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汉朝以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指南针,为什么汉军出塞还会发生迷路事件呢?

回答
汉朝以前,中国人确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到了磁石指极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的指向器具。但要说汉军出塞还会发生迷路事件,这并非矛盾,而是因为我们理解“指南针”这个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指南针混淆,从而忽略了古代技术实现的具体条件和实际应用场景。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汉朝以前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向器具可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天然磁石具有指向作用,并制作了名为“司南”的器具。司南是一种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勺形物,放在一个光滑的铜制地盘上,勺柄会指向南方。到了汉代,人们已经能利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作指向器具,例如用磁石摩擦钢针,使其带有磁性,然后将钢针放在水中,让它自由转动,勺柄或针尖就指向南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浮法”指南针。

然而,即使有了这些早期的指向器具,它们在当时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限制,这些限制足以解释为什么汉军出塞仍可能迷路:

1. 指向器具的精度和稳定性问题:

天然磁石的局限性: 早期的司南是天然磁石制成,磁性强弱不均,而且容易受到周围地磁场干扰,精准度不高。即使是经过人工磁化的钢针,也需要相当的技巧才能磁化得足够强,而且磁性会随时间衰减,需要重新磁化。
水浮法的稳定性: 将磁针放在水里漂浮,虽然原理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微风、船身的晃动、水面的涟漪,甚至水质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影响磁针的指向,使其变得不稳定,难以准确判断方向。想象一下,在一艘颠簸的船上,或者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如何保持磁针静止且准确地指向南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与现代指南针的本质区别: 现代指南针是将磁化钢针固定在一个轴承上,使其能够自由水平转动,并且通常带有刻度盘,方便读取方向。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而汉代的水浮法指南针,更像是一种演示性的发明,实用性相对有限。

2. 指向器具的普及程度和使用门槛:

制作成本和工艺: 即使到了汉代,能够准确磁化钢针的技术也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磁石的获取、研磨、磁化钢针的工艺都存在一定的门槛。
知识和经验的缺乏: 即使有了指向器具,使用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天文知识以及操作经验才能有效地利用它。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像熟练的水手或天文学家那样理解磁偏角、星象以及如何在复杂地形中结合使用这些工具。
军事用途的特殊性: 军队出塞,特别是长途跋涉或深入敌境时,对导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在关键时刻出现偏差,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在战乱和恶劣环境下,精密的导航设备不易携带和使用,而一旦指向器具出现问题,士兵就可能束手无策。

3. 复杂的地形和环境因素:

“出塞”的实际含义: 汉朝的“出塞”通常意味着进入广袤的草原、沙漠、高原等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缺乏参照物的区域。例如,前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往往要穿越戈壁、沙漠,这里地势平坦,缺乏明显的参照物,而且常常伴随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缺乏可靠的地理信息: 在古代,地图绘制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即使有简易的地图,也可能存在很多偏差或信息缺失。远征部队对未知区域的了解非常有限,仅凭一个指向器具,很难构建出清晰的行进路线。
地形的遮蔽: 山脉、峡谷、茂密的森林等地形,都会阻碍太阳和星辰的观察,也可能干扰磁场的判断。即使有指南针,如果没有足够的参照物或熟悉的地形,也很容易失去方向感。

4. 战时指挥和控制的挑战:

信息传递不畅: 在古代战争中,信息传递非常困难。一旦部队分散,或者指挥官阵亡,下游的士兵很难准确了解正确的行进方向。
突发状况的影响: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敌军的伏击、突袭,或者恶劣天气的突然降临,都可能打乱部队的行进计划,导致混乱和迷失方向。

因此,汉军出塞迷路事件的发生,并非是对汉代人智慧的否定,而是因为:

当时的“指南针”是相对原始的技术,其精度和稳定性有限,更适合在特定的、条件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使用,例如在船上或在开阔但有参照物的地方。
其普及度和使用者掌握的导航技能也存在局限性。
“出塞”所面对的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对任何导航技术都构成了巨大挑战。

汉朝时期的导航技术,更像是一种初级的辅助工具,它确实比完全依赖天文和地形记忆有所进步,但远未达到现代意义上的“万无一失”。士兵们在出塞时,依然需要依赖丰富的经验、对星象的观察、对地形的记忆,以及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了解来共同完成导航任务。当这些辅助条件不足以克服复杂环境的挑战时,迷路也就难以避免了。

可以想象,在一次漫长的出塞征途中,士兵们可能在白天借助简单的指向器具辨别大致方向,但当遇到沙尘暴,太阳被遮蔽,磁针又因晃动而失效时,他们就不得不依靠经验判断,而这种依赖,在陌生的广袤大地上,风险是极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无指南针和迷路不发生关系。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按照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即便得到准确时间以及准确地点,等你花二十天大军到达的时候对方也可能因为水草问题而迁徙了。

