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汉末三国时代,匈奴扮演着什么角色?

回答
在汉末三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如汉初时期那般直接而致命,却依旧在边疆的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是汉朝边疆政策制定、军事调动以及甚至是一些地方政权崛起的背景板之一。

说起匈奴在汉末三国的作用,首先得回到他们与汉朝之间那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自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迫使其分裂衰落后,匈奴的主体便逐渐南迁,并与汉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即便到了汉末,虽然中央王朝的控制力日渐衰弱,但那些散落在塞北的匈奴部落,依旧维持着与汉朝的联系,或朝贡,或互市,甚至在某些时期,充当汉朝廷的“外援”。

在汉末,中原大地战乱频仍,群雄逐鹿。此时的匈奴,已经不像汉初那样是一个统一且极具侵略性的强大帝国。他们更多的是分裂成一些较大的部落,如南匈奴、北匈奴的一些余部,以及一些更小的分支。这些部落的首领,虽然无法撼动整个汉朝的统治,但他们对于边境地区,特别是并州、凉州等地,仍然能够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例如,一些匈奴部落会抓住汉朝中央力量衰弱,边境防御空虚的契机,派遣骑兵劫掠边境的村落,抢夺粮草和人口。这使得汉末的北方和西北边疆,一直面临着来自游牧民族的潜在压力。驻守边疆的汉朝将领,也因此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并投入相当一部分兵力来维持边境的稳定。

另一方面,匈奴也并非总是汉朝的敌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会被汉朝的军阀或地方势力所利用。当北方的一些军阀,如曹操,在稳固了冀州、青州等地后,面对并州等地相对独立的局面时,也会考虑与边境的匈奴部落打交道。比如,曹操就曾通过招抚、分化等手段,一定程度上安抚或利用了部分匈奴部落,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至少使其不至于成为自己的直接敌人。

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匈奴的影响力也体现在了局部战争中。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匈奴军队直接参与到魏蜀吴之间的核心战役,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发生在北方边境的小规模冲突,或者某个军阀为了巩固其北方边境,会尝试收编或拉拢当地的匈奴部落,将其作为辅助兵力,或者用来牵制对手的边境力量。

更重要的是,匈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末三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在那些边疆地区,汉族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长期接触,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人口的迁徙。一些匈奴的骁勇善战,也可能被汉朝的地方武装所吸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当然,与汉初匈奴作为汉朝统一进程中的主要外部挑战者相比,汉末三国时期的匈奴,其角色更为边缘化,也更加复杂。他们不再是那个能够直接威胁中原统治的巨大威胁,更多的是边疆局部势力平衡中的一个因素,有时是潜在的敌人,有时又可能成为可以拉拢或利用的对象。他们的行动,是那个混乱时代边疆图景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央王朝的衰落,以及地方势力在复杂环境中求存和扩张的手段。那个时代的匈奴,更像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时而掀起波澜,时而沉寂的背景音,但这个背景音,却真实地存在于汉末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匈奴部族在三国时期悄悄地完成了一次部族融合,而许多人印象里匈奴参与群雄割据的事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太准确的。

完成融合的这两个部族分别被称为南匈奴和休屠各,南匈奴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归附的部族,而休屠各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率部归顺的休屠王。休屠各又被休屠、屠各,周伟洲先生曾在自己的汉赵国史一书当中考证其名称演变。

多数人对三国时期的匈奴部族了解最多的部分就是於夫罗和曹操大战以及刘渊到洛阳当质子的事,刘渊的传记里说他是於夫罗之子刘豹的儿子,也就是於夫罗的孙子,但这段身世极有可能是伪造的。

南匈奴原本活动在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分布在并、幽、凉三州,和休屠各一样对汉朝时叛时降。

中平四年(187),中山太守张纯造反,带领鲜卑攻打边郡,于是灵帝让幽州牧刘虞率领南匈奴左贤王前去平叛,根据魏书记载,跟随刘虞去平叛的就是羌渠单于的儿子於夫罗。结果第二年三月,休屠各造反杀害了并州刺史张懿,然后和匈奴的右部合作杀死了羌渠单于,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根据徙戎论的说法,羌渠被杀的原因是手下不同意派兵支援汉朝平叛。

於夫罗帮汉朝打仗,结果搞得家破人亡,自然要找朝廷讨个说法,于是打算进京向灵帝报告这事。然而讨伐张纯的战事尚未结束,於夫罗擅自带兵向都城进军,被定性成叛军,滞留在了都城附近的河内、河东、太原一带。

