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生擒敌方大将后,为什么往往急于处死,不先囚禁慢慢招降或当做日后谈判的筹码?

回答
古代战场上,活捉敌方大将本是一桩大功劳,但为何常常很快就传来处死的命令,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好好关起来,先问问情报,再看看能不能策反,或者留着以后派上大用场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考量,并非一时冲动。

首先,“立威”和“震慑”是头等大事。在古代那种君权至上的时代,战争的目的往往不止是打败敌人,更是要通过这场胜利,向天下宣示自己的强大和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只是把敌方大将像个普通的战俘一样关起来,甚至晾着他,这在许多人看来,反而是示弱或者不够强硬的表现。你想想,一个刚刚被你打败的敌国,他们的士气可能还没完全垮掉,他们的国王或者其他将领还在那里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如果你的胜利不够“痛快”,不够“震慑”,敌人可能就会觉得你不过如此,甚至会觉得你是在留有余地,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

相反,迅速而果断地处死敌方大将,尤其是那些在敌国享有崇高威望的将领,这相当于给敌人来了一记重锤。这种行为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确:我们不留活口,我们就是要彻底打垮你们,你们的领袖已经落败,你们的抵抗毫无意义。这能极大地打击敌方的士气,让他们望而生畏,甚至不战自溃。从这个角度看,处死敌将,是一种高效的心理战术,比慢慢去招降更能迅速稳定战局,巩固胜利果实。

其次,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很大的顾虑。把敌方大将活捉回来,虽然看着是块香饽饽,但实际上也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政治问题。

被救走的风险: 你把他关起来了,谁知道敌方会不会不惜代价来劫狱?一旦敌方大将成功逃脱,那对你来说就是奇耻大辱,而且等于放虎归山,他回去之后可能会重新集结力量,对你发起更猛烈的反击。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与其承担这种巨大的风险,不如一劳永逸。
内部动荡的可能性: 如果敌方大将是个有魅力的领导者,或者他在国内有着广泛的支持者,那么把他活着带回来,可能会在你的内部引发一些不好的联想。例如,你的手下会不会有人因为他而心生异心?会不会有人偷偷和他勾结?尤其是在战乱时期,人心浮动,这种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谈判的尴尬: 就算想把他当作谈判筹码,也并非易事。首先,你得确定对方一定会来赎,或者愿意用你的条件来赎。如果对方根本不在乎这位大将的死活,或者他们已经有了别的策略,那么你手中这个“筹码”就失去了价值,反而成了你的负担。其次,如果谈判破裂,你又不能轻易杀死他,因为还要留着继续谈。这就让你陷入一个被动的局面。

再者,古代的刑罚和“脏活”处理也有其现实考量。

管理成本: 俘虏,尤其是敌方重要人物,管理起来非常耗费人力物力。你需要重兵看守,需要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要时刻提防他逃跑或被救。在那个后勤保障远不如现代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还分散了你原本就紧张的兵力。
“罪证”和“祭品”: 在很多情况下,处死敌将也是一种“罪证”的处理。他们代表着敌方的抵抗,也代表着他们过去犯下的“罪行”。将他们处死,既可以视为对过去战争罪行的“清算”,有时甚至会被赋予某种仪式性的意义,比如祭奠战死的将士,或者作为向天证明胜利的“祭品”。
防止泄密和传播: 尽管我们现在认为审讯能获取情报,但在古代,审讯手段往往比较粗暴,而且俘虏也可能咬死不供,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更重要的是,如果俘虏被长期囚禁,虽然有可能被招降,但也可能在被囚禁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向他的国家传递情报,或者鼓动其他俘虏反抗。长久来看,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隐患比收益更大。

最后,“斩草除根”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在古代,“斩草除根”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实际的战略思想。敌人强大是因为有领袖,有骨干。如果能一次性将这些关键人物清除,那么这个敌对势力就会遭受重创,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抓住敌方大将,就如同抓住了敌人最关键的一环,很多人会选择直接将其剪除,以绝后患。这种思维模式,也促使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速战速决,而非长久经营。

当然,也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立即处死。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一些国力悬殊、或者希望通过谈判建立更稳固和平的统治者,可能会选择将俘虏的大将用于谈判。但总的来说,在古代那种充满不稳定和竞争的环境下,将敌方大将视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并倾向于通过迅速处死来消除这种威胁,是一种更常见也更符合当时社会和政治逻辑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武力,更是为了规避风险,巩固胜利,并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绝对统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大丈夫视死如归,你不要饶舌"——陈玉成
  2. (曾国藩)力主速杀(李秀成),免致疏虞,以贻后患"
  3. 胜宫保奏明活擒英王,上谕沿途妥为照料, 解送京都。行至河南延津县,僧王作主正法,将头级解进京。僧王奏称有[果解到京,必然大伤国体」等语。人服僧王识见之高。
user avatar

他的手下还有多少能跟他一起反的亲兵?

他懂不懂敌军底细?

他在敌人那边眼线如何?

劝的动的会不会再反?劝不动的有没有必要一直劝?

我这边的人有没有覆盖他能力的?

我宰了他有没有什么后果?

