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汉语词在翻译为外文时经常是采用意译,而不像其他语言那样直接音译?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语言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什么汉语词在翻译成外文时,意译(semantic translation)更为常见,而音译(transliteration/loanword)相对较少,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普遍?

这背后涉及到汉语自身的语言特性、翻译的策略选择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汉语的语言特性与翻译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语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直接音译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奏效或效果不佳:

1. 声调系统(Tones): 汉语是声调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例如 mā, má, mǎ, mà)。大多数西方语言没有声调系统。如果直接音译一个汉字词,例如“麻辣”(málà),在没有声调提示的情况下,西方语言使用者很难发出正确的音,即使发出了,也无法通过声调区分其含义。这使得音译的识别性和可读性大打折扣。

2. 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词: 汉语中,许多词语是由一个或多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这些语素本身往往具有独立的意义。例如,“火” (huǒ) 是火,“车” (chē) 是车。但组合成“火车” (huǒchē),就有了新的含义。如果简单音译“火车”,对方可能只听到“huo che”这样的发音,而无法理解其指向“train”的意义。

3. 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 汉字很多都蕴含着形象或意义的关联。例如,“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木很多;“休”是人靠着树休息。这种内在的视觉和意义联系,在音译时完全丢失了。而意译则能捕捉并传递这种意义。

4. 词汇的抽象性与文化内涵: 很多汉语词语并非简单对应具体事物,而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或情感内涵。例如,“缘分” (yuánfèn)、“意境” (yìjìng)、“山水” (shānshuǐ) 等。这些词汇很难找到一个直接的、一对一的音译词,而且音译也无法传达其深层的文化意义。

5. 发音与拼写的不匹配: 即便我们采用拼音作为音译的载体(例如汉语拼音),也存在问题。汉语拼音的字母组合在很多西方语言使用者看来是陌生的,甚至发音规则也与他们的母语不同。直接音译这些拼音,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串无意义的字母组合,难以记忆和发音。



二、 翻译策略的选择:意译的优势

鉴于上述汉语的语言特性,意译在翻译为西方语言时,通常是更有效、更可行且更符合传播需求的策略:

1. 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意译的首要目标是清晰有效地传递原文的意义。例如,将“火车”翻译成“train”,将“电脑”翻译成“computer”。这是最直接、最能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的方式。

2. 文化适应性: 意译能够将一个概念(即使其表达方式在汉语中很独特)转化为目标文化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例如,中国的“五味” (wǔwèi) 可以意译为“five flavors”或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为“sweet, sour, bitter, spicy, and salty”,而不是音译“wu wei”。

3. 避免发音障碍和记忆负担: 直接音译一个完全陌生的发音和拼写,对目标读者来说是巨大的学习负担。意译则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词汇,降低理解和记忆的门槛。

4. 保留词语的功用性: 很多汉语词语在特定情境下有其固有的功能和含义。意译能够确保在翻译后,这个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依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适应目标语言的构词法和语音习惯: 目标语言有自己的构词方式和发音习惯。意译可以采用这些方式,使得翻译后的词语听起来、看起来更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三、 音译在汉语翻译中的应用与局限

尽管意译是主流,但音译并非完全不存在。它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被采用,但通常伴随着解释或成为特定文化领域(如饮食、武术、哲学)的专有名词:

1. 特定文化或概念的专有名词: 当某个词语代表一种在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食物、地名、人名、哲学概念,并且在目标文化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时,音译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例如:
食物: Tofu (豆腐), Kung Pao Chicken (宫保鸡丁), Wonton (馄饨), Baozi (包子), Sha cha sauce (沙茶酱)。
武术: Kung Fu (功夫), Tai Chi (太极), Wushu (武术)。
哲学/文化: Taoism (道教), Yin and Yang (阴阳), Qi (气), Feng Shui (风水)。
人名/地名: Beijing (北京), Shanghai (上海), Mao Zedong (毛泽东)。

2. 音译后附带解释: 在音译了上述这类词汇后,翻译者常常会通过括号、脚注或上下文来解释其含义,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He learned to practice Tai Chi (太极拳), a gentle form of martial arts.”

