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妃嫔生活在皇宫里衣食供应不缺还要有月例银子?

回答
想来,皇宫里的日子,除了那层金光闪闪的外壳,对寻常人而言,早已是极尽奢华,吃穿用度,似乎无一不缺。可即便如此,那些住在深宫的妃嫔们,照样有月例银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费解,但细究起来,却是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甚至藏着不少门道。

首先得明白,皇宫里的“不缺”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这个“不缺”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内的供给。你想啊,皇帝后宫人多嘴杂,一竿子下去,能有多少个?从皇后到最低级的答应,这中间的等级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就算宫殿里张灯结彩,御膳房一日三顿能端出山珍海味,但这些都是定量的、按规制分配的。

妃嫔们虽然不用为生计发愁,但她们的生活质量、体面与否,很大程度上还是跟自己的位份、皇帝的恩宠挂钩的。月例银子,说白了,就是她们的“个人零花钱”。这笔钱,可不是让你去粮仓里领米,而是用来弥补那些官方供给之外、个人更“讲究”的需求的。

第一,体面和脸面是必需品。

你想想,宫里是个人情世故极其复杂的地方。即便你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穿的是绫罗绸缎,但人前露面,总得讲究个周全。比如:

装点门面: 虽说衣服按规制发,但很多妃嫔追求的不仅仅是“有衣穿”,而是“穿得好”、“穿得新”、“穿得体”。这月例银子,就可以用来添置一些时令的鲜花、珍贵的香料,或是找宫里的绣娘多做几件更精致、更符合自己心意的衣裳首饰。有时候,别人送的礼物不全,或者自己想回礼,也得用银子来置办。
社交往来: 宫里虽说是大家庭,但也是小团体。妃嫔之间,有时候会互相送些小物件,或者在重要的节日请安时,也要有所表示。这些“人情往来”,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有笔私房钱,办事就方便多了,也显得你有“体统”,不像个只会伸手要东西的“旱巴子”。
个人喜好: 有些妃嫔有自己的特殊爱好,比如喜欢收集某种古董,或者对某种乐器情有独钟,再或者喜欢养点稀奇的花草。这些“非必需品”,官方供给肯定不会管。这时候,月例银子就成了她们实现个人兴趣的唯一途径。

第二,权力与恩宠的体现。

月例银子多寡,也是衡量妃嫔位份高低和皇帝恩宠程度的重要指标。

等级划分: 皇帝不可能对每个妃嫔都一视同仁。皇后、贵妃自然比一般的嫔、贵人、常在、答应得到的月例要高得多。这笔钱不仅是她们日常开销的补充,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拥有更高的月例,意味着她们在宫中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消费能力”。
恩宠晴雨表: 有时候,皇帝高兴了,赏赐的月例银子也会增加。这就像是给她们发绩效奖金,代表着皇帝对她们的肯定和宠爱。如果皇帝失宠,别说月例增加,就连原有的数额都可能受到影响。

第三,宫中消费的隐形市场。

宫里看似自给自足,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流通的,而流通的货币就是银子。

宫人差遣: 妃嫔身边总有贴身的宫女、太监伺候。虽然她们的工钱由内务府发,但妃嫔有时也会给得力的下人一些“赏钱”或者“小费”,以示激励或者拉拢关系。这笔钱,自然是从自己的月例里出。
特殊物品采购: 比如,你想吃点菜单上没有的特别口味的点心,或者需要一些特定的药材来调养身体,虽然可以打报告申请,但流程繁琐,而且不一定能获批。这时候,如果能通过一些“门路”,用银子私下打点一下御膳房或者药房的负责人,事情就容易多了。
学习与技能: 有些妃嫔会花钱请教宫里的老太监学习宫廷礼仪,或者请人教她们琴棋书画。这些提升自我的开销,也得靠月例来支撑。

