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ivil engineering 为什么翻译为「土木工程」?

回答
民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之所以被翻译成“土木工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概念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词源、工程的内涵以及历史发展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词源的追溯:“Civil”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审视“Civil Engineering”中的“Civil”一词。这个词的拉丁语词根是“civis”,意为“市民”或“公民”。在古罗马时期,“civilis”指的是与公民生活、国家治理、法律和公共秩序相关的事物,区别于军事(military)或宗教(ecclesiastical)的范畴。因此,“civil”本身就带有一种“属于人民的”、“为公众服务的”、“非军事的”的含义。

当“Civil Engineering”这个术语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被创造出来时,它正是为了区分于当时已经存在的“Military Engineering”(军事工程)。军事工程主要关注的是防御工事、攻城器械、军事运输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工程项目。而“Civil Engineering”则被定义为那些服务于和平时期公民生活、公共福利和经济发展的工程。

所以,从“Civil”的词源角度来看,它就暗示了这类工程的性质——是为“市民”和“公民”服务的,是公共性的、民用的。

二、工程内容的演变与“土木”的契合

接下来,我们看看“Civil Engineering”所涵盖的具体工程内容,以及为什么“土木”这个词如此恰当地捕捉了它的核心。

“Civil Engineering”的早期定义,如苏格兰工程师约翰·麦克阿达姆(John McAdam)在1820年发表的文章中所述,就包括了道路、桥梁、运河、港口、水利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些工程项目,其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土地和自然材料。

道路(Roads): 需要平整土地,铺设碎石、沥青等材料。
桥梁(Bridges): 需要在土地上建造支撑结构,通常使用石材、木材、砖石,后来是钢铁和混凝土。
运河(Canals): 需要挖掘和改造土地,建造水渠和船闸。
港口(Harbors): 需要改造海岸线,修建码头、防波堤等,这些都与土地和水域的交界处打交道。
水利系统(Water Systems): 包括供水、排水、灌溉等,往往涉及到挖沟渠、建水库、铺设管道,这些都离不开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
建筑(Buildings): 早期也属于民用工程的范畴,尤其是公共建筑,其基础和结构都与“土”和“木”(或石)紧密相关。

“土木”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对这些工程内容最精炼的概括。

“土”(Earth, Soil): 指的是大地、土壤、土地,是工程建设最基础的介质和承载体。无论是挖地基、修筑堤坝,还是进行场地平整,都离不开对“土”的处理和利用。
“木”(Wood, Timber): 在早期工程中,木材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用于搭建框架、桥梁、支撑等。虽然现代土木工程更多地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但“木”这个字仍然保留了早期工程材料的特点,也泛指了自然界的可加工材料。更重要的是,“木”在汉语语境中,也常与“结构”、“建筑”联系在一起,比如“木结构”、“木匠”。

所以,“土木工程”准确地抓住了Civil Engineering的核心——利用自然材料(尤其是土和木,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石、砖、水泥、钢铁等)在土地上建造满足公共需求的设施。这些设施直接作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之上,并构成了“民用”基础设施的骨架。

三、历史发展与翻译的形成

“Civil Engineering”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职业,正式被命名是在179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当时约翰·斯米顿(John Smeaton)被认为是第一位“Civil Engineer”。随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这项工程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工程内容也日益丰富。

在将“Civil Engineering”引入中文时,翻译者们也面临着如何准确传达其含义的挑战。当时,中国已经有了一套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词汇。

在古代中国,修建城墙、宫殿、水利、道路等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工程,往往与“土”、“石”、“木”、“砖瓦”等材料打交道。
“土”在中国文化和语言中,本身就带有大地、基础、承载的意味,如“土木之变”、“安土重迁”。
“木”则代表着结构的构建和搭建。

当西方“Civil Engineering”的概念传入中国时,“土木工程”这个词能够非常自然地与中国传统的工程实践和语言习惯相连接。它不仅描述了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土、木等自然材料),也暗示了工程的属性——在土地上建造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工程。

事实上,在很多亚洲国家的语言中,对Civil Engineering的翻译也都包含了类似“土地”、“建筑”或“公共基础设施”的含义。例如:

日文: 土木工学 (Dōboku Kōgaku) 完全相同的概念。
韩文: 토목공학 (Tomok Gonghak) 也是土木工程。

这表明,“土木”是一个跨文化中都能较好地捕捉Civil Engineering精髓的翻译。它不像直译“市民工程”或“民事工程”那样,可能在理解上产生偏差,或是显得不够专业和具体。

