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蜀汉王平?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

出身寒门,凭真才实学立足

王平出身贫寒,这一点很重要。他不像那些士族子弟,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机会。他能走到蜀汉核心圈,靠的是实打实的才能和过硬的品德。刚开始他跟着曹操,但后来因为看不惯曹操的某些行为(具体是什么行为史书没有细说,但能让他一个青壮年弃暗投明,说明他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判断力的),毅然决然地投奔了刘备。这一点就展现了他识时务、有见地的一面。

忠心耿耿,不畏权贵

王平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他对蜀汉政权,对刘备、刘禅父子,可以说是忠心不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日渐衰微,人才凋零,这种环境下,王平更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敢”。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对蒋琬、费祎等后来的执政者的劝谏上。在魏延镇守汉中,但又与诸葛亮关系紧张的时候,王平是少数能够客观评价魏延的人。诸葛亮在临终前安排了自己的一套班子,其中就包括了对魏延的制约。事后,当魏延反叛时,王平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因为忌惮魏延的权势而不敢得罪,而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了正义的一边,斩杀了魏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魏延可是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手握重兵。王平这样做,无疑是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完全出于公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大将军蒋琬主政。当时蜀汉的国防策略是“倾全国之力攻打关中”。而王平却认为,蜀汉国力虽然不错,但远不及魏国,如果倾巢而出,万一战事不利,国土空虚,很容易被魏国趁虚而入。他提出了更加稳健的防御策略,主张“养民蓄力,稳固边防”。虽然当时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完全采纳,但历史后来也证明了他的远见。费祎接任大将军后,更加注重休养生息,这也是蜀汉能够坚持那么久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平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谏言作用。

军事才能,实事求是

王平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稳”和“准”上,而非“奇”和“巧”。他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更看重的是切实可行的方案。

最能体现他军事才能的例子,就是他后来镇守汉中。汉中是蜀汉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蜀汉将面临灭顶之灾。在镇守汉中的这段时间里,他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并且整顿了军队的纪律,严格执行军法。他尤其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在魏国名将王双率兵来犯时,王平的应对更是教科书级别的。当时王双兵多将广,气势汹汹。而王平却并没有被敌方的声势所吓倒,而是沉着冷静,摆出了一副坚守的架势。他让军队严守营垒,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消耗战和局部优势来瓦解敌人的进攻。同时,他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设置了埋伏,在王双冒进的时候,果断出击,将其击杀,并歼灭了来犯的魏军。

这次战役,充分展现了王平的军事素养:

知己知彼: 他清楚蜀汉兵力不如魏国,所以不以硬碰硬,而是以巧取胜。
审时度势: 他把握住了王双冒进的破绽,果断出击。
训练有素: 他的部队能够严格执行命令,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这离不开平时的严格训练和纪律。
战术运用: 他善于利用地形和伏兵,这是他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

低调务实,不求名利

与许多为了个人名利而争抢功劳的将领不同,王平是一个极其低调务实的人。他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不居功自傲,也不张扬显摆。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但王平并没有因此而恃才傲物,而是虚心学习,尽力辅佐后来的主政者。

他一生没有多少显赫的战功,但他的存在,让蜀汉在后方更加稳固。他没有像姜维那样,一生都在为北伐而奔波,但他的防御策略,为姜维的北伐争取了时间,也为蜀汉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历史评价

史书对王平的评价是:“王平,常为人端正,严谨,事君以忠,事官以敬,不营私计,而能受谏。诸葛亮之慎,而为之副。” (《三国志·王平传》)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精准地概括了王平的优点:

端正严谨: 形容他为人处世的正直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事君以忠,事官以敬: 表明他对君主忠诚,对上级尊敬,尽职尽责。
不营私计: 强调他不图个人私利,一心为公。
能受谏: 说明他虚心听取意见,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
诸葛亮之慎,而为之副: 这是对王平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在谨慎方面,堪比诸葛亮,甚至可以作为诸葛亮的助手和副手。

可以说,王平是蜀汉后期一股难得的清流。在那个政治斗争激烈、人才频繁更迭的时代,他能够保持自身的品格和操守,并且用自己的才干为蜀汉贡献力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他绝对是蜀汉那片天空下,一颗不可或缺的、闪耀着坚毅光芒的恒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帅,更在于那些能够默默奉献、恪尽职守的普通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是扇在自称“唯才是举”的曹阉狗脸上最响亮的一记巴掌。

