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手里多少有藏起来的金银,能给后代更多助力,你除了两膀子力气还有啥?
九几年,我父母还在为几十块的学费着急,而没心没肺的我在小伙伴家里捉迷藏、看电视,然后小伙伴趁家人不在的空档带着我们翻家底,在他家阁楼的杂物箱里翻出了一个小木盒,里面有好几个鸡蛋大的小金船(金元宝)、鹅蛋大的小银船、玉手镯、金釵、项链、袁大头。
换到现在你肯定觉得那点玩意还买不来一套房子,高等码农稍微努力一年就可以挣来~
然而你忘记了那是个在南海画圈的年代,那几年烟农因为种植黄烟没有保底价,上吊、服毒、投河的烟农每个村都有,为每斤烟叶多卖几毛钱去走私,经常在寂静的夜晚里被警笛枪声惊醒。
邻居因为超生被整得差点家破人亡,经济困顿到几个孩子读完初中就得出去打工。
他家三个男孩,轻松缴完罚款,别人有个黑白电视都很兴奋,他家直接上彩电,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直接买入重点中学。
别人在家务农一年下来还经常拖欠两个小孩的学费,出去打工挣钱省吃俭用也存不来几个,他家直接买车搞运输。
93年私人名下有两辆大货车是什么概念?
你是中下贫农,祖传的只有负担
人家祖上是地主,祖传的有积蓄也有眼光
还同情当年被抄家批斗的地主,那个阶级被抄家都有藏货供后代东山再起,需要你个中下贫农翻案?
因为后世都没有真正了解那个时代。
官方渠道不会提,舆论场上又过于妖魔化。
就拿X卫兵来说,你要知道这个群体只存在了2-3年,涉及年龄段也就是15-18岁的在校学生,但有千万级的数量。那么,请问你觉得当年那个时代,城镇适龄人口里有几个没参加?
同样。如果真的知识分子都被打倒了。两弹一星,还有一些大工程是怎么来的?
回到这个问题。你以为地主乡绅成份不好的是100%被打倒清算,其实真不是。就算受到冲击,但是这个都是暂时的。
1.基因好
2.家族重视教育
3.后来落实政策返还了不少房产
4.每个阶层的人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每个阶层的核心家族共同存在的~简单讲,人脉。有些信息只在一定层级以上的人群中流动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任何一个大家族兴起的根本原因。没有一个大家族是不重视子孙后代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如果有,那么它就不是成功的大家族,即便这一代人是,下一代也不是。
首先,他们的父辈因为掌握了知识,成了地主(祖辈甚至往上数代)或资本家(往往是父辈),最先从个人劳作中独立出来,开始进行雇佣劳动。
其次,他们自己,掌握了知识,从地主或资本家变成专政对象。
最后,他们的后代,掌握了知识,重新获得较高社会地位。
地主阶级有一项重要的财富没人发现,即使有人发现也没法被人分走,那就是脑袋里的知识。这东西可以让你迅速的从周围的人中脱颖而出,并重新聚集大量的财富。
苏联当年狠不狠?苏联现在在哪呢?
当年深受左的思想影响,一直以为越穷的人家的孩子读书越好。
我们老家就有这样一个善人,老大在本地管家产,当时我们老家半个镇的田地都是他们家的,全镇都给他家种田,老二在国民党部队当军官,他们家说话比镇长都管用,没人敢得罪他们家。
然后解放了,老大误判了形式,没有跟老二去台湾,被分了田地然后枪毙了,不过政府没有赶尽杀绝,他老婆跟儿子活下来了。
他老婆是读过书的,儿子长大后也能写会算,政府还给安排了一个工作。
然后九几年的时候,他二叔以台商的身份回来了,他家出钱,镇上出地,合资开了一个厂,他当了厂长,镇上的人大部分都在那个厂里打工。
然后又出钱给镇上修了一座桥。当时真的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他跟政府领导一起剪了彩,又成了镇上的大善人了,被枪毙的老爹也平了反,照片做成了商标,说是百年企业。
一进厂门,先看到的就是高耸的红旗,然后下面就是被他枪毙老爹的头像,笑容可掬的看着进进出出的工人。
他现在老了,退居二线,他两个儿子,老大继续当厂长,老二光荣参军。
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百年企业,既寿永昌。
上一辈人的见识,学识本就不同地主肯定比佃农智商高。这些人即使财产被剥夺了大脑里的知识还在。这也是二战后德国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同理。记得马未都的妈妈就是盐商的女儿对于瓷器很懂一些他早期的收藏就听从了他妈的提点。我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落配的凤凰不如鸡,有朝一日毛长齐凤还是凤鸡还是鸡。话糙理不糙。
一,遗传基因好,后代智商高。
二,言传身教中传下了社会科学知识和经商技能。
有这两点,软硬件就俱佳了,就算一穷二白,也有白手起家的机会。
智商教育勤奋
你可以看看作家莫言的家族。
莫言的回忆文章很多,说他们家当年如何如何惨。
比如60年代吃不饱饭,比如上不了中学等等,都与他的家庭成分有关。好像是挺惨。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另外一些事。
比如吃不饱饭的时候,他家在城里工作的亲戚会送一些吃的过来。
比如60年代初他大哥考上了华东师大。
比如在WG期间,莫言招工当了工人,当工人的时候又去当兵了,这时候家庭成分咋就没影响了呢?
