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用兵总会有粮草问题?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和物质,主要体现在:

士兵的生理需求:
食物: 士兵需要充足的食物来维持体力、应对高强度的训练和作战。每名士兵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谷物、肉类、蔬菜等。如果食物不足,士兵将出现疲劳、虚弱,甚至饿死,战斗力会急剧下降。
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军队需要大量的清洁饮用水。在水源不济或被污染的情况下,饮水短缺比食物短缺更致命。
柴火: 士兵需要柴火来做饭、取暖、照明。在寒冷地区或冬季作战,对柴火的需求量更大。
军需品和装备:
武器弹药: 虽然不是“粮草”的直接范畴,但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需要补给。
马匹: 骑兵、运输部队都需要马匹,马匹需要草料、豆料等来维持生命和作战能力。
其他物资: 帐篷、衣物、医药、工具、维修材料等,都是军队运转必不可少的。

二、古代的技术和资源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比于现代战争,古代战争在后勤保障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资源瓶颈:

交通运输能力的低下:
陆路运输: 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牛、马、驴)和简陋的车辆(独轮车、牛车)。运输效率极低,速度缓慢,载重量有限。山地、河流、沼泽、沙漠等复杂地形更是难以逾越。一次大规模的行军,需要成千上万的牲畜和民夫来运输粮草,其规模本身就极其庞大。
水路运输: 相对于陆路,水路运输效率更高,但受限于河流、运河的可通航性、季节性(枯水期或冰封期)、水患等因素影响。许多战役的发生地远离主要航道,水路运输作用有限。
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 没有卡车、火车、飞机等高速、大容量的运输工具。任何物资的搬运和转移都极其耗时耗力。
物资生产和储备能力的有限:
农业的依赖性: 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受天气、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歉收年份可能导致粮荒,使得国家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存储技术落后: 粮草的储存容易受潮、腐烂、虫蛀,损耗率高。大型粮仓的建设和管理也面临挑战。
早期工业基础薄弱: 除了谷物,其他军需品的生产也依赖于手工业,产量有限。
信息传递的缓慢:
通信不畅: 粮草的调运需要精确的计划和及时的信息反馈。通信手段落后(烽火、驿站、信使),导致信息传递延迟、失真,难以做到精准的动态调配。当前方战事变化,需要紧急增援或调整时,后方往往无法及时响应。
经济基础的限制:
财政能力有限: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包括粮草采购、运输、士兵薪饷等。许多国家和王朝的财政能力难以支撑长期、高强度的军事消耗。一旦战争旷日持久,财政枯竭就会直接导致粮草断绝。

三、复杂的后勤运作和管理挑战——“后勤是战争的生命线”

即使拥有充足的物资,有效的后勤管理也至关重要,而古代的后勤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补给线的漫长和脆弱:
补给线过长: 军队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就越长。漫长的补给线意味着更多的运输环节、更多的车辆和人员、更多的物资损耗,也更容易被敌人切断。
补给线易受攻击: 补给线是敌人攻击的重点目标。敌军会派遣骑兵或游击部队袭击粮草运输队、烧毁粮仓、劫掠物资。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军队将陷入绝境。
沿途的阻碍和风险: 军队行进过程中,需要确保沿途各地的粮草供应点都能及时到位,这需要复杂的协调和保障。途中可能遇到的盗匪、地方势力阻挠、自然灾害等,都会影响粮草的顺利抵达。
就地补给的不可靠性:
掠夺和征集: 在缺乏可靠的后勤体系时,军队往往需要依靠就地征集或掠夺来维持。但这不仅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负担,容易引发民怨和反抗,而且在贫瘠地区或敌方控制区域,这种方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三光政策”的弊端: 很多时候,战败方或撤退方会采取“焦土政策”,烧毁一切可用的物资,使得追击的军队无从补给。
指挥系统的协同不足:
前后方脱节: 前线指挥官和后方后勤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或协同不足的问题。后方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前线的实际需求,而前线也可能因为信息不通而无法及时报告需求。
腐败和效率低下: 后勤管理体系本身也可能存在腐败问题,例如贪污挪用粮草、克扣军饷等,导致本应送达的物资被截留,影响了军队的供给。
季节和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 冬季的冰雪会阻碍运输,夏季的洪水或干旱也会影响农作物收成和水路运输。某些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如高原、沙漠)更是极具挑战性。
作战季节限制: 很多战役都受到季节的限制,因为冬季的寒冷和积雪使得军队难以行动和获得补给。

四、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粮草问题也与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紧密相连:

国家经济的承载能力: 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决定了其能动员和维持多少军队。一旦经济出现危机,粮草供应就可能成为首要问题。
民心所向: 如果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民力民财的征发会非常沉重,可能导致民怨沸腾,甚至引发农民起义,影响国家稳定的粮草来源。
战略决策的失误: 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过度的自信、低估敌人的实力或战场环境的复杂性,都可能导致后勤规划的失误,最终引发粮草危机。