王平在倭鬼集团的时候官位仅为“假校尉”,大约就是某个炮灰班的副班长。后来倭鬼北窜,让领导先走,把这样的炮灰随手丢在汉中栈道上。王平无奈,只能归顺蜀汉,结果立即就被刘备慧眼视中,拜为牙门将。

王平而后在蜀汉集团凭能力晋升为大将军,把曹姓宗亲带的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

——嗯,“唯才是举”选出的曹姓宗亲果然名副其实。




最后提一下,曹操每次吃了败仗都会像这样随意抛弃牺牲小兵,甚至拿他们的身体铺路。

 《山阳公载记》:公船舰周瑜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想想他杀过多少个王平,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不能统一中国了。


user avatar

(PS:最近比较有时间,就多更新一点吧。以下是正文。)

① 早年经历

王平,巴西宕渠人,因为小时候他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才改回本来的王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 带着巴夷、賨民前往依附曹操,王平也跟随杜濩 朴胡等一起被迁往洛阳,在这段时间当中,他被任命为一名代理校尉。(因此,王平可能是一个被汉化了的賨人。)(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

四年以后,刘备手下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王平也在他的部队当中。但是,曹操却被刘备击败,王平选择了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②北伐立功

夷陵之战之后数年,在成功恢复了元气以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开始北伐,王平也跟随他一起。诸葛亮派遣马谡守住街亭,此时的王平是马谡军的先锋,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马谡,但是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遭了大败,士卒离散。只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因为怀疑王平有伏兵,所以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街亭的失守,是一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战后的处理当中,诸葛亮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全部诛杀,夺去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只有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在沉寂了数年以后 ,王平终崭露头角。(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三年以后,诸葛亮围祁山,别遣王平驻守在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击诸葛亮,派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未能取得胜利。(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两次与张郃交手,都不落于下风)。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这一年的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军退还。但是大将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手下士兵却被王平遣散,魏延最终兵败,后被马岱所斩杀。(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在众人的努力下,成功平定了一场内乱 )

③镇守汉中

就在同一年,王平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三年以后,进封安汉侯,代替吴国舅督汉中。一年以后,大将军蒋琬驻扎在沔阳,王平被召到大司马府,蒋琬任命王平为任前护军。五年以后,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④兴势之战

一年以后,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部队已在骆谷,当时的汉中守兵还不到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但是,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唯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于是就按照王平的计策来行事,这一年的四月,魏军在兴势山受阻。因补给线过长,牛、马、骡、驴等驮运牲畜几乎全部死亡,补给耗尽。而时任蜀汉大司马、益州刺史的蒋琬和监军姜维率领的涪军及时赶至汉中进行增援,大将军费祎随后又自成都督军赶到,反攻了不堪重负的入侵魏军。曹爽的参军已经发现了危险,试图劝他撤退,但是被人阻止,直到夏侯玄读了司马懿的信,意识到处境危险,就去说服曹爽,曹爽终不情愿地下令撤军。郭淮估计形势不利,率本部先撤,免于大败。但是,费祎却不愿让曹爽轻易撤军,率军攻魏军侧翼,断其退路。最终,曹爽及其军队在行军中因饥渴和疾病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后勉强逃回关中。兴势之战,最终以曹爽方的失败,王平方的胜利而告终,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此战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了曹爽最终争权失败被杀的一个原因。

当时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在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则在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障着蜀汉三方的平安,三人并称为“平安三侯”,威名始于此时。(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⑤ 结局和评价

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他的爵位。(十一年卒,子训嗣。)在陈寿的评价中,首先肯定了王平镇守汉中的功绩,接下来则说他在军旅中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是他能口述让别人代写书籍,都有意理。王平让人读史、汉一系列的书籍传记,自己在一旁听,能知其大义,论说的时候不会失其主旨。王平遵守并履行法度,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都能端正坐姿。然而不足的是,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

