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转折点到底是斯大林格勒还是库尔斯克,这要看你如何定义“转折点”。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将抗战分为三阶段,即防御、对峙、反攻。其后,虽然抗战后期的发展并不如一开始预期的乐观,但这大体能表明一个战争的不同阶段。
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问题上,可以将斯大林格勒视作是从防御到对峙的转折点,将库尔斯克视作从对峙到反攻的转折点。前者代表了德国再也无力发动进攻,苏联基本上已经稳赢,而后者这代表了苏联已经开始正式发起反击,战争即将结束。
我们也可以用解放战争来作为类比。在解放战争中,一般将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视作是解放战争中原战场的转折点,但在豫东战役后,毛泽东也在电报中说这代表了我们已经爬过了山坳,解放战争最吃力的阶段过去了。
或者可以说,斯大林格勒也好,跃进大别山也好,其转折是在战略意义上而言的,这些战役都扭转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形势,对后期的胜利是有着根本性意义的。但在随后的战争中,败仗也很多。
与此同时,库尔斯克战役、豫东战役则代表了一方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所谓的主动权,就是说我想打哪里就打哪里,你只能被动防御,而无力在任何一点集结起进攻的力量。
所以,到底谁是转折点,这个问题要看你到底是以什么视角看待战争,是从战略的角度看攻守形势,还是从战术的角度看战场主动权掌握在数手里。如果这个问题不统一,那么不管争论多久,一方都是很难说服另一方的。
造谣成本这么低吗……
《金日成同志革命历史》中转引金日成原话:
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杀死了几个日本鬼子,而在于它放射出了革命的曙光,并鼓舞人民树立了这样的信心:朝鲜人并没有死,朝鲜人还活着!只要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普天堡战斗向全世界宣告:朝鲜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不承认‘内鲜一体’!日本鬼子和朝鲜人不是‘同祖同根’!朝鲜人不同日本鬼子一起侵略中国!朝鲜人不会放弃祖国的语言,不会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日本鬼子的姓氏!朝鲜人并没有死,朝鲜人还活着!只要同日本鬼子进行斗争,就一定能够获得胜利。这就是普天堡战斗的战略意义。普天堡战斗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
至于他们认为的转折点……与中苏并无差别。
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地进行的。
1942年末至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发展。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极大地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苏德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梦寐以求的祖国解放的那一天越来越近了,等我去做的工作堆积如山。那时,我最关注的是解放后如何建设新社会的问题。
——《与世纪同行》第8卷
普天堡战斗使得金日成的名号传遍半岛,传奇式的“白头山青年大将”故事也为日后朝鲜政权的建立与稳定奠定了基础。甚至在日本本土破获的“不法鲜人”中,都留有金日成相关的记录。这才是朝鲜官方大力宣传普天堡战斗的原因。
1、在满洲国金日成组成朝鲜独立团积极进行活动。将来,朝鲜的大总统是金日成。我们要跟着他前进。
2、应征入伍为日本而死,是无谓的送命。我们要投向金日成的怀抱,为朝鲜而战。”[《特高月报》,内务省警保局,昭和19年(1944年)3月份,第75页]
“在北满的……金日成是我们的同胞,其势力很强大,连日本军队也为之伤脑筋。他们有时袭击朝鲜内地,但从不侵犯朝鲜同胞的家,而以日本人房屋和日本人为目标。这实在是令人敬佩的行动……”[《特高月报》,内务省警保局,昭和17年(1942年)3月份,第202页]