第四,为未来做打算。

虽然身处皇宫,但妃嫔的生活也并非永恒不变。

风险储备: 虽然机会渺茫,但万一发生什么变故,比如皇帝突然去世,她们可能会被送去寺庙庵堂,或者被遣散回家。这时候,积攒一些私房钱,或许能为自己和家人留下一条后路。
人脉投资: 宫里的人脉是很重要的资源。有时候,花点银子去打点一下关键的人物,比如某位掌权的太监或者某个有影响力的妃嫔的亲信,为自己建立一些“人脉网络”,也是一种长远投资。

所以,这月例银子,绝非多此一举的摆设。它承载着妃嫔们在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的宫廷生活中,对体面、尊严、个人喜好、人情往来,乃至一丝丝自我掌控感的追求。它既是地位的象征,也是生活的补充,更是她们在这个特殊环境中,为自己争取一点点“自主权”的经济基础。你想啊,即便住在金屋,能自己支配一些钱财,也总比完全受制于人要强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宫里所谓的吃穿用度不缺

只限于一个人

那个人就是皇帝

就算是太后和皇后

都还有一个比例

所谓例银

就是内务府的后宫的太后皇后妃子的工资

很多人误以为在皇宫里面就是要什么有什么

这个肯定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的贪欲是没有限度

清朝贵族一天的食物配给,大概是这样的

皇太后:猪一口(盘肉、重五十斤,一斤=十六两)、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gě,1斗=10升、一升=10合、一合=10勺)、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一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白蜡七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二十支、红罗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后: 猪肉十六斤(盘肉)、羊肉一盘、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一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白面七斤八两、麦子粉八两、豌豆折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两、蜂蜜四两、核桃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肉九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五钱、清酱一两、醋二两五钱、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白蜡五枝、(内一枝重三两,四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四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箩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贵妃: 猪肉十二斤、羊肉一盘、鸡一只、(或鸭一只。)陈粳米一升五合、白面五斤、白糖五两、核桃仁一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贵妃:猪肉九斤八两、陈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两、白糖三两、核桃仁一两、晒干枣一两六钱、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斤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清酱八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五枝(各重一两五钱。)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鸡鸭共十五只、(每月。)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羊肉十五盘。(每月。)

妃: 猪肉九斤、陈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两、白糖三两、核桃仁一两、晒干枣一两六钱、香油六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鸡鸭共十只、(每月。)羊肉十五盘、(每月。)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嫔: 猪肉六斤八两、陈粳米一升三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五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八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红箩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鸡鸭共十只、(每月。)羊肉十五盘、(每月。)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贵人: 猪肉六斤、陈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六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黄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三枝、(各重一两五钱。)红箩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鸡鸭共八只、(每月。)羊肉十五盘、(每月。)六安茶叶七两、(每月。)天池茶叶四两。(每月。)

常在: 猪肉五斤、陈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六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鸡鸭共五只、(每月。)羊肉十五盘。(每月。)

答应: 猪肉一斤八两、陈粳米九合、随时鲜菜二斤、黄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皇子(公主同): 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三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箩炭、(冬五斤。)黑炭。(夏十五斤,冬二十五斤。)

皇子福晋: 猪肉二十斤、陈粳米一升二合、老米六合、红小豆六合、白面八斤、怀曲一钱五分、菉豆粉二两、芝麻六合、澄沙六合、白糖一斤、香油一斤五两五钱、鸡蛋五个、面筋八两、豆腐一斤、豆腐皮三张、粉锅渣二斤八两、水粉三两、豆瓣四两、菉豆芽四两、麻茹一两、木耳五钱、甜酱一斤、清酱八两、醋四两、白盐四两、酱瓜一片半、酱茄半枚,酱擘蓝半枚、花椒五分、大料五分、姜五钱、鲜菜五斤、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黄蜡六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丙。)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七十斤。)羊肉十五盘。(每月。)

