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抵御攻击,尤其是来自城墙外的攻击。
瓮城(Barbacane): 这是最常见的加强防御手段。在主城门外通常会修建一个独立的、封闭或半封闭的院落,称为瓮城。城门之间通常有闸门(如吊桥、铁链控制的闸板)隔开。攻城者必须先攻破外门,进入瓮城,然后才能面对内门。瓮城本身的设计可以有射击孔、垛口,士兵可以在里面进行防御,让攻城方在狭窄的空间内承受多重火力打击。
吊桥与陷阱: 吊桥平时放下,战时收起,阻挡敌人跨越护城河。吊桥下面可能设有拒马、拒马桩,或者直接是深不见底的护城河。有些吊桥在中央部分可能设计有可以升降的活动桥面,当敌人占领桥面时,可以将桥面升起,将敌人甩入河中。
门楼与箭塔: 城门上方通常建有高大的门楼,门楼两侧往往连接着城墙上的箭塔或角楼。这些高耸的建筑提供了绝佳的射击平台,守军可以从高处向下射击,对准城门前任何集结的敌人。
重型城门: 城门本身通常由厚实的木材制成,并覆盖有大量的铁皮或金属条,以增加强度和防火性能。有些城门还会配备多层木板,中间夹有泥土或碎石,进一步提高抗击打能力。
门栓与绞盘: 城门内部有极其坚固的门栓,由粗壮的木梁或金属杆构成,通过绞盘系统控制升降。即使大炮能击碎门板,也可能无法瞬间破坏这些内部的锁闭结构。

地形优势: 城门通常位于平坦的地面上,没有天然的地形掩护,使得攻城部队在接近时会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而城墙上的其他部位,可能因为地形的起伏、陡峭,或者有外围的防御工事(如斜坡、外墙),使得攻城更困难,但守军的火力优势可能不那么集中在某个点。

二、 大炮本身的局限性与攻城战的实际情况:

射击精度与弹道: 早期的火炮技术远不如现代。
低射程与精度: 大炮的射程有限,且精度不高。将炮弹精确地击中一个相对较小的城门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运气。往往需要多次试射才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和距离。
弹道弧线: 许多早期大炮的弹道是抛物线形的。如果城门有一定高度的门楼或者城墙内有坡度,炮弹可能无法直接击中城门本身,而是落在城墙上方或侧面。
炮弹的限制: 早期炮弹主要是实心铁球。虽然威力巨大,但其穿透性并非能瞬间摧毁坚固的城门。多次命中才能造成破坏,而每一次命中都可能消耗宝贵的炮弹和时间,并让攻城部队暴露在守军的反击下。

炮兵阵地的暴露: 炮兵需要相对平坦且坚固的地面来架设火炮,并且需要一定区域来储存弹药和进行操作。这些阵地相对固定,容易成为守军火力集中的目标。如果炮兵阵地过于靠近城门,则会受到城门两侧城墙上箭塔和守军的直接火力压制。

攻城战的策略: 攻城并非只有一个目标。
消耗与削弱: 大炮更多的是用来消耗守军的兵力、摧毁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如垛口、箭楼),为步兵的接近创造条件。炮击一段时间后,如果守军火力减弱,或者城墙出现豁口,步兵才会发起冲锋。
制造心理压力: 持续的炮击本身就能对守军造成心理压力,削弱士气。
声东击西: 大炮可能在多个方向进行炮击,吸引守军的注意力,然后主力从薄弱点发起进攻。
破坏城墙: 相对城门而言,一些老旧或防御较弱的城墙段可能更容易被炮火摧毁。一旦城墙出现豁口,攻城部队就可以直接涌入。

炮兵的保护: 炮兵自身非常脆弱,需要步兵的保护。如果炮兵直接冲到城门前开炮,他们将处于最危险的位置,极易被城门和城墙上的守军包围和歼灭。因此,炮兵通常会部署在距离城门有一定射程的地方,由步兵掩护。

三、 历史案例与演变:

早期火炮的局限性: 在火炮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威力远不如后期。当时更注重城墙的厚度和城门的设计。
攻城战术的演变: 随着火炮技术的进步,以及攻城器械(如攻城槌、冲车)的演变,攻城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当火炮发展到足够强大时,直接轰击城门或城墙薄弱点就变得可行。
例如,在17世纪之后,随着重型火炮的普及和战术的成熟,直接炮击城墙,制造大型豁口,然后组织步兵突破,成为一种重要的攻城方式。但即使如此,城门作为传统的防御要地,仍然受到高度重视,通常不会是唯一的突破目标。

总结来说,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主要是因为:

