2,时隔三年,LCK的队伍再次挺进全球总决赛的最高舞台。这场比赛,无疑是本届S赛至今为止最让人血脉贲张的对决之一,它不仅关乎着两支队伍的荣耀,更承载着LCK赛区能否重塑往日荣光,也给欧洲LCS的粉丝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DWG的统治力与“战术大师”的策略博弈首先.............
  • 回答
    当《三体》以其磅礴的宇宙尺度、深邃的文明冲突以及令人战栗的黑暗森林法则席卷了无数读者,引发了一场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泼一盆冷水,声称“《三体》的想象力也就那样”。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有些突兀,甚至会让那些沉浸在三体世界里的读者感到一丝不解。但仔细想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其.............
  • 回答
    评价三国杀OL新武将界庞统,需要从他的技能、定位、强度、对局影响、以及与其他武将的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界庞统作为庞统的界限突破版本,其核心是保留了原版庞统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和优化,使其在现代三国杀环境中更具竞争力。一、 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与分析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主要有: 连营: (.............
  • 回答
    三国杀国战“不臣篇”的评价:一次大胆的创新与挑战三国杀国战模式自推出以来,一直是许多玩家心中的经典。而“不臣篇”作为其一次重要的更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挑战,其评价也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不臣篇”试图在保留国战核心乐趣的基础上,引入更深的策略维度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其最终效果也伴随.............
  •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出身寒门,凭真才实.............
  • 回答
    提到袁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可能就是那个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以少胜多击溃的悲剧性人物。这位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呼风唤雨的盟主,他的命运走向,实在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袁绍此人,可谓是优点和缺点都极其鲜明,并且这些特点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交织纠缠,最终导致了他那令人扼腕的结局。一、 显赫的出身与早期的.............
  • 回答
    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忠诚的继承者与悲情的守护者在光荣特库摩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一直饱受玩家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背景故事,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横扫千军的万人敌,也不是权谋机变的乱世枭雄,而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悲情的守护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抗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