皇子侧室福晋: 猪肉十斤、陈粳米九合、老米一合、白面二斤八两、怀曲五分、菉豆粉一两、芝麻一合、澄沙二合、白糖四两、香油七两、鸡蛋三个、面筋四两、豆腐八两、豆腐皮一张、粉锅渣十三两、水粉一两、豆瓣一两五钱、菉豆芽一两五钱、麻菇八钱、木耳三钱、甜酱五两五钱、清酱二两五钱、醋一两五钱、白盐三钱、酱瓜一片半、花椒二分、大料二分、姜二钱、鲜菜三斤、黄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黑炭、(夏十筋,冬十八筋。)羊肉十五盘。(每月。)

官女子: 猪肉一斤、白老米七合五勺、黑盐三钱、随时鲜菜十二两。家下家女 白老米七合五勺、随时鲜菜十两、黑盐三钱。

乳姆(保姆同): 猪肉一斤、老米七合五勺、随时鲜菜十二两、黑盐三钱。

当然,这个配给不是太后皇后这些一个人吃的

是整个宫殿里面人一起的

顺便说一句

如果太后想要吃些好的

皇帝肯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超出份例,只要不是太过分,都是不管的

如果太多,也就是婉言的说两句

毕竟那是你妈

当然,一般太后都是政治强人

不会超太多的,以免大家脸上不好看

至于皇帝自己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皇后一般都要遵守

当然,如果皇帝很喜欢这个皇后

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没问题

而相比之下

位分越低的,给的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进入皇宫以后还是想办法让自己位份更高的原因。

光是工资待遇,都有差距

另外宫廷当中还会涉及到所谓的贪污腐败。

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后宫的膳食上。

鹿鼎记里面为什么韦小宝的尚膳监是肥差呢?

因为皇帝,妃子吃什么的账单,都是这些人负责的

这里面的油水有多大?

看看这段视频就明白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360186335505063937

之前有人拿金庸小说里面的一些武林高手

和红楼梦里面的比喻

这是很不恰当的

因为两者掌握金钱的方式并不相同

贵族是没有办法自己生活

比如光绪皇帝肯定不会做饭

王熙凤八成也不会自己买菜

甚至他们也不会赚钱

他们的钱都是通过公费支出

王熙凤用公费去放贷

一旦涉及到公费问题,就特别麻烦

金庸武侠的高手,他们并不是公职人员

不存在什么公费问题

尤其是邪派高手

更不存在公费问题

比如萧峰

乔峰其时身在京西路汝州,这日来到梁县,身边银两已尽,当晚潜入县衙,在公库盗了几百两银子。一路上大吃大喝,鸡鸭鱼肉、高梁美酒,都是大宋官家给他付钱。不一日来到河东路代州。

骆冰之父

原来骆冰出生不久,母亲即行谢世。神刀骆元通是独行大盗,一人一骑,专劫豪门巨室,曾在一夜之间,连盗金陵八家富户,长刀短刀飞刀,将八家守宅护院的武师打得人人落荒而逃,端的名震江湖。他行劫之前,必先打听事主确是声名狼藉,多行不义,这才下手,是以每次出手,越是席卷满载,越是人心大快。骆元通对这独生掌珠千依百顺,但他生性粗豪,女孩儿家的事一窍不通,要他以严父兼为慈母,也真难为他熬了下来。他钱财得来容易,花用完了,就伸手到别人家里去取,天下为富不仁之家,尽是他寄存金银之库。只消爱女开口伸手,银子要一百有一百,要一千说不定就给两千,因此把女儿从小养成了一副出手豪爽无比的脾气。说到花费银子,皇亲国戚的千金小姐也远比不上这个大盗之女的阔气。

令狐冲

令狐冲迅速剥下他衣服,心想这人如此可恶,叫他多受些罪,将他内衣内裤一起剥下,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一提他包袱重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有好几百两银子,还有三只金元宝,心想:“这都是这狗官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难以物归原主,只好让我吴天德参将大人拿来买酒喝了。”想着不禁好笑,脱去衣衫,将那参将的军服、皮靴、腰刀、包裹都换到了自己身上,撕烂自己衣衫,将他反手绑了,缚在树上,再在他口中塞满了烂泥。转念一想,回身抽出单刀,将他满脸虬髯都剃了下来,将剃下的胡子揣入怀中,笑道:“你变成了小白脸,这可美得多啦!”



