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本质上是乱世,诸葛亮姜维都是穷兵黩武,蜀国早日投降对魏蜀两国的人民都好」的言论?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

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

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乱世。

2. 诸葛亮、姜维都是穷兵黩武: 这是观点的争议点所在。
诸葛亮: 他的“穷兵黩武”主要体现在他六出祁山,屡次北伐曹魏。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统一天下。支持者会认为,这是在乱世中恢复秩序、结束战争的必要手段。反对者则会认为,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连年北伐耗费巨大,不仅未能成功,反而损耗了蜀汉自身的实力,加剧了人民的负担。而且,这种军事行动的持续性,确实给国内带来了相当的兵役和赋税压力。
姜维: 他的北伐更加频繁和激进,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继续坚持北伐策略。与诸葛亮相比,姜维的北伐更多地被认为是出于个人意志和“复兴汉室”的执念,而此时蜀汉国力已愈发衰弱。将他定义为“穷兵黩武”的色彩更重,也更容易被理解。他的行为确实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人力消耗。

3. 蜀国早日投降对魏蜀两国的人民都好: 这是对前面论断的延伸和结论。
对蜀国人民而言: 长期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早日投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可以避免进一步的兵役、赋税和流离失所。稳定下来,百姓可以休养生息。
对魏国人民而言: 虽然三国时期以蜀汉为首的抵抗给曹魏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消耗,但其规模相对于曹魏整体的国力来说,影响有限。但从“统一”的角度看,持续的内耗终究不是好事。如果蜀汉早日“归降”,曹魏能够较早地统一中国,理论上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和发展,避免边境冲突和军费开支,从而让整个中国的百姓都受益于统一带来的和平。

深入的分析与反思: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从宏观角度看,三国鼎立是汉末政治崩溃的必然结果,而最终的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物的选择、策略的运用,都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诸葛亮、姜维的北伐,从军事和经济上看,确实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消耗,这使得“穷兵黩武”的批评有其道理。

“穷兵黩武”的定义与动机:
定义: “穷兵黩武”通常指不顾国力、连年发动战争,并且战争的收益与代价不成比例。
动机: 诸葛亮的北伐,其核心动机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一种政治理想和历史使命感。虽然从纯粹的“经济账”来看是亏本的,但对于当时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的蜀汉政权而言,如果不主动出击,等待的可能就是被动挨打,最终覆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蜀汉的声望,吸引了人才,并且可以牵制曹魏,为蜀汉内部的稳定争取时间。
姜维的北伐,虽然延续了诸葛亮的策略,但其国力对比更为悬殊,且内部的消耗也更为严重。他的北伐更多地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汉室正统”的执着,这使得“穷兵黩武”的指责在他身上更加站得住脚。

“早日投降”的代价与后果:
蜀汉的立场: 对于蜀汉来说,“投降”就意味着政权的终结,意味着他们所代表的“汉室正统”的彻底消失。这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问题,也关乎身份认同和合法性。在当时,汉朝作为正统王朝的象征依然存在巨大的号召力。如果诸葛亮过早放弃抵抗,很可能在百姓和一部分士族中引起巨大的反对,甚至导致内部的动荡,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和平。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局限性。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做的决策,是在当时信息不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尽力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和国家尊严。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所建立的制度,对后世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将他简单地归为“穷兵黩武”,可能过于片面。

“人民都好”的绝对性:
统一的代价: 虽然统一能够带来长期的和平与发展,但统一的过程本身往往也伴随着血腥和牺牲。曹魏“统一”中国,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立即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好”的标准: “好”的标准是什么?是经济的富足?是政治的稳定?还是文化的发展?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过程。如果蜀汉投降,魏国能够迅速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统治,那对人民自然是好的。但如果魏国的统治依然充满压迫,或者后续的管理出现问题,那“早日投降”的好处也会打折扣。

总结来说,这个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过于绝对和简化的地方:

认可部分: 的确,三国是一个乱世,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政策,从国力消耗和实际成果来看,都存在巨大的争议,尤其姜维的执着被认为是“穷兵黩武”的典型。从纯粹的“停止战争,减少伤亡”的角度出发,蜀汉的早日投降,理论上可以避免更多的短期痛苦。
质疑部分:
诸葛亮的动机: 不能忽视他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抱负和对国家命运的考虑。他的北伐并非全然是无谓的牺牲。
“穷兵黩武”的界定: 在乱世之中,为了国家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其“武”的程度需要结合国力、目标和预期收益来综合判断,不能简单化。
“投降”的“好”: 历史的走向并非如此简单。投降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而统一本身也需要付出代价。将“好”的定义简单归结于“统一”,忽略了过程的复杂性和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

更合适的评价方式可能是:

承认诸葛亮、姜维的北伐策略确实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和风险,尤其姜维的北伐在蜀汉国力衰弱的情况下,更显“穷兵黩武”。从“结束战乱,减少人民痛苦”的角度看,蜀汉的长期抵抗延长了战争的痛苦。

但是,否定他们所有的努力和战略考量,将他们简单地贴上“穷兵黩武”的标签,并断言“早日投降”对所有人“都好”,则过于片面和绝对。 诸葛亮试图通过北伐维持蜀汉的国力和声望,延续汉室的政治遗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而将蜀汉的命运完全寄托于“投降”,也忽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汉室正统”的价值,以及对蜀汉内部士民可能造成的冲击。

历史的评价,往往需要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人物的处境,考量其决策的长期影响,并认识到历史进程的曲折与复杂。单纯以“经济账”或“减少短期痛苦”来衡量一切,可能会忽略掉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阿斗倒是早早投降了,益州人民是否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哩?