1.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极其坚固,且有瓮城等额外防护措施。
2. 早期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不足以瞬间摧毁坚固的城门。
3. 炮兵阵地的暴露风险很高,需要保护。
4. 攻城战的策略是多方面的,炮击更多是用于削弱、制造豁口或分散守军注意力。
5. 城墙上其他部位可能更容易被炮火摧毁,制造突破口。

攻城方更倾向于通过持续的炮击来削弱整个城防体系,包括城墙、箭塔以及守军的士气和兵力,然后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发动总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有不少人说古代的城防有多么严密,对着城门开炮就是傻,可在历史上用炮攻破城门的例子也不少啊。

比如在抗倭援朝之战中,负责进攻平壤七星门的张世爵就是用大炮轰开了七星门,杀进了平壤城。

当然,张世爵能用炮轰开平壤城七星门也是有前提的。这是平壤七星门的照片:

跟当时的大明比起来,朝鲜的国力基本上算是不值一提,因此平壤虽是朝鲜的都城,但平壤城的城门跟北京城比起来差了不止一点半点,甚至都不如宁远、锦州、大凌河这样的边城有防御力。

所以说,用大炮轰开城门这种操作并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对谁用。对于平壤城乃至于更小的城池来说,大炮轰城的性价比其实还是挺高的。

而对于更坚固的城墙,与其轰击城门,不如直接轰击城墙。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你轰开了城门之后里面还有瓮城,而攻进瓮城的难度是很高的。城墙虽然看起来更坚固,但城墙后面一般却没有什么保护。只要能轰开城墙,士兵一拥而入,这仗也就剩了十之八九。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清末的常州之战。

在当时,清军已经将常州城团团围住,并用大炮轰击常州城。守卫常州城的太平军一开始用棺材和沉船来封堵缺口。后来随着外围阵地逐渐沦陷,清军的轰击越来越猛烈,太平军开始用阵亡士兵的尸体来封堵缺口,但这已经无济于事。最后,常州城被轰开了一条数十丈长的缺口,清军由此攀登而上,夺占了常州城。

这是常州城墙现在的情况,宽度、高度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古代的城池攻防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套路,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将领的技战术差距,都有可能导致双方采取不同的策略。古代直接用大炮轰击城门的例子的确不算多,但翻翻史书也能找出一些记载来。直接断言故人不会用大炮轰城门,也是失之武断了。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提问就是错的,你怎么知道古人没有对城门开炮呢?

实际上,古代攻城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雨露均沾,并不会集中全力进攻城门或者完全忽略城门。

首先说说,攻打城门是合算的买卖吗?

按照题主的设想,城门应该是一段城墙中最薄弱的环节,集中火力轰开城门,大军鱼贯而入,城池就拿下来了,岂不是爽歪歪?

当我们读历史时,请大家时刻记住一点——人类的科技虽然不断地进步,但智力并没有明显的进化。现在操纵电脑的是原始人的大脑,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咱们能想到的,古人也能想到。

与常识相反的是,城门并不是古代城池中最薄弱的环节,而恰恰是古代城池中最坚固的地方!

拍影视剧的时候,总能看见攻城的军队用很多人推着大木柱子撞城门,很快把城门撞开,然后鱼贯而入。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大城(如南京、北京、长安、开封)的攻城战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呢?因为你想象中的城门是这样的——

左右开启的两扇门板。

而实际上大城在战争时期的城门是这样的——

《隋唐演义》中讲的雄阔海怒举千斤闸,就是大城攻防战中的情形。在战争时期,城门并不是左右两扇,而是从上往下落下的一道大闸门,从原理上就是不可能撞开的。

古人在守城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为了防止敌人撞城门,古人特意在城墙上设置了凹槽,放置坚固的闸门,用绞车控制起落。有敌情时,把闸门一放,千军万马也进出不得。像北京正阳门、南京中华门,都有典型的千斤闸结构。

北京正阳门的千斤闸闸板,是用铁皮包裹的实木,高六米,重四千多斤。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想要撞开这种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你撞开了城门,前面等待着你的也绝不是坦途。

因为,当你从外城城门进去以后,面对的会是这样的场景——

瓮城。

为了防止敌人突破城门,古人干脆在城门里又设置了一道城墙。当你打开一扇门后,迎接你的是另一扇门。

而且,瓮城内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极其狭小。而弓箭手早就在四周的城墙上准备就位,面对着前后左右360度无死角的箭雨,只能说祝你好运。