总结来说,古代用兵之所以屡屡出现粮草问题,是因为:

军事消耗是巨大的,且是持续的。
当时的交通运输技术和效率极其低下,无法满足大规模、长距离的后勤需求。
物资的生产、储备和加工能力有限,且损耗率高。
后勤补给线的漫长和脆弱性使其极易受到攻击和破坏。
信息传递的缓慢导致后勤调度困难,难以应对战场变化。
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是支撑战争的根本。
后勤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效率低下、腐败问题。

粮草问题贯穿于古代军事史的始终,它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限制和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粮草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战争复杂性和后勤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很多看似强大的军队,最终都可能因为粮草问题而功败垂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有一种养兵的方式叫“屯田”,也就是让当兵的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对于士兵来说,屯田是可以保证自己吃喝不愁的,但很显然,一旦要打仗的时候,你没办法背着粮食走。把盔甲兵器这些东西排除出去,一个人最多也就背个一二十斤粮食。按照一般士兵的食量来说,三五天也就吃完了。当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礼拜攻势”,也是源于此。

当然,古代用兵的粮草问题,其实跟军兵种也有一定关系。比如,同样走两千里路,步兵可能要走一个月左右,而骑兵大概需要半个月。可骑兵的优势在于:第一,骑兵的马能携带更重的装备和食物;第二,马的食物主要是草料等,在行军中是比较容易获得的;第三,在骑兵行军中,人耗费的体力相对较小,需要的粮食也就更少,反而可以携带更少的粮食。如果在行军途中,士兵实在饿的不行了,还可以杀马充饥。

关于骑兵作战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朝初年的唐灭吐谷浑之战。在此战中,唐军是以骑兵为主力进行作战的。在击败吐谷浑的伏允可汗之后,唐军一路向西追击近两千里,从青海湖追到了新疆,最后杀死了伏允可汗。

唐军走的这一条线,就是今天的青藏高原。直到今天,这一路上都是人烟稀少,更不用说在唐朝。而事实上,唐军在追击伏允可汗的过程中,也的确遭遇到了粮荒,但唐军杀马吃肉、喝马血止渴,最终也度过了难关。如果换成是步兵作战,那就只能是放任伏允可汗逃走了。

另外,对于古代士兵来说,比粮食还严重的问题,是水。

大军行军途中,人本来就容易渴。但水这个东西又死重死重的,假设十万大军一人一天喝两升水,那他们一天就需要200吨水。问题是,行军途中你怎么去找这么多水源?

你可能会说“找到一条河不就行了”。可是河水不一定干净,古人又不懂微生物学,也查不出来里面到底有没有致病菌。如果是没粮食吃,大不了饿两天而已,可如果是乱喝了水,就很容易出现痢疾、霍乱等大规模的传染病。

实际上,在古代,往河里投毒或者扔尸体一直是防守方屡试不爽的的套路。甚至在日苏诺门坎战争期间,日军还往哈拉哈河里扔各种细菌武器和动物的死尸,希望能在苏军中制造大型传染病。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苏军的后勤系统远比自己要好,苏军喝的都是后方运来的水。反倒是日本人因为担心国际谴责,采取了偷偷投毒的方式,以至于连自己的士兵都不知道,大批的日军因为引用了被污染的河水而丧失了战斗力。

如果苏军的后勤没那么给力,恐怕中招的就是苏军了。

所以在古代,比起断粮道,断水道更是屡试不爽的高招。比如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中,皇帝和王振率50万大军出征,但瓦剌军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了明军的水道。而明军仅仅因为断水两日,就爆发了内部的动乱,最终被瓦剌军所乘,而有了土木堡之变。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坚持在山上驻扎的时候,王平说“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王平也说的很清楚,只要断水,军士就会不战自乱。这也说明在很多时候,断水比断粮更为可怕。

而对于当年的志愿军来说,在冬天入朝作战,虽然不少人因为严寒而被冻伤,但朝鲜漫山遍野的积雪却也保障了志愿军的饮水安全。如果是在秋天或者更早一些的季节,恐怕志愿军将会在饮水上遭遇带更大的困难。

user avatar

我觉得粮草粮草,更主要是草的问题。

人吃粮、马喂草,马没得吃,就根本跑不动啊,而且草一把火给你烧了,骑兵立刻变步兵,那可就要命了。

机动能力取决于后勤啊,现代作战坦克油料就是大问题,巴顿经常成为突出部,就因为油料部队跟不上。

神级影片《瓦尔特保卫莎拉热窝》,也是关于油料补给的。

user avatar

对天朝古代史缺乏了解,但对罗马史略有一点点了解,就拿罗马举例吧。为了避免别人说我选择的都是强盛时代的拉丁罗马,就拿天天被人嘲讽的败仗停时期举例好了。不过这里用的数据是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前的数据,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后对于肉的供应数目降低了50%,请各位注意。

首先是餐饮和待遇(也就是本文的核心,粮草部分)