先来点开胃小菜,顺便复习一下易大教授的神论:司马伐蜀如何胜?驱逐荆州和东州,蜀人治蜀得民心。

所以穿越过去,撞见魏兵应该念以下平安咒:太君别开枪,我似正宗丝穿人,不似服北服南人!

现实如何?

钟邓之役,放兵大掠,谁复别楚、蜀者乎?

皇军进村了,什么荆州人、益州人,统统都是肥羊,还管你原产地?Are you kidding me ?羊就是羊,谁复别楚、蜀者乎?

再看看我大晋初治益州的功绩:

巴郡……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

只听说过溺女童,天府之国居然出现了大规模遗弃男童。什么叫苛政猛于虎?这就叫苛政猛于虎。你不节育,朝廷来帮你节育。

刚到泰始四年,就来了出益州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汉:

故中军士王富,有罪逃匿,密结亡命刑徒,得数百人,自称诸葛都护,起临邛,转侵江原。……初,诸葛瞻与邓艾战于绵竹也,时身死失丧,或言生走深逃。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

其后,汶山守兵叛,汉中郡吏反,到了元康年间更是乖乖不得了,开闹流民起义。正儿八经的天下未乱蜀先乱。经过我大晋一番猛如虎的治理,留下了句民谚:

蜀贼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奈何奈何。

一通折腾完,李雄重新独立,搞出了个成(汉)追踪蜀汉故事,益州人民才算过了段消停日子。又出现了熟悉的记载:

事少役稀,民多富实。至乃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

末了一算账,据说穷兵黩武的蜀汉统治期间,账面口增八万,我大晋承平日久,账面口增四万,还能说啥哩?

有些政治正确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当然正确,譬如统一。

实施善政的朝廷统一,这叫进步。实施恶政的朝廷统一,这叫祸祸。从这个角度看,鉴于当代及后代公认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实施了典范善政,魏、吴两家应该麻溜向西叩首,倒戈卸甲,以礼来降,让全国人民都享受一把吏不容奸,强不侵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待遇才是咋能反过来?这觉悟还不及张温同志呢。当然,觉悟高也未必是件好事:

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虽然否认不了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可以干掉说出事实的人嘛。故而,鄙人说的固然是大实话,各位穿越过去可千万别找孙十万照本宣科了。切切。

user avatar

按同样标准来看,刘备进军汉中的时候,诸葛亮挥军北伐的时候,曹魏为何不弃甲倒戈,以礼来降?按同样标准,这岂非也是阻碍统一?姓曹的及早投降,同样不是对魏蜀两国人民有利?
至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国家统一是有利于人民的行为,这没错,但何以见得一定要统一在曹丞相手里?刘备有仁君之名,诸葛亮有贤相之称,是姓刘的当皇帝对人民有利,还是姓曹的当皇帝对人民有利?这恐怕还是个问题呢。
所以还是范文澜说的对:


魏汉间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集团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有同等的权利来争夺这个统治权,问题不在谁应该统治而在谁有力量能统治,战争说明双方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力量。
曹操曹丕治魏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诸葛亮治汉也革去了一些东汉的恶政,事实说明魏汉比起东汉来,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古代史书有的扬魏抑汉,有的扬汉抑魏,大抵以谁应该统治即谁是正统的观点作论据,其实三国分立(主要是魏汉分立)是中国遭受十九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准备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国内所进行的某些措施,客观上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暂时存在都是合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
  • 回答
    关于三只松鼠和凡客这类企业将大量成本投入到营销和包装等产品外延,而非产品本身的策略,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在商业世界里屡见不鲜的打法,并且有利有弊,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策略的“合理性”所在。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产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身份的象征.............
  • 回答
    《三国机密》这本书啊,说实话,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是带着点小忐忑的。毕竟是讲三国,这题材太经典了,要想做出点新意来可不容易。而且,它不是那种纯粹的历史正剧,更偏向于权谋和人物塑造,所以对作者的功力要求就很高了。优点方面,我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奸雄的代名词,但《三国.............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格局,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能否将三国这段历史简单地评价为一场“内战”,以及由此衍生的“蜀本位”思想与客观史观之间的张力,是理解这段历史绕不开的关键。首先,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三国,确实有其合理性。魏、蜀、吴三国,虽然各自占据一.............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三北山河形胜图本》以及他在草原上的那些设想,特别是关于在草原上建立十三卫所供诸王放牧这件事。首先要说明的是,关于朱元璋本人是否亲手绘制或编纂过一份名为《三北山河形胜图本》的详细军事或地理文献,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据来证实。 在史学界,关于朱元璋本人具体有多.............
  • 回答
    这三位漫画家,可以说在各自的漫画世界里,都为我们构建了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论及建筑设计,他们的手法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共同造就了我们对那些虚构世界里场景的深刻记忆。久保带人的《死神》:哥特风与和风的精致融合久保带人在《死神》里的建筑设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对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精妙运用,并巧妙地融入.............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三人篮球赛场上,中国男篮面对强大的塞尔维亚队,最终以12:22的比分失利。这场比赛,对于中国男篮来说,既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也暴露了一些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开局的艰难与适应比赛一开始,中国队就遭遇了塞尔维亚队迅猛的攻势。塞尔维亚队在身体对抗、外线投射以及团队配合上展现出了世界级的.............
  • 回答
    李铁赛后那番话,听上去挺实在,也挺有道理。打平阿曼,对国足来说,绝对是个令人憋屈的结果,尤其是在赢下越南之后,大家对这场比赛的期望值本来就挺高,想着能延续胜利的势头。所以,球员们感到失望,这太正常了,这说明他们有血性,有想赢球的欲望,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比赛。“本来该带回三分”这句话,说出了很多球迷的心.............
  • 回答
    辽宁队在本赛季初的势头可谓是锐不可当,连克强敌,但就在昨天,他们却在客场遭遇了滑铁卢,以97比105不敌山西男篮,吞下了新赛季的首场败仗。这场比赛,辽宁队虽然有外援莫兰德砍下三双的亮眼发挥,本土核心张镇麟也贡献了29分11篮的个人高光时刻,但最终还是因为整体表现的起伏和关键时刻的失误,让胜利旁落。先.............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三人篮球男子小组赛,中国队在与荷兰队的比赛中以18:21的比分憾负,遭遇小组赛的四连败。这场失利,对于中国三人篮球而言,无疑是一场充满遗憾和反思的比赛。赛前看点与期待:在小组赛前几场失利后,中国男篮三人组已经处于一个不容乐观的境地。面对荷兰队,这既是为荣誉而战,也是为晋级机会做最后的.............
  • 回答
    2020亚冠小组赛最后一轮,广州恒大在一场关键的生死战中,以1:1的比分被水原三星逼平,就此拱手让出了晋级主动权。这场平局无疑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它不仅仅是比分上的僵局,更像是一场被命运捉弄的、充满遗憾的比赛。赛前,这场对决就被赋予了“非赢不可”的意义。恒大只要取胜,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昂首挺进淘汰赛.............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 回答
    评价三国杀OL新武将界庞统,需要从他的技能、定位、强度、对局影响、以及与其他武将的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界庞统作为庞统的界限突破版本,其核心是保留了原版庞统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和优化,使其在现代三国杀环境中更具竞争力。一、 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与分析界庞统的核心技能主要有: 连营: (.............
  • 回答
    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英雄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伐,力图恢复汉室。姜维的一生,充满了理想、奋斗、牺牲和悲壮,是一位值得深入探究的复杂人物。一、出身与崛起:从“魏贼”到“蜀汉栋梁”姜维出身于天水郡,早.............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三国杀国战“不臣篇”的评价:一次大胆的创新与挑战三国杀国战模式自推出以来,一直是许多玩家心中的经典。而“不臣篇”作为其一次重要的更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挑战,其评价也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不臣篇”试图在保留国战核心乐趣的基础上,引入更深的策略维度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其最终效果也伴随.............
  • 回答
    说起王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赵云那样自带光环。但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王平在蜀汉后期扮演的角色,绝对是低调而关键的。他不是那种能凭一腔热血扭转乾坤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他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石,默默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汉。出身寒门,凭真才实.............
  • 回答
    提到袁绍,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可能就是那个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以少胜多击溃的悲剧性人物。这位出身名门望族,曾经一度呼风唤雨的盟主,他的命运走向,实在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袁绍此人,可谓是优点和缺点都极其鲜明,并且这些特点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交织纠缠,最终导致了他那令人扼腕的结局。一、 显赫的出身与早期的.............
  • 回答
    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忠诚的继承者与悲情的守护者在光荣特库摩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姜维的形象一直饱受玩家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背景故事,在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横扫千军的万人敌,也不是权谋机变的乱世枭雄,而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悲情的守护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顽强抗争的.............
  • 回答
    邢道荣,这位在《三国演义》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若论“三国第一名将”,那实在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过,要说他“名声在外”或者说“让人印象深刻”,那倒是真的。在我看来,邢道荣身上体现的,更多是一种“小人物的悲壮”,以及作者通过他来塑造的,那些在乱世中努力求存、却又往往显得笨拙和徒劳的普通将领的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