而在我看来,王平是一个让我觉得很励志的存在,虽然是一个降将出身,但是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当然也有同行的衬托),成功的崭露头角。而在和敌方的老将的对决中,也是数次不落下风。在对方十余万军队进攻,而自己方兵力。还不足三万的情况下,并没有按照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法照做,而是坚持自己的直觉,最终成功镇守住了汉中,为季汉续了几十年的命,无愧名将之名!

user avatar

王平,一个恨透了兵法的人:

《三国演义》里的王平将军,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魏、在蜀先后两次作为副手随主将出兵,但都因为主将不听王平的意见,结果兵败。而且两次失败都是因为主将大谈兵法,选择的陈兵地点有问题。

王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在书中诸葛亮就有过明确的评价: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可见,王平是一个行事稳重,能当大任的人。

王平在魏时,官小职微。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汉水作战,曹操派徐晃为将破蜀,王平抓住时机,自告奋勇,愿意协助徐晃。可见,王平还是有进取心,想要建功立业的。

等到兵临汉水,主将徐晃命令大军渡河列阵与蜀军决战。王平就说那样我们不就没有退路了吗?徐晃搬出了兵法,说这叫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记住这句话,后面还要登场)。王平认为这一招不是和谁都能用的,苦劝不听。结果分兵,徐晃率领骑兵渡河作战,王平率领步兵依河扎营。

结果徐晃兵败,逃过河的徐晃责怪王平见死不救。王平则认为要是救你步兵也得被蜀军消灭。徐晃恼怒,有干掉王平的意思。

王平一看这种情况,放了一把火,干脆投降刘备去了。

有人不理解,王平为什么要放弃强大的魏,而去投靠相对弱的蜀。有人说王平本来就是益州人,愿意回老家工作。也有人说徐晃是曹操的爱将红人,回去了王平也得背锅,说不清楚,后果难料,所以投降。

其实没那么复杂,当初袁绍比曹操势力大吧,荀彧、许攸弃袁绍投曹操;当初刘表势力比依附刘表的刘备势力大吧,刘表的亲戚诸葛亮反而去辅佐刘备;当初袁术的势力比孙策大吧,程、黄等将军宁愿跟随孙策再创业。王平在原单位不受重用,自然要另谋出路。

看到王平来投降,刘备是什么态度呢:

......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

诸葛亮出兵伐魏,深知街亭得失事关重大,马谡请命去守,诸葛亮再三叮嘱街亭的重要性,末了还是不放心,让谨慎的王平同马谡一起去。

来到街亭的马谡和王平在哪里安营扎寨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平认为当然是必经之路口当道安营拒敌,马谡则主张屯兵山上,理由是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又是兵法,又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不说这句话估计王平还寻思寻思,一说这句话王平更是决然的领着五千兵马自己下寨去了。

