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而西方很早就有古希腊罗马戏剧了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

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型。

而在西方,确实,古希腊戏剧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辉煌,罗马戏剧随后也蓬勃发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时间差?这背后是两个文明在社会结构、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不同土壤和发展逻辑。

一、 文化土壤与思想根基:

西方:古希腊的精神遗产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高度发达,对人、对社会、对宇宙的探索是核心。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名字,他们探讨的“人”是什么,“善”是什么,“国家”是什么,为戏剧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戏剧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哲学审视。
公民的参与与神话的普适性: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生活是活跃的,戏剧表演往往是城邦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教育和公共讨论的平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关于神与人、命运与自由的冲突,是当时社会普遍接受且充满想象力的素材,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根基。古希腊戏剧的核心主题,例如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安提戈涅中的个人意志与国家法律的冲突,都是触及人性最深层的部分。
宗教与仪式: 虽然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仪式,但它很快就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崇拜,走向了艺术化和世俗化。但这种仪式感作为底层基因,赋予了戏剧一种庄重和宏大的气质。
对“人”的关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明确指出,戏剧是“对于一个行动的模仿”。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是外部事件,更包括人物的内心动机、情感冲突。他提出的“悲剧”概念,强调通过激发怜悯和恐惧来达到“情感的净化”(Catharsis),这是西方戏剧很早就开始追求的心理深度。

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与“文以载道”
儒家思想的“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仁”、“礼”、“乐”。“礼”是社会规范,“乐”是音乐、是和谐,两者结合构成了“礼乐文明”。这种体系更注重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的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以载道”的传统: 中国的文学传统,很长时期内是“文以载道”的,文字和文章的功用更多是承载道义、劝诫世人、阐述道理。诗歌、散文、史书,在社会功能上更偏向于教化和记录。
缺乏成熟的“模仿行动”的艺术形式: 在元代之前,中国的表演艺术形式很多,比如百戏、歌舞、说唱、滑稽戏等等。这些形式虽然有表演、有唱、有念,但很多时候更像是“说唱”与“歌舞”的结合,或者是以“说”为主,“唱”和“做”为辅。它更侧重于叙事、抒情,或者制造滑稽效果,但缺少那种以深入刻画复杂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性深层困境为核心的“模仿行动”的艺术自觉。
“演”与“说”的界限: 很多早期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常常会站在舞台中央,直接向观众介绍剧情、人物,或者发表议论,这和西方戏剧中演员沉浸在角色中、通过对话和行动来推动情节有所不同。

二、 社会结构与政治环境:

西方:城邦政治与民主的孕育
城邦政治的活跃: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民主,但其公民参与的特点,为艺术提供了直接的观众和赞助。戏剧表演常常与政治、宗教活动紧密结合。
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 在某些时期,戏剧作为城邦公共事务的一部分,允许对社会现象、政治人物进行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批评(例如阿里斯托芬的喜剧)。
罗马的传承与发展: 罗马在继承古希腊戏剧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它作为帝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发展出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戏剧形式,如喜剧和悲剧,以及更大型的角斗和竞技表演。

中国:中央集权与文官制度
帝国体系的稳定性: 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帝制社会,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但这也意味着思想和艺术的表达需要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进入仕途。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也服务于这种“入世”的理想,需要遵循一定的文体规范和道德标准。
缺乏独立的表演艺术场地和剧团: 在元代之前,虽然有各种表演形式,但很少有像古希腊那样专门为戏剧演出的剧场,也很少有独立的、专业化的表演团体(剧社)。很多时候,表演是临时性的,与节日庆典、寺庙活动或官府的演出有关。
“戏曲”的孕育: 元代杂剧的成熟,恰恰是中国社会在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兴盛、市民阶层壮大背景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戏曲”的孕育和爆发。它结合了歌曲、说白、表演、舞蹈等多种元素,以一种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方式呈现。

三、 艺术形式的演进:

西方:从对话到剧本
对话与行动: 古希腊戏剧的核心是人物之间的对话(dialogue)和他们所做的行动(action)。这些对话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思想、情感、意图的体现。
剧本的独立性: 随着时间推移,古希腊罗马戏剧形成了独立的“剧本”形式,剧作家通过文字来构建情节、塑造人物、设计台词。这个剧本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可以被阅读、被分析、被演出的蓝图。
“演”的独立: 演员通过扮演角色,用肢体、声音、面部表情来“模仿”角色的生活,这是戏剧“演”的核心。