对于没有瓮城的城门来说,想守住也不难。这种城池可能是相对比较小的城市,设施没有那么完善。

如果城门真的被突破了,里面的守军也有一百种方法让你进不来。

比如用这个——塞门刀车。

跟城门差不多大的一个东西,前面全是刀子,想要往城里进,顶着刀子往前上吧。一般来讲,攻城的部队都是人挤人,打开城门以后,第一排的士兵们很容易被后面的人推到刀车上,一不留神就成了肉串。

我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只觉得这是个狠人。

哪怕没有这种设备,在城门里放把火也可以。明朝曹钦之乱的时候守军就曾经准备在紫禁城的门里放火。

所以,从古至今的攻城者很多都不把城门作为攻击重点,而是直接选择拆城墙,轻易不去触那个霉头。


那么,用火炮攻击城门,可行不可行呢?

可行,比如著名的乌尔班巨炮。

君士坦丁堡大战中的乌尔班巨炮,就是奥斯曼苏丹专门用来攻击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的,无论是重量还是威力,这种炮都达到了15世纪的巅峰水平。

乌尔班大炮炮重17吨,炮筒厚达20厘米,口径700毫米,炮长五米,发射的花岗岩炮弹重达1400斤,射程达到惊人的一英里。

奥斯曼苏丹制作了几十门这种巨炮,在距离城墙三百米不到的地步累计发射了五千枚炮弹——才把城墙轰开了几个缺口。真正攻破君士坦丁堡的,还是彻地连天的土耳其步兵。

石头城墙的坚固程度,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

而且,乌尔班大炮有很多问题。由于炮身太重,移动起来极其困难。为了运输一门炮,奥斯曼出动了四百名士兵和六十头牛,工兵在前面平整土地,划出坑道,牛才能勉强拖着大炮前进。想把这种大炮推进到城墙跟前,除非城上的守军是死人。

为什么要拖到城墙前面呢?因为在这个重量下的滑膛炮,准头非常差,只能打一个大概的方向。假如当初的奥斯曼军队真的想用大炮准确轰击城门,恐怕得把大炮再往前前进两百米,那几乎就是脸对脸的轰城门了。

而且,由于膛压已经超过了当时冶金工艺的极限,乌尔班大炮经常炸膛,乌尔班本人就是死于炸膛事故。

虽然乌尔班大炮威力巨大,也的确对君士坦丁堡城墙进行了严重的破坏,但是还是不足以轰塌城墙。人类工事的坚固程度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的。哪怕在20世纪,日军攻打南京时炮击南京城墙也作用有限,而像比利时列日要塞,苏联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种坚固工事,更是逼的德国需要专门为他制造调集巨炮。《孙子兵法》里讲“攻城最下”,是因为攻城这件事真的很难。


我们读历史时,千万不要总觉得“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bug,如果当时的人xxx,不就xxx了吗?”。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古人并不比我们笨,甚至更聪明,我们能想到的,当年的人也一定能想到,没有按照我们的设想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user avatar

这是德胜门,北京现存两座箭楼之一,画面展示的是北侧,也就是对外的一侧,请问城门在哪?


德胜门北京城墙博物馆拍的模型照片,某种程度上比实物更直观。

这就是上图的角度


从城门楼方向看,右侧的门洞是瓮城的门洞,上方的建筑群是城隍庙。


这是一张老照片上色,左侧是箭楼,右侧是城楼,中间城墙包围起来的就是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当然,对于火炮来说无所谓。


但是你打算怎么炮击城门?