。。。

到处没用我留他做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活捉敌方大将本是一桩大功劳,但为何常常很快就传来处死的命令,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好好关起来,先问问情报,再看看能不能策反,或者留着以后派上大用场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深层的考量,并非一时冲动。首先,“立威”和“震慑”是头等大事。在古代那种君权至上的时代,战争的目的往往不止是打败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历史常识的一些惯性认知。我们会觉得古代生活普遍贫困,所以婚礼应该简单朴素,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婚礼的复杂,其实是多重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并非仅仅是因为人们“不差钱”。首先,我们得明白“生活水平低”这个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是不同的。古代的“低”更多体.............
  • 回答
    真实的古代生活,啊,这玩意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咱们抛开那些电视剧里净演的“郎才女貌”、“金榜题名”的光鲜亮丽,也别被那些书里写的“耕读传家”、“诗书礼仪”给绕晕了。真实的日子,那可真是千滋百味,就像你手里捏着一把杂粮,没几个是味道一样的。衣食住行,那都是个“熬”字儿。 穿衣: 你以为人人都有绫罗.............
  • 回答
    《红楼梦》描写古代生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确实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也是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那么,后人是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古代生活,其真实性又有何考证根据?提出这一观点的又都有谁呢?《红楼梦》描写的古代生活之“真”与“幻”首先,我们要理解《红楼梦》的“真实性”并.............
  • 回答
    一提起古代,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民不聊生”、“民为鱼肉”、“水深火热”这样的词语。诚然,对于生活在古代的普通人而言,日子绝非今日的我们所能轻易想象的安逸和舒适。他们的生活,可以说充满了艰辛、不确定,甚至常常是屈辱。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温饱是个大问题。 别看现在超市里琳琅满目.............
  • 回答
    想来,皇宫里的日子,除了那层金光闪闪的外壳,对寻常人而言,早已是极尽奢华,吃穿用度,似乎无一不缺。可即便如此,那些住在深宫的妃嫔们,照样有月例银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费解,但细究起来,却是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甚至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白,皇宫里的“不缺”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这个“不缺”很大程度上是体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发展、技术演进和人类需求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如果古代拥有了类似现代可乐的饮料,酒文化真的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消失吗?我认为,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会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酒文化与“可乐文化”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可乐”在古代.............
  • 回答
    古时候,皇后夜里临盆,是否会立刻通知皇上,这事儿可得看具体情况和当时的气氛了。毕竟,生产本就是件大事,牵扯到皇室血脉的延续,但古代后宫的规矩和人情世故也是复杂得很。首先,要明确一点,皇后生产,尤其是半夜生产,通常是会通知皇上的,但通知的方式和时机可能会有所讲究。为什么会通知? 血脉延续的重大意义.............
  • 回答
    古代西方人是怎么生火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古代西方”这个词涵盖了非常漫长的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一直到中世纪,这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术肯定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都是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你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个经典画面:一个人盘腿而坐,双手飞快地转动一根木棍,在另一块木头.............
  • 回答
    古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用“苦”字来形容,可能还有些轻描淡写。那是一种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艰辛,即便是在相对安定的时期,也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生存的压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1. 看天吃饭的绝望: 古代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而技术手段落后,生产力低下,老百姓的生活几乎完全受制于自.............
  • 回答
    想了解古代贵族的奢侈生活,可不能光看影视剧里那些演戏的花架子。真正的奢华,那可是从吃穿住行到精神享受,无所不包,细致入微,绝不是普通百姓能想象的。吃: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首先,咱们说说吃。古代贵族的餐桌,那可不是普通的大锅饭。 食材的“稀缺性”:他们吃的肉,不是寻常百姓能轻易得到.............
  • 回答
    在古代的封建宗法社会,嫡庶观念森严,这决定了后宫和家族的地位排序。从严格的制度层面来说,生母受封而嫡母不受封的情况,是极少、近乎不可能发生的。但如果我们要探讨“有没有可能”,那就需要跳出制度的僵化理解,从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母”和“嫡母”在古代的含义: 嫡母(正.............
  • 回答
    古代帝王起居注,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就像一张网,把皇帝一天的生活细致地捕捉下来。要说这记录方式,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时时紧跟”或者“事后回忆”,实际上是两者结合,而且背后是一整套非常严密的体制在支撑。首先,最核心的记录者,我们得说说“起居注官”。这个职位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通常都是选拔那些文.............
  • 回答
    中国古代名妓的生活与工作,是一个交织着才情、命运与世俗的复杂画卷。她们并非仅仅是承载着低俗欲望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社交乃至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存在。要描绘她们的生活,需要剥离后人赋予的简单标签,深入那个时代特有的语境。一、 起源与阶层:她们从何而来?古代名妓的出身,绝大多数并非主动选择。许多是.............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奴隶与平民的生活天差地别,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奴隶是物品,而平民是人,虽然平民的生活也可能非常艰辛,但他们至少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尊严,而这些,奴隶几乎完全丧失。我们先来看看奴隶的生活,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奴隶的身份与处境: 非人待遇: 奴隶的地位最.............
  • 回答
    假如让咱们这些现代程序员穿越到古代,估计最头疼的不是没电脑没网络,而是怎么把那些“代码”变成现实,以及怎么让古代人理解咱们那些“超前”的想法。首先得看咱穿越到的是哪个朝代,以及咱自己的“技能点”主要加在哪个方面。如果咱是精通数学和逻辑的“算法工程师”型: 算学先生/官: 这是最自然的转型。古代对.............
  • 回答
    在古代宫廷中,嫔妃们争夺皇子以巩固自身地位和家族荣耀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到处寻找偷情的机会”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宫廷真实情况的一种简化和误读。古代宫廷有着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规矩,嫔妃的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偷情并非易事,更非“到处寻找”那么随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宫廷中嫔妃为生皇子所做.............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