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代社会中有很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

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过程。读者需要自己去组织、联想、推断、批判性地思考。大脑需要调动词汇、语法、逻辑分析能力,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意义,并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或故事情节。这个过程要求集中注意力,需要耐心和毅力,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长久的记忆。
举例: 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你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考其逻辑链条,对比自己的观点,甚至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某个段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锻炼。
视频阅读:被动的、表层的、感官的刺激。 视频阅读则是一种更偏向于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接刺激,将信息以一种预设好的、高度结构化的形式呈现。虽然视频可以生动形象地解释复杂的概念,但往往缺乏让观众主动深入思考的空间。过多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反而难以抓住核心要点。
举例: 观看一个关于物理学的科普视频,视频会展示精美的动画和清晰的讲解,但你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而没有机会暂停、回顾、质疑或尝试自己去推导。

二、 对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侵蚀

简化与碎片化: 视频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生活和有限的注意力,往往会将信息进行高度简化和碎片化处理。复杂的论点可能被压缩成几个关键点,深奥的道理被简化为一句“金句”。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提高了传播效率,但也牺牲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深度。
担忧: 长期习惯于接受被高度过滤和加工的信息,会削弱个体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真伪、进行复杂推理的能力。这就像长期食用加工食品,虽然方便快捷,但营养单一,不利于健康。
情感引导与预设立场: 视频内容常常伴随着背景音乐、配乐、剪辑技巧和演讲者的语气语调,这些元素都在不自觉地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接受方式。视频制作者往往带有明确的立场或想传递特定的情感,观众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或被情绪带动,而缺乏独立判断的机会。
担忧: 批判性思维是在面对不同观点时,经过理性分析和独立判断才能形成的。如果观众习惯于被视频内容预设的情感和逻辑所影响,就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被灌输信息而失去自主性。

三、 对知识获取的浅层化和记忆的衰退

“看完等于学会”的错觉: 许多人观看视频后会产生一种“我懂了”的错觉,但这种理解往往停留在感官层面,而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文字阅读要求主动提取和重构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记忆和理解的巩固。
担忧: 视频的易读性和直观性,可能导致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变得浅尝辄止,难以形成扎实、系统的知识储备。当信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呈现时,大脑的“学习模式”可能就处于一种低功耗状态,记忆的痕迹也可能更浅。
对专注力的损害: 视频的快节奏、视觉冲击和多种感官刺激,容易让人注意力分散。许多视频平台鼓励用户不断切换观看内容,这种行为模式会进一步削弱个体长时间保持专注的能力。
担忧: 如果人们的注意力被不断打断和分散,将难以进行需要长时间深度投入的学习和思考,对学术研究、职业技能提升等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四、 文化传承与语言发展的挑战

文学与思想的传承: 许多经典著作和深刻的思想是通过文字来传承的。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意境和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是视频难以完全还原的。文字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情感的丰富层次。
担忧: 如果文学和思想的传承主要依赖于视频改编,可能会导致对原著精神的误读、简化甚至丢失。经典的语言风格和精妙的表达方式也可能因此被忽视。
语言能力的退化: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文字阅读能够极大地丰富词汇量、提升语法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长期依赖视频可能导致人们的语言能力逐渐退化,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对复杂语言结构的理解能力。
担忧: 语言是文明的基石。如果人们的语言能力受到影响,将直接阻碍沟通、交流和文化的发展。

五、 社交互动与社会连接的改变

线下交流的减少: 过去,人们可能会在阅读某本书后与朋友讨论,分享观点。而现在,很多人可能只是观看一个关于这本书的视频,然后就过去了。这种社交互动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更深层次的、基于共同思考的社会连接减少。
担忧: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兴盛,可能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而减少了主动的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这可能导致社会共识的形成更加困难。

六、 对视觉和听觉媒介的过度依赖与“信息茧房”的风险

感官疲劳: 长时间观看视频,尤其是蓝光屏幕,会对眼睛造成疲劳。而过度依赖视觉和听觉信息,也可能导致我们对其他形式的信息输入(如触觉、嗅觉)变得迟钝。
算法的“信息茧房”: 视频平台的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这会进一步固化用户的观点和偏好,形成“信息茧房”。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中,人们会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不同观点,从而加剧思维的片面化和极端化。
担忧: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算法驱动的视频推荐,可能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思想的隔阂越来越大,难以形成共识和理解。

总结来说, 人们担忧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并非是对视频本身有偏见,而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的对人类深度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扎实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潜在的负面影响。他们担心的是,在追求便捷和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失去那些支撑我们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宝贵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视频阅读就一无是处。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在传播信息、普及知识、激发兴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理想的状态是,文字阅读和视频阅读能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而不是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明智地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保持警惕,并主动去维护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视频阅读有一个天然的bug,那就是信息密度和检索效率都比较低。