莫言的文章看看其实挺有意思,没能上学是受家庭牵连,能招工当兵是个人奋斗,,,
但是莫言的文章看全了,题主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当年的地主家族,只要有一定的年头,一般都会有人在外读书。在刚解放的时候哪怕是小学毕业都是属于人才,在各级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等谋得一份工作,你看着是被打倒了,实际上人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哪怕是WG时期,人家莫言先生也有人脉,招工当兵都有关系可走。后来改开了,都“平反”了,那就更不是个事了吧!
想到什么写什么吧
我爷爷家邻家就是一个资本家
那几年这老爷子每天都要被一群red guard拽出去转一圈
不过老爷子倒是挺乐观,每天被拽走的时候都会堆着笑脸说“小将们来了,咱走吧”
但是斗了几年大家兴致就差了
倒也不是别的,老爷子一个月可以领360元分红,我爷爷都感慨那个年代每隔两三天就能闻到隔壁的肉香味,而另一个职业是工人的邻居家里孩子饭后就在床上躺着不动,这样减少身体运动可以扛饿,当时这家孩子的妈一边哭着一边说“我们家孩子有志气”。
到最后,天天拽老爷子出去的群众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天天拽的人没事吃香喝辣的,我们怎么越过越惨呢?
所以,神像崩塌没准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人被蒙蔽了
他们被批斗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精英,精英的孩子,大概率还是精英。他们的父辈有钱,有资源,有智商。那么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又能差到哪去呢?
首先文革是错误的啊 国内经济全面倒退十年
虽然当时我们也在国际上被美苏全面封锁了
但是你要知道文革是错的
教育和传承啊,你们以为的教育是小镇做题家??真正的社会运行规律赚钱的技能除了家里人谁教你?
电影《1942》里,张国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说了一句话:“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真正有用的东西,学校教不了。你老子却可以传授给你。
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开创的杭州钱氏家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不是地主都传不了这么久。但人家在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放到上千年的时间纬度里来看,文革只是一朵小浪花罢了。
认识几个。
A国民党军官后代,文革非常惨,父亲被批斗致死。改开后在香港的父亲的战友火速将他接走。现在家产上亿。
B退出国民党的抗日将领后代,文革父亲被批斗但没死。改开后平反,获得政府补助。现在家产上千万。
C地主兼小学校长后代。建国前父亲就将家产全部拿出来搞小学,建国后父亲当过县长。文革被批斗至死。C现在是普通人。
D爷爷纯地主,文革被批斗没死。改开后位于泰国的二叔火速回家。在二叔的支持下创业现在富甲一方。
E家里建国前开酒厂,建国后公私合营。然而还是被公家吞了。家里最后的黄金在文革时被搜走,父亲自杀,现在普通家庭。
F建国前恶霸家庭,建国后两个伯伯跑出国,父亲劳改多年但没死。改开后两个伯伯荣归故里,现在富甲一方。
还有其他很多。
总结一下,地主、国民党、资本家背景的家庭,无论做没做过坏事,凡是建国时逃离的都不错。凡是建国时被“团结”的都很惨。后来能起来的大多都是靠海外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文革不直接杀人,或者说直接杀人很少。大多数死人都是自杀,一部分是折磨致死。那些真正有罪的因为送劳改,往往过得不错。
死的那些,大多都是以下几种情况:
1,比较有气节,没做过坏事,心里委屈,不堪受辱。自杀。
2,亲朋好友都走了,唯独他拒绝离开,结果被折磨的时候没人搭救。折磨致死。
别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世界应该要有公道。
好人应该受到嘉奖,坏人应该受到惩罚。比坏人还坏的人,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就是公道。
很显然,文革在这个问题上简直是背道而驰。真正做到了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它对人心的摧残,远远超过了它所造成的破坏本身。
听说杨振宁刚刚得了感动中国。
让各位来选,你们会愿意当当初拒绝回国的杨振宁,还是当积极回国的邓嫁先呢?