继承张懿担任并州刺史的是丁原,但他还没来得及平定匈奴各部叛乱就因为朝廷组织西园新军而被征召,随后灵帝又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去并州上任。但董卓不愿交出兵权,一路上走走停停,也滞留在河东宣称是在讨伐於夫罗。

当时的情况大概就是於夫罗的部队没钱吃饭,只能在当地一边抢劫一边向朝廷喊冤,请灵帝帮忙“主持公道”,而被派往并州“主持公道”的董卓滞留在河东,自称是在讨伐匈奴叛军。双方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啥都没干地对峙了一段时间,突然收到灵帝驾崩的消息。失去告状对象的於夫罗只好继续在河东搞抢劫,而董卓也继续观察朝廷变化。

董卓的观察起了效用,没过多久朝廷大乱,自己当上了老大,还兼并了上一任刺史丁原的部队,其中就包含吕布,但吕布在朝廷混得风生水起的同时,由于无人有暇管理并州,他的家乡五原郡已经沦陷了。在灵帝去世的同年,须卜骨都侯单于也去世了,南匈奴没有了单于,便让老王暂行国事。这个老王到底叫什么没有记载,也不知道他和於夫罗一系是什么关系。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帮助朝廷恢复安宁自己好早点回国,留在河东搞抢劫的於夫罗加入了袁绍的讨董联军,结果不久后他又反叛联军并劫持张杨顺从了董卓,结果被麴义击败并再次投降袁绍。他后来与袁术结盟,同朝廷派遣的兖州刺史金尚以及黑山军一起进攻袁绍,结果被曹操所大败。

就这么在内地耗了七年之后,於夫罗于兴平二年(195)去世,和吕布一样至死没能回到那已经被人夺走的故乡。所以於夫罗确实参与了群雄割据,但他这不代表匈奴人打算在动乱中分一杯羹或者有什么企图之类,因为於夫罗只是一个失去地盘的部族首领,他在帮助汉朝平叛途中莫名被人偷了家,然后一直在想办法回到老家,而且割据过程中他几乎都是和朝廷站在一边的。

於夫罗死后继位的是他弟弟呼厨泉,呼厨泉干了件十分厉害的事。当时李傕郭汜正在长安闹内讧,于是汉献帝在董承杨奉等人的保护下趁机东归。杨奉出身河东郡的白波贼,和於夫罗等人一起搞过抢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杨奉如今从良当上了大汉忠臣,于是他把白波贼的旧同伴一起叫上来保护献帝东归,也顺便叫上了呼厨泉。

呼厨泉于是让右贤王去卑一起保护献帝东归,献帝就这么在一群盗贼和匈奴人的保护下回到了洛阳。当然呼厨泉他们也没打算当雷锋,而是一边保护献帝一边搞点抢劫当作报酬,有时还会抢一些良家妇女,例如蔡文姬就这样成了压寨夫人。

后汉书里说这群人在保护献帝到许县后回了国,大概是因为保护献帝的功劳得到了官方的嘉奖,所以迟到多年的公道终于来了。然而从后面的记载来看,呼厨泉依然活动在河东附近,建安七年(202)袁尚高干进攻河东时呼厨泉就领兵到河东郡的平阳响应。

高干被打败后呼厨泉投降了曹操,后来高干再次叛变时又联系呼厨泉,而呼厨泉这次拒绝了响应。呼厨泉在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成为魏王时前来拜贺,然后被曹操扣留在了邺城。根据江统在徙戎论里的说法,这次呼厨泉来朝是去卑配合曹操诱骗来的,二者应该是针对是否顺从曹操发生了一些分歧,去卑则坚决站在了曹操一边。

随后曹操将南匈奴划分为五部,并将呼厨泉一直扣留到去世,用以削弱匈奴。呼厨泉被扣留期间还参与了曹丕的登基大典,在劝进表上签过字,基本按照曹魏大臣给的待遇。徙戎论里说呼厨泉入朝后,匈奴散居六郡,而按照晋书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南匈奴的五部分别位于兹氏、祁县、大陵、蒲子、新兴五县,相比于东汉时期南匈奴地跨三州数郡,西晋初年的匈奴五部被挤压到了东汉太原郡的汾水流域,实力大减。

