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 源于历史和传统的职业光环与服务性:

古代士大夫精神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虽然逐渐淡化,但“士”阶层(士大夫)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常常被赋予了超越物质追求的道德光环。医生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救死扶伤”、“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形象。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奉献,一种社会责任,而非纯粹的商业行为。因此,过高的收入可能会被解读为“唯利是图”,损害了职业的神圣性。
“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和价值导向。医生和教师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职业,被赋予了服务大众的神圣使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他们追求高薪,容易被视为背离了服务人民的初心,甚至被贴上“公仆”变“商人”的标签。
宗教和道德观念的渗透: 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念,例如基督教中的许多职业(如牧师、修女)是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召唤,不应过分追求世俗的财富。虽然医生和教师并非直接与宗教挂钩,但这种将某些职业置于更高道德层面看待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认知。

二、 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分配视角:

对“高收入”的界定和不公平感: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当一些行业(如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出现极高的收入时,而医生和教师的收入相对稳定但不如前者那样爆炸式增长时,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公平感”。他们可能会认为,同样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什么某些行业的从业者能获得远超平均水平的回报?而医生教师的收入增长滞后,在这种对比下,反而会强化“他们不应该太赚钱”的心理。
免费或低收费的公共服务期望: 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教育和医疗被视为基本的公共服务,其提供带有强烈的社会福利属性。人们习惯于认为,教育和医疗应该是相对可负担,甚至在某些层面上应该是免费的。因此,当看到医生或教师通过提供这些服务而获得高收入时,会产生一种与“公共服务”性质相悖的观感。
对成本和利润的理解偏差: 普通大众可能不完全了解医生和教师工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时间成本、学习成本(多年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责任风险(医疗事故、教育失误)以及工作强度。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服务的结果,而非过程。因此,当医生收费高或教师获得高福利时,会觉得“不值”,进而认为他们不应该赚那么多。

三、 社会竞争和“赢家通吃”现象的负面认知:

对过度商业化的警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被推向市场化运作。人们对教育和医疗的过度商业化感到担忧。他们害怕这些原本关乎民生的重要领域,会变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服务质量下降,价格飙升,最终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压制”医生教师的高收入,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过度商业化的抵制心理。
对“精英”垄断的质疑: 医生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知识精英”。当这些精英群体通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高收入时,可能会引发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垄断”或“精英特权”,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一些负面新闻(如医生收受红包、教师补课收费过高)可能被放大和传播,加剧了公众对这些职业的负面印象。即使大多数医生教师是勤恳奉献的,但少数个例的负面报道,也容易导致“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现象。

四、 职业价值观的内在冲突: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拉扯: 很多人选择医生和教师职业,是出于一份理想,一份想要帮助他人、启迪思想的热情。当他们发现自己需要面对生活压力,需要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收入时,这种理想主义的追求可能会与现实的经济需求产生冲突。而公众,尤其是那些依旧保有朴素理想主义情感的人,则希望他们能保持这份纯粹,不被金钱所“玷污”。
对“牺牲精神”的过度推崇: 有一种隐性的社会期待,认为医生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牺牲精神”,他们应该愿意为了职业的崇高性而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这种期待虽然不合理,但在某些社会认知中依然存在。

五、 误解和信息不对称:

对职业成本的低估: 如前所述,很多人对医生和教师所付出的教育成本、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精神压力等认识不足。
对行业内部收入差异的忽视: 医生和教师群体内部也存在收入差异,例如基层医生和顶级专家,乡村教师和城市名校教师的收入天差地别。公众的看法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少数高收入个体的观察,而忽视了更大部分的从业者。
对工作本质的片面理解: 例如,将医生仅仅看作是开药和打针的人,而忽视了诊断、研究、沟通、心理安抚等复杂工作;将教师仅仅看作是讲课的人,而忽视了备课、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心理辅导、课外活动组织等繁重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事实上,也有很多人认识到医生和教师职业的价值,并且支持他们获得合理的报酬。
这种观点往往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理想化的职业观,以及对社会公平的朴素追求。 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思考,以及对公共服务领域不被过度商业化的担忧。
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不等于认为他们“不应该赚钱”或“应该少赚钱”。 关键在于“多”的定义,以及这种“多”是否与他们付出的努力、承担的风险、对社会的贡献相匹配。

