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李陵的四次战绩?

回答
很多人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的描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

1. 史料来源的局限性与后世的疑虑:

《汉书》的作者班固面临的挑战: 班固撰写《汉书》时,李陵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相关的原始记录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获取。他主要依靠的是当时流传的各种说法、口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官方档案。
司马迁《史记》的缺席: 令人遗憾的是,《史记》中并没有关于李陵的独立传记,也没有详细记载李陵的战绩。这使得《汉书》成为我们了解李陵早期军事生涯的主要官方史料。如果《史记》能有更详细的记载,或许能为李陵的战绩提供更多佐证或不同的视角。
后世史家的考证与质疑: 许多后世的史学家,如清代的钱大昕、王鸣盛等,都对《汉书》中的记载进行过细致的考证和质疑。他们发现,对于李陵的几次战役,尤其是具体的伤亡数字、兵力对比等细节,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或者与当时的其他史料记载存在矛盾。

2. 战绩描述的“神化”与夸大嫌疑: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汉书》对李陵的四次战绩,特别是最后的几次,描述得过于“传奇化”和“神化”,存在夸大的成分。

第一次战绩(对匈奴的防御战): 尽管这是李陵早期为数不多的正面胜利,但《汉书》中的一些描述,例如“汉兵百余人”能够击败“匈奴二千骑”,虽然不算绝对不可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其比例和效率还是显得有些“过于完美”。
第二次战绩(攻打楼烦): 同样,以少胜多的描述虽然常见于军事史,但李陵在此次战斗中“斩首捕虏千余人”的数字,以及其后续“再战,复斩首捕虏二百余级”,可能被认为是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尤其是针对匈奴骑兵的战术风格而言,显得有些“惊人”。
第三次战绩(与匈奴的遭遇战): 《汉书》记载李陵以五千步兵击退匈奴数万骑兵,虽然这里并非完全胜利,但“深入胡地”并能“斩捕二千余级”,然后安然撤退,也被认为是在描述上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第四次战绩(单骑劫营): 这是最受质疑的战绩。史书记载李陵“单骑往还”,深入敌营,斩杀数百人,最后安然归还。这种单枪匹马深入敌后并能全身而退的壮举,在任何时代的军事史中都极为罕见,更何况是面对数量占优且战斗力彪悍的匈奴骑兵。这种描述已经超越了常人的认知,容易让人产生不真实感。

为什么会存在“神化”的嫌疑?可能的解释:

出于歌颂与树立榜样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对外战争频繁,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更是持续了数十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像李广、李陵这样能够击败匈奴的将领,是民族的英雄,是朝廷需要大力宣传和树立的榜样。史官在记录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他们的功绩,以增强宣传效果。
口耳相传的失真: 战功的传播往往会经历口耳相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节会逐渐被放大,情节会变得更加精彩。当这些故事被记录下来时,可能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加工”。
侧重于精神而非细节: 有些学者认为,班固描述李陵的战绩,可能更侧重于表现李陵的勇猛、胆略和指挥才能,而非追求绝对精确的数字和细节。这在古代史书的记录中也并非罕见。
与“无罪”的辩护逻辑相符: 在李陵投降匈奴后,他的辩护(以及后来的辩护者)可能需要强调他之前的英勇事迹,以证明他并非贪生怕死之徒,而是因为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且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被迫投降。这些战绩的“光环”或许有助于减轻罪名。

3. 战绩细节的模糊与缺乏旁证:

兵力对比的不可信: 例如,李陵以五千步兵击退匈奴数万骑兵的描述,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即使是精锐部队,也很难达到如此程度的“击退”。这里的“数万”是否准确?“击退”的程度有多大?这些细节都存在模糊性。
伤亡数字的夸大: 斩首捕虏的数字,尤其是几次的累计数字,如果叠加起来,与战役的规模和李陵所拥有的兵力相比,可能显得过于庞大。
缺乏其他独立史料的佐证: 如前所述,除了《汉书》,几乎没有其他 contemporaneous 的史料能够独立地、详细地佐证李陵的这四次战绩,特别是那些最为惊人的部分。

