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古城墙为什么没在文革破四旧中被毁?

回答
西安古城墙:历史的幸存者,劫后余生的巍峨

在“文化大革命”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中,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破四旧”的口号响彻云霄,古老的寺庙、牌坊、碑刻,甚至一些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书籍、旧艺术品,都未能幸免。然而,在西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巍峨壮观的古城墙却奇迹般地挺过了这场浩劫,巍然屹立至今。这其中,究竟是何缘由?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要理解西安古城墙为何能在“破四旧”的浪潮中幸存,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这座城墙本身的独特性。

一、 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考量:保护与利用的微妙平衡

“破四旧”运动的核心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在运动初期,确实有部分地方的革命群众在激情之下,对一些被认为是“旧”的符号进行了破坏。然而,西安古城墙的命运,并非简单地由“是否够旧”来决定,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加复杂的现实考量之中。

首先,西安古城墙的“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座“旧”建筑,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西安这座城市古老身份的标志。在那个强调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力量的年代,彻底摧毁这样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从政治宣传和民族情感上来说,都可能适得其反,容易被解读为否定自身历史,这是决策者需要顾忌的。

其次,城墙的现实功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城墙的坚固结构和高大体量,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重要的国防工事。尽管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墙作为一种防御体系的概念,在一些人的认知中依然存在。将它视为“战争遗迹”或“防御工事”,而不是单纯的“封建残余”,也为它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更重要的是,官方的态度和决策层面的干预。虽然“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但其具体执行的力度和侧重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上存在差异。在西安,随着运动的深入,高层领导者和一些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盲目破坏历史文物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他们开始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封建糟粕”,什么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据一些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西安古城墙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陕西省和西安市的一些领导干部,以及文化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央和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强调保护古城墙的重要性。例如,有人可能将城墙的意义解读为“人民战争的堡垒”,或者“抵御外侮的象征”,从而使其在“破四旧”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积极的含义。

二、 城市景观的特殊性:难以轻易抹去的庞然大物

相比于许多容易被拆毁或改建的亭台楼阁,西安古城墙的体量和规模是其得以幸存的另一重要原因。

巨大的工程量和潜在的破坏难度: 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垣。它周长约13.74公里,高12米,顶部宽1214米,底部宽1518米。如此巨大的工程,意味着如果要将其彻底摧毁,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过程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震动,这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劳民伤财”。
城市肌理的组成部分: 城墙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整个城市的格局、交通、生活紧密相连。在“破四旧”的混乱时期,要在一夜之间将如此庞大的建筑彻底移除,而不对城市的正常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是极其困难的。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西安的城市肌理之中。
象征意义的根深蒂固: 历经多个朝代,西安古城墙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标志。在民众心中,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地方的认同感。尽管在政治运动中,个人的情感和历史认同可能被压制,但一座城市的象征,其根基往往比单纯的政治口号更加深厚。

三、 历史的转折与认知的演变:从“旧”到“宝”的转变

“文革”的后期,特别是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结束,中国社会逐渐开始反思“文革”期间的一些做法。历史文物的保护问题,也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 尽管“文革”是历史的特殊时期,但中国政府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曲折中逐渐形成的。当年的决策者,也可能在事后意识到,许多被破坏的文物是民族的瑰宝,是不可复制的。
“革命化”的改造与利用: 即使是在“破四旧”期间,对于一些大型建筑,官方也可能采取“改造”而非“彻底摧毁”的方式,使其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例如,在城墙上种植树木,将其改造为“人民公园”,或者在上面进行一些“革命宣传”活动,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其“封建”属性,使其得以保存。

结语

西安古城墙得以在“文革”的浩劫中幸存,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现实、政治、文化以及众多无名者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是一座城市的脊梁,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尽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也曾面临威胁,但最终,它依靠自身的历史厚重、城市的功能性、以及一些人的智慧与努力,奇迹般地穿越了历史的尘埃,继续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古老的城墙之上,感受着风拂过青砖的古朴气息时,更应铭记那些为保护历史而付出努力的人们,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全国大部分大城市城墙都不是在文革中拆除的

查一下现在我国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城墙拆除时间:

澳门城墙,澳门本没有城墙,1623年葡萄牙当局私自建造城,被兵备道徐如珂拆毁。南明时期葡萄牙当局又逐渐修城,1863年为便于进一步扩大他们在澳门的非法侵占而主动拆除。