最基础的食物配给标准如下:

一个步兵一年

粮食30摩底(每日3磅面包)

肉365磅(每日1磅)

葡萄酒374.125升(每日1.025升)

橄榄油33.215升(每日91毫升)

----------------------------------------------------------------

你以为这就完了?娇贵的东罗马士兵可不是马略的骡子,他们还要吃更好的食物才能为帝国奋力拼杀。譬如干制蔬菜、蜂蜜、干果、点心、腌卤肉……

因此,参考和士兵待遇相近的寺俸,以及和当时的材料,以上数据还应继续增加

---------------------------------------------------------------------

30-50磅不等的奶酪

一大口袋葡萄干、无花果干等干果(在希腊半岛别的不好说,葡萄干是真的管够)

3摩底干蔬菜(每日1/3磅干菜)

蜂蜜饼干若干(主要在野战时食用,这是一种由橄榄油、蜂蜜、芝麻、椰枣等高热量物质熬煮后晒干切片的食物,据说两片可以顶一天的饥饿)。

而以上只是食物,还没有算士兵们每天都要饮用的洁净清水,东罗马人对于淡水的储备非常苛刻,要求在任何地方扎营都要建设至少五尺深的人工水槽储备饮水,有条件的话还要修建永固式地下水库。

那么,如果你有一个步兵大队,600名官兵。

每年需要供给720000磅谷物,219000磅肉,224475升葡萄酒,19929升橄榄油,18000磅奶酪,72000磅干菜,6000-9000磅干果(考虑了一下当地的物产价格,我寻思每人每年10-15磅葡萄干和无花果干真不算太难,这玩意折合一下也就是一天十几二十几个葡萄干的水平),300-600磅蜂蜜(每人每年至少半磅到一磅蜂蜜,这个数目对于盛产蜂蜜的爱琴海两岸也算不上什么)。


那么如果你有一个师团呢?那可是9600人标准师团,拥有16个整编大队。额外配给的军官还有一个大队。兵力超过一万人。这需要消费多少物资?


--------分页符-------------------------------------

如果你觉得这就够了,那你就天真了。

从装备来看,罗马骑兵应该装备一副弓箭、两把骑枪、一套全身锁子甲、抛光铁头盔、胫甲、铁手套、一套穗带、两根标枪(选拿)、铁马镫、尖头斧、皮铁混合的半具装马铠(全具装更好)、盔甲箱、马绊索、套索、内衬披风、锉刀、锥子、匕首、大鞍袋、杂物箱、至少两匹战马、油皮防水睡袋、以及私人杂物(如黄铜水壶、盖腿的小垫子等)、一个军仆(如果没钱,也可以2-3个士兵合雇一个仆役)。

步兵应当装备一把剑、一根长矛、一具长盾、羽饰头盔、全身锁甲或扎甲、装饰肩甲的小旗、尖头斧、圆头斧、铁手套、胫甲、铆钉皮鞋。步兵每5个人装备一辆大车,大车上装载一个小磨、斧头、锤斧、锛、锯、两个锄头、锤子、两把铲子、一个篮子、五个羊毛毯和睡袋、长镰刀、备用斧头、铁骨朵、棍棒一串铁蒺藜、麻绳。除大车外额外再配备一匹驮马或至少一头驴子,用来背五人小队的口粮。每个大队额外配备20辆大车,装载大队内部的食品、点心以及备用武器。每个步兵大队还应根据情况装备若干绞盘投石机战车或弩炮战车作为火力支援。从联队以上的运输车辆则更多,如师团和旅团所属的工兵分队还应储备大型的水车、酒车、沥青、焦油、木板、陶片等军需物资(善于修筑工事的败仗停军人掌握了一种12天建立军事要塞的建筑模式,可以迅速塔爆骑脸)。

因此,综上所述,每个步兵师团还要额外配备数千匹驮马,两三千辆大车,数千名军仆、车夫,他们同样要消耗物资和补给,尤其是军马,它们每天也是要吃粮食的!更何况,除了 步兵师团,还有骑兵师团呢?

那么算上士兵、战马、车夫、军仆就够了嘛?还不够。

败仗停军队以军师团营连排为基本单位,营(大队)是基本作战单位,每个营要有营长、副营长(历战百夫长)、司务长、医疗组、传令组、侦查组。更高级的部队还有测绘队、工兵队、宿营队、通讯队等组织。每个步兵大队都要配备固定的内外科医生和护士分队,避免生病。这些医生、铁匠、工程师属于雇佣人员,虽然有军职却没有军籍,他们也需要配给一定数目的运输车辆和大牲口,甚至有军仆等等。而且这些高技术人员对高品质口粮的需求更高一些,他们需要大量的蜂蜜和奶酪来维持士气。从寺俸来看,每个工程师一年至少需要一大罐蜂蜜才行。

总结:

一支万人步兵师团明面上的编制是9600人,作战人员的实际规模就是10200人。算上这些辅助人员,实际上规模已经超过了11000人。算上额外的军仆人员,规模要达到15000人左右,还要配给数目至少在5000以上的驮畜。虽然军仆人员的消费比较少,但高技术人员和军官们的奢侈品消费显然要比大头兵多不少,这些消费副食品比较多的技术人员和只吃粮食的战马相协调的话,似乎也能平均成若干个士兵的消费。

一个拥有18大队规模的师团,总人口实际上可能达到了25个大队的规模,他们要消耗掉的物资,怎么说也得是一个普通大队的三十倍起步吧?

