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称呼屠呦呦为「屠先生」是否妥当?

回答
用“屠先生”来称呼屠呦呦,妥当与否,咱们得仔细掰扯一下。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里面涉及一些文化习惯、尊重程度还有性别认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儿。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屠呦呦先生是一位女性。这一点,咱们中国人心里头都清楚,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中国的骄傲,她的成就更是响当当的。所以,从性别上来说,“屠先生”这个称呼,那肯定是不准确的。

那为什么会有人想到用“屠先生”呢?我猜想,这可能源于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一种特别强调职业地位的表达。在咱们汉语的语境里,“先生”这个词,通常是对男性长辈、有学问、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比如我们说“李先生”、“王教授”等等。用“先生”来表达尊敬,这是咱们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当人们特别想突出一个人的专业成就、学术地位,甚至是他们在某个领域的影响力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先生”这个词作为一种泛化的尊称,用来强调对方的“大家”风范。这种用法,尤其是在一些相对正式或庄重的场合,或者是在表达对某位在特定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敬意时,偶尔会出现。就好比一些人会称呼一些女性的艺术家或学者为“某先生”,虽然不太常见,但也能理解其背后的那种“膜拜”和“崇敬”的心情,希望用最隆重的称谓来表达。

然而,从一个更严谨和现代的视角来看,用“屠先生”来称呼屠呦呦女士,是不合适的。原因也很简单:

1. 性别的不匹配: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性别上的不匹配。“先生”这个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指向的是男性。使用它来称呼一位女性,即使是出于敬意,也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显得不够尊重女性的性别认同。咱们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性别平等和尊重,刻板印象和错误的性别称谓就应该尽量避免。

2. 更恰当的称谓: 屠呦呦先生本身就拥有非常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称呼她为“屠呦呦教授”、“屠老师”、“屠院士”(她在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更直接地称呼她的名字“屠呦呦”并加上尊称“女士”、“先生”之外的尊敬词汇,都更为准确和恰当。比如“尊敬的屠呦呦教授”,或者在非正式场合直接称呼“屠老师”,这都充分表达了对她的尊重。

3. 文化惯性的反思: 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称谓习惯。为什么在强调一个人的专业成就时,更容易想到“先生”这个词?这是否反映了在一些领域,男性学者或专家的影响力更容易被突出和认可?而对于女性,我们是否还有更需要主动去学习和使用的、能够平等表达尊重的称谓?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能理解有些人可能出于极高的敬意,想用“先生”来形容屠呦呦先生在科学界的地位,但从准确性、尊重性别以及现代的社会观念来看,用“屠先生”来称呼屠呦呦女士是不妥当的。我们更应该使用准确且尊重性的称谓,比如“屠呦呦教授”或“屠老师”,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崇敬。这既是对她个人成就的尊重,也是对性别平等和现代社会进步的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我们缺少有关的知识,就会在自己的成见里打转,而对讨论本身没有助益。

简单说,我们平时说的语言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在没有加以反思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汉语就是铁板一块,就只有一套规则。其实不是这样的。稍稍想一想,我们就会留意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不同的地方有方言,各个方言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广东话里会说,“你叫蔑名啊?”外来的人如果不理解广东的语音,就会觉得很反感,你说什么,“我叫蔑名?这是不是在蔑视我呀……”了解了以后就会知道,mie,其实是me ye的缩合,我们也可以写成乜嘢,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

不光不同的地域有自己的说话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我们就叫做社会方言(sociolect)。虽然说界定起来会比方言更困难一些,但其实也不难理解。比如码头的工人之间就有自己的行话,纱厂工人就不一定能明白了。小资产阶级的圈子也有自己喜欢的词汇,来标记自己的身份。再细分一些,就像普鲁斯特说的,某位夫人主持的沙龙,也会用特定的方式来使用一些词汇,评价特别的作品。再比如,网络用语就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方言。我最近知道,如果某人说,“我方了”,就是说我开始慌了。我们不能按照其他的语言习惯来解释。周易说圆而神,方以知。照这种解读,“我方了”,就是说我有智慧了,那完全误解了这种网络用语。