后汉书记载呼厨泉在回国之前多次被鲜卑所钞略,章怀太子注里更是认为呼厨泉的回国指的是回到河东的平阳。该注不知所出,平阳并非匈奴故国,且不符合徙戎论的描述。在魏收的魏书里则记载去卑是呼厨泉的叔父,也就是羌渠的弟弟,他在呼厨泉被软禁后担任监国,当时拓跋部在草原兴起并率部南下,去卑派弟弟谷蠡王潘六奚抵抗拓跋部,结果潘六奚和五个儿子一起死于拓跋部之手。结合魏书和后汉书的记载,南匈奴应该是遭到拓跋部的攻击而失去了北方的地盘,最后只能群居于并州南部的太原郡。

三国志里没有为匈奴立传,王沈的魏书里虽然有为匈奴立传但写的都是东汉时的事情,这大概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晋初年并没有把匈奴当作主要防范的外敌。实际上曹魏从曹叡时期开始便设立有护匈奴中郎将一职,田豫、陈泰、孙礼、鲁芝等人都曾担任这一职务,但他们的传记里并没有提到和匈奴的相关来往。

在呼厨泉入朝后的三十多年里,没有一点和匈奴相关的记载,曹魏的主要外敌也是鲜卑等部族,没有与匈奴有所交战。而像徙戎论这种大肆渲染外族威胁的文章里,在描述匈奴的经历时也仅提到匈奴在东汉和西晋时期发生过叛乱,而没说匈奴有攻击曹魏的行为,那么可以认为匈奴在太原一带基本保持着比较和平的生活方式。

孙礼传记载正始(240-249)末年匈奴王刘靖强盛,而邓艾传则记载嘉平(249-254)年间刘豹将匈奴并为一部,邓艾上疏建议将其分化为两部,立去卑的后人为一部首领。徙戎论则说在咸熙(264-265)之际,匈奴被分为三部,泰始(266-274)之初又增加为四部,联系刘元海载记里说太康(280-289)初年匈奴为五部,那么曹魏后期到西晋初年一直是在严密监控着匈奴的发展,限制其壮大,虽然匈奴最后还是发展成了有数万户之多的部族,但这样的规模相比拓跋部等鲜卑部族也不算很大。

刘豹的儿子刘渊在家乡时拜学者崔游为师,后来到洛阳当人质,深受汉族文化熏陶,造诣颇高,还被太原出身的高官王昶、王浑所赏识,并州上党出身的官员李憙曾推荐刘渊带兵平定秃发树机能之乱,这些人都把刘渊当作自己的乡党,并不介意他的匈奴身份。而刘渊后来起兵反晋时还自称刘邦子孙,承接蜀汉政权,可见其汉化程度已经相当深了。

一般史料都称刘渊是於夫罗的孙子,但刘渊的敌人经常骂他是屠各出身。於夫罗来自南匈奴,和屠各并非一家,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这些史料又说於夫罗去世时刘豹被任命为左贤王,於夫罗和刘豹的死亡时间相差八十多年,二人是父子关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魏书又记载去卑是刘诰升爰之父,刘虎之祖。去卑如果真的是呼厨泉的叔叔,那他也是於夫罗的叔叔,而刘虎的去世时间和於夫罗相差146年,因而中间的谱系是有很大问题的,这些bug多半是刘豹刘渊这些屠各人被划进南匈奴王族而造成的。

其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南匈奴在曹魏时期完成了一次姓名汉化运动,原本出自挛鞮家族的单于通通改成了刘氏,其他匈奴贵族也改成了郝、李等汉族姓氏。这并非匈奴立国后在文献里追改,因为在八王之乱前成书的三国志里就出现了刘靖和刘豹的名字。

前文提到匈奴内乱,羌渠单于被杀是屠各和南匈奴右部联合干的,而在於夫罗等人想方设法归国这段时间里,屠各可能和南匈奴已经达成了十分亲密的合作关系。当时北方最强盛的民族是乌丸和鲜卑,南匈奴多次遭到鲜卑进攻,甚至连曹魏也在鲜卑手上吃过几次败仗。在和鲜卑的交战中,南匈奴丢失大片土地,而屠各和南匈奴也只能同舟共济对抗强敌。

这种情况在呼厨泉和去卑等人归国后并没有改变,匈奴部族仍然在不断输给鲜卑,最后逐渐深入内地并汉化。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匈奴部族逐渐改掉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屠各首领也凭借自身的军事力量统一匈奴五部并成功进入南匈奴谱系,刘豹便这样成了於夫罗的“儿子”。