若是远征,那辅助人员和驮畜的规模则会更多。辅助人员固然没有士兵们吃得这么好,但军官们肯定吃的比大头兵要好得多。这样折算下来,一支步兵师团持续作战一年需要多少食物呢?这还只是步兵师团,那骑兵师团呢?

如果你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会战(至少参战四个师团)呢?你需要多少物资?如果考虑运输成本,让这个数目再翻一倍甚至翻两倍三倍呢(地中海海运比中国的西北边疆陆地运输成本低,安纳托利亚虽然是内陆但是经过几百年的修整已经有了完善的公路仓储系统,可以极大减少运输损失,不至于达到中国远征漠北时候的那种恐怖损耗)?

而这些是基础的物资和装备,也就是在常规行军时候准备的东西,若是有突发情况还会额外配给各种运输车辆、特别物资和大牲口。典型案例就是10-11世纪瓦西里二世面对法蒂玛王朝的时候,曾经以八万匹军马配给四万步骑兵,只用了不到20天便横穿安纳托利亚高原抵达前线,让法蒂玛将领大惊失色。那你觉得这需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需求呢?


--------分页符-------------------------------------

12月9日,突发奇想的想算一下我之前提出的这个物资消耗到底是多少。

那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

在一年时间内调集四个师团(三步一骑),在边境地区发动一次正规会战需要多少物资?

首先,从兵力上看,至少需要调动四十八个以上的正规步兵大队、四个步骑兵军官大队、以及至少十九个骑兵大队(骑兵师团拥有十六个,每个步兵师团配属的零碎侦查骑兵分队加起来约莫也有一个大队以上的规模),也就是总计七十一个军人大队。算上他们的辅助军仆、医生铁匠等人,折算约莫等于一百一十个大队的物资消耗(虽然步兵一般是五人配一军仆,但骑兵一般是一人配一个,把人数撑起来了)。

每个大队每年需要供给720000磅谷物,219000磅肉,224475升葡萄酒,19929升橄榄油,18000磅奶酪,72000磅干菜,6000磅干果,300磅蜂蜜。

罗马磅=327g

稍微四舍五入一下:

需要粮食26000吨,肉8000吨,葡萄酒26500吨,橄榄油2000吨,奶酪650吨,干菜2000吨,干果220吨,蜂蜜11吨。

(以上数据为实际吃掉的物资,并非计入运输损毁的物资,请注意.jpg)

配给给这些大军的战马和驴骡有多少呢?每个步兵师团的停驻配给马驴骡在5000-6000头之间,骑兵师团基本在一人双马到一人三马之间。这样一来,四个师团大致需要四万头大牲口,但战争时期这个规模显然是不够的。假设额外准备50%的大牲口,就需要六万大牲口(这个规模并不吓人,因为上面说了11世纪还玩过四万步骑兵配八万大牲口的事)。

马驴骡虽然不吃肉,但是吃起粮食来可比大头兵快多了。大唐帝国说得好啊,“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也就是说,按粮食算等于一家六口,虽然小孩老人吃得少,但是普通人的副食品也比罗马大头兵要少,因此他们的粮食消耗应该不比同等数量的罗马步兵少多少。所以一匹马的口粮规模怎么也得等于四五个大头兵的食量。

好在罗马人喂马还有苜蓿、葫芦巴、三叶草、羽扇豆等各种专业的饲料作物可以替换,因此对谷物的消费可以大幅度降低。假设一匹马每天吃的饲料中有半数由各种专业饲料组成,另一半是谷物(这个数值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那一匹马起码得吃掉三个步兵的军粮+等重量的豆科和苜蓿饲料才行(苜蓿和草料是没办法按重量一比一对换谷物的,等重量不等养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这里用三比二的比例,对换豆子苜蓿和谷物)。

虽然驴子骡子更耐粗饲,但是马可不行。我们按少了计算,这六万大牲口至少得有一半是马匹。三万匹军马一年吃掉的粮食等于十二万大头兵。这大概需要46000吨粮食,还需要重量的干草和料豆,这就是46000吨料豆。

这还没完,别忘了还有三万驴骡。

这些大家伙吃的比马少不少,但是至少也得50%-75%规模,三万多驴骡我估摸着也得有两万匹马的胃口。就算他们更耐粗饲,可以多吃料豆少吃谷物,但是三万头驴骡怎么也得折掉六万大头兵的口粮,这大概需要23000吨粮食。还需要差不多46000吨的苜蓿和料豆。