所以说,一个词的语义,要在它自身的社会方言中去理解,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是望文生义了。

学术世界、知识世界有自己的社会方言。先生是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这是不分性别的。钱锺书先生、季羡林先生、裘锡圭先生,都称先生,这是尊称;杨绛先生、叶嘉莹先生、屠呦呦先生,这也是尊称。为什么要这样呢?有很多原因,其中有历史渊源,但也有现下的需要。这是因为语言是为了标记差别的。知识界大家都是教授了,张三是教授,李四也是教授,那最德高望重的人怎么称呼呢?就返规于朴了,就称为先生——就像小时候学堂里的先生,我们的老师,大家在他或她的面前都是小小学生了。所以人无分男女,都是表达特别的尊敬,因为寻常的教授所长之类,已经无法表达这种尊敬。

要之,当我们称屠呦呦为先生的时候,其实就在使用知识界一以贯之的社会方言。这并不是因为一小圈人要复兴民国的习惯,而是说,在知识世界里一直都是这样讲的。

有的人会说,先生这个词已经不值钱了,比如去个餐馆,随便一个男的,服务员都会说,“先生,有什么可以帮到您么?”这其实是另一种社会方言,是一种服务业的敬称。这就好比用普通话的蔑来强行解释广东话的乜,周易的方来强行阐释网络语言的方。都是很荒谬的做法。再举一个例子,德语Sein是存在的意思很正经,法语sein就可以是胸的意思(其实主要还是胸有成竹的胸);两者并行不悖。我们不能因为法语的sein让人有那样的联想,就反对德语里Sein的拼法。这里虽然是两种语言了,但道理是一样的。服务行业和知识界,各自有各自的习惯。我们拿服务业的习惯,来理解知识界说的“先生”,这就是用错字典了——就是搞错了。

现在媒体报道的时候,把屠呦呦称为先生,我们可以批评说,这里确实有附庸风雅的嫌疑。就好比我们在普通话里突然说:“你叫蔑名字?”普通人不了解这是广东话的典故,自然会愣一下,然后觉得这是一种冒犯。现在,有些女权主义者的感受,也是和这相仿的。所以公共的媒体还是尊重一般人的习惯为好,称屠呦呦为教授或女士,这样不至于冒犯到一般人的语言直觉——毕竟,知识界只是一个小圈子。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来自各个社会阶层都涌现了不少女权主义者——口头上的,或真有行动的;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的,或者不愿意的,诸如此类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打个比方,如果共产主义者都是彬彬有礼、理性渊博的,那说明现下追求的无产阶级的解放还停留在知识界、精英阶层的规划与想象,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相反,真的有流氓无产阶级出了,那说明许多进步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基层中去了。女权主义的展开也是相仿的。现下,随着女权主义者的多元化,有些记者把小圈子的词汇通过大众媒体广而告之,就有一些不妥当了。

但是反过来,如果对媒体抱有一丝同情,他们这样用也有一点道理。毕竟,在一个很庸俗的意义上,知识界的社会方言,相比社会一般习惯来说,我们可以说是更加上层的。社会语言学中,我们可以说,这是较高的语域 (register) ,是当地的上层方言。上层的方言的适用面总是会更广些。这就好比,如果我们穿越到了托尔斯泰的俄国,不知道说法语还是说俄语的场合,说法语总是不错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这件事情的争论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心中的一些偏见:以为自己的语感就一定有道理了;其他人如果有别一种说法,那就是民国粉、复古癖、男权癌,总之就是别人哪里出了问题了。这种预设本身就违背了理性讨论的精神。其实,有些时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一种方圆,有待自己来理解。

user avatar

问题不在于屠呦呦能不能被称为“先生”,而在于平庸、普通、毫无成就的男性能不能被称为“先生”。

如果“先生”依然表示敬称,那么应该剥除它潜在的性别指向,另外选择一个词来称呼男性,比如“男士”,将称谓从“X先生”转变为“X男士”,使其与“X女士”真正对应。

如果“先生”依然指代性别,那么应该剥除它潜在的敬称价值,另外选择一个词来称呼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不论男女。

