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汉语里「失败」要叫「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失败”在汉语里之所以是“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些根源和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1. “北”的本义:一个重要的线索

首先,得说说“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北”表示方向,但它的本义和“失败”联系起来,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演变过程。

“背”与“北”的关联: 在古代汉语中,“北”和“背”这两个字在形体和意义上都非常接近,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互通。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人“背弃”某事、或者“背离”某个方向时,往往就意味着一种不顺从、一种退却,甚至是战败。
“背”字的引申: “背”字的本义是身体的后部,引申开来,就有“背叛”、“违背”、“退却”、“逃跑”等意思。想象一下战场上,士兵们如果背对着敌人,往往意味着他们正在溃逃。这种“背”向敌人的姿态,就是一种失败的象征。

2. “北”作为“退却”的含义

正是因为“北”与“背”的这种联系,在古代汉语里,“北”字本身就带有了“退却”、“逃跑”的含义,尤其是在战争语境下。

“北行”即是“逃亡”: 比如,“北行”这个词,在古代有时候就可以解释为“逃往北方”。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北方是敌人(或者气候恶劣),逃到那里不是什么好事,或者古代一些战争中,北方确实是退守或溃逃的方向。关键在于,“北”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指一个方向,而是带有了一种负面的、逃避的意味。
“北面”的战略含义: 在军事策略上,“北面”可以指代背对着自己、迎向敌人的方向。作战时,如果被敌人逼迫至“北面”(即被迫背对自己的阵地或营垒),那几乎就是被包围或溃败了。

3. “败北”的形成: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的结合

基于以上两点,“败北”这个词就很好理解了。

“败”: 这个字很直接,就是失败、败坏、战败的意思。
“北”: 在这里,“北”就承载了“退却”、“逃亡”或者“背离”的含义。

所以,“败北”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战败而退却”、“战败而逃亡”。它生动地描绘了战败后军队的狼狈景象——不再是迎战,而是背对着战场,向某个方向(通常是象征着不利或逃跑的方向)溃散。

4. 为什么不是“败东”、“败南”、“败西”?

现在我们再来看为什么不是其他方向。

方向本身无贬义: “东”、“南”、“西”这三个方向本身是中性的,它们不包含“退却”、“逃跑”或“背离”的负面含义。你不能说“败东”就意味着“战败而向东逃跑”,这种联系并不自然。
“北”的特殊性: 只有“北”字,在汉语的演变过程中,恰好与“背”的含义产生了联系,并被引申到了“退却”、“逃亡”这个与“失败”紧密相关的概念上。

5. 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加持

除了文字本身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语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期文献中的用法: 翻阅古代文献,会发现“败北”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多用在军事战败的语境里。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羽自度不能,遂北上。”这里的“北上”虽然也有方向的意思,但在项羽当时的情况下,是逃离垓下之围,也带着一种不利的意味。
约定俗成的结果: 随着这个词汇在实践中反复使用,它所蕴含的“战败并溃退”的意义就被牢固地确立了,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总结来说:

“失败”被称为“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核心原因在于“北”字在汉语中,由于与“背”字在意义和形体上的联系,引申出了“退却”、“逃亡”的含义,尤其在军事语境下,这直接指向了战败后的溃散。因此,“败北”不仅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生动描绘战败后士兵背对战场、狼狈逃窜的意象。而其他方向的词汇,则不具备这种与“失败”直接关联的文化和语言学基础。

希望我的解释够详细,而且没有AI那种生硬的套路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一个字的细微变化,就能承载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古漢语有一个词根*PƏ(K),其不同形式分别由「背」「负」「北」「不」等字形纪录。

縂的来说,它有以下含义:

基本含义,名词“後背、背面”,寫作「背」;

引伸义1. 動词“(用後背)承载、承擔”,寫作「背(揹)」「负」;

引伸义1-1. 動词“失利、虧损”,寫作「负」「北」;

引伸义1-1-1. 形容词“(数字)零下的”,寫作「负」;

引伸义2. 動词“背對、背离、背弃”,寫作「背」「负」;

引伸义2-1. 方位词“面朝南方时所背對的方位”,寫作「北」;