总而言之,很多人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是多种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既是对职业光环的维护,也是对社会公平的期盼,更是对过度商业化的警惕。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对这些重要职业的复杂情感和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回答,都没说到点子上,扯淡高赞答案太多了。

医生,教师,警察,服务行业本身的不赚钱,根本核心是人不值钱。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人”不值钱的社会阶段。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一样存在这些问题。贫富差距很大,钱只存在少部分人手里。

在当今中国,一条人命才多少钱?别说什么人命无价,那是文艺宣传。

真实情况,人命普遍只有几十万的价值,当然这个市场并不公开买卖。

一条人命只值几十万的时候,为人治病的医生,提供教育的教师,为人服务的服务行业,他们收入该高吗?这可能吗?

现实社会不是知乎,不是天涯。不是到处都是年薪百万,每人都买得起北京上海的房子。现实是大部分人连工资都是被平均。

医生收入涨一倍好不好,教师收入涨一倍好不好,警察收入涨一倍好不好?

都好啊,关键钱谁出?

我不知道是不是知乎上的年薪百万众,一点小病都会去医院,我知道,现实情况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很多人是不会进医院的。进一次医院,病人的开销,也绝对不是可以轻松承担。医生收入涨一倍,只是让这个万不得已,拖延到更加严重的地步。

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掉生活成本,衣食住行。教育和医疗加一块,每年能动用的资金也最多几千块 。为这些人提供医疗,教育,无形服务都是不值钱的。


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承担医疗费用的阶段。所以,大部分医生提供的服务,要不就贱卖,要不就不卖,转行。

例子都不用刻意找,知乎前段时间刷屏的罗尔事件,也绿子事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罗尔在中国,属于中产阶级上层。也绿子在年轻人当中,一样属于中产阶级往上。

当今中国社会的中上层阶级,面对医疗费用的时候,一个被医药费用,逼得女儿都不要,逼得一辈子名声不要。一个被医疗费用逼得毁容多年,出尔反尔,其核心,都是人不值钱,人的名声更不值钱。

在人命不值钱的前提下,医疗费用的上涨,只能带来社会绝大部分人放弃治疗。

不仅仅医生是这样,教师也是这样,相比起医疗,教育的劣势更加明显。教育是一个回报期极端的长,甚至看不见的长期投资。

投资教育,本身和天使投资差不多,不确定性非常高,广种薄收,回报率非常依赖运气。以现实举例,毫不客气的说,绝大部分85后的教育投资,都没有达到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

大学生平均起薪才3K,不升职,工资一辈子不会增加。离开高收入的那一批幸存者偏差,学校教育的回报率,平均线的教育,已经贬值到几乎没有回报的程度了。

不管怎么强调文艺角度的生命无价,教育无价,最终落到现实。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大部分人是不值钱,也没钱的。

指望医生提高收入,教师提高收入,各行各业提高收入,首先得有相应的消费基础。

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富裕到可以为高价医疗,高价教育,高价服务买单的地步。

在这个阶段,如果真要赚钱,找准目标客户非常重要。在当今中国,值钱的人是极少数,只有为这少数人提供的服务,才有价值,才值钱。

当医生,当教师要赚钱,可以为值钱的人开更高的价格,也可以拒绝为没钱的人服务。但指望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付费,那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医生,老师,服务行业赚钱的根本,在于差别定价。针对千万亿万富翁,医疗价格提高十倍百倍是完全合理的,不要去和底层吵,不管怎么吵,他们都是没钱的。

当前社会下,能够面向大众提供的,始终是低廉低成本的工业化产品。

user avatar

其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社会是知道教师或者医生在体制内的基本工资的。

所以,当爆出清华男教师爆出被骗2000万,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我擦!体制内那点钱怎么可能攒出2000万!?

清华教师的收入一下子大大的超过了人们对于教师的工资预期。

当然,我不以最坏的目的揣测别人。清华教师,如此屌爆的学历确实可以有很多途径挣到外快。

可是普通的老师,医生,他们是如何拿到与体制不相符的工资呢?还不是牺牲自己的学生,病人,开补习班,推荐回扣药品。

清华教师的这个事件其实是人们对于上述这类人不满的爆发。你问我们为什么不烦王宝强?因为王宝强爆出来的数额符合我们对演员的工资预期啊⋯⋯

我是支持教师,医生涨工资的,他们也值得高工资。事实上,等医生教师变成高薪职业,赞个2000万很正常的时候,没有人会再说他们的不是。

user avatar

应该说是,许多人认为,所有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都不应该活着。老师应该去死,因为你有学问。医生应该去死,因为你学问。公务员,那就更应该去死了!因为你有权力!