3. 作为新的外来语(Loanword)被接受: 如果某个音译的词语在目标文化中被广泛使用,并逐渐被接受,它就会成为一种外来语。例如,“Tofu”已经完全融入了英语词汇。

然而,即使在这些情况下,音译的成功也依赖于目标语言的接受度和语音的便利性。 很多时候,音译的汉字词在西方语言中可能发音拗口,或拼写不规则,传播起来仍然有一定难度。



四、 与其他语言的对比

为什么你会觉得“不像其他语言那样直接音译”呢?这主要是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得出的感受。例如:

法语、西班牙语等罗曼语族: 这些语言本身有拉丁语等基础,并且在历史上与许多其他文化有过频繁的交流。当它们接受外来词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语音和拼写规则进行“罗马化”(Romanization)或调整,而不是完全保持原样。但相比之下,它们直接接受“音译”的程度,在我们看来可能比汉语翻译成外文的音译比例要高一些。
英语: 英语是一个非常善于吸收外来语的语言。它接受了大量来自拉丁语、法语、日耳曼语系以及世界各地语言的词汇,其中很多是音译或经过一定音变、拼写调整后融入的。比如来自法语的“ballet” (芭蕾), 来自印度的“shampoo” (洗发水)。
日韩等受汉字影响的语言: 这些语言在历史上大量引入了汉字词。但它们引入的是汉字本身,而不是汉字的读音(当然汉字是有读音的,但语言本身发展出了自己的读音系统,称为“汉字音”)。这与直接将汉语词的拼音“音译”过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汉语翻译成外文时,由于汉语独特的声调系统、单音节语素构词法以及大量承载文化内涵的词汇,直接音译的门槛很高。 大部分情况下,意译是更 pragmatic (务实) 和 effective (有效) 的翻译策略,能够更顺畅地在跨文化交流中传递信息。当音译被使用时,往往是为了保留原初的文化独特性,并且需要克服一定的语言隔阂。



总结

总而言之,汉语词翻译成外文时多采用意译,而不是普遍的音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汉语自身的语言特性: 声调、单音节语素、文化内涵等使得直接音译困难重重。
2. 翻译的基本原则: 清晰有效地传递意义是首要目标,意译更能实现这一点。
3. 目标语言的接受度: 意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音、拼写和文化习惯。
4. 音译的局限性: 音译可能导致发音障碍、记忆困难,且会丢失词语背后的文化意蕴。

因此,意译成为了汉语翻译中的主流方法,而音译则更多地被用于表达特定文化概念的专有名词,且常伴随解释性说明,以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上有对意译的偏好。而这种偏好,则是汉语这种表意文字以及中国的原生文明身份所带来的文化习惯。中国本身就喜欢把外语意译为汉语,自然也就会把汉语意译为外语。

意译的这个习惯,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从汉译外语开始的。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意译外语词汇。而为什么中国喜欢把汉语意译为外语,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的反面。

————————————————————————

其一,汉语音译不方便。

汉语由于是表意文字,在音译方面就有很大的劣势。每个文字都有自己的含义,用于音译时,难免会因为文字本身附加不必要的联想。比如说我们控制领域有一个音译的名词叫做“鲁棒控制”,鲁棒其实是早年间“Robust”的音译。不明所以的人看到这个词,就回去联想鲁棒是个中国人名?鲁棒是某种棒子?要避免这个问题就要用很多的比较少用的字。ba发音要用“巴”,不能用“霸吧爸”。在一些音节上面,就不得不避开最准确的音,而去用一个类似的音。比如Gay(作人名时),其实音译为“给”是最准确的。但是gei这个音上面本来就没什么汉字,而“给”又是常用字,用作音译很容易出现歧义。所以只能翻译为“盖伊”。翻译就舍近求远了。再加上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音译时可能的译法多得不得了,常常难以统一。