有人说因为是都城的原因所以有瓮城,实际上瓮城有很多种,有大有小,但是正常中国的古城墙,多数是有瓮城的。


这是嘉峪关的城门,嘉峪关是双层城墙,3是瓮城,4是瓮城的城门,这个位置也是瓮城城门的常见位置。


苏州城盘门,少见的水陆二合一的城门,可见陆门瓮城城门和门楼门不在一条线上,火炮几乎不可能连续打穿两个门。


顺便说一句,宋代似乎偏爱这种不在一条直线但也没有夹角的翁城城门设计,另外宋代火器不发达,所以相对于完善的瓮城,宋代更喜欢护墙板。


宋代开封城门模型。


再强调一下,不要说大城小镇,只要有可能,都会有瓮城。


这是南方民居的一种,可见也有类似瓮城的设计。


有人提到了西方的棱堡和中式的城墙的关系,区别就在于棱堡是冷兵器基本被淘汰后才完善起来的,而中国目前现存的城墙,基本建于清初之前,对火炮的防御只是一部分要求。


另外棱堡本质上就是要塞,尺度很小,如果中国的城市修建成棱堡同时保持棱堡互相支援的设计,其设计将无比复杂。


亚洲比较有名的棱堡,函馆五棱郭,也就是一个大宅院的面积,这样两个角的距离近,才能互相掩护。离镜头最近的叫三角堡,本质上和瓮城作用很接近,都是保护城门的。


典型的中型棱堡圣彼得堡要塞,说老实话,面积还是不大。


结构非常完美的大型棱堡,老实说,还没故宫大,更别提北京城了,但结构已经非常复杂了。


当然不要小看砖石结构的要塞,别说对前膛了了,对于近代大口径重炮依然有一定价值。


砖石要塞最后的辉煌,布列斯特。


顺便说一句,中国古代守城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一定要有足够反击的机动部队,有这样一支部队在城墙的掩护(隐藏动向)和支援(火力支援)下,无论有没有瓮城,火炮都不可能近距离轰击城墙。相反,如果已经没有反击部队了,那么死守往往会变成守死,这种情况下瓮城或者其它完备的工事只能延缓但不能阻止城池的陷落。

user avatar

列国守城,若可出城依城而战,则站得高的守军火炮加上城下反冲的守军,足以使攻击方无法完成前突火炮阵地的设置。这种情况下,攻击方自然无法有预谋的轰击城门——但也有瞎打乱打打中城门的情况。

若守军不可出城抗战,经常会拿出预备的砖块条石把城门直接堵上。这时候打城墙和打城门,实际上都是打老厚的砖石,攻击方自然也就没必要炫耀瞄准技术打一小块地方,而是快速漫射啦。

而且,如果是赵宋的守将,甚至还会直接往城门的砖石上浇铁水,彻底封死城门……参见王超于澶渊之盟前封闭定州城门的情况。这时候,城门的防御甚至比城墙还坚固,攻击方又何必去打城门炮呢?

【奉狗关门】

user avatar

偶然看见这个问题,随便答几句。

首先,古代人至少没有现在拍电影的那些人那么没脑子。

古代的城门前面,有一个瓮城,瓮城相当于一个小城,套在主城门的外面,起到保护主城门的作用。

主城门开在正面的话,瓮城的城门就开在两侧,正面没有门,没法攻击。

第二,城门前面,还有羊马墙等防御工事,起到遮护的作用。

第三,城门上面和两侧,守方会集中各种武器保护城门,因为城门和城角是最容易被攻击的位置。

第四,古代无论是用火药的大炮,还是发射石弹的配重投石车,都是精度比较低而射速慢,想要直接命中城门较难。

第五,古代城门除了有一道钉有大铜钉的厚木门以外,还有玄门,千斤闸等,即使击碎城门,马上就下玄门,或者落闸。

第六,城门一般不是一道,目前我见过的古代城楼,大部分有前后两道门。

第七,即使城门全部被击碎,甚至城楼被轰塌,城墙被爆破,任然有很多的办法可以驻成临时的防御工事,任然能够起到屏障的作用,用于防守。

举例 ,有一种装备叫——排叉木,就是专门用于防御炮击,作用跟现代的反应装甲类似,木头制造,挡在城墙垛口或者城门前面,攻方放火或者炮击,首先命中排叉木,损坏之后立刻丢弃,马上再换一块,随坏随补,制造很简单,材料随处可得,只要准备充分,可以一直这样更换下去,攻方就一直打不到主目标。

最后,即使城门被攻破,守军可以用刀车或者猛火油车等装备,堵住城门洞,攻方任然无法通过。

电影电视里面表现的,主要是拍摄方便,好看,跟实际上作战差距很大,而且由于道具和经费的限制,对实际情况得还原很少,大家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现代人拍电影没脑子就觉得古代人也傻。

题外话:中国人 的老祖宗建立过地跨两个大洲,两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政权,征服和同化过不知道多少部族,可不是全靠儒家经典,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力量。


多说一句: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且不说中国从来就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即使汉族本身,也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起码炎黄子孙,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不可能是一个部族。

另外,唐朝打下高句丽,唐朝的户数几乎增长了五分之一,或者说,可能有五分之一的唐人,是高句丽人的移民。

中国有俄罗斯族,甚至有意大利的几万人在汉朝移民到新疆,那么他们愿意当中国人,难道不要他们吗?