我相信,这两者都有人选。
但是,如果对面不是邓嫁先,而是文革之中非正常死亡三位数的两院院士呢?
你会怎么选?
当然,我相信还是会有人选择回国,选择留下的。毕竟“他的本意是好的,死了是你运气不好,怪不得别人”。
最重要的是读书熏陶和父母讲述祖辈艰难创业的故事激励
清朝时,八代祖因为吃不上饭,13岁去给商家当伙计学徒,多年艰辛,到当掌柜,再到自立门户。提携家中子侄到省城读书。后代安排子弟一人经商,一人守家种地,一人读书。经商以扩大产业,种地以给家族留有退路,读书以熏陶家风不坠
民国时,已经是五代富商。祖辈大学毕业,直接全班加入国民党,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内战国民党战败以后,家财全部充公,一无所有。回家一边种地,一边当老师。后来动乱来临,不让教书了。长辈工作的开除,读书的赶回家。祖辈曾经被多轮调查,因为释放过被俘的gcd,最后被调查的说是好人,只是不让教书了。但是也经历了被同村和附近村子的各种批斗。当时同村有国民党同样回家种地的被迫自尽。祖辈却在80年左右还领取到不少国家补偿。
在那10年全部不读书的时候,祖辈会偷偷给家中子侄背诵诗词歌赋,论语,中庸。还讲述资治通鉴的故事。
到了我小的时候,虽然在农村,父母会经常讲述祖辈走南闯北,各种做生意的小故事故事。从小,就有自己成就一番大事的愿望。还有就是长辈的自然熏陶,不自觉的对读书的兴趣。
现在大学毕业财务自由以后,全部心思转向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有时候也会感叹,或许是祖辈的经史传承,代际熏陶,让自己锐意学问
看到那个藏金银的,觉得还是进来答一句吧。
和物质财富无关,主要是精神财富,冒成功的在中国普及了贫穷,基本是一贫如洗的那种,想想改开之初副总理带队访美,每个人只有5美元的经费,比美国叫花子挣得都少,就知道当时中国有多穷了。当时的口号是掘地三尺挖金条,加上年轻人被洗脑后的主动交代,能剩下来财富的概率几乎是零。
大户人家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很多不成文的精神财富传承给下一代,比如家风,比如做事规范,比如待人接物,比如婚恋文化,比如饮食习惯,比如娱乐消遣,比如价值观,不能一一尽数。
这些东西很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口口相传,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保护自己的基因后代。比那些看得见的黄金珠宝要有价值的多。
我斗胆猜一下,在乱世那个冲进别人家去挖黄金珠宝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芦瑟。如果是稍微正常点的社会,根据刑法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入户抢劫公私财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教育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我没几年40了,你感受下。
听说我爷爷的爷爷去过韩国。我爷爷的爹,从天津租界认识的日本人那里,进口二手设备河北整个小厂子。不,他们应该响应清政府号召,民间资本积极投身洋务运动。
我爷爷预科之类的算上读过四个大学,没一个毕业的,解放前混过香港和大马。好在最终政府算他人大肄业。我爷爷保定府出生,北京去世。我和我爹祖籍保定,北京出生,身份证都110开头。
我爷爷全家还被轰到江西10年吧。我生时,我爹在大马但也不知道干啥呢。后来说我要不生,就把我妈弄走完毕,我生了还是回来吧。
下面说吴越那个,抱歉,我妈就出身那个姓氏。我外公那代全家四个男丁,就他一个留中国。我外公大学在昆明上的,留中国也是他们商量,万一出去三个全灭,祖宗香火不会断。确实也灭了一个。
我外公的儿子之一也就是我中间那个舅舅,1984年我都没生就圆润跑美帝了。
另外一个,我外公帮亲戚养小舅舅,1989年也圆润跑欧洲了。
就剩下一个男娃,大舅舅后来给外公外婆养老送终。但他女儿女婿至今是随时有能力跑的。儿子不好说。
我外公家,我这代,姨妈的孩子们。我妈姑姑的孙辈们,能跑也跑了,不跑都是没孩子,我这样不婚或者丁克类的。
境内超越父辈太难了。
我妈的姥姥,解放前天天司机送着爬紫金山,带上万大洋的表。毕竟她老公留德留日回来开私人医院。
爹妈那样,我姥姥英德日法口语问题不大。别想了,不是一个老婆,但因为她是原配老大。最后就她一个决定留下尽孝,其他跑德国了。
即便我外公,爹13岁就去世了。因为大学是英语授课为主,70多岁去美国探亲也不要人管。