表音语言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比较小。表音语言直接照搬拼写,不必追求发音类似。(当然,最终发音必定有相似之处。)一般不存在会有很多种不同照搬拼写的译法。绝大多数时候,也不会有歧义。

————————————————————————————

其二,汉语音译词总是非常长。不与元音结合的辅音,它的发音速度一般比与带元音的辅音要快。汉语音译要把每个不带元音的辅音都转化成带元音的辅音。发音速度上就要慢得多了。因此很不方便。相反,表音语言一般都有各种不与元音结合的辅音,他们之间互相照搬非常容易。(日语比较独特,不过日语本来平均每音节信息密度就相对比较低,所以对于日语来说,这不是问题)

一般汉语词汇长度是2个字到3个字。但是由于汉语音译要把几乎每个辅音都音译出来(从而避免更多的译法),音译词就会显著长于一般汉语词汇。也就是说,音译词往往要比意译词长。

“伯理玺天德”和“总统”,就日常使用来说,大家会用哪一个,我想是没有悬念的。

能够在汉语中存活的音译词,绝大多数都是2字或3字,比如咖啡、沙发、摩托、马卡龙。像“歇斯底里”这种四字音译词就已经比较少见了。五字甚至更多的音译词一般就只出现在学术领域或人名中了。

所以,汉语中意译词往往比音译词更简短有效。

————————————————————————————

其三,中国长期是一个原生文明,绝大多数词汇都是本土产生的。大家习惯了语言中大部分词汇的字面和所指有深刻的联系。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电话”就是比“德律风”要直观、没有歧义。“开米丝锥”、“飞贼渴死”就是没有“化学”、“物理”简明、让人容易记忆。

次生文明从一开始,就有大量词语都来源于其他文明,这些词汇本身和次生文明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毫无关系。

比如英文中大量的疾病名称都来自于古希腊语,虽然你可以通过分析知道古希腊语里面的一些词根、词缀的含义,能够大致理解,但这些词汇与英语本身的词根词缀毫无关系。所以,次生文明的子民早就习惯了这种从自己文化和语言出发完全不可拆解、字面上难以理解的词汇。而中国人不习惯。

当年Internet在中国的官方翻译是“因特网”,这本来就是个音译和意译结合的翻译了,但民众还是不满意。最终,这些年Internet的翻译变成了“互联网”,大家终于都舒坦了。

“杯葛”不如“抵制”,“哀德美敦书”不如“最后通牒”,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中国人就是喜欢看了字面就能把词汇内涵理解个七八分,最好是十分,而不是看到一堆摸不到头脑的文字堆叠然后去查字典。

————————————————————————————

不停地有人提出上面讲的一些翻译是日本人先翻译的。首先,大量的英文翻译过来的词汇都是明朝时中国人或外国传教士翻译的

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而虽然有些外文词汇的汉语意译是日本人做,但最终选择是用音译还是用意译的,是中国人自己。正是对于意译的偏好,是的中国放弃了音译选择了意译,这和这种意译是谁做出的并无关系。