  走到大路之上,解开系在树上的马缰,纵身上马,举鞭一挥,喝道:“让开,让开,你奶奶的,走路不带眼睛吗?哈哈,哈哈!”长笑声中,纵马南驰。



  当晚来到余杭投店,掌柜的和店小二“军爷前,军爷后”的,招呼得极是周到。令狐冲次晨向掌柜问明了去福建的道路,赏了五钱银子,掌柜和店小二恭恭敬敬地直送出店门外。令狐冲心想:“总算你们时运好,遇上了我这位冒牌参将,要是真参将吴天德前来投宿,你们可有得苦头吃了。”去店铺买了面镜子,一瓶胶水,出城后来到荒僻处,对着镜子将一根根胡子胶在脸上。这番细功夫花了几有一个时辰,黏完后对镜一照,满脸虬髯,蓬蓬松松,着实神气,不禁哈哈大笑。



  一路向南,到金华府、处州府后,南方口音已和中州大异,甚难听懂。好在人人见他是军官,都卷起了舌头跟他说官话。他一生手头从未有过这许多钱,喝起酒来尽情畅怀,颇为自得其乐。


这些武林高手说,这是老子抢来的钱,不是公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骆冰更是花钱比贵族公主很厉害

因为他们的钱都是抢来的

根本就没有公费这个概念

贵族公主可不行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安陵容要做绣活赚外快

为什么王熙凤要放贷

华妃要接受自己哥哥送的银子

因为那些都不是公费,可以随便花……

就算是皇帝都不能够随便乱花公费

所以乾隆才搞出议罪银

这玩意儿不是公费

乾隆可以随便花……

user avatar

就是皇后也缺钱用啊……,甚至比不上皇帝的宠妃。最后活活气死。

贴一段史料:

文帝袁皇后,讳齐妫,陈郡阳夏人,左光禄大夫敬公湛之庶女也。母本卑贱,后年五六岁,方见举。后适太祖,初拜宜都王妃。生子劭、东阳献公主英娥。上待后恩礼甚笃,袁氏贫薄,后每就上求钱帛以赡与之;上性节俭,所得不过三五万、三五十匹。后潘淑妃有宠,爱倾后宫,咸言所求无不得。后闻之,欲知信否,乃因潘求三十万钱与家,以观上意,信宿便得。因此恚恨甚深,称疾不复见上。上每入,必他处回避。上数掩伺之,不能得。始兴王浚诸庶子问讯,后未尝视也。后遂愤恚成疾。元嘉十七年,疾笃,上执手流涕问所欲言,后视上良久,乃引被覆面。崩于显阳殿,时年三十六。——《宋书》

——————

大致翻译一下,意思就是

宋文帝的皇后袁氏,娘家很贫穷,而袁皇后也没什么私房钱。于是皇后就哀求皇帝能不能拿点钱接济接济娘家。宋文帝也是奇葩,每次就给很少的钱(相对于他而言)。刚开始皇后也只以为是皇帝爱钱罢了,舍不得多花钱,也没太计较,大不了多要几次。

结果后面横空出世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潘淑妃,宋文帝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双眼,走不动路了,下半身控制了上半身。每次潘淑妃找宋文帝要东西,宋文帝没有不准的。千金难买美人笑嘛,钱算什么东西?可劲造儿

皇后听说了这件事,刚开始也不信,我和皇帝可是结发夫妻。她潘淑妃就是一个妾室,怎么能和我比?