中国:从“唱”到“戏曲”
“唱”的中心地位: 在元杂剧形成之前,中国很多表演艺术,如唐代的“参军戏”是一种滑稽表演;宋代的“勾栏瓦舍”中的“瓦舍勾栏”非常繁荣,有各种各样的说唱、歌舞、傀儡戏等。其中“说唱”和“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宋代的“词说”、“唱赚”等。
“唱”与“做”的结合: 元杂剧的“杂”就体现在它将当时的多种表演艺术,特别是北方民间的“唱”和“说白”,以及南方的“歌舞”(如“南曲”)融合在一起,并加入了“科”(表演动作)和“净”(脸谱和角色类型)。
“唱”作为载体: 在元杂剧里,“唱”仍然是表达人物情感、推动剧情的重要手段,但它已经与“说白”、“表演”结合得非常紧密,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不像西方戏剧那样高度依赖纯粹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心理,而是通过“唱”来抒发人物的情感,通过“说白”来交代剧情,通过“做”来表现人物的行动。
“唱念做打”的体系: 最终,中国戏曲发展出了“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以及“生、旦、净、丑”等行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

总结来说,为什么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成熟的“元杂剧”,而西方早有古希腊罗马戏剧?

1. 思想根基不同: 西方戏剧从一开始就深受哲学影响,强调对“人”和“行动”的模仿与探讨,追求心理深度和情感净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更侧重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和“文以载道”,对“模仿行动”的艺术自觉觉醒较晚。
2. 社会土壤差异: 西方城邦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和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为戏剧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中央集权和“入世”的文官制度,在很长时期内,文学艺术更倾向于为统治和教化服务。
3. 艺术形式演进路径不同: 西方戏剧从对话和行动出发,形成了独立的剧本和演员表演的模式。中国在元代之前,表演艺术更多是“说唱”和“歌舞”的结合,元杂剧是将这些元素融汇并高度艺术化,特别是“唱”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最终形成了“唱念做打”的中国戏曲体系。

可以说,中国戏剧并没有“晚”,而是在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孕育、融合、成熟,并在元代迸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戏曲艺术。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国戏曲,都是人类文明在艺术领域各自创造出的瑰宝,它们的不同,恰恰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查戏剧的起源,其实无论中外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崇拜,内容多取材自荷马史诗;喜剧起源于萨梯剧,同样是酒神崇拜的组成部分。

古埃及戏剧,如奥西里斯殉难剧,就是奥西里斯神话的重演,宗教色彩浓厚,且整个过程持续数天,比起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更像宗教仪式,如古希腊厄琉息斯启蒙仪式中同样有德墨忒尔和珀耳塞福涅神话的戏剧性重演,包括可以说伊斯兰教的麦加朝觐中也有类似性质的“易卜拉欣之妻哈吉尔为寻水救子而往返奔波”的重演。

我没找到有古巴比伦存在戏剧表演的确凿证据,而波斯戏剧,则起源于原始的“唱咏仪”、“驱魔仪”、“舞仪”等原始的歌舞表演与宗教祭祀活动。后来发展形成的“哭祭”,被视为波斯帝国的早期戏剧形式,后来则受古希腊罗马戏剧的一些影响。

印度戏剧起源众说纷纭,但总不外乎“颂神的歌曲和拟神的行为”或者迎神赛会一类,并且很可能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用余秋雨的话说,戏剧的起源,就是“装神弄鬼”,当然还可以追溯到更古早的和图腾崇拜相关的原始歌舞。但总而言之,戏剧的起源是和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

中国也不例外,我们最熟悉的,大约就是“傩戏”。而中国古代的俳优,一般认为也是源自巫觋,所以其实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巫觋、俳优没能在较早的时期就演化出(严格意义的)戏剧。

有人归结为中国的君主专制和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导致俳优地位低下,阻碍了戏剧的发展。而余秋雨在《中国戏剧史》中则认为,中国的巫术礼仪、祭祀礼仪,演变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戏剧美的因素分散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古代中国人过得是一种“泛戏剧化”的生活,中国传统的繁文缛节,是“舞蹈化的节奏规程,符号化的动作规范”,“这种复杂的礼仪,把戏剧演到了生活中”。另一方面,余秋雨也认为儒家的“温柔敦厚”的精神是一种“非戏剧精神”,戏剧是被中国传统的正统儒家思想所排斥的,“也正为此,中国戏剧集中地成熟于'道统衰微'的元代。”

翻了点书,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强答一拨

看起来似乎跟商业社会的发育有关?

古希腊是商业社会,需要应酬?过剩产品多?城市与市民生活发达?