天津城墙,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拆除。

台北城墙,1904年日占时期拆平,仅剩城门四座。

上海城墙,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之后决定拆除,1912年实施,同年拆平。

杭州城墙,1912年开始拆除西墙全部及南、北、东部分,1959年拆平剩余城墙。

福州城墙,1915年前后开始陆续拆除,1935年基本拆平。

南宁城墙,1916年开始拆西、北墙,1956年基本拆平。

长沙城墙,1917年开始拆除,1924年基本拆平,2012年又拆除100米。

广州城墙,1918年开始拆除,1923年基本拆平。

呼和浩特城墙,呼和浩特两个城,归化城1922年开始拆除,1925年仅剩北门及部分北城墙,绥远城1951年拆除。

昆明城墙,1922年开始拆除南墙,1930年拆除西墙,1951年开始拆除剩余城墙。

海口城墙,1924年军阀邓本殷拆除海口所城墙,琼州府城墙在1926年开始拆除,1927年基本拆平。

武昌城墙,1927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开始拆除,1929年基本拆平。

南昌城墙,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拆除,1928年基本拆平。

长春城墙,长春城墙非常简陋,且筑造仓促,辛亥后便不再修缮,仅有城门六座。城墙、城门大多拆于日占时期,1952年拆除最后一个城门。

济南城墙,1928年济南惨案时部分损坏开始拆除,1931年开始官方拆除,至1950年基本拆平。

沈阳城墙,1929年拆除大西门及附近段城墙,1941年伪满当局实施“奉天城墙拆除五年计划”,城墙基本拆平,1950年拆除大部分剩余城门。

贵阳城墙,1926年开始拆,1938年拆除东墙,1939年日军轰炸贵阳之后开始大规模拆除,1945年开始全面拆除,1947年基本拆平。

郑州城墙,1928年2月20日开始拆除,2月29日拆平(真速度!)。

重庆城墙,1929年开始拆除,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开始大规模拆除,至抗战胜利时基本拆平。

成都城墙,1938年拆除南城墙,1958年开始全面拆除。

香港城墙,香港没城墙,九龙城寨的城墙在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之后拆除。

太原城墙,1951年拆除。

合肥城墙,1951年开始拆除,1953年基本拆平。

北京城墙,1952年外城城墙拆除,内城拆除过半,1965年开始拆除剩余城墙,1969年基本拆平。

乌鲁木齐(迪化)城墙,1953年开始拆除,50年代末基本拆平。

南京城墙,1954年开始拆除,1958年拆剩十二公里及四座城门。

兰州城墙,1954年开始拆除,60年代基本拆平。

银川城墙,解放前开始拆西墙取土烧砖,1958年开始大规模拆除东、南面城墙,1973年拆除西墙,1985年拆除北墙。

西安城墙,1958年拆除南墙,后终止。

西宁城墙,60年代开始拆除,70年代基本拆平。

哈尔滨、石家庄没城墙不用拆,拉萨我没查到有城墙的资料。

另外,再加上几个旧省会的城墙:

河北旧省会保定城墙,1950年拆除四门瓮城,1952年至1954年陆续拆除东、南、北面城墙,1956年拆除西城城墙,基本拆平。

河南旧省会开封城墙,没拆。

安徽旧省会安庆城墙,50年代拆除。

吉林旧省会吉林城墙,1928年开始拆除,1931年基本拆平,1936年彻底拆平。

黑龙江旧省会齐齐哈尔城墙,日占时期大部拆毁,仅存几座城门1952年拆除。

察哈尔旧省会张家口没城墙,张家口是以长城当城墙(大境门),没拆。

热河旧省会承德没城墙,避暑山庄倒是有,现在还在。

西康旧省会康定城墙,1943年开始拆除,什么时候拆完的不清楚。

广西旧省会桂林城墙,30年代开始拆除,一直持续到建国后的60年代。

台湾旧省会台中城墙,日本占领后在1903年左右全部拆除。

以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省会、首府、直辖市合计有过城墙的41座城市,其中,西方列强拆了俩,日本人拆了7个,民国全部拆除的有12个半,民国开始拆到建国后拆完的有7个半,拆除于建国后的有8个,没拆的有4个。其中,完全是在文革中拆除的,只有西宁城一个。

全国三分之二省会城市的城墙是拆除在建国之前,建国后拆除的也基本上集中于50年代,原因是城市的发展,即便如此也仍有数座城市的城墙原封未动,所以,西安城墙没有拆毁也不是什么特立独行的事情,更不用说什么在文革破四旧中被毁了。一码归一码,拆城墙这锅还轮不着让文革来背。

user avatar

之前的旧答案可以参考:

