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文在以后会有可能「去汉字化」吗?

回答
关于日文是否会在未来“去汉字化”,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日文汉字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前日语书写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日文与汉字的深厚渊源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汉字并非“外来物”,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和语言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为了记录语言、学习中国文化,日本吸收了汉字。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借用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为日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哲学、宗教、法律以及科学知识。可以说,没有汉字,今天的日本文明的面貌将完全不同。

在吸收汉字的过程中,日本人也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

训读的产生: 日本人在使用汉字时,会将其意义与日语固有的词汇联系起来,形成“训读”。例如,汉字“山”在中文里读“shān”,而在日文中可以读作“やま”(yama)。这种训读极大地丰富了日语的表达方式,使其能够更自然地承载日语的语音和语义。
国字(和制汉字)的发明: 日本人还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创造了一些独有的汉字,被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例如,“峠”(tōge,山顶)和“畑”(hatake,旱地)就是典型的例子。
假名的出现: 随着对汉字使用的深入,人们发现用汉字来标记日语的语音和助词,即使是训读,也存在不少不便之处。于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日本人发展出了“万叶假名”,后来又进一步简化,形成了表音文字——“平假名”(ひらがな)和“片假名”(カタカナ)。平假名多用于书写日语的词汇、助词、助动词等,而片假名则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拟声拟态词、强调等。

因此,现在的日文书写系统是一个混合体,由汉字(漢字)、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カタカナ)以及罗马字(ローマ字)共同构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着记录和表达日语的功能。

“去汉字化”的讨论与可能性

“去汉字化”的设想,通常指的是完全放弃使用汉字,只用假名来书写日语。历史上,也确实有过这样的讨论和尝试。

支持“去汉字化”的理由(或曾经的论调):

1. 学习的便利性: 汉字数量庞大,学习和记忆的难度相对较高,尤其对于外国人而言。如果完全使用假名,理论上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日语的门槛。
2. 书写的效率: 在某些情况下,用假名书写比用汉字更快捷,特别是当需要区分同音异义词时,用假名可以避免误解。
3. 避免重形同音: 日语中有大量的同音异义词,许多仅靠汉字可以区分,但若全用假名,就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判断,或者依赖于平假名的细微差别。
4. 国际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人认为减少对汉字的依赖,更能体现日语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反对“去汉字化”的理由(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1. 意义的损失: 汉字不仅仅是表音符号,更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许多汉字词汇的意义,通过单个汉字就能直接传达,例如“山”、“海”、“天”。如果完全用假名替代,意义的传递会变得模糊,丢失很多信息。
2. 阅读的效率和美感: 汉字在日语文本中起到了“锚点”的作用。不同形状的汉字穿插在假名之间,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的辨识度和效率。一个完全由假名组成的文本,在视觉上可能显得单调,缺乏层次感,影响阅读体验。
3. 文化传承的断裂: 如前所述,汉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本的文学、历史、哲学紧密相连。放弃汉字,意味着可能割裂与这些文化传统的联系。
4. 历史文献的解读: 大量的日本历史文献、古典文学作品、法律条文等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如果废止汉字,将给后代理解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带来极大的困难。
5. 同音异义词的混乱: 日语中同音异义词非常多,例如“はな”可以表示“鼻”(はな)、“花”(はな)。如果完全用假名,除非有上下文,否则很难区分。虽然现代日语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假名混用,但整体上还是依赖汉字来区分。

历史上的“废止汉字”运动

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关于“言文一致”(用口语的语言写作)以及文字改革的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曾一度计划废止汉字,并发布了《当用汉字表》(后来演变为《常用汉字表》),大幅减少了使用的汉字数量。这是一个“简化汉字”,而不是“废止汉字”的策略,目的是为了方便大众学习和使用。

当时,确实有一些激进的改革派主张完全废止汉字,只使用假名。例如,一些教育家和语言学家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然而,由于上述提到的文化、意义、阅读效率等方面的强大阻力,以及对汉字本身价值的认识,完全“去汉字化”的方案最终未能实现。

未来的可能性:一个微观的演变而非颠覆

展望未来,日语是否会“去汉字化”?我的看法是,完全、彻底的“去汉字化”,即完全放弃使用汉字,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因如下:

文化惯性与认同: 汉字在日本的文化认同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即使在信息时代,人们对文字的偏好和习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技术与信息处理: 尽管有技术支持,但在信息处理和内容创作方面,汉字在区分意义、提高辨识度方面依然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搜索引擎、数据库索引等领域,汉字的精确性仍然非常重要。
教育体系的延续: 日本的教育体系依然将汉字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地改变教育体系以适应“去汉字化”是极其困难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文的书写方式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日文书写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演变,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程度上的”或“方向上的”去汉字化:

1. “常用汉字”的微调: 日本政府会继续根据社会需要,定期审查和调整《常用汉字表》,可能会继续增加或减少某些汉字的收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语言变化。
2. 假名使用的增加: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网络交流、或为了方便儿童理解,假名的使用可能会相对增加。例如,一些新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会倾向于使用假名来书写。
3. 外来语的进一步融入: 随着全球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来语会进入日语,这些外来语主要使用片假名书写。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假名在整体文本中的比例。
4. 技术辅助的成熟: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未来或许会有更智能的工具来帮助人们处理同音异义词的歧义,或者提供更便捷的汉字输入和转换方式。但这更多的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5. 风格和趋势的变化: 随着年轻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创造力,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书写风格或趋势,例如在某些网络社群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假名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区分群体。

