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记载往往侧重于他们的才能和结局,而对内在动机的描绘有时会显得模糊或具有引导性。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古代谋士没有野心”这种看似矛盾的认知,以及他们真实的野心是什么:

一、 谋士的野心是什么?并非权力的直接攫取

古代谋士的“野心”与君主或将领的野心有着本质的区别。君主的野心是建立自己的王朝,扩张疆土,千古留名。谋士的野心则更多地体现在:

1. 实现价值,施展抱负的野心: 谋士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智谋和对政治的洞察力。他们渴望将自己的才华付诸实践,通过辅佐明君或有潜力的势力,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的实现,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和“野心”。例如,诸葛亮辅佐刘备,其核心动力是匡扶汉室,实现自己对天下格局的设想,而非想自己坐上皇位。

2. 名垂青史的野心: 谋士深知,自己的命运与所辅佐的君主息息相关。辅佐成功,不仅能获得荣华富贵,更能让自己的名字与那个时代的辉煌紧密相连,被后世传颂。他们希望自己的智谋和贡献被历史铭记,成为“千古名臣”、“智囊圣手”。

3. 影响天下格局的野心: 很多谋士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建议,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策略和布局,直接影响历史的进程。他们希望看到自己所策划的蓝图成为现实,看到自己所信奉的政治理念得以推行。这是一种对权力运作和政治格局的深度参与和塑造的野心。

4. 获得“知己”的野心: 对很多谋士而言,找到一位能够理解并采纳自己高深谋略的君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尊重和赏识,与君主一同成就一番事业,这种“知己之遇”也是他们追求的“野心”之一。

二、 为什么会有“没有野心”的错觉?

之所以产生“古代谋士没有野心”的错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自身的定位与局限:
政治地位的限制: 谋士通常不是统治阶层核心成员,他们是依附于君主或权臣的智囊。直接觊觎皇位或掌握实权,既不符合其身份,也缺乏相应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力量。
个人能力的局限: 谋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谋”,而非“军事才能”或“治国才能”的全面性。即使他们有野心,也需要通过君主来达成。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号令千军、治理万民的直接能力。
社会对谋士的期待: 社会文化对谋士的期待更多是忠诚、智慧、献身。公开宣扬“野心”容易被视为不忠或功利,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和声誉。

2. 隐晦表达的策略:
“韬光养晦”: 很多聪明的谋士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他们会将自己的野心和抱负隐藏起来,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行动来引导君主,间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公开的“野心”往往是愚蠢的。
“君权至上”的时代背景: 在古代集权社会,君主是权力合法性的最高来源。谋士如果表现出对君权的威胁,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他们必须将自己的野心包装在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忠诚之中。

3. 历史记载的视角和选择性:
“忠君”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史官在记载时,往往会强调谋士的忠诚和为君主鞠躬尽瘁的精神,以此作为评价其品德和功绩的重要标准。那些过于张扬野心或因此被猜忌、被杀的谋士,其“野心”反而可能成为史书中的负面案例,而被重点提及。
聚焦于具体谋略: 史书更侧重于记载谋士的计谋、战术和策略,以及这些计谋带来的实际效果。而对他们内心深处的野心,则可能一带而过,甚至是不加描绘。
故事的精彩性: 很多关于谋士的故事,往往通过“低调出山”、“卧薪尝胆”、“辅佐崛起”等情节来塑造其形象,这些故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弱化了其个人野心的色彩。

4. 对权力的理解不同:
间接权力: 谋士追求的更多是“影响力”和“间接权力”。他们通过影响君主的决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比直接掌握权力更具操作性和隐蔽性。
“功成身退”的智慧: 部分谋士在事业成功后,会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这并非没有野心,而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野心”——保持独立人格,避免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享受智慧带来的清净与尊严。他们的“野心”已经实现,并且看透了权力的本质。

三、 例子说明

诸葛亮: 他的野心是“兴复汉室”,这是一种政治理想。他辅佐刘备,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荣耀,更是为了实现自己对天下政治秩序的构想。他的《出师表》字字珠玑,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这都是其宏大野心的体现。
范蠡: “范蠡辞官,泛舟五湖”,这是他智慧的体现。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并没有贪恋权位,而是全身而退,经商致富。这并非没有野心,而是他看到了权力的危险性,并将自己的“野心”转向了经济领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商业巨贾。他的“野心”是追求自由、财富和不受束缚的人生。
张良: 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同样选择“圯上老人”式的隐退。他的野心是推翻秦朝暴政,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在功成名就之后,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清修和精神的解脱,这是他更高层次的追求。