不要相信他们只是仇恨老师医生公务员,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层次低的接触不到高工,科学家,艺术家等更牛逼的岗位。

user avatar

原因在于社会一直以来对于医生与教师赋予了远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期许,而在金钱衡量的价值观判断倾向下,道德与金钱又是对立的。


这两个行业的利益相关众也无须抱怨社会的道德压力,冠在教师与医院前面的“人民”二字只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里一以贯之的共同理念在短时间内的意识形态表象而已。

医疗与教育,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必需的两种行业,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的社会意识觉醒之前。原始社会与部落文明里就巫医这种混合和两种角色的类似职业存在。基督教文明相世界扩展时期,教会医院、学校以及作为两类角色混合体的牧师往往出现文明传播最前沿。

没有医生,社会结构就无法稳定,没有教师文明就难以传承。

不只是中国,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面,教育与医疗都是被放在社会心理预期的高地上的,而且外在环境越是艰难,这种期许甚至在心理地位也就越高。

医生在极端情况下的稀缺度与需求度自不必多说,教师这类角色在人类文明相互征伐几千年里,是随着历史的进步最起码在意识、舆论上是享有相对越来越多普遍意义的特权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影视作品中,特别是历史、战争题材中,医生与教师这两类角色在剧情安排上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而在偏远农村,资源匮乏,医生与教师在人们心理中的地位往往高于相对发达的地区。

这说明另一方面在相对安定、繁荣的时代,医生与教师虽然仍旧享有很高的心理地位,但其作为规范化的行业一般色彩更加显著。

有了以上认知前提,才能正确讨论为什么医生、教师为什么不能多挣钱的问题,而不至于要么是对于义愤填膺的抱怨社会的刻薄,要么就变成了居高临下的道德绑架。


很多答案都提到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这两个行业的现状,这说明“医生与教师不能多挣钱”这种略显畸形的社会心理形成在中国是有其特殊性的。

个人大致原因如下:

1、经济快速发展三十年里,现实生活中,困难年代显示特殊地位的医生与教师的角色呈现的是越来越多的一般行业色彩。

2、人们的普遍观念,短短三十年无法完全扭转对医生与教师的认知,自然形成而不是强行树立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更何况还有多年意识形态的灌输(人民医院、人民教师)加上两者自身的特殊性。

3、而gdp为上的时代主流,形成金钱衡量一切心理的冲击了不因人废事、因事废人的合理道德评价标准。既渴望金钱,又害怕被“后富”的普遍心态,形成了“有钱等于成功”交织着“为富不仁”金钱观念。

再加上行业急速扩张的种种不规范与少数众所周知的丑恶,最后就形成了针对医生教师畸形的金钱观。

实际上,同样在我国经济体制下曾经被赋予很高社会地位的国有企业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国企高管看着同资历私企的高薪蠢蠢欲动,又难以放弃体制内的地位与安稳,还得在社会的舆论与政治压力下如履薄冰。

还有军人、公务员、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等等社会公共部门都有或多或少这样方面的内外部压力,即使是用来对比的娱乐行业,在八十年代也曾经历过同样的舆论转变。而医疗与教育行业由于其影响的普遍性与职业性质特殊下导致相应的价值理念的冲突尤为明显。

所以必须认识到这在根本上是在急剧转型的时代,中国社会由于人文思想在制度与公共意识领域的转变跟不上经济规模的膨胀而产生的普遍问题,而不仅仅是某种针对教师与医生的表面的舆论情绪。




待续…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社会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不能给教师一个不需要有偿家教就能生活下去的薪水?

对于医生来说也一样,为什么不能给一个不需要用药来养就够生活的工资?

user avatar

不是说不应该多赚钱,而是说赚谁的钱。我一直的观念就是,教师医生不应该直接从学生和患者身上赚钱。而且应该国家给教师医生高工资。这就缓解了医患矛盾。医生的医德自然提高。现在呢?首先想到的不是病,而且钱。不是人,而且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