到我们这代都挺穷的,感觉失业在家躺个4-5年也没啥问题。有人一直躺到现在,毕竟置换个房子,买远点,腾出1000多万理财,够他们在欧洲随便干点啥再养个孩子。孩子还是从小上私立。没注意做点生意不赔,又混出几百万人刀。
大概就是这样,完全比不上祖辈。我认为回归平均值。
原因有二,一主一次
旧社会的地主阶级,虽然是将中华文明拖入地狱的元凶、虽然是死赖着不肯退场的沉渣,但它总归有个好处,就是家学渊源、耕读传家。
春秋战国年间,为了应对礼坏乐崩的社会动荡局面,一堆贵族绞尽脑汁“看病施药”,搞出来诸子百家,这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次思想集中爆发。之后秦灭六国,这帮贵族靠着帮大秦治理地方苟活下来,各自将祖上留下来的百家学说珍藏于室、代代传承——这一方面在客观上承载了文化的绵延,但另一方面却也有敝帚自珍的严重问题。
但有一点,是封建地主与旧时奴隶主完全相同的,就是垄断知识、靠治理地方维持自己的“合理生存权”——从夏商周的贵族、到秦汉隋唐的世家门阀、再到后世的地主阶级,都是如此。这说来也合情合理,毕竟得有足够的知识才能意识到秩序的重要性、才能满足维持秩序的各种基本要求,比起他们来,那帮泥腿子义军只会打家劫舍、扫荡四方,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所以解放前的地主阶级,其实是有两面性的:好的一面可以参照《白鹿原》中的那个朱先生,学究天人头脑清晰、智珠在握淡定从容;然而无论他们学问再多、总归也是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就是他们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屁股,所以压迫起农民来也“理直气壮”……
我们解放后走的那条路线,其实是师从苏联的,其中有大问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无视客观现实的约束、强行推广不具备可行性的理论模式,结果搞出来的计划经济十分原始幼稚、问题频发,在事实上扼杀了生产力的发展潜力。
其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那帮激情澎湃批斗地主的人们,基本都是些苦出身,他们有谁理解这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有谁想过文明如何发展进步?他们根本没那个知识、没那个底蕴,从头到尾只是“盲从”,就这么简单……
然而那些被批斗的地主,却反而是些“明事理”的,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家风帮着他们睁眼看世界、辨方向,那就终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即化龙。相反,在风云突变的时候,那群只知道盲从的却手足无措起来,畏首畏尾之下只敢龟缩在自己习惯的“舒适区”,抗拒改变、抗拒新事物,一正一反差距鲜明,结果自然不问可知。
所以回看当年,说到底不过是一群瞎眼的批斗睁眼的,这本身就说明了事情有多荒诞。
除了以上这条主要因素之外,这帮地主传家千载、总归会藏下些些“硬货”以备不时之需——这些硬货或是珍玩宝物、或是黄金白银,这些在他们的后代看准时机、决意一搏的时候,就成了相当重要的“第一桶金”……
当然,人的因素终究还是主要,哪怕没有这第一桶金,他们起家的速度也只是慢一些而已,不会有质的改变。
另外,八九十年代那会儿社会刚刚转型、很多方面都有明显漏洞,这帮家伙在决意一搏的时候不可能注意不到这些漏洞,十之八九都会“充分利用”,这也给他们的发家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灰色。甚至有一小撮剑走偏锋走火入魔的,已经不能算灰色、而是赤果果的乌黑……但这依旧不是主体部分,更不能取代底蕴和眼界变成主要因素。
但最后话又说回来,他们即便能够借着“率先睁眼”得意一时,又能如何?终究这个时代已经开始迎接黎明,终究未来的主流是“天下为公”——不能或者不肯顺应这个大势的,终究还是一场空。
举个例子,80,90年代下海经商热潮。
现在中国一些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很大一部分都是在90年代完成自己第一笔资产积累。
很多人靠着这笔资产,赶上0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进入了资本家的门槛。
但是,大多数的人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不知道如何进行投资,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增加资产规模,最终变成了地方的暴发户,迷恋在赌博等娱乐活动中。