中国的商业社会在宋代成型了,元没有打破,蒙古人对于商业流通税很痴迷,元与明的商业,特别是国际贸易都很发达,清是大大的倒退。

富裕有文化,悠闲没事干,就会产生戏剧、电影、体育、色情、赌博.....一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交流、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审美演进的核心。中国传统戏曲,像京剧、昆曲、越剧等等,它们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娱乐,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了现代,确实能感受到一股“衰微”的迹象,反观西方的歌剧和音乐剧,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
  • 回答
    《天龙八部》中阿紫的戏份之多,以及她陪伴萧峰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确实是许多读者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阿紫这个角色的设置,以及她在金庸先生宏大叙事中所承载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承认,阿紫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本可能更加聚焦于“家国情仇”或“恩怨纠葛”的武侠套路。她的存在,为萧.............
  • 回答
    中国京剧的盛衰与西方戏剧的活力,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其中牵涉到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以及艺术自身的生命力。京剧的式微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而西方戏剧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其韧性和适应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以期为京剧的复兴提供新的思路。京剧的式微:历史的沉.............
  • 回答
    姜维这位三国后期蜀汉的擎天柱,说他具备传奇戏剧性,一点都不夸张。他不仅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更是以一人之力在蜀汉灭亡之际,以近乎悲壮的姿态抵抗强大的曹魏,为蜀汉的“国祚”延长了许多年。按理说,这样的英雄人物,应当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事实却是,相比于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甚至张合、曹仁这些曹魏.............
  • 回答
    关于@洋葱骑士在@李梦阳转世 的想法中进行评论,并戏称其为“梦仙”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尝试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可能意图和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评论”和“戏称”这两个行为的性质。 评论(针对他人想法): 在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里,用户对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评价、回应、补充或者提出不同观.............
  • 回答
    中国女演员在3050岁这个年龄段“无戏可拍”的现象,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句就能概括的。我理解你想听听为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这么个情况,感觉好像过了30岁,很多女演员的选择就变少了。这背后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市场需求与角色供给的错位: “黄金剩女”.............
  • 回答
    这几年欧美科幻片里,中国元素确实越来越扎眼,而且不是那种简单地把中国地图背景放上去,而是角色的语言、文化、甚至科技发展都开始被描绘得相当具体和重要。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最直接、最实在的:中国市场太香了,而且人家早就盯上了。你想啊,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编剧职业的现实选择、以及网文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特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培养方向:影视剧本创作的专业人才 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影(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院.............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戏曲中许多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将历史上的贤臣塑造成奸臣,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艺术加工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塑造鲜明的善恶对立: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追求的是观赏性和感染力。为了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观众,创作者往往会简化人物性格,将.............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年轻爱豆们在选择高等院校深造时,更倾向于北京电影学院(北电)和中央戏剧学院(中戏),而较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中戏)等音乐类院校,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行业发展、职业路径、个人兴趣以及院校特色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 1. 职业目标与行.............
  • 回答
    在《唐人街探案2》中,安排一个毫无戏份的侏儒穿着阿根廷十号球衣出现,虽然在剧情主线上看似突兀且没有直接作用,但从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导演陈思诚的叙事手法来看,这一细节很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考虑和用意,并非真的“毫无戏份”,而是以一种更隐晦、象征性的方式存在:1. 制造视觉冲击与荒诞感,强化影片的喜剧.............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剧,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留下了些许令人玩味的“留白”。其中,赵立春这个角色,作为前省委书记,虽然在剧中从未真正开口说过一句话,也没有直接的戏份,却如同一个隐藏在权力深处的巨大阴影,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为何赵立春不设置台词和戏份?这背后.............
  • 回答
    关于孙红雷在《一出好戏》中戏份被删减的问题,网上确实流传着不少讨论和猜测。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孙红雷在电影中确实出演了一个角色,名字叫“大B”。他不是完全没拍,而是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戏份非常少,很多观众看完电影都表示没注意到他,或者对他出场的片段印象不深。这种“有.............
  • 回答
    您提到《生活大爆炸》中吃饭的场景,大家似乎只是象征性地搅拌一下,很少真正大口咀嚼吞咽,这确实是很多观众都有的观察。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是电视剧拍摄的普遍规律,不只《生活大爆炸》一家。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 效率和节拍。电视剧拍摄是高度工业化的流程,每一集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时代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禁书”与“戏曲”的界限模糊,以及如何在严格的社会规训下寻找到一丝通俗文化的缝隙。 简单来说,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以情爱为主、甚至包含一些“僭越”规矩的著作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小姐们私下翻阅,但它们所改编的戏曲却能在特定场合被允许演唱,.............
  • 回答
    关于陈好被认证为中央戏剧学院(中戏)正教授一事,以及评定教授的标准,确实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相关情况和普遍的学术评定标准。一、 陈好被认证为中戏正教授的背景及讨论陈好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她曾出演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如《粉红女郎》、《宫锁心玉》、《三国演义》等,.............
  • 回答
    对于一个将编导作为毕生事业,并为之倾注无数心血的考生来说,与那些熠熠生辉的“北电、上戏、中戏”等名校失之交臂,绝非仅仅是“考不上”这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失落,一次对未来道路的重新审视,以及一次不得不与“名校光环”告别的经历。首先,这意味着告别一条被传统认可的“捷径”。在很多人眼中,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