总计算一下,这支四个师团的大军,在一年时间里需要消耗掉95000吨谷物,92000吨苜蓿和料豆,肉8000吨,葡萄酒26500吨,橄榄油2000吨,奶酪650吨,干菜2000吨,干果220吨,蜂蜜11吨。

这只是他们吃掉的部分,还有运输损毁的部分。只不过以上各类物资的运输损毁效率不尽相同。假如说谷物至少要消耗一半在路上,那干果奶酪橄榄油之类的运输损毁一成就差不多了。当然这里说的是某种比例,并不是固定值。

考虑到地中海的运输能力问题,谷物在海运过程中几乎没有损毁,陆运的距离比较短暂,加之帝国境内道路和运河运输比较发达,经过多年改造,仓储系统也比较完善,对谷物和料豆的消耗比较少。

假如说谷物和料豆运输损耗占总量的75%(我真不觉得地中海海运能运五到一或者运十到一,即使算上沿海陆行和从内陆各大军需仓库征调粮食的损耗,运三到一也就差不多了。但如果在叙利亚内陆作战,可能就得运四到一),我寻思橄榄油葡萄酒干果之类的东西,运输损耗估计不超过10%,基本都是磕碎了。要是损毁率超过20%,估计指挥官就要杀人了。干肉干菜的可能多一些,消耗率大概是30%-40%,因为运输人员也要食用,但是是副食品,所以消耗的不多。差不多运三到二?或者运二到一?

那么经过这种估算,按照运四到一计算,四个师团(三步一骑)在边境进行一年的军事行动,至少需要消耗掉38万吨谷物,36.8万吨苜蓿葫芦巴,1.2-1.6万吨干肉、3万吨葡萄酒、2200吨橄榄油、700吨奶酪、250吨干果、蜂蜜12吨。

运三到一的话,28.5万吨谷物,27.6万吨葫芦巴,1.2-1.6万吨干肉、3万吨葡萄酒、2200吨橄榄油、700吨奶酪、250吨干果、蜂蜜12吨。也是至少的数据。

(以上纯属估算,如有谬误,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此外以上数据为保守数据,并不等于真实数据。.jpg)


10月29日补充:

有人对败仗停的医疗感兴趣,这里稍微做一下介绍:

此处选取首都的潘托克拉托尔医院作为案例进行介绍,在介绍之前,首先说明这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医院,在拜占庭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分,在功能上有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之分,在医院内部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除标准医院以外,还有外来者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等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

  拜占庭潘托克拉托尔医院基本状况:

  50张病床,外加五张机动病床。分为五个区,一区外伤及骨折,二区眼科及腹部疾病,三区妇科,四区和五区收留其他男性患者。

  每床标配床垫、床单、枕头,被一条,毯子两条。被褥套每年拆洗一次,有损坏即更换。被褥内衬每年一换,床单等廉价用品每年一换。

  该医院每年配备病号服若干套,专供没有睡衣的穷人使用,损坏即换(为防止交叉感染,病人住院后应该采用全新衣物,买不起则医院提供病号服,病人原本的衣物在出院后由收纳处归还)。

  火炉三个,厕所二座。

  每个患者每周洗澡二次。

  医护人员:

  院长是修道院长。另有四名修道士帮助管理。

  主治医师二人。病房主管二人。

  医生10人,外科医生2人,门诊医生2人。女医1人。

  每个男病房有护士二人,杂役四人。

  女病房有女护士4人,女杂役4人。

  药剂师5人。

  另有车夫、保姆、厨师、门房、清洁工若干。还有负责丧葬的专门人员。

  患者伙食:每天850克面包,2盘橄榄油拌蔬菜,2个洋葱(以上免费)。患者可以自掏腰包额外加肉、酒。


关于医生的培养方面,帝国有国立医学院进行培育,有国家出资抄写的教材(么得印刷机,只能手抄羊皮纸),毕业生还要进入医院组织实习工作。当然,毕业的医生有进入私人诊所和公立医院两条工作方向,但是进入私人诊所的医生必须留存档案,一旦大规模瘟疫爆发(如查士丁尼大瘟疫),则必须奉诏抗疫,所有私人诊所医生一律前往公立医院组织抗疫工作。

与医院相配套的还有各级公共供水设施,当然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只举个简单的例子,能蓄水8万吨的君士坦丁堡地下水宫(至今仍然存在),其需水量只占君士坦丁堡所有水库需水量的7%-8%。而城市水库与供水管道,这也并非君士坦丁堡独有的建筑。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庞大的医疗体系和城市卫生体系,败仗停才能在查士丁尼大瘟疫期间连吃五次黑死病而不倒,虽然人口损失惨重,但却并没有导致国家的完全崩溃。也同样是因为有了如此庞大的医疗体系,败仗停人才能做到“随军医护人员占军队人数的4%”