更具体些的原因

1.城墙短期是徒手拆不掉的,必须使用大型机械,十年特殊时期之初,西安市政部门已经被打倒,没有办法组织大型机械来拆墙。1967年中央发布《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有组织的破坏文物的行为就变少了,再往后就是知青下乡,文物已经不再是斗争焦点。

2.十年特殊时期后段,北京地铁通车,西安市城防工程指挥部打算效仿并提交了申请要拆城墙修2地铁,因为经济困难难以筹措经费,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user avatar

我国反智的基本要素:本朝开朝四处拆迁,民国都留下来的都被拆了。

实际情况是,很多古建在灾害面前抵御能力比较差,建国初期资金又相对缺乏,很多都无法及时修补导致最终的损毁。而城墙上,西安的城墙拆除也仅仅是58年为了城市建设拆掉了南墙,而其他很多地方,民国元年就开始拆了。而从动机上讲,无论是民国还是本朝,几乎都是为城市建设而拆除的。这个锅文革不背。

其实还有一个就是对于满城的处理,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清朝在很多地方单独设有满城,比较著名的就是成都满城也就是今天的宽窄巷。辛亥革命后,各地开始驱逐满族驻军,有的顽固不化后被攻占,所以这部分满城多数被摧毁破坏的比较严重。

国内被破坏的古建,民国时期尤甚。民国时期拆了一堆东西却还能被拿出来吹捧,大概就是民国大师们最欣慰的事儿了吧。说到底,宁就是想历数一下本朝损毁的文物然后颅内高潮一番?

我们数一下:

应县木塔:民国22年(1933年)集资将木塔各层的夹泥墙换成木隔扇导致木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都变小,因此在风荷载和震动荷载等作用下,比以前的变形量增大。从而不可逆性损坏。莫宗江所著的《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所述:“自夹泥墙被拆除改成格扇门以来,仅仅经过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在第二层内的各柱向东北倾斜最甚,上部的重心已经离开了正中,各柱头的榫口大多已经松脱,或已因倾斜扭转而劈裂,如果听任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将更难修理,甚至可能突然坍毁。”

清东陵: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剿匪”为名策划了东陵盗案,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莫高窟:这个就不说了,但是损失最大的时间段恰恰是民国。

