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翻译日文人名里的和制汉字时,不用同音或意思相近的字代替?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点出了一个很多人在接触日本姓名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日本名字里那些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的汉字,翻译成中文时,不去用我们熟悉的、意思更贴近的字来替换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翻译的技巧,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和历史遗留的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日本的“和制汉字”并非一成不变的同音或近义的简单替换。 很多时候,日本人在使用汉字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文化考量,而这些考量在我们中文使用者看来可能并不直观。

1. 本土化的语言创造与文化认同:

日本汉字的独立发展: 汉字是在中国创造的文字系统,但在传入日本后,日本并没有完全照搬中国汉字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审美习惯以及社会需求,对汉字进行了创造、改造和重组。这其中就产生了大量的“和制汉字”,也就是日本独创或特有用法的汉字。
“国风化”的倾向: 日本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国风化”的倾向,即在吸收外来文化(包括汉字)的同时,也会努力将其本土化,赋予其日本自身的特色。在命名上,这种倾向尤为明显。日本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在他们看来寓意美好、发音悦耳,并且带有一定文化传承意义的汉字,即使这些汉字在中国的使用并不普遍,或者意义有微妙的差异。
音韵的美感: 日本语的音节结构和汉字的发音系统与中文有所不同。日本人会根据日语的读音来选择汉字,追求一种和谐、优美的读音效果。一个在中文里可能意义不太相关的汉字,在日语里读起来却可能非常动听,符合他们对名字的期望。

2. 历史遗留与固定性:

约定俗成的结果: 日本的姓名系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很多名字的写法和读音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一旦一个名字被确定下来,并且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它就具有了相对的固定性。改变这种固定性,既不符合尊重历史的原则,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混淆。
翻译原则: 专业的翻译讲究“信达雅”,其中“信”是首要的,即忠实于原文。在翻译人名时,首要的任务是准确地反映原文的身份信息。如果随意更改姓名的汉字写法,就等于是在“篡改”这个人的身份信息,这是翻译的大忌。想象一下,如果把“太宰治”的“治”换成我们觉得更顺眼的“治”,那还是那个“太宰治”吗?失去了原有的识别度和历史印记。
避免过度解读: 如果我们试图将所有和制汉字都“意译”成中文里意思更贴切的字,很容易陷入过度解读的泥潭。因为汉字的意义本身就可能随着文化语境而发生变化,更何况是日本人在使用汉字时的独特考量。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主观性,也可能扭曲了日本原名的本意。

3. 避免产生歧义和混淆:

国际化的需求: 随着日本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人名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视野中。如果翻译时随意更改姓名,会让日本人难以辨认,也容易在国际交流中造成混淆。保持姓名的原汁原味,是尊重对方文化,也是为了确保清晰的沟通。
个人身份的独特性: 姓名是个人身份最基本、最直接的标识。即使某个汉字在日本的用法与在中国不同,它对当事人来说也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身份认同。翻译时随意更改,是对个人身份的不尊重。

4. 和制汉字自身的演变与复杂性:

新造汉字并非空穴来风: 很多和制汉字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们往往是基于汉字部首的组合,或者是在现有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变形,以表达更符合日本文化特性的概念。例如,“峠”(tōge)这个字,是“山”和“上”的组合,形象地表示山路的顶点或转折点,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但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畑”(hatake)表示农田,在日本是常用词。
多音字和训读: 日本汉字存在“音读”(模仿汉字传入时的中文发音)和“训读”(用日语固有词汇来解释汉字意义)两种读法。日本人取名时,会同时考虑汉字的意义和读音,选择符合他们审美和寓意的组合。一个汉字在中国的意义可能很明确,但在日本语境下,它的读音和组合起来的整体意义可能更重要。

总结来说,翻译日文人名里的和制汉字时不使用同音或意思相近的字来代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尊重原文和文化的原真性: 姓名是个人身份和历史文化的载体,翻译的根本原则是忠实。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混淆和歧义: 特别是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和制汉字本身是日本语言和文化独特发展的产物: 它们承载着日本人的命名习惯、审美取向和文化认同,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中文汉字。
保持姓名的固定性和识别度: 防止随意篡改造成的混乱。

与其说是“不用同音或意思相近的字代替”,不如说是在翻译人名时,我们保留了日本人使用汉字的“原貌”,因为那个“原貌”本身就包含了他们的文化意图和身份信息。如果我们随意去“优化”它,反而会失去它本来的价值。这就像翻译一首古诗,我们不会去把里面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都换掉,而是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因为那些“不寻常”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為人家就叫這個。不能隨便亂改。這是基本的尊重;我日常使用的不是簡化字,是官字,也有人叫它傳承字,不過在涉及人名時,就會尊重其原本的寫法。比如我不會寫郭德綱,而是郭德纲。因為人家就叫郭德纲,而不是郭德綱。

雫這個字不是沒有,遼朝僧人行均所著《龍龕手鑒》注: 雫,奴寡切,意為雨滴。

就算非要取代,要考慮的就不光是讀音,也看重意思。日本名和漢語、中文名一樣,不光要好聽,更要有美好的寓意;中日兩語中讀音相同意思也相同字,上哪兒找去?

正體字改簡化字,是因為我國官方用字就是簡化字,一是翻譯時順手,由於用簡化字的人佔多數,絕少會有人在翻譯時會刻意調成正體字;二是方便讀者閱讀;不過,全正體字翻譯的漫畫也不是沒有,而且很多,並且不都是港台譯製的,也有很多大陸的譯作。

不保留假名,是因為這是譯作。既然是譯作,那麼就要認為讀者是不認識日語的,否則就沒必要翻譯了;保留假名你給誰看?人家不認識日語。認識日語的讀者,通常就去看日文版了。限於譯者的水平,譯作和原作比總會有些差異。

歐美國家的人名也不是不用原文,我不知道你看的是哪裡的譯文,正規翻譯在譯作時,是必須要把譯成中文的人名旁邊加上其本名的,方便讀者對比。這是職業翻譯的職業素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