引伸义2-2. 否定词,寫作「不」。

user avatar

北者背也,吃了败仗跑路,只能是背对敌人,故称败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失败”在汉语里之所以是“败北”,而不是“败东”、“败南”或“败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些根源和文化内涵。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北”的本义:一个重要的线索首先,得说说“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北”表示方向,但它的本义和“失败”联系起来,其实.............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 回答
    “daicing gurun” 在汉语里之所以对应的是“大清国”,这背后牵扯到满语的发音、汉字的音译以及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要彻底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知道“daicing gurun”本身是来自哪里。它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词汇,而是满语的名称。满语是满族人使用的语言,在.............
  • 回答
    谈到伊洛瓦底江(Ayeyarwady River)和萨尔温江(Salween River)在汉语中被冠以“江”的称谓,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古代对河流命名、地理认知以及文化传播的体现,并非仅仅是随意的翻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与泛化使用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确实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有过激烈的碰撞和较量,其中你提到的匈奴、突厥、蒙古和女真(后来的满族)是影响深远的几个。至于汉人“打赢了前两个却被后两个民族给征服了”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读。严格来说,汉人(以及后来继承汉族文化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征服”匈奴和突厥,而是在与他们的长期斗争中.............
  • 回答
    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说起来”,而很少使用“说起去”。这背后涉及到汉语动词搭配、语境理解以及语言演变的复杂机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起来”与“去”在动词搭配中的不同含义和功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起来”和“去”这两个词本身在汉语中可以作为动词或助词,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含义和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满语水平的下降以及底层八旗子弟大规模改用汉语汉字,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满汉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满语的优势与统治者的“恩威并施”起初,入关后的清朝统治者对满语有着极高的重视。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是连接他们与其他民族区分的重要.............
  • 回答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星空中,有些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哲学界似乎并未得到与其光芒相匹配的关注与深入挖掘。这并非说他们完全被忽视,而是相比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学界和公众视野中的权重明显偏低。我这里想聊的,是一些在我看来在汉语世界中相对被低估的几位哲学家。一、 古希腊的那些“边.............
  • 回答
    咱们聊聊这英、法、德、美四个国家在中国人嘴里的“特殊待遇”,为啥它们能简称为“英”、“法”、“德”、“美”,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种“单字+国”的待遇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历史的烙印:最早的接触与认知首先,得把时间拨回到近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初期.............
  • 回答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尽管汉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要在全球语言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并非汉语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主要强势语言的形成往往与特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语言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什么汉语词在翻译成外文时,意译(semantic translation)更为常见,而音译(transliteration/loanword)相对较少,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普遍?这背后涉及到汉语自身的语言特性、翻译的策略选择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下面.............
  • 回答
    清宫戏里,满人角色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这确实是许多观众会产生的疑问。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满族人在入关后就完全抛弃了自身语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统治的需要与政治的现实 统治全国的基础: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时,面对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
  • 回答
    “汉族”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现在用起来非常自然,但它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在近代,才真正蜕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认同,并追求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拥有独立地位的政治与文化集合体。要说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我认为是在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侯亮平抓赵德汉那段,绝对是全剧一个高潮点,赵德汉那惊人的“小官巨贪”形象,让人瞠目结舌。如果非要在此基础上开个脑洞,搞个神转折,让剧情更刺激,咱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脑洞不能破坏整个剧集的宏观逻辑,不能让之前铺垫的因果关系彻底崩塌。它应该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一些.............
  • 回答
    说起汉墓里的金饼,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那种圆圆的、上面可能带点花纹的,看起来挺“厚实”的玩意儿。但要是跟后世那些精致得跟艺术品似的金器比,汉代的金饼确实会显得有点“粗糙”。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金饼最根本的“身份”——它是一种货币,而且是贵重金属货币。 汉朝的时候.............
  • 回答
    关于汉堡为何常被贴上“不健康”的标签,即便其中包含了蔬菜元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一个汉堡里有牛肉饼(荤)、生菜、番茄、洋葱(素),怎么会跟不健康扯上边呢?这里的“不健康”更多的是指其整体的营养构成和常见的制作方式,而非单一方面荤素搭配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汉堡的核心“.............
  • 回答
    汉库克对路飞那份执着而热烈的爱,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经历和情感碰撞。要说清楚她为何会“沦陷”,就得从她那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过去,以及路飞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说起。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汉库克的身世。她曾是天龙人的奴隶,在那段非人的日子里,她遭受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屈辱。身体上的伤痕,更深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关于日语中汉字发音的“粗糙”与入声字保留的“完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语言演变、语音规律以及历史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我们不妨从源头和演变两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粗糙”这个词或许不是最恰当的描述。更准确地说,日语中汉字(汉字在日语中称为“漢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