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称重衡器很早就发明了,但为什么古代粮食要用升斗石这样的容积计量方法?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度量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的确,称重衡器的原理相对直观,自古就有。但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古代对于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更多时候使用的是“升”、“斗”、“石”这类体积单位,而不是直接用重量来衡量。这背后既有技术限制,也有社会习惯和经济考量的原因。

一、 重量衡器的挑战:精准与普及的鸿沟

首先,我们得说说为什么直接用重量衡量粮食在古代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容易和普及。

精密度问题: 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当时衡量重量的器具——天平秤的精密度。虽然我们知道天平这种东西存在得很早,比如古埃及就有类似的器物。但要精确地衡量成千上万斤的粮食,并且保证每次测量的误差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对于古代的工艺水平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制造工艺: 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远不如现代。要制造出足够坚固、不易变形、并且平衡性极佳的称杆和砝码,并非易事。即便有,数量也有限,造价高昂。
砝码的标准化: 要进行准确的重量衡量,就需要一套标准化、并且质量稳定的砝码。这同样需要高超的工艺和严格的校准。想象一下,如果砝码本身的重量都会有波动,那秤量出来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准确了。
环境影响: 温度、湿度甚至气流都会对精密的天平产生微小的影响。在古代的开放环境和简陋条件下,这些影响很难被完全消除。

称量效率: 粮食贸易是按数量进行的,尤其是在大型交易中,动辄成千上万石(古代的一石可能重达100斤以上),如果每次都要用天平来一点一点地称量,效率将非常低下。这对于繁忙的粮市和征税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粮食本身的特性: 粮食并非一种单一、均质的物质。它的密度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水分含量: 不同的收获季节、储存条件都会导致粮食的水分含量不同。潮湿的粮食会比干燥的粮食重。
杂质含量: 稻谷、麦子等在收获和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糠、壳、沙石等杂质。这些杂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粮食的真实重量。
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的粮食,即使是同一种作物,其颗粒大小、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直接用重量来衡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斤斤计较”的麻烦。买家可能会因为粮食偏潮或者杂质多而吃亏,卖家也可能因为粮食干燥或者杂质少而损失利润。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不如体积计量来得直观和方便。

二、 体积计量:简单、直观、易于操作

相比之下,体积计量方法在古代具有显著的优势:

操作简便: “升”、“斗”、“石”这些体积单位的计量工具——量器,制作相对容易。用木头、竹子、陶器甚至铜铁(虽然铜铁作为量器成本较高,但常见的是木制或竹制)制作一个固定容积的容器,然后用它来盛装粮食,往复几次,就可以完成计量。
标准化: 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升”、“斗”标准可能略有差异,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和时期内,通过官方统一颁布和制作标准量器,是可以实现相对统一的计量的。例如,朝廷会颁发“斗”、“升”作为国家标准,地方政府再根据此制作更小的量器。
普遍性: 普通民众更容易制作或获得体积量器,这使得体积计量在民间交易和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度远高于精密的重量衡器。

适应性强: 体积计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抹平”粮食本身特性的差异。虽然不同品种、水分含量的粮食密度不同,但同样体积的粮食,其潜在的价值(比如能磨出多少米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视为相近。尤其是在古代,人们更关注的是能吃饱、能糊口,而不是斤斤计较那一两的差价。一个斗量的米,能做多少饭,这是更直接的感受。

易于管理和征税: 对于统治者来说,以体积作为税收或交易的单位,操作上更为简便。政府可以规定各地每年上缴多少“石”的粮食,然后通过官府发放的标准量器来收取。这比逐一称重要高效得多。

三、 社会习惯与历史沿袭

除了技术和实际操作的原因,社会习惯和历史沿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期形成的习惯: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容器来储存和转移粮食。从最初的坛坛罐罐,到后来的箱、篓、斗、升,体积计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直观的粮食计量方式。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升”的内涵: “升”这个字本身就带有“上升”的含义,引申为容量的单位,表示盛放的多少。而“斗”则更像是装粮食的容器本身。这些词汇的起源,也侧面反映了体积计量在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

市场运作: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遵循着效率和成本原则。体积计量这种相对简便易行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粮食的流通和交易,即使它不如重量计量那样绝对精确。

总结来说,古代粮食更多地采用体积计量,是综合了当时技术水平限制、操作便利性、粮食自身特性以及社会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重量衡器虽然存在,但其精密度、普及度和经济性都难以与体积计量相提并论,特别是在大宗粮食的贸易和管理上。直到近代科学技术传入,精密的天平衡器及其标准化的砝码才逐渐普及,重量计量才真正大规模地取代体积计量,成为粮食等商品的主要衡量标准。

这就像我们现在用“升”或“毫升”来计量牛奶或饮料,尽管我们知道它们的密度可以换算成重量,但体积计量更符合我们日常使用和购买的习惯,也更容易标准化生产。古代粮食的体积计量,也是出于类似的考量,只是在那个时代,这种考量更加基础和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洲常用的粮食单位叫做蒲式耳

现代蒲式耳相当于35-36升(视英美制不同)

中世纪蒲式耳小一些,也在差不多30升左右,约等于中国古代的三斗,是一个人能够携带走远路的份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单位是“麦斗”,一麦斗约等于50升。

用体积计量粮食比称重计量更有优势。

一是方便,量器即是容器。你要几个单位,就用量器装满几次,不用慢慢调整。

二是相对不容易造假。量器光畅畅摆在那里,大小一目了然。而秤砣重量和杠杆比例可以作假的地方太多。

三是利于储藏。建造谷仓时,容积是直观的指标。重量还要换算一次。而且不同的谷物、原粮和加工粮的密度差别很大。谷仓能存放的重量各不相同。

user avatar

古人不关心大宗货物的重量,他们的计量方式就是拿体积(容积)来讲。

只有不足最小容器容积的微量货物,才需要用重量来计。

重量在今天是计量货物数量的唯一标准,在古代不是。

如果遇上一个倔人(比如曹冲),非要知道重量,那么,对于数量较大的粒状、粉末状物品(比如玉米粒),用固定容积的容器称量体积,要比称量重量方便快捷得多,只要称出一斗的重量,再乘以总共多少斗的数量,就会得出整个玉米堆的重量,比一斗一斗地称重然后相加要快得多,而且由于称重次数少,减少了每次称量的误差值,总额反而更准确。

古人当然不会只称一斗的重量,他们会随即抽查几斗来计算平均值。

欧洲人也一样,蒲式耳和加仑都是容器的名字,古代英国一蒲式耳等于八加仑,沿用到现在它们仍旧在表示体积而不是重量。

在今天,仍有很多货物要用体积来计数,到了会计那里才会转为重量。比如运输洗精煤要用袋子装,通常是用吨袋,装满一袋就是一吨,交接货物就只数袋子有多少即可,不需要过磅。想看洗煤厂供货是否足量,只要抽查吨袋称重即可。原煤不装袋,计量更为粗疏,一般是按列计算,一个车皮60吨,一列25个车皮或40个车皮,双方都认可这一列是1500吨或者2400吨,具体某一节车皮是装满了还是没装满,双方都不计较。电厂如果把车皮里的煤转到煤斗里,一斗一斗逐个称重,成本就太高了,也没那个必要搞得太精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