12月8日,最近有了个新介绍,关于罗马帝国奴隶制度和现代打工人的思考,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如何看待996工作制度?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056


最近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康康。

在冷兵器战场,虎将孤身一人,杀死几十个精兵是不是小菜一碟 ?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191



有人对罗马人的工事感兴趣,这里发一下败仗停的部分地下工事介绍。

战场上有哪些阴损的技巧和历史? - 清蒸韭菜馅汤圆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002


12月加一点内容

关于东帝国的建筑遗址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粮草供应,是点对点,或者说像游戏一样,有一个虚拟仓库,前线士兵即时消耗。中间没有损耗,也没有调配的概念。

但是,但凡稍微讲究点物流的游戏,比如《皇帝·龙之崛起》,比如《工人物语2》,因为有了物流系统的概念,你就会发现,粮食多了,仓库不够,仓库够了,还要想办法把粮食运输到前线。

玩这种游戏,稍微没有规划好物流,就会出现后方仓库堆满,前线啥都没有的情况。

有时候供应链出了问题,还会出现初级原料堆满,加工场地却供应不上原料,最后爆仓的麦子,却生产不出可以食用的粮食。

到了现实当中,就更麻烦了。

历史上正常的粮草供应流程是,国家从分散的粮产地征集粮食,汇总到转运点,然后再集中运输到军队手中。

如果是和平时期,粮食运输的目的地是固定的,而且军队驻地也会选在运输方便的地方。这样的话,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粮食损耗。

可是战时就不同了,前线部队不断在运动,粮草运输就成了动态运输,运输条件和地点都在不断变化,运输损耗噌得一下就上来了。

比如历代大一统王朝远征漠北,一路上连路都没得走,有些地方车都不能通行,运输效率跌得很厉害。

所以各王朝为了降低粮食运输的损耗,啥方法都用了。比如屯田,就是为了就地产粮,不然国家要把全国粮食集中到长安,再走个几千里路送到西域去,成本太吓人了。

再比如,唐代的版图空前庞大,为了降低军队维持成本,不得不把地方的财政权也下放到节度使手上,让节度使就地解决粮草问题,亦是如此。

以上还只是部分原因,古时候的粮食产量低,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冠绝全球,汉代时期,你在现代能够看到的农业技术,基本上都能在汉朝看到雏形。比如汉朝农业对肥料的认识,对间作套种技术的认识,对反季节作物的认识,甚至是机械化农业生产,汉朝都有了,只不过现代用的是内燃机动力机械,汉朝用的是畜力、水力、风力和人力罢了。

可以说,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把农业生产的自然潜力都挖掘尽了。但汉朝时期,中国的亩产才多少?

现代专家估计的汉朝农田亩产,低的认为才八十来斤,中间的认为两百斤左右,多的也有认为四五百斤的。对于一些水利设施完备,耕作技术先进的农田,所估计的亩产也才八百斤的样子。

这是什么概念?刚刚袁隆平爷爷搞的实验,年亩产都到三千斤了!

古时候的粮食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而汉朝一个士卒,在驻扎状态,月消耗粮食是三石三升。先别管他是大石还是小石,反正一两百斤是少不了的。

哪怕算它一百斤,这意味着什么呢?

汉朝三十税一,一亩田算它亩产两百斤左右,国家才能收个六七斤的粮食上来。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以上数值,汉朝征收十几亩地的年税,才能供应一个驻扎状态的普通士卒一个月的消耗。要养活一个驻扎状态的士卒,国家一年要收上百亩地的税才行。

更关键的又来了,古时候士卒出战,一般是要发双粮的。

双份粮食,一是因为士卒在战时,体力消耗更大,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二也是一种激励——毕竟现在员工外派,都要讲一个外派补贴嘛。

也就是说,汉代一个士卒出征一年,国家可能需要两三百亩地的税收才能供应得上。

十个士卒就是两三千亩。

百个士卒就是两三万亩。

千个士卒就是二三十万亩。

万个士卒就是两三百万亩。

十万士卒就是两三千万亩。

咱先别管上面的数字在细节上是否精准,即便具体数字比以上的推算更加乐观一些,但大体上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西汉巅峰时期,全国耕地才8.3亿亩,真搞个百万大军出去打一年,国家直接可以破产了。

所以这么推算一下,我们就能理解,为啥古人说三年之积才能打一仗了吧?

而且,以上还是没算运输损耗的。

古时候一辆顶级的辎重车,大概就能载个50石粮食,差一点的才25石。这么大载重的辎重车,如果是人力的,大概要十个人挽车。如果是畜力的,最少也的几匹马,几头牛吧?

古时候也有限速概念的。这种辎重车,一天的限速大概是五十里的样子,极端情况下都只能日行八十里。

事委输,传送重车重负日行五十里,空车七十里,徒行八十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徭律》

如果是转战千里,按五十里的车速,往返就得40天。秦汉一个男子的月耗粮差不多是两石左右的样子,如果是人力挽车,十个车夫,转战千里的来回消耗就得去掉二三十石粮食。那要是用的是25石的辎重车,那干脆就别运输了,赔本!

