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社会不傻。当下对人才的选拔和评价体系,早已通过长期大量以人为基础数据的试验,并不断修正形成,基本已经上能够对非特殊情况下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等级划分。
如果社会遴选人才的体系持续多年堪忧,在遴选人才的体系中耗费过多的资源和精力,社会早已走向崩溃——在运转良好的社会里,人才遴选的体制必须要是简单而精确的。
所以我说,社会不傻。
若单从个体来论,对个体而言,三本学校也是有用的。三本也算是本科,不用考虑专升本的问题,如果立志考研,拼搏四年跃入清北这种top2,似乎之前也有成功的例子。所以,光讲故事没意思,全是个例,看一下统计资料:
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而985高校中,本科毕业生18.22万——占总数的2.5%。即使算研究生的14.96万,985的学生也才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4.56%。
事实证明,985高校的学生就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少数派”,而且是“优秀的少数派”。
当然也是从数学统计的角度,存在概率这种东西,所以我们永远无法保证,985高校的18.22万的本科生+14.96万的研究生,每一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那必然是有概率存在人渣和垃圾的。
但毫无疑问的是,当通过高考独木桥迈入985名校以后,作为少数派的985的群体平均能力,已经完爆掉了三本群体,大致如此:
这张图从各个角度充分说明了:
1,每类学校必定有强的、好的人才,不管是985,还是初中及以下。
2,985的毕业生,当年他通过高考成为最顶尖的那极,那么相同情况下,选择他,选中真实人才的概率更大。
3,从平均水平而言,985>211>一本>二本>三本、专科>三校生>初中及以下是毫无疑问的,很多时候,平均水平正恰当反映了这个整体的水平,个人的出彩很难弥补得了群体的落后的事实。
以上三条结论,看不懂的人就会觉得我通篇在答非所问。
我不否认选择三本的同学继续努力有出彩的可能,就像买大乐透那么多人,偶尔爆出个亿元大奖一样,它真实存在着。但对普通人来说,没有那么多的试验机会,所以我们才有了数学,有了概率论,期望于通过最科学有效地方式遴选人才。
如果你拥有盖世神功却位于山脚下,你若励志成为天下第一,无疑要比已经在山顶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登山,才有机会在擂台上展示自己,那么这张图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登山打擂争夺天下第一之前,各个学校人才的出发位置。
很多时候不是你没有那个能力,只是你没有机会跨入那个门槛,无法展示自己。你的位置落后了,你在山脚下喊“老子天下第一”,山顶上的人看不见也听不见,什么“雄性壮志”、“我有能力”,门都进不去,谁理你?
回到我前面所说的“社会不傻”。
社会看得到差距,社会还会成几何级数地放大差距。那些客观差距,大到学校的名气、资源、硬件、软件、师资、地理位置、校友人脉,细节到影响你的眼界、心性、脾气,还有很多。 那些差距,不是说你怒吼一声“我要努力四年,考研进北大”,就能弥补的。
而且应该承认,即使是北京的三本和北大,同在一个城市,很多东西四年过后,都是不一样的,现实就是如此真实,你也可以说这是“残酷”。
如果要深刻地体会学历和能力这两方分别给你带来的差距感或优越感,请从中国最顶尖的城市北上广深开始,一路到只知道中国有两所大学“一个清华、一个北大”的8、9、10、11、12线城市看看。
看看我们父辈那代,眼界开化的“唯才是举”到只论“学校和品牌”,你会发现人生中很多选择,完全不可能有机会再来一次。
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转,需要长期、持续、高效地拥有各式人才,现如今,对大多数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来说,基本上处于“神州上下五千年”中最好的时代——它对人才的评价体系是丰富和多元的。
看到这里,你如果以为我写的是鸡汤的话,那你真的白看了。
正因为社会高效而精准,因为985,211,三本,专科等学校的层次差距如此真实地存在着,所以唯有保持不断更新和提高的人,才有可能让自己获得活得相对安全,获得更好的上升渠道,并不存在“我拥有最高学历所以可以一劳永逸坐吃到死”的舒服,“我能力强脑子活所以我不读书也可以一辈子混得好”也不具备普适性,应该有的是危机感。
感谢阅读。
在专科还是三本里面 选好学校好专业的专科 在三本和技校里面 选三本 至少你的同学都比较有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