另外汉军出塞是军事行动,匈奴人不是傻子。乖乖的待在某个地点等你去打。

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的敌人。而你的敌人是动态的。这在空旷的大草原上相当于敌我双方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变换。汉军拿的是“指南针”,不是“指敌针”。

最后即便草原空旷不代表所有的时间大军都必须直线前进。水源是最高等级的。草料粮食补给,丘陵(在草原上几十米高的山包比比皆是),风暴,高大的草场(骑马都能被遮蔽视线,你不可能把上万部队带入这样的草场中,编制会乱,步兵压根啥都看不见,同时如果边上有敌人斥候,直接放火全军覆灭)等情况下都需要绕路。而绕路后是否还能回归正途以及是否还能寻找到敌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指南针不是万能的,即便是二战也有军队迷路的情况出现。更何况二千年前的指南针。

user avatar

开车的时候,有GPS都还有跑错了路的。只有指南针,没可靠地图,没六分仪,迷路不正常吗?

user avatar

汉朝时期所谓的出塞迷路,基本都是背锅的。

草原都没有路,怎么可能迷路?

汉武帝时期,迷路的记载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21年夏,公孙敖失道,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李广失道。

公孙敖那次失道,就是为霍去病背锅,毕竟霍去病数万骑兵损失30%。

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经过鸡鹿塞,沿着现在的G7高速向西到居延海(额济纳旗),南下酒泉,袭击匈奴浑邪王部族。

那条唯一的好走的路被霍去病占了,那么和霍去病一起从北地郡出发的公孙敖,无论从哪个方向走,想要到达浑邪王地与霍去病汇合,都得穿越腾格里沙漠,沙漠行军缓慢,公孙敖累死也无法按照约定时间到达目的地,所以公孙敖背了个失道失期的锅。

李广那次,是在为卫青背锅,卫青斩首虏1.9万,但战马损失近6万。

李广比公孙敖更冤,公孙敖好歹和霍去病朝着同一个方向,向着同一个目的地行军。

李广不一样,卫青得知匈奴单于驻地在汉军西北一千多里的地方后,命令李广率军改道向东,走东道,朝着相反的方向行军,目的是“勿令(李广)当单于”。

卫青行军方向与李广背道而驰,目的地完全不一样,因为卫青漠北损失惨重,战果很少,逼迫李广背锅,硬把失道(迷路)的屎盆子扣在李广的脑袋上,李广背锅自杀。

————————

看到回答下面好多人认为我说的“草原都没有路,怎么可能迷路”有问题,我在下面解释一下。

草原一望无际、一览无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草原地区降雨量少,土质不够肥沃,草原实际上是比较脆弱的,有了路就会阻碍青草的生长,青草少了就会有牛羊饿死。。。

当然了,这不是主要原因,草原之所以没有路,主要还是因为草原地区地广人稀,走的人太少。。。

人之所以会迷路,是因为无法辨别方向,或者是路太多,走岔了道。。。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半般是人少,比如一个两个、十个八个、亦或是百八十个,都有可能迷路。

古代出塞打仗,尤其是汉朝,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十几万,大军出塞,斥候、兴军、踵军、大军、后军相随而行,斥候在兴军前面探路,兴军在踵军前方百里,踵军在大军前面百里,大军在后军前面百里。

各部队旗帜鲜明,甚至还有风筝在空中飘扬,前后的部队都可以互相看见,也可以互相校对方向!

就算是一头扎进沙漠戈壁,大军前后相随,互相对应,哪怕为了寻找水源,七扭八拐的行军,也难迷路。。。

所以我说,草原都没有路,又怎么可能迷路?