总结来说, 日文的“去汉字化”不太可能是一个“彻底的变革”,而更像是一个“渐进的演变”。汉字作为承载日本文化、意义和阅读效率的基石,其地位不太可能被完全动摇。未来的日文书写系统,很可能仍然是汉字、假名、片假名相互配合的混合体,只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它们之间的比例和使用习惯可能会有所调整。

把汉字完全剔除,就像要求一个拥有丰富色彩的调色盘,只允许使用黑白两色一样,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会极大地损失其表现力和艺术性。对于日文而言,汉字所带来的意义的深度、阅读的便利以及文化上的联结,是假名本身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一个温和的、有选择性的“汉字优化”或“假名辅助”,更有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日语没了汉字会很难读,难理解,甚至会产生歧义。

举几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日本蛮有名的言葉遊び(文字游戏),把全是假名的话转化成有汉字的。

1.入门篇

はははははじょうぶだ。

这样看的话一串hahaha会让人有点头大,但如果写成:

母は歯は丈夫だ。(妈妈牙口很好)

就一眼看明白意思了。

2.进阶篇

ははははははははのはははははははとわらう。

hahahahahahahaha读笑了

母はハハハ、母の母はハハハハと笑う。

(妈妈哈哈哈地笑,妈妈的妈妈哈哈哈哈地笑)

不加汉字得想多久?

3.高级篇

くさくさくさくらくらくさくさくさくさくさくさくらさくさんさくさんくさくさくらんくらくら

这句我读俩小时估计也读不出东西

草臭く、桜暗く咲く柵サクサク裂く佐倉朔さん、酢酸臭く錯乱、クラクラ。

这个我懒得翻译了,看汉字应该能猜个大概出来。

这几个例子毕竟是日本人专门为了好玩搞的文字游戏,有一些极端,但日本没了汉字的的确确会增添很多麻烦。

同样的假名对应一大堆汉字,表达不同的意思,全都根据上下文推测怕不是原本一小时能读个大概的文章要研究一整天,还不一定能读懂。

想想一个画面,小学的日语课,老师对着一堆小毛孩儿讲词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个词是「とる」,这个动词的意思是,拿,偷,抢,抓捕,采摘,照相,录像,收庄稼.......”

孩子们得哭成啥样啊。

user avatar

在给出答案之前,先上一段日语版的《施氏食狮史》。

「かんじをせんねんいじょうつかっていたけいいからかんじをはいしするとぶんしょうによるいしのそつうにへいがいがしょうじるからです。」

「監事を専念異常浸かっていた敬意から監事を配しする飛ぶん商による石の疎通に兵が意を招じる空です。」

「漢字を千年以上使っていた経緯から漢字を廃止すると文章による意思の疎通に弊害が生じるからです。」

以上三段,在日语里都是同样的读音。在实际的对话中,因为有音调的区分,所以并不会混淆。但是在书面写作时,完全可以解读成两个意思。

因此,即使单从为了书面上准确传达意思的角度出发,废除汉字对日本人来说都是不治/智之举。

但是,日本人有过废除汉字的想法吗?

答案是有过。但是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

理由也不是想去掉中国文化影响之类的,而纯粹只是当时日本人打汉字不方便。不方便到中国人看了都会觉得他们该废除汉字。

在计算机还不发达,书面印刷需要先靠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母版的时代,2000多常用汉字再怎么能准确传达意思,人熟练打字员打出来一段儿的那半天工夫,读者多读几遍猜也猜透了。


日本:改良的和文打字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4888814866268160

这玩意儿怎么用呢,根据拼音/部首找到对应的汉字,然后把选字框滑到对应的字,按下扳机,底下字格的字就会被活字底下随选字框一起移动的取字器打到专用的墨水带上,并印到母版。先不说打错字后难以修正,万一取字器移动把活字弄散了,还得找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正回来。像视频里的和文打字机已经是改良过后比较易于使用的了。

就这机器,熟练工用起来都不如手写的快,你让中国人用他都得掂量掂量,何况有第二选择的日本人?

但就是这么个玩意儿,日本人一直用了60多年。直到1978年东芝研发出可以打汉字的打字机JW-10后,日文汉字的打字难题才得到解决。

因此虽然早就有了能打出汉字的机器,对日本人来说,到1978年时他们才拥有了第一台文字处理器。也是从此去汉字化的声音逐渐消失了。

而在这前60多年中,由于汉字打字技术的欠缺,出来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提出废除汉字的论调,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小说之神”志賀直哉(naoya shiga)就是这类主张的代表人物。而且他的主张也并非「汉字废除论」,而是「罗马字论」。


当然,在日文中保留汉字的优点并非只是便于阅读。汉字对于提高日本人的识字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表音文字的欧美系语言,一些专业类(法律、医学、自然科学)的用词往往要取自拉丁语和古希腊语,Peritonitis/Phonogram/Thesis/hystero-oophorectomy 这些单词,对于欧美的成年人来说也很难辨认其意。而日本人由于使用了汉字,腹膜炎表音文字卒論(毕业论文)和子宮卵巣摘出手術这样的专业名词,中学生的学力就能知晓其义。

仅仅用2000常用汉字,就能达到欧美人4万词汇量才能拥有的阅读能力,日本人对此还挺自豪的。相反,像韩国那样费尽心力消除汉字,结果碰到用词必须精准严谨的法律领域还得用上汉字的行为,才是他们嘲笑的对象。当然,韩国人也会嘲笑日本人因为发音太少,还得借用这么老的文字就是了……东亚三国间的争斗真是┑( ̄Д  ̄)┍

总之,对于日本人「去汉字化」的概念,讨论的点应该是华文圈的几十亿人有没有在未来灭亡的可能,而不是要从日语里去掉汉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