通常来说,一个人正常讲话的语速差不多是200~300字/分钟,但普通人经过简单训练后,阅读速度可以比较轻松的达到500~1000字/分钟。一个半个小时长度的视频,根据语速的不同,配的文稿通常在8000~1万字左右。但按照我的阅读速度,只看文字稿的话,最多10分钟就能看完。

另外,《一席》等公众号推送演讲时,通常会在后面配上视频的文稿。一般15分钟的演讲,我大致可以在5分钟内看完文稿,所以后来我也就渐渐的不看他们的演讲视频了。

而且,看文字稿的话,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迅速确定阅读的策略。比如我想要看一篇我自己熟悉的领域的文章,我只需要先大致浏览一下文章的框架和顺序,然后略过那些基础的背景知识,只看中间需要的部分即可。这样,一篇几万字的文章,实际上的阅读时间也不过是十几分钟而已。但如果用视频来做的话,我根本没办法先对一个两三个小时的视频确定框架,然后再去确定哪部分有用、哪部分需要精读。

除此之外,视频“阅读”的另一大问题,就是阅读的顺序是跟着时间走的。如上面所说,在看书的时候,看到我熟悉的部分我可以略过,看到我不熟悉的部分我可以多花点时间反复读几遍,但视频里这一部分过去了,也就直接过去了。当然,如果是非直播的内容,你的确可以向回拉,然后反复观看,可这毕竟没有直接看文字来的方便——何况看文字的时候还可以写写画画标记重点。

当然,这不是说视频没用。比如在看一些军事科普节目的时候,用动画可以很直观的展示某些武器的工作原理,很多非专业的人也能一眼看懂。再比如一些舞蹈动作、武术动作,跟着视频学既不容易出错,而且效率还高。视频里简单几秒就能讲完的,用文字可能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字,就这样最后的描述还不一定准确。我更喜欢的是阅读方式是主体部分用文字,但涉及到一些文字难以解释或者描述的问题时,插入视频或者图片来辅助讲述。

以上所说的还仅仅是信息密度方面的问题。在人类还是以语言作为主要交流途径的背景之下,很多抽象的内容是难以通过具象的画面去表达的,而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学科里,规范化的研究都必然建立在大量的专业学术概念与抽象的研究方法之上的,这也就决定了至少在目前,视频的确还无法表达很多更“高级”的内容。何况,即便视频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去“表达”出这些内容,对于专业的学习者来说,效率也并不高——以每小时不间断朗读2万字计算,一部50万字左右的专著就需要读整整一天,但对于很多专业研究者来说,50万字的专著其实最多半天时间就足够读完了。

如果非要提升视频中的信息密度,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让视频中的每一段画面都承载更多的信息。但如此一来,观众又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去暂停画面,思考之后再去看下一部分。又或者,通过反复观看的方式来理解视频的内容。这样弄下来,观众花的时间已经远远大于文字的阅读。

而目前来说,很多视频节目真正存在的问题是视频中的无效信息太多。这种无效信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许多视频信息与文字内容的关联度本身就比较弱,比如一些讲历史的UP主在讲到战争时,会随便截一些电影、电视剧里的战争场面来充数;第二,是很多人视频内容本身不具备任何信息,但却会对阅读的过程造成强干扰,比如说半佛视频里的一堆动图——这常常会让人觉得“这视频真有意思”,但其实看视频的时候注意力大都被图吸引走了,真正的内容是什么记住的人反而不多。

即便是那些精心制作的节目,里面往往也都填充着很多无效信息。像我们当年上专业课以及在电视台实习的时候,讲到节目拍摄,老师以及那些老摄像们传授最多的一个技巧就是没事的时候多拍拍空镜,剪辑的时候不知道剪什么适当放两个空镜作为过渡。“空镜”其实就是无效信息,但在视频制作中又必不可少,这样一来视频里究竟掺了多少水,也就不难去想象了。


PS:

最后,关于语音与文字的信息密度,我可以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在看这个回答的人中,应该有不少喜欢看网文的吧?