下面介绍的是有关协和训练队特别青年会案件的日本官方资料的一部分。“对尼崎的朝鲜人民族主义小组协和训练队特别青年会案速捕审讯的情况……主谋者……炳奎(二十七岁)…逐渐有了民族觉悟,加上偶然受到在满洲搞朝鲜独立运动的……金日成麾下的高英石的煽动:“不久日苏将开战,与此相呼应,朝鲜也要起来斗争。在满洲的金日成准备在昭和20年(1945年)8月进攻朝鲜;为此要做好准备工作,我肩负着实现朝鲜青年的团结,确保粮食供应……的使命,这次是金日成秘密派我来的。朝鲜青年即将迎来朝鲜独立的日子,希望你积极活动……”…他们认为当前与其在朝鲜国内争取同志,还不如作为移入工人潜入有众多朝鲜青年做工的日本,通过集体生活结成大组织,与金日成的进攻朝鲜,作内鲜呼应一齐举行起义;于昭和19年(1944年)3月下付潜入大谷重工业尼崎工厂,进行提高移入朝鲜劳工的民族意识和加强团结等活动。"[内鲜关系月报》,昭和20年(1945年)6月]
朝鲜认为,普天堡大捷才是二战的转折点。
普天堡大捷,是1937年6月2日朝鲜人民革命军对日军占领的普天堡实施的一场突袭战。普天堡是位于朝鲜两江道首府惠山市东北21公里的鸭绿江畔,与中国吉林省长白县隔江相望。1937年金日成领导抗日部队在长白山一带展开抗日武装斗争,他们夜间攻击普天堡取得了胜利。现在朝鲜把这次普天堡战斗称为“伟大的朝鲜革命斗争”。
金日成率领第6师90名士兵秘密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甲山郡普天堡地区,与等待在那里的朴金喆部会合,合兵之后兵力约有170人。
这170人又分成十多个小队,分别袭击了日本方面的伪政府、警察局、消防署等目标。他们夺取了枪支、弹药、现金等物资,并烧毁了伪政府的部分设施。歼灭和打跑敌方7员大将,包括当晚在岗的5名警察落荒而逃,2名警察的家属中弹死亡。
死亡的两位警察家属,一位是老人,一位是少女。
今日的朝鲜将普天堡视为革命圣地,在当地建立了普天堡战斗胜利纪念碑,2017年还发行了普天堡战斗80周年纪念币。
下图就是普天堡纪念碑,非常雄伟壮观:
他们的观点是战役层面的,即攻守易势才转折,其实也是一个很好观点
因为库尔斯克之后才发生了苏德主动权易手
简单版:战役层面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哈尔科夫战役苏联冒进,结果输大了耗光了进攻力量,把本来刚刚到手的主动权又还给德军了,一直到在库尔斯克击退德军之后才又拿回来,从攻守易势的角度看,库尔斯克才是真转折
而从战略角度来看,谁拿到巴库石油另一方就得死。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没拿下高加索,而且以后也没能力拿到了,使得苏联的力量对比永远的超过了德国(不是说德国拿下高加索德国工业就能起飞,而是因为德国拿下高加索苏联工业就完蛋了)
库尔斯克战役以前,德军有能力主动选择进攻方向和交战区域并发动大规模进攻,处于被动一方的苏联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德军打哪他守哪。
而相反的是,苏军并没有能力发动能左右德军进攻方向的大规模进攻。苏军在列宁格勒,刻赤半岛,勒热夫—瑟乔夫卡虽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进攻,但德军并不需要(像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投入大批预备队便能击退苏军进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取胜后其实本来算是短暂拿到主动权了,德军被迫因苏联的作战部署而调整自己的方案。苏联本来想扩大战果,乘胜追击,围歼进入高加索的南方集团军群,夺回人口稠密的乌克兰....
结果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由于冒进被打了个满地找牙,50多个师被打到丧失作战能力,投入的装甲力量几乎丢了一大半了,把拿到手的主动权又丢了
经此一战,苏军赖以进攻的本钱没有了(能打的装甲部队都动不了了,需要撤回休整补充),只能老老实实回到以前的套路上—猜德国人在那进攻—刨坑防御—调动预备队去主攻方向
而巧的是,德军由于积攒的工业产能投入前线(仓库里大量新造的虎式,斐迪南开始列装)反而又恢复了一点进攻的本钱。
所以经过哈尔科夫战役之后,苏联继续被动挨打,德军主动选择进攻方向,主动权依然在德军手中。
因为库尔斯克是德国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此后元首在苏德战场上就是挨打的份儿了。
实际上库尔斯克的意义完全无法和斯大林格勒相比,从小胡子的角度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奔着高加索去的,是要一拳把苏联打死。
而库尔斯克会战的目的其实是消灭驻扎在当地的重兵集团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