总结

古代谋士并非没有野心,而是他们的野心更加内敛、深邃,并且与他们的身份、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对权力和价值的理解紧密相关。他们的野心主要体现在:实现政治理想、施展个人才华、影响历史进程、名垂青史以及获得知己的赏识。

之所以会产生“没有野心”的错觉,是因为他们的野心不像君主那样赤裸裸地表现为对最高权力的争夺,而是通过隐晦的策略、对君主的忠诚包装,以及对自身能力的精准判断来达成。历史记载的侧重点和文化价值取向也塑造了我们对谋士的某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理解在于,谋士的野心是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去追求人生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到民国年间,你有两条路去当官。

一条是考上大学,然后毕业进入政府部门,或者直接去某个军阀门下当参谋,然后一级一级往上混。

另一条是直接拉队伍,然后等着诏安,或者直接闹革命。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前者安全系数非常高,但你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对体系或者上级的依附,后者安全系数很低,但这个权力是你自己挣来的,别人除非硬碰硬杀了你,否则这个权力谁也夺不走。

我们拿明朝打个比方。在明朝,即便是你是内阁首辅,惹怒了皇帝,皇帝也有的是办法杀你。就算杀不了你,一直行文下来,你就麻利的回老家去。贵州、云南的土司,按今天的几天来说不过是个县长、市长级别的官员,但他们就算是为非作歹,皇帝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因为土司手下的兵都是自己的,他们的权力并不来自于皇帝。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这些人被称为“土皇帝”的原因。

当然,如果皇帝有实力对付土司,那是另一回事。比如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就是明军跟当地土司杨应龙打的。杨应龙死了之后,播州被分为遵义和平越两部分,正式归明朝地方政府管辖。

理论上说,谋士也可以有野心。但脑子好用点的谋士,都知道夺权这路有多凶险。隋末有所谓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说法,可最后唯一胜出的只有李世民。十八路“反王”,几乎没有一个善终的,但“反王”手下的谋士和大将很多却都成了唐朝的开国重臣(比如魏征)和一代名将(比如尉迟恭)。换成是你,你会怎么选?

哦,对了,最后还可以普及一个《刑法》里的常识。《刑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

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中国,如果你有某些想法,即便你是首要分子,最高也就是无期徒刑。赌赢了,你能改朝换代,赌输了也丢不了命。

要不,你试一下?

user avatar

有智慧,没勇气;

野心=智慧x勇气

user avatar

推荐冰临神下小说《谋断九州》

谋士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没有附众的能力。

1、“郭兄此话说得不对,匹夫称帝而坐拥天下,这种事情不是没发生过。”

“有,史书上写着呢。可就怕说高不够高,不能一呼百应,说低不够低,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以础弟出身,能与乱民同饮食、聊家常吗?”

2、“结交附众。天下是死的,天下人是活的,争夺天下就是争夺人心,不管是天生贵胄,还是匹夫豪杰,能夺得帝位者,无一不是任侠之人,平时就有朋友,乱时自然被推举为首。

user avatar

司马懿、王莽表示???

好好,有野心成功了的,算帝王,不算谋士。

桓温表示,唉,我没成功,儿子也不争气。

好好,只要有野心,谋反了的,都算主公。

秦桧、冯道表示,我们算不算有野心?

好么,干坏事或者不忠的也不算谋士。


所以你再想想,是否你印象中,只把没野心的人算成了谋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古代谋士向君主献策时,提出“上、中、下”三策,这并非是谋士们故意刁难君主,也不是君主喜欢“下策”,而是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对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君主和国家的复杂判断。君主之所以可能不选择上策,原因多方面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三策的本质与目标首先,理解“上、中、下”.............
  • 回答
    古代家里藏有盔甲,之所以会被视为有谋反的嫌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管控的体现。这不是一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军事力量的垄断、政权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社会一个最核心的特点:军事力量的绝对垄断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
  • 回答
    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原因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早期经济活动的萌芽、物品的稀缺性、易于携带和交易的特性,以及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多重作用。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天然的稀缺性与价值的来源: 获取难度: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轻易获得大量、特定种类的贝壳。在某些地区,人们需要跋涉到海边,甚至冒着.............
  • 回答
    古代大饥荒之所以能够饿死如此多的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悲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自然条件的严酷,也涵盖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自然因素的极端性与脆弱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强度: 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古代社会的农.............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历史问题,涉及到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结构以及人性的复杂 interplay。简单来说,古代将军拥有兵权后之所以能够造反,是因为 “兵权”的实质往往大于对“天子”的虚位效忠,并且存在多种因素削弱了士兵对天子的直接效忠,转而将忠诚对象转移到将军身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