4. 与李陵最终投降命运的对比:

这是从情感和逻辑上产生不认可的重要原因。

巨大的反差: 一个能够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单骑深入敌营的绝世猛将,最终却因为一次兵败而投降匈奴,这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认知冲击和情感上的难以接受。
“有能力”与“不坚持”的矛盾: 如果李陵真的如史书所载那般勇猛善战,为何最终会选择投降?他的那些辉煌战绩似乎与他最后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怀疑这些战绩的真实性,或者怀疑他的“勇猛”是有限制的。
对“临阵脱逃”或“不战而降”的认知定势: 许多人更倾向于接受一个在战场上表现平平,最终因不敌而投降的李陵,而非一个战绩辉煌却最终屈膝于敌的英雄。后者的故事更具悲剧性和复杂性,也更容易引发对史料准确性的质疑。

总结来说,不认可《汉书·李广苏建传》中李陵的四次战绩,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担忧:

历史证据不足: 缺乏足够的独立、可信的史料来支持《汉书》中的详细描述。
逻辑合理性存疑: 部分战绩细节,如兵力对比、伤亡数字等,在当时的军事背景下显得过于夸张和不合常理。
宣传与歌颂的倾向: 认为史官可能为了歌颂英雄、树立榜样而对战绩有所夸大。
与最终命运的矛盾: 辉煌战绩与最终投降的命运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引发对前者真实性的质疑。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否定李陵是一位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将领,他确实在汉匈战争中有所表现。但当我们将《汉书》的描述与对“史实”的严谨追求结合起来时,对那些过于“传奇”的战绩产生疑虑,是符合历史研究精神的。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对于《汉书》中关于李陵的战绩描述,持保留和审慎的态度是比较理智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战绩”确然不可信,因为李陵部拿不出可以确信那些“战绩”的证据。

真实的战绩:没有首级、没有战利品,只有主将降敌的败讯和数百逃归的败兵

虚假的战绩:得胜之后的首级、俘虏、土地和战利品


@过程 你确定你说的是历史记载而不是评书故事小说话本?


所以李陵要求要有军队去接应他,可惜……。

这才是失败的关键所在。


【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


因为很多人是站在汉武帝那一边的,在他们看李陵应该为了汉武帝为代表的伟大的大汉王朝义无反顾的去死

我请问这位 @过程 同志:

张骞死了吗?有人质疑他凿空西域的功劳吗?

苏武死了吗?有人质疑他持节不屈的气节吗?

赵破奴死了吗?有人质疑他破楼兰的成绩吗?

就算同是投降的降贼,李广利死了吗?有人质疑他破大宛、胡首万余、匈奴左大将的战绩吗?


至于汉武帝统治下从公卿大臣到贩夫走卒们的白骨,在宏大叙事下面是看不到的

所以在李陵叫嚣着【“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的时候,那明显是被用来给李陵的功劳簿作军事冒险的步兵五千人谁看到了?

在李陵信誓旦旦【“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的时候,那些已经处于【兵败,死矣】之绝地的士卒有谁看到了?

在【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的时候,韩延年的死有谁看到了?已经被派回去报喜信的陈步乐的命有谁看到了?

汉律降者族诛全家,在李陵【遂降】的时候,李陵的母妻子的性命,李陵自己又看到了没有?


还有,在【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的时候,那些与李陵【转战九日】的汉兵,李陵是否眼瞎了看不到?


你问“谁在乎战争究竟是怎么样呢”,你有没有问过李陵这个从头到尾都在拿战争当儿戏的人形牲口,它觉得战争是怎么样的呢?你怜悯那些被汉武帝弄得家破人亡的人,你有没有问过李陵这个在律法面前弃全家性命于不顾的人形牲口,它又把它的家人当做什么呢?


你是觉得把汉武帝打成恶魔就可以给李陵白莲花化?仗着猪脚光环在我,就陷入李陵视角里搞自我中心?要说委屈,吴三桂洪承畴不比它委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