总结来说,Civil Engineering之所以翻译为“土木工程”,是因为:

1. 词源上的呼应: “Civil”代表“民用”、“公共的”、“非军事的”,而土木工程所建造的项目正是服务于广大公众的。
2. 内容上的精准概括: 土木工程的核心是利用“土”和“木”(及其衍生材料)等自然材料,在土地上建造基础设施。这两个字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工程的物质基础和建造对象。
3. 历史与文化的契合: “土木”一词与中国古代工程实践和语言习惯高度契合,使得这一翻译既专业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4. 国际翻译的普遍性: 在东亚文化圈内,对Civil Engineering的翻译都倾向于使用“土木”这个概念,说明了其翻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因此,“土木工程”是对Civil Engineering内涵最贴切、最符合实际的中文翻译,它承载了工程的本质、服务对象和物质基础,是一个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译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ivil engineering”翻译为“土木工程”,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成因。

①“civil engineering”及相关词汇的含义在不断发展变化。

②从西文翻译为东方文字(中文/日文)时的考量与变化。

有答主提到,“civil”在“civil engineering”中,作为与“military”相对立的概念,将含义限定在了“non-military”的范围内,即与市政/民生/民事等相关;而后在不断的发展中,最终变成专指与桥梁/道路/建筑等相关的概念。

实际上,在法国,法文中的“ingénieur”一词的意思最初的确是指“军事工程师”[1],属于军队序列。同样的,在1797年之前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也定义“engineer”为“有才能的军事技术专家。除了运用完美的数学知识制作地图,标记地面上所有要塞的位置以外,他们还专司攻击和防御。”

后来,法国这些军队的工程师开始涉足普通民生的事业,并最终出现了专于民生事业和民事工程的“génie civil”。Erwin Rockwell在其翻译的《A History of Civil Engineering:An outlin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中提到,这种军队里的“génie civil”被视为近代土木工程师的直系鼻祖。

由此,“ingénieur”一词的含义也逐渐扩展。到了18世纪,在D.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ingénieur”一词就分为了三个种类的工程师:军事、海事和民生。

根据武上真理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英文词汇“civil engineer”第一次出现,源于英国人Smeaton在1768年的自称[2]。其后出现的组织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于1828年获得了英国皇室的敕准,加上了“Royal”的头衔,而在敕准书里,对“civil engineering”有这样的定义:

The art of directing the Great Sources of Power in Nature for the use and convenience of man.

很显然,在这里对“civil engineering”的定义,是处在非常宽泛的、目的在于“改变与利用”自然的一种技艺范畴,与现在专指的桥梁道路隧道范畴等等相去甚远。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civil engineering”作为一种“非军事”的概念,已经开始从“engineer”原本所指的“军事”的概念中剥离出来。换句话说,这些词汇的概念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

在1853年至1860年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八版,“engineer”已经被定义为这样一种职业:“从事发明、制作发动机和机械,并使其实用化”。在这一条后面,“military engineer”和“civil engineer”也被分别做了解释。显然,在这里,“engineer”的含义已经扩展到了军事以外的范围。

另外,在第九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除了以往就有的“engineer”,还新增了“engineering”的词条,并分为了“civil”“military”“mining”和“mechanical”四大类。也要指出,这里的“civil”包含了水运/道路/桥梁/铁路/灌溉/电信等领域。

关于“engineering”内涵的变化这一点,武上真理子指出,18世纪初从军务方面独立出来的“civil engineering”,以首先派分出的“mechanical engineering”为标志,逐渐将采矿、造船、化学和电气等领域细分了出去,才形成了如今所说的“土木工程”。可以说,现代工程学的部分专业领域,正是这样派生出来的。

而“civil engineering”被翻译为中文中的“土木工程”和日文中的“土木工学”,也经过了一番考量和变化。

单从“civil engineering”的字面意思来看,不容易联想到“土木”二字。实际上,在同处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也(曾)使用“市民技術”“文化工学”“市民工学”[3]甚至“都市工学”等来翻译。

若把时间回溯到19世纪和20世纪,也可以看到“civil engineer”和“civil engineering”这些语汇被翻译为中文时的情况。

从1866年到1939年,“civil engineer”的中文翻译经历了这么一个变化的过程:“民大计,地官”→“土木工师,土木细作”→“土木工程师/工师”→“土木工程师,土木技师”[4]