如果正常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50字,那么每小时朗读的字数也就是15000字——而按照目前网文每章3000字左右的长度来计算,15000字也不过是5章而已。那么,在你阅读网文的时候,读5章需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吗?

user avatar

我听课的时候经常感觉无聊,一般课上教授BB俩小时的内容自己看书15分钟就搞明白了。同样我自己写的一些文章,10分钟能速读完,但做成视频配上图和动画再解说可以半小时起步,后者唯一的优势是降低了信息密度并让表达更直观了。


视频是效率很低但对脑子负载要求同样更低的传播模式。


很适合今天的


下 沉 市 场 用 户

user avatar

文字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读,而在于可以迅速给你体系性的思考。

这不是说视频内容是无法带来体系性思考的,而在于——视频内容无论是转化、记录还是联系,都无法在脱离文字载体的情况下,达到迅速的转化。

我举个例子,你看文章的时候,你可以迅速通过一两句话联系、搜索和记录,然后通过相关的记忆或者互联网检索出相关内容,而同时你可以迅速将内容转化进自己的体系内,如果你拥有纸质的材料或者电子屏的话,你还可以迅速记录和反馈,然后你就可以输出了。

即在短时间内做到获取、记录、提炼、思考、反馈、输出的六个阶段,而这是目前仅有文字能做到的一件事情,视频是不可能的,是的,没错,视频同样可以做到以上六点,但视频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你做到这些。

首先在接收端,记录和提炼就有难度,作为一种“二次转化”的载体,视频接受就存在门槛,而且绝大多数人用于“接受”的终端几乎很难做到方便的下载、提取和分析,比如文字我可以截下这一段儿去搜索,视频行吗?用电脑还算可以,手机呢?

其次在输出端,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视频的交流反馈依旧是通过文字来达成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即时利用视频来进行反向输出,无论是设备限制还是能力限制都高的不可思议。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恶性的后果。

擅长文字阅读的人基本上同样擅长文字输出,但视频会让你放弃输出,没有输出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思考,于是视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了一种“强输出性”的产品。

他只要求你“被动接收”的情况下,视频制作者会迅速分化成两个团体,要么是个人风格极度明显且几乎不可模仿学习的创作者,要么是极端没有下限,利用各种噱头来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创作者

文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强输出产物,而是强交流产物,而且至少在中国,视频永远不可能取代文字,因为你不可能找到比图文教学更好的方式——除非脑后插管直接灌输知识。

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比较悲哀的事情就是,一旦在知识体系形成之前,就被动接受了强视频输出低反馈的这种学习/提升模式,那么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异常痛苦,从而难以真正意义上的走向创作的输出道路。

从这一点上来看,图文接受/创作效率几乎决定了知识体系构架、个人创作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被视频取代是不可能也很可怕的事情。

user avatar

因为视频内容几乎不走脑子。


最近两天,我就有种感觉,那就是视频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取代文本阅读成为严肃学习的主要方式。


您就好比说,我之前偶尔会遇到一些制作精良的科普视频内容,信息量很大,逻辑也通顺,看完之后连连叫好,就想推荐给周围人,我说刚看一视频可牛逼了你也看看,对方问怎么牛逼了,我一张嘴,竟然卡在那了,我发现自己竟然难以复述出视频内容,支支吾吾地说出来一些,也是七零八碎前后不搭,我一开始很紧张,心说我一博物馆讲解员连话都说不利索了,是不是脑力退步了,吓得连续几宿睡不着觉,但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果信息是从阅读书籍和论文中得来的,那我就可以轻松复述出80%的关键信息,而且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说明脑力还可以。


察觉这个差别后,我就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他们也和我类似,复述文本内容不难,复述视频内容就磕磕巴巴满头是汗,而且丢失了大量信息。


我就仔细体会这两种复述之间的不同,发现如果我是通过阅读吸收的某些信息,那么当我看到文字这类抽象符号时,脑内会直接调用相应的概念进行运算加工,而如果我是看视频吸收的信息,那么我在复述时,脑内调用的其实是画面,而且,很多视频在制作时,因为找不到恰当的素材,往往都是找个“大概其是那么个意思”的画面凑数,这种误导性的信息充斥在大脑里,想回忆出视频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就更是吃力,有一种用勺子吃汤面的感觉,使不上劲。


视频内容的优势在于直观地指导行为,比如这个PS效果怎么完成,这个舞蹈动作怎么迈步,但要是想通过视频了解抽象概念,如数学、哲学、文史政治等等内容,其实看视频效率不如文本阅读。


大脑似乎就是这样,接受抽象信息的过程如果变的容易,那么将其内化的过程就会变难,如果一段信息连复述都做不到,那就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


也许之后随着技术进步,我们能找到什么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悖论,但至少在当下看来,想靠观看视频来全面替代严肃阅读进行学习,只怕还为时尚早。


“你看看这视频,可牛逼了。”


“怎么牛逼了,你说说。”


“就...就...那什么...反正...就...反正牛逼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