街亭兵败,马谡被杀,王平也受了斥责。估计从此以后,王平也长了心眼,再不为谁做副手,要打仗自己领兵。后来的王平拒张郃,败曹爽,成为蜀汉政权重要大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出身寒门,凭真才实.............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格局,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能否将三国这段历史简单地评价为一场“内战”,以及由此衍生的“蜀本位”思想与客观史观之间的张力,是理解这段历史绕不开的关键。首先,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三国,确实有其合理性。魏、蜀、吴三国,虽然各自占据一.............
  • 回答
    宗预:蜀汉后期坚守的明灯,一位被低估的智将宗预,字成侯,一位在三国后期活跃于蜀汉政坛的官员。相较于那些名震遐迩的将帅,宗预的名字似乎不那么耀眼,但他在蜀汉内忧外患的时代,以其稳健的政治才能、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忠诚,为蜀汉的延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评价宗预,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经历、才能以及他所处的时.............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 回答
    评价三国杀OL新武将界庞统,需要从他的技能、定位、强度、对局影响、以及与其他武将的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界庞统作为庞统的界限突破版本,其核心是保留了原版庞统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和优化,使其在现代三国杀环境中更具竞争力。一、 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与分析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主要有: 连营: (.............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三国杀国战“不臣篇”的评价:一次大胆的创新与挑战三国杀国战模式自推出以来,一直是许多玩家心中的经典。而“不臣篇”作为其一次重要的更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挑战,其评价也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不臣篇”试图在保留国战核心乐趣的基础上,引入更深的策略维度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其最终效果也伴随.............
  • 回答
    提到袁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可能就是那个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以少胜多击溃的悲剧性人物。这位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呼风唤雨的盟主,他的命运走向,实在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袁绍此人,可谓是优点和缺点都极其鲜明,并且这些特点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交织纠缠,最终导致了他那令人扼腕的结局。一、 显赫的出身与早期的.............
  • 回答
    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忠诚的继承者与悲情的守护者在光荣特库摩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一直饱受玩家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背景故事,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横扫千军的万人敌,也不是权谋机变的乱世枭雄,而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悲情的守护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抗争的.............
  • 回答
    邢道荣,这位在《三国演义》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若论“三国第一名将”,那实在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过,要说他“名声在外”或者说“让人印象深刻”,那倒是真的。在我看来,邢道荣身上体现的,更多是一种“小人物的悲壮”,以及作者通过他来塑造的,那些在乱世中努力求存、却又往往显得笨拙和徒劳的普通将领的形象.............
  • 回答
    潘凤?这位“十八路诸侯会盟,唯有潘凤能战”的勇士,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出场不多,但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他最后的结局着实有些……令人唏嘘。要评价潘凤,不能脱离《三国演义》这本书本身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方式。作者罗贯中在写这部鸿篇巨著时,非常擅长运用“欲扬先抑”或者“草蛇灰线”的手法,给一些.............
  • 回答
    这阵子三国杀推新武将的速度,尤其是女性武将,确实有点让人目不暇接。感觉刚认识一个新面孔,转眼又有几个新鲜出炉的姐妹花闪亮登场。这种现象,怎么说呢,有挺多值得聊的点,不能一概而论说好说坏,得拆开了看。首先,这背后肯定是有商业逻辑在驱动的。 拓展受众,增加吸引力: 三国杀毕竟是个运营多年的游戏,用户.............
  • 回答
    说起《三国杀》2017年的设计,那可真是百花齐放,新人辈出。要说那一年最佳的原创设计,尤其是在技能和原画这两个维度上,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一个人——麴义。咱们先聊聊他的技能,那绝对是点睛之笔,把一个历史上存在感不那么强但战术上极其重要的人物给盘活了。技能设计:神机妙算,奠定胜局麴义的技能是“腾骧”和.............
  • 回答
    话说那一年愚人节,三国杀的策划们(我猜是那些平时看起来一本正经但内心住着个小恶魔的家伙们)突然鬼迷心窍,对咱们的那个江东小霸王——孙策,下手了。你说这好好的一个武将,怎么就在这“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日子里,被“玩坏”了呢?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回想一下,孙策这人是个什么货色?江东.............
  • 回答
    神关羽,三国杀里的一个传说,一个让无数玩家又爱又恨的存在。要说他牛,那真是牛得没边;要说他坑,那也确实坑得让人想砸键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位战神。首先,他的技能设计,那真是抓住了关羽“武圣”的精髓,还往上拔高了好几层。英魂这个技能,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复活甲”。只要是受到伤害,就.............
  • 回答
    你说的“三国杀3月22日的武将赵襄的秒杀活动”,我查了一下,好像三国杀官方并没有在3月22日推出过名为“赵襄的秒杀活动”的明确活动。不过,如果你指的是新武将赵襄上线后的玩家讨论和评价,或者是一些社区自发的、带有“秒杀”意味的评价和讨论,那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大家说“秒杀”可能指.............
  • 回答
    三国杀电影项目启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三国杀”这个名字被正式宣布将搬上大银幕时,无疑在游戏玩家和影迷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作为一款风靡多年的国民级卡牌游戏,“三国杀”早已不仅仅是一款娱乐产品,它承载了无数玩家的情感寄托,构建了一个庞大而鲜活的三国人物群像。此次电影项目的启动,无疑是一.............
  • 回答
    岑昏啊,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角色,在三国杀里也算是个“特殊人才”了。要说评价他,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他身上的特点太鲜明了。首先,从背景故事来说,岑昏这人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历史上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官员,能力倒是不错,但架不住嘴巴毒、爱惹是生非。他没少给孙家惹麻烦,最出名的就是得罪了名将陆逊,最后落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