user avatar

您好,因为当年没有房地产开发商。

user avatar

习仲勋三保西安古城墙

《转载》西安城墙管委会《城记》编辑部

  西安古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70年)在原隋唐长安城皇城墙的遗存上扩建而成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0年,西安在恢复城市建设时,为了加快工业建设,修理水路,就曾经提出拆除古城墙的计划。当时,由于长期战乱,西安古城墙遭到严重破坏,多处坍塌,城砖被人随意搬走。4月7日,习仲勋主持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三次集体办公会议,把拆除城墙问题列为议题。讨论时,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他认为当时并没有大的工业建设,仅仅为了修理水路,没有必要拆除城墙,强调指出:“一动就会乱。”大家赞同他的意见,最后形成决定,不但不能拆除城墙,而且要予以保护。随之,西北军政委员会以彭德怀、习仲勋、张治中的名义发出了《禁止拆运城墙砖石的通令》。这一决定,使西安古城墙逃过一劫。
  习仲勋到中央工作后,又先后两次指示保护西安古城墙。
  第一次是再次制止了对西安古城墙的拆除。
  1958年,“大跃进”运动席卷中国大地,狂热的“左”倾冒进之风愈演愈烈。北京的明城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拆除的。这股风也刮到西安,不少人向政府建议拆除西安古城墙。6月中旬,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召集由市委文教部、市政协、文史馆、参事室、文化局、公安局、教育局、房地局、历史博物馆、西北工业设计院等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讨论城墙拆除问题。在讨论会上,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拆,一种主张保留。“拆除派”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的城堡,主要起防卫作用,现在进入原子时代,国防价值已经不大,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并且城墙古老,缺乏排水设备,遇雨水冲刷,很多地方容易发生危险,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果要作为古迹长期保存,势必还需要一大笔维修费用。反之,如果将城墙拆除,不但可以节约大量资金,而且拆下的城砖、城土还可以加以利用。此外,城墙拆除后,可以扩大建设用地。也可以清楚城乡界限,便利交通。如果从保存文物古迹着想,只需要把城楼留下来就行了。“保留派”认为西安城墙是闻名的古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央规定有300年历史的古迹都应该保留。西安城墙目前及将来对城市建设并无多大妨碍,保留下来,还可研究和观赏。两派中,拆除的意见占多数。
  1958年9月24日,中共西安市委向中共陕西省委报送了拆除西安城墙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说:“经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党组研究,并经市委常委会议讨论,认为西安城墙可以不予保留,今后总的方向是拆。为了便于人们以后瞻仰,只保存几个城门楼。但目前可将需要拆除的地方和危险的地方先予以拆除,暂不组织大量的人力全面集中搞。今后将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结合义务劳动,逐步予以拆除。”10月25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复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原则同意你会关于拆除西安城墙的意见。拆除工作应该作出计划,逐步进行。目前首先拆除建设发展需要和有倒塌危险的部分。对城门楼阁应严加保护,不予拆除。”12月25日,西安市人委根据西安市建设局拆除城墙的计划意见书,作出了拆除城墙的决定。之后,城墙垛口的砖几乎被拆尽,南城墙西段外包砖全部被拆走。
  拆除西安古城墙,引起了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文物工作者和部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不满。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吴伯纶先生,陕西省文物工作者王翰章、贺梓城、范绍武、王世昌等五人,即向西安市领导反映,要求停止拆除城墙,但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们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直接发电报给国务院反映情况,恳请国务院领导予以干预。
  1959年春夏之交,已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看到来自西安的电报,认为这五位文物工作者的意见是正确的,保留保护西安古城墙意义重大,让办公室致电陕西省和西安市,要求立即停止拆除城墙。此举对保留西安古城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之后,习仲勋又指示文化部研究保护西安古城墙的问题。1959年7月1日,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议保护西安城墙的建议》。建议指出:“据我部了解,在西安城市建设过程中,西安城墙已有部分拆除。西安城墙具有悠久的历史,宋、金、元各代均因隋唐旧城故址筑城,据志书记载:‘隆庆二年巡抚张祉甃以砖’、‘崇祯末巡抚孙传庭筑四郭城’。城墙东西长七里余,南北长五里,周二十五里,高三丈四尺,基厚六丈,顶宽三丈,旧有四门,并保存有城楼、箭楼、角楼等。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而规模较大的一座封建社会城市的城墙,也是研究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军事历史的实物例证和研究古代建筑工程、建筑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据了解,西安城墙在现在都市规划中,可以不妨碍工业建设的发展。因此我部认为应该保存,并加以保护。”
  1959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国务院同意文化部的意见,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办理。”9月2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把国务院的通知转发给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希望根据通知精神研究具体办法,对西安城墙妥为保护。中共西安市委和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经过认真研究,开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西安城墙,并于12月28日发布公告:“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行为。”
  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古城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是进一步保护西安古城墙。
  1981年11月22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二八五二期刊载了新华社记者卜昭文撰写的《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遇到严重破坏》一文,反映西安古城墙遭受破坏的情况。文中在列举了西安古城墙遭破坏的情况后,从两个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没有把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如四个城门的瓮城被机关单位和居民长期占用的事,已经喊了十几年,迟迟得不到解决。解放后,国家曾投资数十万元修缮的南城门,被市人防办占用;现在对外宾开放的西门瓮城被市消防队占用,并在瓮城内盖了一座三层楼房,与古建筑风格极不协调。城门洞成了车库,瓮城内有消防车辆的停车场。这里还修建了各种生活和工作用房,瓮城几乎没有空间,而且卫生情况极糟。更为严重的是,消防队修建了与城墙等高的两处烟囱,彩绘一新的城楼,被黑烟日夜熏蚀,变得非常陈旧。到西城门的国内外游客无不惊讶和叹息。西安市人民政府早就作出了搬迁的决定,但占用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二、与管理城墙有关的单位相互扯皮、制约,各行其是,使保护城墙的工作不能落实。环城公园的建设由市园林局负责;环城路的建设由市政建设局负责;护城河的管理由市环保局负责;城墙内侧的违章建筑由市城建局管理;沿城墙的土地所有权由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登记。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机构,城墙管理所无法管理,上述单位各搞各的,侵占城墙内外的空地。有关部门建议,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应该成为一个协调机构,成为一个有实权的单位。城墙应由文物部门统一管理。
  习仲勋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非常着急,立即让秘书给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打电话,让他们查证。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按照习仲勋的批示,于1981年12月31日形成了《请加强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意见》,致函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三项措施:一是希望按照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精神,责成西安市人民政府切实做好保管工作。要划出必要的保护范围,竖立保护标志与说明,并且建立科学记录档案,设置专门的文物保管机构。二是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方案,制定维修保护办法。所有的占用单位要限期迁出。今后城墙的保护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并将保护维修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三是以政府名义公布保护城墙的命令或条例。自命令公布之日起,严禁乱拆城砖,乱挖墙角的破坏行为。如有故犯者,不论大小机关、公私人等,均应依法惩处,为首者应予严惩。1982年1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请加强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意见》以送阅文件下发。1982年8月2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告》。1983年2月,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成立,西安古城墙的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正轨。
  1983年以后,按照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和历届省市主要领导的要求,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西安古城墙进行大规模修缮,清理了占用瓮城的单位和居民,修复了东门、北门箭楼,补建了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古城墙重放光彩,和护城河、环城公园、环城路四位一体,成为西安一大旅游景观。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的负责人先后两次看望习仲勋,向他汇报西安古城墙的保护和建设情况。当时西安古城墙除了西安火车站广场处没有修补连接外,其余全部整修完毕。习仲勋非常高兴,要看望他的负责人代他向战斗在一线的文物工作者问好,鼓励文物工作者继续做好城墙的保护工作。他说,城市的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空的。中国是文明古国,一定要把老祖先留下的东西保护好,不然人家外国人不相信你是文明古国,因为你没有实物。把这个事情做好了,也可以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给子孙们留下教育的实物。要把剩下的那些豁口都连起来,不连起来就不算完整,连起来才能叫完整的城墙,再过两百年也是文物嘛!
  2004年12月,西安古城墙最后一个豁口即西安火车站广场处通过桥型城墙连接起来,习仲勋的心愿得以实现。