而“civil engineering”这一词条的翻译,则在出现于1912年的《英华大辞典》和1939年的《综合英汉大辞典》。在这两本词典中,其被译为“工程、土木工学”。

其中,“土木”二字首先出现在1903年于上海出版的《华英音韵字典集成》。考虑到这个时间节点左右有大量来自欧美日的著作被译介到国内,并且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人物,在介绍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译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量日制汉字词被引入国内,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有必要考察日本的词典中是如何翻译这些词汇的。

典型地,1896年冬,康有为以「東京書籍出版営業者組合員書籍総目録」为底本编纂《日本书目志》时,在“工业门”下就直接采用了日文翻译的“土木”二字,把“土木学”译介到了国内。

藤田龙之指出,“土木”一词,在日文中首次作为与“civil”相关的翻译而出现,应该是在1873年于横滨出版的『附音挿図英和字彙』中[5]。这本词典里,“civil engineer”被看作一个整体,译为「土木方」。追溯这一翻译,著名的《韦氏大词典》与之密不可分。

1868年的《韦氏大词典》在定义“engineering”时,也将其分为了“civil ”和“military”两部分,并说明了前者是与“设计机器和建设道路以及运河等“相关的公共事业,并且指出“特指铁路、运河、自来水、桥梁、灯塔……隧道等“。可以看出,这时“civil engineering”的定义,已经相当接近现在的说法。

考虑到“土木”二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自古以来就使用的词汇,因此按照上述这些西方词典的底本来翻译的日文词典,会采用“土木”二字也就不足为奇。武上真理子认为,明治初期的日本采用“土木”二字来翻译,可能与当时的政府机构设置有关。真田秀吉在其「土木と云う語」一文中梳理了明治时代(1868年)以来,土木二字在日本政府机关中的使用变化:

明治維新匆々には、明治元年十月太政官内に治河使を置き、二年四月八日民部官を置き、其内に土木司を置いた。同七月八日民部省と改名す。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民部省廃せられ、土木司は工部省に移され、八月土木寮と改名された。六年十一月十日内務省設けられ、土木寮は其管内に移った。十年一月各省の寮は局と改めて土木局となった。此名称は六十五年間続いて、昭和十六年九月六日より国土局と改名されたが、僅々七年にて、二十三年一月一日より建設院となり、同時に技師は技官と改名した。七月十一日建設省と改称された。
……
一方民間では土木の名を用ひ、土木請負云々の語もあって、建築工事もやって居る。

借鉴政府设置的机构名称来翻译,当然只是一家之言。

此外,日本的明治初期,也有人将《钱伯斯百科全书》中的“civil engineering”翻译为“土木术”和“土工术”。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甚至有将“civil engineering”定为“建筑学”的情况。这些无不反映了一个事实:彼时的“civil engineering”作为一个甫入东亚世界的名词,其含义摇摆不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在于这个词汇在那时的西方也正处于不断变化的情况之中,第二在于当时没有完全应对的汉字词去翻译。(不得不说如果按现在日本引入外来语的尿性,估计就直接叫 「シヴィル」了)。

下面是1979年左右于日本出版的「土木工事施工例集」的图片。可明显看出这时土木一词涵盖了道路、铁道、桥隧、地铁、河川、防沙、堤坝、下水道、湾岸和机场等等。此时土木二字已完全是如今的含义。


实际上,也有观点认为,“土木”二字的翻译取自中国典籍。例如《淮南子》: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即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即不胜暑热蚊虻。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梁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语时,都曾尝试从古典汉籍中寻找合适的汉字来翻译,而这都源于汉字强大的造词能力。例如中国以“格物致知”为根据,将physics译为“格致学”“格物学”,又如日本翻译revolution时,从“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撷取“革命”二字作为应对。

总之,“civil engineering”本身的含义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民用万工之祖”开始,逐渐将建筑、电气、采矿、机械等领域分化出去,最终形成了如今所指的“土木工程”。而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在接受和学习这一词汇时,也努力地用既有的概念范畴去对应。这其中,不但让人感受到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也令人体验到近代以来,语言文字在东亚国家之间交流的奇妙旅程。这都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特别说明】

本答案主要参考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学者武上真理子的论文「シヴィ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の語と概念の翻訳——「市民の技術」とは何か」,该论文公开于京都大学人文研附属中国研究中心的官网上。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才发现武上老师已于2017年下半年去世。武上老师专门研究与中国相关的课题,尤其是在对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研究上更是成果丰硕。在此对她及所有在中国学的研究上做出贡献的学者致敬!

