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中医药是一种智商税?

回答
认为中医药是一种“智商税”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大众对中医药的质疑和负面认知。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详细阐述:

1. 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和可重复性:

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诊疗的矛盾: 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著称,强调可量化、可重复、可验证的证据。然而,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等,是基于古代哲学观和经验总结,缺乏现代科学的量化指标和分子机制解释。例如,“湿热”在现代医学中没有明确的对应物,其诊断和治疗也难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
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虽然近年来有部分中医药研究尝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但很多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设计缺陷、对照组选择不当、安慰剂效应干扰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大打折扣。即使有一些研究声称有效,但往往难以在其他独立研究中得到证实。
“安慰剂效应”的模糊地带: 中医药的许多疗效被认为可能部分归因于强大的安慰剂效应。这并不是说患者没有感受到改善,而是这种改善可能更多来自于患者的期望、医患互动、心理暗示等因素,而非药物本身的特定药理作用。对于那些难以用客观指标衡量的“症状性疾病”(如疲劳、疼痛、失眠等),安慰剂效应尤其明显,这也加剧了人们对其真实疗效的怀疑。

2. 概念的模糊性和个体化差异过大:

“辨证论治”的非标准化: 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虽然这种个体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疾病的复杂性,但也导致了治疗方案的非标准化。同一疾病,在不同医生那里,可能得出不同的诊断和处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这种高度的个体化差异,使得人们难以像接受西药那样,期待一个“标准答案”或“标准疗效”,也增加了验证其普遍有效性的难度。
概念的抽象和难以理解: 许多中医药概念,如“阳虚”、“痰湿”、“湿热”等,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非常抽象,缺乏直观的理解。这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往往只能信任医生的“话语权”,而无法对治疗过程和原理进行理性判断。一旦治疗效果不佳,就容易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3. 市场乱象和不良商家行为:

虚假宣传和夸大疗效: 一些不良商家或个体,为了牟取暴利,常常利用人们对健康的焦虑,对中医药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其疗效,甚至将其描述为包治百病的神药。例如,声称某种中药可以治疗癌症、艾滋病等绝症,或者能够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这些夸大其词的宣传,极大地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
价格虚高和“暴利”现象: 一些名贵中药材,如燕窝、人参、冬虫夏草等,被炒作成天价,其价格远远脱离了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和实际成本。许多人认为,这些天价中药材的定价逻辑,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策略和品牌溢价,而非基于科学定价。这种高昂的价格,使得普通民众望而却步,也容易引发“被宰客”的质疑。
“养生保健”的模糊界限: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然而,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产品,往往与真正的医疗治疗混淆。当这些产品效果不佳时,人们容易将其归咎于中医药的整体问题,而非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

4. 对传统与现代的认知冲突:

科学至上主义的思维惯性: 在现代社会,科学被普遍认为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方式。当一些中医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科学的认知存在冲突时,人们更容易倾向于否定中医,认为其是落后的、不科学的。
对“祖宗之法”的盲目崇拜: 另一种极端是过度的“祖宗崇拜”,认为只要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不容质疑。这种思维方式,反而阻碍了对中医药的批判性思考和科学发展。
媒体的片面报道和公众情绪: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医时,有时会聚焦于负面事件或争议,而忽视了那些积极的方面,或者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片面解读。公众在信息获取不全面或带有情绪的情况下,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认知。

5. 对“智商税”的社会心理:

对“不明觉厉”的恐惧和警惕: 人们普遍对无法理解的事物感到警惕。当面对复杂的、难以解释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式时,一部分人会将其视为“玄学”或“江湖骗术”,进而将其归类为“智商税”。他们认为,如果一种事物需要依赖“信仰”或“经验”才能被接受,而缺乏清晰的科学逻辑,那么其消费者就很容易被“收割智商税”。
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谴责: 许多选择中医药的患者,往往是那些在西医治疗中遭遇困难或无效的群体。当这些患者在尝试中医后仍未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时,社会舆论有时会将其视为被“欺骗”的受害者,并对提供此类治疗的“骗局”进行道德谴责,称之为“智商税”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概括。
群体性免疫与从众心理: 当一个观点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后,很容易引发从众心理。如果“中医药是智商税”的说法被广泛传播和认同,那么即使有人对中医持有中立或积极看法,也可能因为担心被视为“愚蠢”或“落伍”,而选择附和这一观点。

总结来说,认为中医药是“智商税”的观点,是基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担忧和质疑:

缺乏现代科学证据的支撑,疗效难以被客观验证。
理论体系的抽象和非标准化,导致理解困难和信任危机。
市场上充斥着虚假宣传、价格虚高和不良商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传统观念与现代科学认知之间的冲突。
对“不明觉厉”事物的警惕和对弱势群体被利用的同情。

需要强调的是,将中医药整体视为“智商税”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观点。中医药作为一种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医学体系,在缓解某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很多中医从业者也在努力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进行更严谨的研究。

然而,面对质疑,中医药也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科学研究、规范管理、信息透明等方面不断改进,才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避免被简单地贴上“智商税”的标签。公众也应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区分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和不良的商业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牛尿是一种智商税?