结果后面发展到皇后也将信将疑,于是就和潘淑妃说:小潘妹妹啊,你能不能替我向陛下要些钱,有点多,大概三十万,给我接济接济娘家啊(要知道每次皇帝就给皇后三五万,皇后说三十万已经是她想象的最大范围了)。潘淑妃也很够意思,一听皇后姐姐这样说,二话没说答应了。

晚上,宋文帝趴在潘淑妃身上疯狂输出,飘飘欲仙的时候,潘淑妃趁着皇帝还没有进入贤者模式,和皇帝嘤嘤嘤说了一下,人家想要点零花钱嘛,求求陛下了。

皇帝大爽之下二话没说。宝贝,三十万够不够?不够朕再给你加个零。潘淑妃大喜,枕头风一吹就是三十万。轻轻松松完成皇后拜托的事情。

第二天,春风得意的潘淑妃拿着这三十万,就一瘸一拐去见皇后了。本以为袁皇后看见这么多钱会很开心,结果皇后看见这么多钱后,极其悲愤。好你个刘义隆,我和你是结发夫妻,当年你是王爷我是王妃,你被四大臣拥立的时候,我和你同生共死,结果到现在,我在你眼里还不如一个妃子。

于是,从此以后皇后就开始怀疑人生,直接自闭,再也不见皇帝了(这个皇后其实挺好的,没有憎恨潘淑妃,知道其实潘淑妃并没有什么过错)。每次皇帝想见皇后,皇后都避而不见,说自己病了(确实是病了,心病也是病,而且还无药可治。)除了自己亲儿子刘劭以外,其他庶子前来问安,也一概不见。

时间一长,皇后就悲愤成疾,奄奄一息了。这时候皇帝也很悲伤,毕竟是结发夫妻,其实刘义隆这个人还是挺重感情的,皇后说不见他就不见,他也没辙。这要是其他皇帝或国王,例如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血腥玛丽和伊丽莎白的爹),皇后一万个头也不够他砍的。

皇后临终前,宋文帝流着泪问皇后还有什么想说的。皇后凝望着皇帝,望了很久,想了很多。但最终还是拿被子蒙住了头,去世了。

——

续一下后面的事情,失去皇后后,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皇帝在位三十年,太子实在等不及,就用巫蛊诅咒皇帝早驾崩,皇帝大怒决定废太子。结果消息被潘淑妃泄露了出去,太子造反杀了皇帝,自立为帝。结果三个月后又被弟弟(不是一个妈)杀死。

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皇帝有花不完的钱,但其实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皇帝钱并不多,尤其是国运下跌期。

道光的那些故事可能并不是虚假传闻,那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但还是经不起浪费。

西方也是如此,在工业革命之前,国王们也过得并不潇洒。

中世纪的时候,一位英格兰国王还要从他的长辈那里借来一双丝织袜,然后穿上去接见法国使节,当伊丽莎白女王1560年收到的新年礼物是一双丝织袜时,她乐得合不拢嘴,表情非常惊讶(《文苑搜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来,皇宫里的日子,除了那层金光闪闪的外壳,对寻常人而言,早已是极尽奢华,吃穿用度,似乎无一不缺。可即便如此,那些住在深宫的妃嫔们,照样有月例银子,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费解,但细究起来,却是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甚至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得明白,皇宫里的“不缺”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这个“不缺”很大程度上是体制.............
  • 回答
    人们常常感觉古代的太后、妃子似乎总比皇帝活得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它们深深植根于古代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生存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太后”和“妃子”这两个身份的特殊性。她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政治环境所塑造的。当皇帝还是少年,甚至刚登基不久时,他的母亲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古代后宫制度感到好奇的地方。的确,皇帝在位时拥有三宫六院,妃嫔成群,但一旦皇帝驾崩,能够荣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享福的却只有一位,其余的嫔妃大多销声匿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礼仪和生存法则,并非简单地因为妃嫔们全部殉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嫔妃都会殉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原因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早期经济活动的萌芽、物品的稀缺性、易于携带和交易的特性,以及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多重作用。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天然的稀缺性与价值的来源: 获取难度: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轻易获得大量、特定种类的贝壳。在某些地区,人们需要跋涉到海边,甚至冒着.............
  • 回答
    古代大饥荒之所以能够饿死如此多的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悲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自然条件的严酷,也涵盖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自然因素的极端性与脆弱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强度: 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古代社会的农.............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