如果是畜力车,要是没有沿途补给草料,那也别搞了。因为畜力车的效率虽然更高,载重也更大,但草料消耗也惊人。

当然,以上都是最最保守的估计,而且计算方式很粗旷,但大体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代生产力低下所导致的补给困难。

也正是因为古时候运输条件的困难,所以古代大量使用各种牲畜和工具解决粮食运输的问题。

比如汉代十万大军,往往会配置超过一万辆车辆,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上比比皆是。

到了唐代,虽然车辆少了,但一军一万两千五百人,按当时的兵书所载,也得配上两万五千匹马和七千头骡子,还不算车辆。

话说,都别说军队了。

汉朝关中地区,几百万人,当地粮食产量跟不上,每年都需要从关东地区,用上万艘船次运输几百万石粮食补给关中。到了唐代,关中生态更加恶化,连皇帝都要经常跑到洛阳就食。

可见古代后勤之难。

以上还是中国。

如果是换成汉代同期的罗马,那就更惨了。

汉代同期的罗马,农业生产还没有进入到轮作时代,还处于休闲制。也就是说,罗马的一块土地耕作一年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地力——这意味着罗马需要几倍的土地,才能从耕作上达到汉朝的土地耕作效率。

这还没算罗马农业工具和育种技术的落后,以及对土地肥力,气候环境等方面认知的落后,同样不包括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制度上的落后。

而罗马之外就更夸张了,很多文明都还是抛荒制呢!

古代运输,效率最高的是什么呢?

水运。

战国时期,一艘普通船只的运载量就是车辆运输效率的二十倍,所用人力还少,顺流而下的话,船速还快。

所以古代中国,很多战争都是沿水路运输的。

比如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依托水运,作为运输主干线,只有在没有水的地方,才用车辆作为短途运输。加上长平之战离两国的都城都才几百里,所以才能支撑起几十万大军的作战。

再比如,秦始皇征服百越,也是在修筑了灵渠,解决了运输之后,才彻底征服百越的。

除了通过水运提高运输效率之外,古人还通过补给站的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比如补给线沿途广设堡寨,就是把长途运输化解为一段一段的短途运输,降低运输损耗。

比如汉匈之战,前线十来万骑兵是打仗的,后面几十万步兵就是沿途步步为营,保障后勤运输和安全的。

宋朝也是如此,野战打不赢别人,便干脆用堡垒战术,反正有钱,可劲修堡垒,即保障了补给线,又发扬了当乌龟的长处。

综上,古代受制于生产力的问题,本身粮食产量就不高。技术的落后,又导致粮食运输的损耗过大。虽然办法总是有的,但困难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难啊。

user avatar

别说是古代了,就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去救灾,同样面临着粮草问题

倒是不至于吃不上,就是运送和后勤安排总出问题

明明全国人民不知道捐了多少米面盐油,可是一线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只能吃点压缩饼干,干嚼方便面,然后喝点冷的矿泉水,不说大白馒头大米饭管够,热水最起码得有吧,这是什么年代?这是2008年。

相比而言,美军的后勤供应都达到了奢侈的地步

米面热水这个不说了,你能想象在阿富汗这种地方,美国给当地驻军用军机运送冰激凌吃!即使是战况非常紧急的时候,前线的美军也没缺了冰激凌吃

救灾环境和战场环境虽然相似,但是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还是在本国,可是仍被环境限制了后勤

后勤自古以来就是一门非常难的科学,绝对没有外行人想得这么简单,它需要的调配和组织能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希望我们的战士永远不用像志愿军一口炒面一口雪一样吃饭


————

我是马卡卡,欢迎大家关注,带给大家一种不一样的角度

user avatar

这么讲吧,越是现代化,科技先进的军队,对后勤的压力和需求越高。相对来看,古代战争的补给消耗水平,相比现代战争,算便宜的了。冷兵器时代的后勤主要就是大刀长矛,弓箭箭簇和盔甲粮食的消耗。翻来覆去就那几样。很多东西可以就地取材生产,比如简单的竹制的合体弓,粮食如果国家经济够好,可以不用依赖后方运输,可以在大军路过的城市和村子就地补给。唯一耗费最大的是,运输成本。粮食,武器,盔甲这些东西其实都不贵,贵的是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大部分钱全都消耗在运输上了。到了冷热交替时代,后勤的物资多样化了,除了原有的没淘汰下来的冷兵器和盔甲外,还需要运火枪,火炮,而火枪大炮得需要弹药吧,于是还得添加火药和弹丸的运输。尤其是早期那种很笨重的火炮,运一门大炮,得需要几十头牛或骡子拉车运,还得再加几百人在后面随时推。所以,火炮的运输完全是考验一个军队的运输硬件实力了。你可能在战场后方准备了1000门炮,但是能运到前线作战的,也就那几十门,能运100门以上到前线参战的,都算是你运输能力超常发挥了。至于火枪,早期的步枪也是很笨重的,一杆火绳枪就将近10斤。大型的火绳枪甚至达到20斤了。而且,火药的成本可是比箭簇,刀枪等冷兵器高的。

