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阿斗倒是早早投降了,益州人民是否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哩?
先来点开胃小菜,顺便复习一下易大教授的神论:司马伐蜀如何胜?驱逐荆州和东州,蜀人治蜀得民心。
所以穿越过去,撞见魏兵应该念以下平安咒:太君别开枪,我似正宗丝穿人,不似服北服南人!
现实如何?
钟邓之役,放兵大掠,谁复别楚、蜀者乎?
皇军进村了,什么荆州人、益州人,统统都是肥羊,还管你原产地?Are you kidding me ?羊就是羊,谁复别楚、蜀者乎?
再看看我大晋初治益州的功绩:
巴郡……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
只听说过溺女童,天府之国居然出现了大规模遗弃男童。什么叫苛政猛于虎?这就叫苛政猛于虎。你不节育,朝廷来帮你节育。
刚到泰始四年,就来了出益州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汉:
故中军士王富,有罪逃匿,密结亡命刑徒,得数百人,自称诸葛都护,起临邛,转侵江原。……初,诸葛瞻与邓艾战于绵竹也,时身死失丧,或言生走深逃。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
其后,汶山守兵叛,汉中郡吏反,到了元康年间更是乖乖不得了,开闹流民起义。正儿八经的天下未乱蜀先乱。经过我大晋一番猛如虎的治理,留下了句民谚:
蜀贼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奈何奈何。
一通折腾完,李雄重新独立,搞出了个成(汉)追踪蜀汉故事,益州人民才算过了段消停日子。又出现了熟悉的记载:
事少役稀,民多富实。至乃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
末了一算账,据说穷兵黩武的蜀汉统治期间,账面口增八万,我大晋承平日久,账面口增四万,还能说啥哩?
有些政治正确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当然正确,譬如统一。
实施善政的朝廷统一,这叫进步。实施恶政的朝廷统一,这叫祸祸。从这个角度看,鉴于当代及后代公认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实施了典范善政,魏、吴两家应该麻溜向西叩首,倒戈卸甲,以礼来降,让全国人民都享受一把吏不容奸,强不侵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待遇才是,咋能反过来?这觉悟还不及张温同志呢。当然,觉悟高也未必是件好事:
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虽然否认不了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可以干掉说出事实的人嘛。故而,鄙人说的固然是大实话,各位穿越过去可千万别找孙十万照本宣科了。切切。
按同样标准来看,刘备进军汉中的时候,诸葛亮挥军北伐的时候,曹魏为何不弃甲倒戈,以礼来降?按同样标准,这岂非也是阻碍统一?姓曹的及早投降,同样不是对魏蜀两国人民有利?
至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国家统一是有利于人民的行为,这没错,但何以见得一定要统一在曹丞相手里?刘备有仁君之名,诸葛亮有贤相之称,是姓刘的当皇帝对人民有利,还是姓曹的当皇帝对人民有利?这恐怕还是个问题呢。
所以还是范文澜说的对:
魏汉间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集团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有同等的权利来争夺这个统治权,问题不在谁应该统治而在谁有力量能统治,战争说明双方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力量。
曹操曹丕治魏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诸葛亮治汉也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事实说明魏汉比起东汉来,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古代史书有的扬魏抑汉,有的扬汉抑魏,大抵以谁应该统治即谁是正统的观点作论据,其实三国分立(主要是魏汉分立)是中国遭受十九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准备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国内所进行的某些措施,客观上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暂时存在都是合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