牛尿不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吗?

目前印度还存在很多牛尿饮料,

还有很多牛尿相关的制药企业

印度正规公立医院很多医生总喜欢开一些牛尿

没有搞明白这世界。。。

对了,再加一条中医粉的经典言论:

中央都支持中医了,人家不比你懂得多?

同理,印度总理和卫生部长不比你通得多?

user avatar

讲一个简单的道理,一般从医院里出来,不管是中医院还是综合医院。只要大包小包一堆药的,八成是莆田系的医院。

正规医院就很少这种事儿

知乎上关于莆田系的回答里也有答主说去莆田系吓得半死,后来去正规医院医生都不开药,还是自己说了半天医生没办法才给他开了点药的,医生还说开不开没啥区别····


去年我孩子上火舌头上长了一堆小泡

去医院看,大夫表示没事,这属于你来的再晚点这病就好了的类型,不用管要是疼就含点凉水就行

我也是说还是开点药吧

也是磨了半天才开了十几块钱的药····




说个解放前的事儿

我一个长辈,患病请老中医看,看了两年多,家里地都卖了十几亩了还没看好

后来八路军过来开辟根据地的时候,队伍里的卫生员给他看病

卫生员是小年轻,也是开的中药,几服药下去就好了


你说这智商税是那个老中医呢还是卫生员呢?


只要想赚钱,啥都有智商税。比如几百块的天然维生素C和一块钱一瓶的小白瓶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认为中医药是一种“智商税”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大众对中医药的质疑和负面认知。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详细阐述:1. 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和可重复性: 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诊疗的矛盾: 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著称,强调可量化、可重复、可验证的证据。.............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网络上对中医的看法确实相当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将其视为“迷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科学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问题。说他们都是“实证主义者”可能有点笼统,但他们的观点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为什么一些人认为中医是迷信?1. 缺乏可重复、标准化的科学验证: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
  • 回答
    “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论调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都有它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又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甚至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医是骗人的?1. 科学证据的局限性与方法论差异: .............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也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民族情感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认为”,不如说是一种期望、一种驱动力,甚至在某些群体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心或优越感。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分析: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回响: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深厚.............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是花拳绣腿”的说法,确实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认知,并且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讨论起来也颇有些复杂。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视作品和商业表演。在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武术大师们.............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在中国,律师和记者这两个群体之所以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公知”(公众知识分子),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们在社会认知中的角色、他们所采取的立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评价。要详细讲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公知”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与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公知”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对“奇技淫巧”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这一观念并非简单地否定科技本身,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权力关系与价值观冲突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影响1. "正统"与"末业"的价值分野 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官方意识.............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经常被人们提及的现象:许多最伟大的喜剧演员,在台下却展现出与舞台上判若两人的严肃、内敛甚至忧郁。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反差萌”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喜剧演员的工作本质。他们是在观察、剖析生活,然后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引发他.............
  • 回答
    在印度国内,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印度之所以没有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甚至后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扩大时也没有成为第一批成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尼赫鲁政府在早期将本应属于印度的席位“让”给了中国。这种看法在印度国内讨论国际关系时经常被提及,并且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认为这是尼赫鲁外.............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包括国内外的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门槛极高的工业体系,并且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完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体系的建设都是一个持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很难说完全“竣.............
  • 回答
    探讨“满清非中国”的观点,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它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源于不同视角、不同解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民族认同和国家概念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一、 民族血脉与主体论的视角:这是最直观,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论据。从纯粹的民族血统来看,.............
  • 回答
    江湖上关于杨过真正爱的人究竟是谁的议论,小龙女之外,往往还会牵扯出另外几位女子,而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自然是“神雕侠侣”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女性角色——郭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调呢?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小说细节的解读,以及一些观众将现实情感逻辑投射到角色身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郭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关于身体素质在格斗中作用的误解。你问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脂肪比肌肉重要,这本身就说明这是一种流传比较广的看法,但它真的站得住脚吗?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脂肪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一些“好处”,而这些好处有时候会被过度解读,甚至被神化,从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很多人觉得移民了的华人对中国没啥义务,但中国好像又得对人家负责,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义务”和“责任”这两个词语的指向性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后的华人对中国“没有义务”?这主要是因为“义务”这东西,通常是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