到了18世纪,火器化程度更高一层。这时候,虽然冷兵器差不多可以出局了,但是火药依然是贵重的消耗品。并且,在没有工业化流水线炼钢时代,火枪和火炮也很贵的。那时候的火枪也依然是手工制作为主,到了机械化生产步枪的时代已经是1850年以后的时代了。不过这个时候,火枪的开火频率有限。弹药消耗的烈度不大。而且,火炮这时候不仅仅是普通的霰弹和实弹了,而是开始有榴弹了。对于制作的工艺要求更高。

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火器的发射频率更高了,尤其是机枪发明以后,对弹药后勤的压力与日俱增。所以呢,以此类推。

user avatar

你可以试一试,搞一个大背包,里面装适量的食物。背着这背包走路,饿了就吃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远。注意啊,装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会缩短;装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会缩短。总之,你能走多远走多远,把这个路程除以二,就是用背包运粮的极限(毕竟现实运粮的时候人家还得回家呢)。

换成推车,可以提高这个极限,但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换成船可以进一步大大提高路程极限,但是非常依赖河流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什么合肥襄阳这些地方成为军事重镇的原因)

战场离粮仓的距离越接近这个极限,运粮效率越低。十份粮食,在路上就被运粮食的人吃掉了九份。或者,换个角度,当运粮效率为十分之一时,也可以不妨认为,士兵的食量变大了十倍。

俗话说,千里运粮十不存一。

你平时供养十万人的粮食,在远离粮仓的地方,食物的消耗量会成倍成倍增长,直到你再也拖不起。

类似的问题现代也存在。比如经典的卡车运油问题。卡车给前线坦克运油,可是卡车自己也烧油。战线越推进,运油效率越低。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太天真了!

在古代,还有两个严重问题。

第一,粮食处理问题。从粮仓里直接取粮,可以直接吃。但是要运往前线,就必须进行处理,做成易保存易运输的成品。这其中的损耗,要计算吧。

第二,这一点更重要,也是统治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你不光是在消耗存粮,而且要影响下一年的生产。你一万人的军队在外面,你就得发动数万人的民夫给他们运粮。这数万人只是在行路,不进行任何生产。这意味着,这些民夫在不进行任何征发时作为农民原本可以生产出的粮食,没有了。他们背井离乡给你运粮,家里的地都荒了。

那种旷日持久的战争,打到最后即使胜利,国内也往往出现饥荒。

但是平时军队驻扎的时候,完全用不着征发如此多的民夫运粮,对生产的影响也远没那么大。

现在,还觉得粮草不是问题么?

——————————

感谢 @quakefather 在评论区提出的补充,原文如下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没说啊。运粮的距离越远,被偷被抢的概率就越高,就越需要更多的部队去护送。你不能光指望民工送而没有人保护吧?于是越远的距离=送越多的粮食=需要越多的部队押送。其中的损耗难以估计。”

非常正确。是我的疏忽,没有考虑到。足以证明以我的能力,敲键盘开嘴炮可以,真去带领军队,或者后方提供支援,都是做不到的。

欢迎继续补充,谢谢!

user avatar

一。军队的集中与分散

军队是集中起来作战才有效,但平时并不一定集中。

非脱产的军队,比如大萌的卫所或许会集中起来屯田。但脱产的职业军队往往会分散驻军以缓解粮食压力。

其中最为过分的就是满清的绿营。

满清的绿营镇辖协,协辖营,营辖汛。但除主官直辖部分部队,很多部队都是分散驻军。

这样的布置在面对地方叛乱时非常有优势,可以根据叛乱规模调动各级部队。小规模叛乱,直接让营,汛出兵,早上出兵,上午剿灭,下午劫掠地方,一气呵成。

但是这样的部队面对正规军突袭时往往因兵力不够集中而措手不及。比如鸦片战争那样。

除了镇压叛乱外,分散驻军最大的好处在于粮食压力会小的多。

比如我某某郡,有二十个县,五十万人口,粮食能供应五万人。如果有五万大军驻扎郡治。我还需要两万民夫把各县的粮食运到郡治。这样的话我就有两万人口粮的缺口。

但若五万大军分散在各县,那么就不需要民夫将粮食运往郡治。

二。出兵后,粮道更长。需求的民夫更多。

老大要横扫草原,我将五万大军远征千里。

为了保障五万大军千里远征的后勤补给,我还需十五万民夫。

这么多的粮食我一个郡肯定是扛不住的。

幸运的是,郡治在河边。沿河运粮的损耗没有陆运那么多。

为了保障二十万军民的口粮,我只需要十万民夫就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