我们不是为了团结而团结,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是包容的,自信的,吸纳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绝,这绝不是偶然,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断的奋斗,在残酷的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结果。

如果老美愿意加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看也可以接受,我们不怕考验,看是我们同化他们,还是他们同化我们。

对于几百年前,我们土地上存在过的政权,生活过的民族,我们无须狭隘。

越南人说,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越南的,没错啊,可以啊,越南,不就是古代中国的安南府吗,有木棉树的地方是越南的,越南是中国的啊。

韩国人说,东北历史上是高句丽的,甚至山东也是,没错啊,高句丽这个地方,有一千四百年都是属于中国的啊,中国自己的行政区,划给哪个省都行啊啊,恢复菟丝郡也可以啊,我们不在乎接受韩国是中国的一个省,毕竟算多大点事啊是不是。

所以呢,不论汉族还是哪个民族,咱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华民族,无非就是你家住一排一号,我家住三排四号,你喜欢吃辣子,我喜欢喝汤这样的区别而已,其余的都没必要当回事。

user avatar

其实也不是没有这样做过。自火药武器和火炮出现后,唐宋时期的还在用木做梁的城门,在元明逐渐被淘汰,全部以拱券砖石城门取代(南宋已经出现拱券砖石城门,只是未普及)。

上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注意门梁和柱还是木制。木制门结构无法抵御炮弹轰击容易塌陷,或者失火。

而明代城门已经基本都为下面这种样式了。

这就是为了应对火炮这类武器而出现的改进。

至于铁皮包裹的厚重城门,千斤闸之类的设计,我个人推断也是应付火炮才产生的结构。毕竟如果只是对付冲车抛石机,应该不至于选择这类特别复杂沉重的闸门。

user avatar

因为古代火炮攻城需要抵近射击,而城门作为重点设防区域,火炮是很难运抵有完备设防工事的城门附近,进行所谓攻击城门的,能把火炮运至城门射击的时候,护卫城门的城防工事基本丧失作用了,这个时候你射不射击城门已经没啥意义了。

只有设计不完善的城防工事才会被上来被人火炮抵近直射城门,虽然有战例,但是并不算普遍现象,比如泗川之战明军就用火炮击毁了泗川倭城城门,本子不得已用人弹伪装明军士兵,偷袭点燃了明军火药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大饥荒之所以能够饿死如此多的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悲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自然条件的严酷,也涵盖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自然因素的极端性与脆弱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强度: 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古代社会的农.............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历史的敏感点。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太监”这个群体一概而论地贴上“不是好人”的标签,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历史上,当然也有尽忠职守、为国鞠躬尽瘁的太监,也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落得悲惨下场的太监。但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中,以及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太监.............
  • 回答
    关于古代武将画像中肚子普遍偏大,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引出了“挺着将军肚能上战场”的疑问。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古代武将画像肚子普遍偏大?这并非仅仅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1. 身份地位的象征: 富足和优越感: 在古代,战争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想必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反差。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古代和现代,简直像是活在两个世界。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古代十三四岁,那可真是“少年老成”的另一种形态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存逻辑。那是一个 农业文明占主导 的时代,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就是“生产力”。人丁兴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中国古代的颜料,为什么多是“泥巴里刨出来的”,而且不少还有点“毒”,而西方近代以来,怎么就玩起了“化学实验室”里的花样?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材料获取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国古代颜料:就地取材,土法炼钢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中国,没有精密的化学提纯设备.............
  • 回答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物,只不过他们的辉煌,与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伟大君主,在成长的土壤、施展的舞台以及历史的轨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西方和南亚的先驱者们。居鲁士大帝,他崛起于一个小小的安山部落,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将分散的部族整合成一个.............
  • 回答
    中国古代出动几十万大军,而近代满清战争却难以凑齐十万人,这其中的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解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庞大帝国的组织能力、军事制度、经济基础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古代中国为何“动不动”几十万大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古代“几十万大军”的说法,虽然常见于史书,但并非每次战争都.............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提到古代汉服,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那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模样。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礼仪到舒适度,再到哲学思想,都有它的影子。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古人的衣服要这么设计。首先,礼仪的载体,身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服饰,尤其是汉服,是承.............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活捉敌方大将本是一桩大功劳,但为何常常很快就传来处死的命令,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好好关起来,先问问情报,再看看能不能策反,或者留着以后派上大用场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考量,并非一时冲动。首先,“立威”和“震慑”是头等大事。在古代那种君权至上的时代,战争的目的往往不止是打败敌.............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在古代攻城战中,城墙之所以不设计成大于90度的倾斜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凸”或者“内缩”的墙体,比如超过90度的角度更像是一个洞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城墙的设计理念: 1. 支撑结构与材料限制: 重心稳定与自重压力: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攻击,因此需要承受巨.............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的酒器之所以“大”,其实并非所有酒器都如此,而是一些用于盛装、储存、祭祀或大型宴饮的容器,确实比我们现代常见的酒瓶要大得多。 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 1. 容量与实用性:满足需求 大量酿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