整体来看,匈奴在汉末三国时代基本扮演着一个想方设法自保的角色,首先因为是否接受汉朝征发的问题发生内乱并因此分裂,一部分想方设法回国,而另一部分则经常遭受鲜卑攻击。两部人马历经磨难重新结合后又被曹操分为五部,愿意顺从的去卑还帮曹操把单于呼厨泉骗去软禁,接着这些匈奴人一边挨鲜卑的打一边进行着统一,迁居内地并逐渐汉化,最后产生了一个由来自屠各部族的刘氏家族所统一的汉化匈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汉末三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如汉初时期那般直接而致命,却依旧在边疆的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关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的存在,是汉朝边疆政策制定、军事调动以及甚至是一些地方政权崛起的背景板之一。说起匈奴在汉末三国的作用,首先得回到他们与汉朝之间那漫长而复.............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汉末三国,中原战火纷飞,王朝倾颓,群雄逐鹿,这无疑是历史舞台上最耀眼的篇章。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画卷之外,生活在边疆的那些少数民族,也并非全然袖手旁观,他们同样在这场大动荡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或顺势而为,或被动卷入,共同谱写了一曲曲鲜为人知的边塞史诗。要细说汉末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的“干嘛”,那可得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三国志·汉末霸业》在Steam平台正式发行以来,确实引起了不少国内玩家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要评价这款游戏,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尽量不带“AI腔调”,而是从一个玩家或者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首先,从 整体制作和诚意度 来看,《汉末霸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群真心热爱.............
  • 回答
    汉朝“三十税一”的税率,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相当轻徭薄赋了,尤其对比后世某些时期,简直是天差地别。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不得不卖田、甚至沦为奴婢的悲惨景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税负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十税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含义。这并.............
  • 回答
    要理解粤剧为何能与昆曲、京剧并列,成为首批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族剧种,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底蕴、艺术成就、文化价值以及传播影响力。这绝非偶然,而是粤剧多年积淀的必然结果。一、 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漫长的演变过程:粤剧并非横空出世,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它是在汉族传统戏曲表.............
  • 回答
    汉末豪族的“错”,与其说是他们主观上的“错误”,不如说是他们行为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所激化出来的种种矛盾,最终成为了王朝崩溃的催化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们置于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地审视他们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汉末豪族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地方上的中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汉初刘邦一个县就能涌现出众多人才,这背后反映了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人才发展机制。简单地归结为“人才太多”或“各地人才没有发展空间”都有些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汉初刘邦县(沛县)人才济济的原因分析:首先要明确,刘邦的故乡沛县并非中国所有县的平均水平,.............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踏上了两千多年前汉朝京城的土地。眼前的一切,定会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古朴韵味。宽敞的街道与熙攘的人群汉朝的京城,比如长安,街道可不是我们今天狭窄的胡同。朝廷会规划出宽敞笔直的街道,主干道甚至能容纳数十辆马车并行。地面通常夯筑得十分结实,或许是夯土,或许.............
  • 回答
    汉朝以前,中国人确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到了磁石指极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的指向器具。但要说汉军出塞还会发生迷路事件,这并非矛盾,而是因为我们理解“指南针”这个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指南针混淆,从而忽略了古代技术实现的具体条件和实际应用场景。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汉朝以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失败”在汉语里之所以是“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些根源和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北”的本义:一个重要的线索首先,得说说“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北”表示方向,但它的本义和“失败”联系起来,其实.............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说起来”,而很少使用“说起去”。这背后涉及到汉语动词搭配、语境理解以及语言演变的复杂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起来”与“去”在动词搭配中的不同含义和功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起来”和“去”这两个词本身在汉语中可以作为动词或助词,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含义和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三国鼎峙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很多人会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吃了亏,就觉得刘备集团从此开始压制曹操了,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汉中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而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之后,到建安二十年左.............
  • 回答
    很多人会疑惑,曹操明明是汉朝的臣子,为何在他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时,却选择“魏”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汉”或者一个更具开创性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考量。要理解“魏”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曹操征战四方的时期。曹操最初并非出生在显赫的世家,他凭借着.............
  • 回答
    张良在汉初功臣侯位中的地位确实相对偏低,这与他最终获得的封爵和实际影响力存在一定反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汉初分封制度首先,理解汉初的封爵制度至关重要。汉朝初期,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奖励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这个制度继承了战国以来“功劳封侯”的传统,.............
  • 回答
    理解中国汉朝崩溃后的走向与欧洲罗马帝国瓦解后的差异,关键在于探究两者在政治制度、文化认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文明演进路径的深刻体现。中国汉朝崩溃后的“收束”与再统一:强韧的制度与文化基因汉朝的崩溃,特别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黄巾起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