————————————————————————————

中国的这种偏好意译的文化习惯,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中国人向外翻译汉语词汇。

把京剧翻译为Pekin Opera而不是“Jingju”,这和把Paella翻译成西班牙海鲜饭或“海鲜饭”而不是“怕爱呀”是一样的。翻译者生怕大家看了字面不能理解这东西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语言翻译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什么汉语词在翻译成外文时,意译(semantic translation)更为常见,而音译(transliteration/loanword)相对较少,不像某些语言那样普遍?这背后涉及到汉语自身的语言特性、翻译的策略选择以及文化接受度等多个层面。下面.............
  • 回答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韩语中不少词语的发音和意思都和汉语如此相似,甚至有些让人怀疑韩语是否曾经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得更长一些,好好聊聊这其中的渊源。韩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不是方言,而是深度影响下的“借用”与“同源”首先得明确一点:韩语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演变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虽然我们常常能看到日韩两国语言中,与汉语同源的汉字词拥有相似的字形,但它们在意思上却常常出现“貌合神离”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事实: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尤其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确实,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听起来很“中国”的词,比如“物理”、“分子”、“民主”、“科学”、“哲学”等等,其实并非自古就有,它们是近代以来,为了翻译西方概念而创造出来的。而很多人会把它们误认为“和制汉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母语是英语的人来中国教英语,却似乎不需要会说汉语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招聘策略。在中国,大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考试、出国留学、或者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学习地道的.............
  • 回答
    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称呼,尤其是汉语名字中带有“美”、“德”、“英”等好字眼,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习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1. 历史渊源与早期接触: “中国”一词的传播与早期理解: “China”这个英文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help”和“救命”在发声上的感受差异,并希望文章听起来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这种感觉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音高或音量问题,它涉及到语音学、文化心理以及我们对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联想。首先,我们从语音本身来拆解一下。“Help”这个词,我们发音时,首先是 /h/ 这个摩擦音。这个.............
  • 回答
    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常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汉语干扰”的怪圈。这并非是说汉语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甚至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旦未经有效疏导,就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显现出来,成为一股挥之不去的力量。首先,我们得承认,汉语和英语在发音系统上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语言的演变、文字系统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交流的细节。简单来说,韩语和日语名字的发音差异,主要源于它们与汉字(中文)的亲疏关系以及各自语言本身的语音系统。韩语人名发音与汉语相似的原因:1. 同源性(或强烈的历史影响): 韩语在历史上深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 .............
  • 回答
    汉字被很多人认为难学,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形近字多,到音形义的联系不直观,再到形近字、同音字的混淆,以及不同字体风格的差异,这些都让学习汉字充满挑战。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难”,很多中国人反而觉得自豪。这种自豪感并非源于享受学习的痛苦,而是出于对汉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历史和智慧的认.............
  • 回答
    “窝们歪果人”这个说法,确实挺形象地抓住了不少西方学习者在说中文时一个普遍存在的发音现象。这背后,其实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有趣的声学和认知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得从汉语的声调系统本身说起。汉语,特别是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 回答
    “大小姐”范儿,汉服圈里一股特别的流行风,你可能在各种活动、街拍里都见过。为什么这么多姐妹,尤其是那些热爱汉服的姑娘们,会这么钟情于“大小姐”这个扮相呢?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也折射出不少当代女性的心思和审美偏好。首先,咱们得聊聊“大小姐”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小姐”往往是家境优渥、从小.............
  • 回答
    汉服爱好者们之所以如此在意“抠出土文物型制”,这背后其实是一股复杂而深厚的情感驱动,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的执着。这不仅仅是对“好看”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寻根,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建构。一、 历史的真实与民族的记忆:1. 追溯本源,寻找真正的“中国风”: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喜欢穿汉服的男生确实喜欢搭配刀剑这类道具,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聊开。首先,历史与文化传承 是最核心的原因。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刀剑,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武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文武并重,儒侠精神: 传统.............
  •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
  • 回答
    嘿,你有没有留意过,在街上、在电影里,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外国人身上有汉字纹身?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字儿挺漂亮的,但仔细一瞧,咦?这意思好像有点怪怪的,或者完全不是他们想表达的那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外国人对汉字纹身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涨。但为什么偏偏是汉字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
  • 回答
    人们对汉民族主义感到恐惧,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历史的回响: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首先,汉民族主义的强大和历史上的“中心”地位,是导致一些人担忧的重要根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汉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文化、语言和政治力量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元朝的统治对汉文化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破坏,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朝代更迭,而是不同文明碰撞下的复杂遗产,留下的痕迹可深着呢。首先,得先说说元朝本身。蒙古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崛起的背景跟我们熟悉的农耕文明社会完全不一样。他们草原上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