你要是几个人或几十个人去草原,你那迷的不是路,而是方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朝以前,中国人确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到了磁石指极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的指向器具。但要说汉军出塞还会发生迷路事件,这并非矛盾,而是因为我们理解“指南针”这个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指南针混淆,从而忽略了古代技术实现的具体条件和实际应用场景。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汉朝以前的“.............
  • 回答
    从上帝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汉族文明在征服或击退草原游牧民族的某个节点后,是否有可能实现对广袤草原的有效统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地理、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层面,而且“有效统治”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界定。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以一种超然的眼光来探讨几种可能实现“有效统治”的路径。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70多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个时代的浪潮与汉语世界的未来当来自70多个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朗读“静夜思”,在练习册上描摹“龙”字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上的变动,更是一个全球文化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70多个国家,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它意味着中文不再是某个特定区域的语言,而是正在.............
  • 回答
    19世纪,越南阮朝在对柬埔寨推行“改土归流”和“以夏变夷”政策的过程中,确实对当地统治者施加了汉化压力。在此背景下,阮朝强迫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接受的汉姓,是阮姓(Nguyễn)。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赐予一个姓氏,而是阮朝试图将柬埔寨纳入其影响范围,并将其越南化(或者说汉化,因为越南的姓氏很多都源自汉姓)的.............
  • 回答
    汉朝的强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交织、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常说“汉承秦制”,这句话并非简单地继承,而是基于秦朝的统一成果,汉朝进行了更精细、更人性化的改造和发展,最终铸就了辉煌的基业。一、政治制度的成熟与稳固: 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的平衡: 汉承秦制,确立了郡县制,但吸取了秦朝过于集权导.............
  • 回答
    “周以礼治国,秦以法治国,汉以孝治国”,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王朝在治国理念上的核心侧重点。这三者的区别,不仅仅是策略的变迁,更是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认同以及对“好治理”理解的深刻演变。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其中的不同。 周之“礼治”:温和的社会契约与等级秩序周朝的“礼治”.............
  • 回答
    比亚迪汉EV在懂车帝碰撞测试中出现异常情况,特别是碰撞后48小时起火爆炸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碰撞结果。一、 碰撞测试的意义与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碰撞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碰撞测试,尤其是由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是为了模.............
  • 回答
    关于“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用二十个以内汉字描述出来”这个说法,其中隐藏的毛病,其实就在于我们对“描述”和“自然数”本身的理解上。首先,我们得明白,自然数可不是只有一、二、三这么简单。想象一下,我们说“一”,用一个字就够了。说“十二”,两个字。那“一千二百三十四”呢?用了五个字。我们继续往上加,比如说.............
  • 回答
    在日语中,我们确实可以使用汉字“故”来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起点,但这并非像“から”(から)那样普遍和直接的用法。它更多地带有历史、原因或追溯的意味,而且使用场景相对特定,需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我们先从“から”说起。“から”这个假名词非常灵活,用在表示时间、地点、原因、原因等多个场合。例如: 时间起.............
  • 回答
    这句话“所有数字都能用20个以内的汉字表达”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数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但要说它“错在哪里”,那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表达”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如果咱们把“表达”理解成“能够用中文来读出、写出、以及进行数学运算”,那这句话基本上是成立的。毕竟,中.............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关于日文是否会在未来“去汉字化”,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日文汉字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前日语书写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日文与汉字的深厚渊源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汉字并非“外来物”,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和语言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西安能否在五十年内重塑汉唐雄风?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在询问一座沉睡巨龙能否在一朝之间再度腾飞,既有古老的回响,也带着现实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雄风”指的是什么。汉唐之风,并非仅仅是疆域的辽阔,兵马的强盛,更多的是一种气象,一种自信,一种辐射四方、包容万象的文化魅力。它意味着开放、繁荣、.............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踏上了两千多年前汉朝京城的土地。眼前的一切,定会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古朴韵味。宽敞的街道与熙攘的人群汉朝的京城,比如长安,街道可不是我们今天狭窄的胡同。朝廷会规划出宽敞笔直的街道,主干道甚至能容纳数十辆马车并行。地面通常夯筑得十分结实,或许是夯土,或许.............
  • 回答
    很多人会疑惑,曹操明明是汉朝的臣子,为何在他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儿子曹丕取代汉朝建立新政权时,却选择“魏”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汉”或者一个更具开创性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考量。要理解“魏”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曹操征战四方的时期。曹操最初并非出生在显赫的世家,他凭借着.............
  • 回答
    理解中国汉朝崩溃后的走向与欧洲罗马帝国瓦解后的差异,关键在于探究两者在政治制度、文化认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文明演进路径的深刻体现。中国汉朝崩溃后的“收束”与再统一:强韧的制度与文化基因汉朝的崩溃,特别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黄巾起义,.............
  • 回答
    《清平乐》里徽柔公主挨了驸马陈熙宗的打,这事儿在古代可不是小事。要说这要是换到汉朝或者唐朝,那后果可就够瞧的了。咱们先说汉朝吧。汉朝这时候,皇室的规矩跟后面朝代又有点不一样。皇室成员,尤其是公主,那都是金枝玉叶,身份尊贵得很。虽然不像唐朝公主那样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她们的影响力也绝对不容小觑。如果驸马.............
  • 回答
    汉朝“三十税一”的税率,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相当轻徭薄赋了,尤其对比后世某些时期,简直是天差地别。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不得不卖田、甚至沦为奴婢的悲惨景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税负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十税一”这个数字的背后含义。这并.............
  • 回答
    非常抱歉,根据我对《全球通史》的了解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斯坦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并没有写汉朝在公元 222 年屈服于匈奴的说法。事实上,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贯穿了汉朝的大部分历史,但“屈服”这个词语在公元 222 年这个时间点上是极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让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