参考

  1. ^ 根岸美幸「フランス革命初期の土木局と王立工兵団の「統合」問題についての研究」『土木史研究 論文集』Vol. 24
  2. ^ Watson, Garth, The Civils: The Story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London: Thomas Telford,1988)
  3. ^真田秀吉「土木と云う語」『土木学会誌』Vol.44 No.6 http://www.jsce.or.jp/library/open/proc/maglist2/00034/index.html
  4. ^武上真理子「シヴィ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の語と概念の翻訳——「市民の技術」とは何か」(京大人文研附属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公式サイトより) http://www.zinbun.kyoto-u.ac.jp/~rcmcc/h8-takegami.pdf
  5. ^ 藤田龍之「“Civil Engineering”の語義および日本語訳の歴史的経過について」『第8回日本土木史研究発表会論文集』1988.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之所以被翻译成“土木工程”,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概念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词源、工程的内涵以及历史发展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词源的追溯:“Civil”的含义首先,我们来审视“Civil Engineering”中的“Civil”一词。这个词.............
  • 回答
    小米 Civi 系列,这名字一出来,很多人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词儿估计就是“好看”、“轻薄”,当然,还有那个绕不开的标签——“高价低配”。那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是不是“高价低配”?首先,得承认,从纯粹的硬件堆料和价格对比来看,小米 Civi 系列确实不是那种“性价比到极致.............
  • 回答
    小米 Civi 系列,尤其是 2599 元起的价格区间,确实是小米在影像和设计领域的一次重点发力。要评价它是否值得入手,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 Civi 系列从诞生之初就将目标用户锁定在了那些对颜值、自拍以及日常社交分享有着更高要求的年轻消费者。这种定位本身就决定了.............
  • 回答
    小米Civi系列,定位清晰,主打年轻女性用户群体,这部分消费者对手机颜值、拍照效果以及使用体验有着更为细腻和个性化的追求。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细分市场的产品,销量达到多少才算“可以”,能否突破200万台大关,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要理解“可以”这个词的含义。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 回答
    作为一位17款Civic Type R的车主,说实话,大部分时间我开这车都挺开心的,这车就是为驾驶乐趣而生的,开出去回头率也挺高的。但既然是日常驾驶,总会有一些不那么顺心的地方,我尽量详细说说,希望能给大家一个更真实的参考。首先,最明显也最影响日常通勤的就是悬挂。FK8的悬挂,特别是前悬,给我的感觉.............
  • 回答
    杨倩代言小米Civi系列,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且多维度考量的营销合作。要详细地看待这次合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目标消费者与品牌调性的契合度: 小米Civi系列定位: 小米Civi系列自推出以来,一直主打“潮流美学”、“自拍”、“颜值”、“轻薄”等年轻化、女性化的标签。它瞄准的是对.............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分析小米于 9 月 27 日发布的 Civi 手机。由于您没有指明具体是哪一年发布的 Civi 手机,我将以近期(假设为 2023 年)发布的小米 Civi 系列新机为基础,并结合小米 Civi 系列过往的特点,为您详细解读其亮点与不足。小米 Civi 系列定位回顾:首先,理解小米.............
  • 回答
    小米手机新的 Civi 系列命名,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线划分,不如说是一场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精心布局的战略性尝试。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小米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以及其背后深远的品牌战略考量。从“Civi”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Civilization”(文明)、“Civic”.............
  • 回答
    小米 Civi 新系列手机的发布会定档 9 月 27 日,这消息一出,我这心里头就跟猫爪挠似的,特别期待!Civi 系列一直以来都主打颜值和轻薄,这次的新系列,我猜肯定是要把这些优点再往上提一个档次,毕竟小米在 Civi 系列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目标用户也很明确,就是那些追求时尚、爱自拍、注重生活方.............
  • 回答
    给女朋友选手机,这可是个甜蜜又纠结的任务!iPhone 12 二手 vs. 小米 Civi 全新,这俩就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礼物,得好好琢磨琢磨。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更有底。咱们先从 iPhone 12 二手说起。优点: 品牌光环和系统体验: iPhone 的品牌认可度,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