user avatar

很多年轻人搞错了一个概念,文革不是无政府,只是效率和措施有问题,很多事情是有决策后执行的。

城墙跟四旧联系不到一起,四旧主要是思想文化层面的,砖头还谈不上文化。

几乎所有的城墙拆除都是因为城市规划,北京的城墙也不是一次性拆除的,而是随着道路规划陆续拆的,宣武门段的拆除我妈就参与了,当时是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密云水库我妈也参与挖了,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安古城墙:历史的幸存者,劫后余生的巍峨在“文化大革命”那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中,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破四旧”的口号响彻云霄,古老的寺庙、牌坊、碑刻,甚至一些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旧书籍、旧艺术品,都未能幸免。然而,在西安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巍峨壮观的古城墙却奇迹.............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对历史发展产生疑问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无疑是璀璨的文明灯火,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此同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确是相对原始的“蛮荒之地”,与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为什么后来西方文明能够“反超”东方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
  • 回答
    农业革命,这项划时代的人类社会变革,为何最早出现在古代西亚,而非其他可能孕育文明的地区?这个问题,如同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一样,充满了考古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智慧交织。要详尽地解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古代西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以及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农业革命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西医发达”就能简单概括的。非洲人均寿命与我们古代相近,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在非洲大陆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发达国家,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军事技术和实用主义的差异,绝非简单的“剑的用法不同”就能概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剑”这个词,在不同文化里指代的武器形态并不完全一样。 这一点是理解后续差异的关键。西方剑:从砍劈到刺击,实用主义的演变西方古代的剑,尤其是我们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斗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在古代,它并非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衣物,更是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斗篷都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它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成了历史的旧影。古代斗篷的辉煌岁月:为何它如此流行?古代社会的斗篷,其流行绝非偶.............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西方古代没整出咱们这口馒头和油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他们那边的食材、技术、饮食习惯,甚至是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先说馒头吧。馒头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发面蒸的。这“发”字就很有讲究了。咱们老祖宗怎么发现发面的呢?估计是哪个不小心,把面团放那儿一搁,结果发起来了,.............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古代西方没能形成类似儒家思想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土壤、根基,以及与之相对比的西方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儒家思想诞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与社会秩序的迫切需求: 儒家思想,特别是.............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东西方在材料科学和冶金技术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差异。简单来说,古代西方(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发现并利用了锑,而古代中国虽然对金属有着深厚的认识和高超的技艺,但在那个时期却似乎没有独立发现和广泛应用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 锑的发现与西方早期冶.............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在咱们西北一些老一辈人的口里,洗锅水有时候就叫“各水”。这个叫法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想想,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乱叫的。首先,得从“各”这个字说起。在咱们西北的方言里,“各”字有时候不单单是“各自”的意思,它还有“够了”、“足够了”这样的含义。你想啊,洗锅嘛,就是把锅里头剩的菜汤、油渍之类的冲干.............
  • 回答
    古代和西方吃乳猪的历史渊源相当悠久,并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也相当多元化,涵盖了经济、宗教、习俗以及烹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根基1. 古代中国: 早期驯化与重要性: 猪在中国是早期被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乳猪(或称.............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关于“中国古建筑水平远超西方古建筑水平”的说法,确实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而且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民族自豪感或“东方优越论”的滤镜,用更客观、更细致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和西方古建筑各自的成就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明白“水平”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在讨论古建筑时,它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