而大多数地主家族的人,首先他们有人脉关系,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情报。
其次,他们懂得资本的积累方式,知道怎么样才能钱滚钱,如何建立雇佣关系。
最后教育水平,在那个年代,知识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不说别的,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懂门外语,就有可能打开一片国外市场。
我外祖公wg的时候被斗得挺惨,遣返回乡,房产也都没收了。后来运动结束,据说是可以通过组织上要回来,但实际操作很困难,再加上不会走关系,房产就等于彻底没了。
但就蛤蟆大神说的那样,最终能让这些家族重新复苏的原因之一,肯定还是教育。
我外祖公解放前在市政府做秘书工作,虽然不是高官,但在当时他们那个穷乡僻壤的老家也算有头有脸了。他的几个弟兄在乡下也有不少土地,起码够到富农了。闹运动时他被红小将,革委会折腾的不轻,回村后想必也没少受热衷运动的闲汉们骚扰。
但那时候他就曾告诫我父亲:一定要好好读书。别看现在这帮人风光,没用的,不要去学;将来这个世界,一定还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能成大器。
可惜我父亲当时没怎么听这番话。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外祖公的几个孙子,也就是我的表叔都还挺出息,我想这应该与当年外祖公重视教育的理念是有关系的。
在旧社会的农村,赤贫阶层是娶不到老婆的,所谓“穷不过三代”就绝后了。
新的贫困阶层是从地主家分离出去,无法继承主要财产的非嫡长子,所谓“富不过三代”。
地主阶级并非是与贫农们毫无瓜葛的存在,他们通常还是宗族中长辈。贫农和佃农不仅仅是纯粹的被地主以金钱关系支配,同时也是被地主们以封建礼教的方式进行支配。所以毛泽东说要消灭中国的父权。
大家祖上都是地主,毕竟阿Q也是姓赵的,但真要拿祖宗来当炫耀的资本,在新中国只会被人嘲笑屁股上还盖着封建印章。
普通小地主没有统战价值,烂大街了,真正的大地主,大资本家,早就是民族实业家,爱国华侨了。
这就像鲨一个人和鲨一万个人的区别。
就像当初流行的一句话,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fgm。
当然,你不要作死,不要搞出什么对抗倾向,不要昏了头干傻事,那大概率平安喜乐,80年代还有个政协委员当,杂志上再登几则当年的风流轶事。
家里面老人回忆,以前和外国通信叫里通外国。结果七十年代对美国关系缓和了,和外国写信反而暗中鼓励了,邮局睁只眼闭只眼。
下个大胆的推断,常凯申要是被我军俘虏,依然是去功德林的命,而且肯定会保护的。而且八十年代肯定会落实政策。
顺带提一句,委员长的侄子在南京的四层楼大别野刚刚出售,产权自然是这位革委会明星人物的。
为什么有句老话,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为很多人等不到根本大仇得报的这一天,有什么仇也不过和自己生命烟消云散。
沈醉,军统中将,血债累累,十足的fgm,人家活到1996年,连任四界政协委员。
包括后来的运动,往往是自己人下手比较很,这是异端和异教的区别
不过两个原则我是承认的,第一个是拉拢一部分,孤立一部分,打压一部分。第二个是要把自己人搞的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
左派只有坚持这两点,才有可能成功,可惜知乎左派意识不到这两点,扣个帽子就骂你,把中间派推远了。
因为教育……
那些人是扎扎实实的知道,教育永远是起家的资本。
而不幸的是,那个时代以打倒知识分子为荣。
贫下中农家庭认可劳动,不认可读书……
很多人根本不觉得教育有用,让出了赛车道。
早期发家的,祖上多少都有点东西,地主其实反而不多,多的是祖上读书,做官出身的,别管做的是哪朝的官。
最近二十几年,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
虽然现在还有各种傻x言论,实际上大家都接受了读书,必须要读书……
ps: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多……
那些所谓的大家族,几百口几千口,混出头的概率就多。所谓贫下中农家庭,家里十口人就算多了,概率当然低……
古代家族盛行,就是因为,只有家族凑堆,生存和发家的概率才高,单独的家庭,抗不过生活和时代的风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