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演个剧就不能好好讲话非要唱出来歌词听的多累啊像中国的戏曲意大利的歌剧难道是因为正常说话太久?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活。它们是更高级、更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就像一幅画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真实场景,但它可以通过色彩、构图来传递情感和意境一样,歌唱和程式化的表演也是为了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性格、思想进行升华和放大,从而触动观众的心灵。
戏曲: 唱腔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喜怒哀乐,通过不同的声腔、节奏、韵律来体现。比如,一段悲伤的唱词,可能通过低沉婉转的旋律、缓慢的节奏来表达,比单纯的语言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悲痛。
歌剧: 歌剧中的咏叹调(Aria)更是如此。它们往往是角色内心独白的高潮,将角色的情感推向极致,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其中。
突破语言的界限: 音乐和旋律是一种超越语言的通用媒介。即使观众听不懂具体歌词的字面意思,也能通过音乐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这在歌剧的跨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
仪式感与神圣感: 在古代,很多艺术形式都带有宗教或祭祀的色彩。歌唱和程式化的表演能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甚至神圣的氛围,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提升艺术的仪式感,让观众更容易进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2. 声音的特殊表现力与技巧的展示

声音的音域与表现力: 人声的音域比正常说话要宽广得多。歌唱能够利用高低起伏的旋律、不同的音色变化来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常的说话语调变化虽然也有,但远不如歌唱那样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戏曲: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四功,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戏曲的唱腔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通过不同的行当(生旦净丑)和唱腔(原板、二六、流水板等)来塑造人物。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这是其角色塑造的重要手段。
歌剧: 歌剧演唱更是对声音技巧的极致追求。花腔女高音的炫技、男高音的嘹亮高音、男中音的浑厚嗓音,这些都能够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声乐技巧是艺术的一部分: 在那个时代,歌唱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和艺术。表演者通过多年的训练,掌握了各种歌唱技巧,这些技巧的展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观众欣赏歌剧或戏曲,一部分也是为了欣赏演唱者高超的技艺。

3. 历史与传承的因素

源于古老的传统: 戏曲和歌剧并非凭空产生。它们往往是从更古老的民间歌谣、说唱、吟诵等形式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形式本身就带有歌唱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歌唱的成分逐渐被加强,并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戏曲和歌剧体系。
中国的戏曲: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歌舞百戏,唐代的歌舞大曲,宋代的诸宫调、杂剧等。这些形式都包含大量的歌唱元素。戏曲的唱腔系统也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意大利的歌剧: 歌剧在16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是为了复兴古希腊戏剧而产生的。当时的复兴运动家们认为古希腊戏剧是以歌唱和诗歌来表演的,因此他们尝试将戏剧与音乐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时代的技术限制: 在古代,并没有现代的扩音设备。歌唱的声音比正常说话更容易传播到剧场的后排观众。而且,在嘈杂的环境中,歌唱的音量和穿透力也比说话更具优势。

4. 观众的审美习惯与期望

欣赏的焦点不同: 古代观众观看戏曲和歌剧,与现代观众的审美体验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体的艺术氛围、人物的情感表达、以及演唱者的技巧。歌唱和程式化的表演正是满足了这些需求。
一种独特的体验: 对于观众来说,听到熟悉的旋律、欣赏着演员精湛的唱功,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这种“听得多累”的感觉,更多的是现代人习惯了快节奏、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后产生的错位感。

总结一下,为什么古代演戏要唱?

艺术表现的需要: 用歌唱来放大、升华情感,使之更具感染力。
声音的优势: 利用更宽广的音域和更强的穿透力来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技艺展示。
历史的传承: 源于古老的歌唱和说唱传统,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观众的审美: 满足了观众对艺术仪式感、情感深度和技艺欣赏的期望。
技术条件的限制: 在古代,歌唱更容易被听到和欣赏。

所以,与其说“正常说话太久”,不如说歌唱和程式化的表演是那个时代艺术家们选择的,能够将戏剧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艺术手段。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代戏剧和音乐剧也更多地融入了日常化的对白和歌曲的结合,以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但戏曲和歌剧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在音乐、表演、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而歌唱正是其核心的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始诗歌(诗经,风),叙事诗歌(诗经雅,颂),歌剧(京剧,黄梅戏等),话剧,电影,电视剧。

按照时间顺序发展路径是这样的。

歌剧最大的好处是,声调比说话要高,初中物理就说了,声调高传得远。所以天生适合在各种集会中演出。

这也是为什么歌剧比话剧出现得更早的原因。

因为话剧的出现,必须要有更加严谨的故事讲述形式,成熟的发声方法,以及专门的演出场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司法运作的核心,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人们的认知和技术局限。要说古代为什么“唯有口供无法作假”,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太严谨,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口供在古代司法的地位如此特殊,以至于即使严刑拷打,也必须由当事人“亲口说出”。一、 时代的局限:技术和证据的薄弱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权力斗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挟持”与“反挟持”。很多时候,皇帝并非真的没有能力杀死权臣,而是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风险以及权衡实在是太复杂了,并非简单的“拔剑相向”就能解决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首先,我们得明白,“权臣要挟”这四个.............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为什么古装美男好像越来越少了?颜值不够,也能演古偶剧吗?哎,这个问题,真是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以前看剧,总觉得那些古装扮相的男演员,那叫一个风度翩翩,自带一股子书卷气或者侠气,让人一看就挪不开眼。可现在呢?有时候看着那些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特别是古装造型,好像怎么看都差点意思,甚至让人不禁怀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原因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早期经济活动的萌芽、物品的稀缺性、易于携带和交易的特性,以及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多重作用。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天然的稀缺性与价值的来源: 获取难度: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轻易获得大量、特定种类的贝壳。在某些地区,人们需要跋涉到海边,甚至冒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