总而言之,一个词,如果既指代男性,又在某些场合下表示敬意,那么很容易将“男性”和“敬意”联系起来,最后形成“男性更值得尊重”的性别歧视。

所以,让我们愉快地称呼男性为“男士”,让“先生”回归“先生”的本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用“屠先生”来称呼屠呦呦,妥当与否,咱们得仔细掰扯一下。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里面涉及一些文化习惯、尊重程度还有性别认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屠呦呦先生是一位女性。这一点,咱们中国人心里头都清楚,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中国的骄傲,她的成就更是响当当.............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生活中遇到空姐的时候,该怎么称呼她们比较得体。很多人可能会习惯性地说“服务员”,这背后其实也藏着一些值得我们细品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服务员”这个词本身并没有错,它就是一个泛指在提供服务的人。在很多场合,比如餐厅、酒店,我们称呼工作人员为“服务员”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是最普遍、最直.............
  • 回答
    .......
  • 回答
    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听人称呼官员领导,很多时候都是“名字+职务”,比如“张局长”、“李处长”、“王主任”。这到底是出于敬意、习惯,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考量?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大家会这么称呼?1. 明确身份,方便沟通: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样称呼能快速、准确地指明说话的对象是谁,在什么位置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触及了我们如何认识和定义历史的关键点。我们今天称呼1932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那个政权为“伪满洲国”,这个“伪”字,确实不是当时日本人或参与建立这个政权的人自己加上的。“伪”字,是后来者,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学界,为了强调这个政权的非法性和非正统性而加上的定性.............
  • 回答
    东汉官职称呼与当代官职的对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话题。由于历史的演变、政治体制的根本差异以及文化概念的变迁,不可能存在一对一、完全精确的对应关系。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从职能、层级和职责范围等方面进行类比,以帮助理解东汉的官僚体系。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并重点强调其中的差异和局限性: 一、 .............
  • 回答
    日语中称呼汉字偏旁部首的方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有趣得多。它不像我们简单地叫“偏旁”或“部首”,而是有更具体、更形象的说法。首先,最常见、最基础的说法是部首 (ぶしゅ)。这跟中文的“部首”意思几乎一样,就是用来给汉字分类、索引的一种标记。比如,“木”字旁就是一个部首。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偏.............
  • 回答
    在提及那个横跨近千年的西方文明的东部延续者时,“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的出现,并非如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是帝国自身在鼎盛时期就如此自称的。这是一个后世历史学家赋予的标签,它背后蕴含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演变,以及关于帝国身份认同的微妙之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到那个帝国自身的存在时期。帝国的人.............
  • 回答
    “BAT”这个称呼的诞生,背后是互联网行业早期格局的清晰映射。它并非官方命名,而是市场分析师和媒体在观察中国互联网巨头崛起时,基于三家公司英文首字母组合而成的一个通俗说法。具体来说: B 代表百度 (Baidu):在2000年代初期,百度凭借其搜索引擎的强大实力,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并.............
  • 回答
    张勇在阿里巴巴内部称呼大家为“阿里同学”,这背后蕴含着阿里巴巴特有的企业文化和对“学习”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对员工身份的认同。首先,从词源和字面意思上理解,“同学”这个词带有一种平等的、共同成长的意味。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下,同学们是共同学习、相互帮助、一起经历青春时.............
  • 回答
    说起各地方言里对小女孩、女青年的称呼,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一开口就能发现中国地大物博,语言的魅力就在这细微之处。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差别,更藏着当地人的情感和文化。咱们先从北方说起。在北京,最常见的莫过于“丫头”。这个词带点亲昵,有点像叫自家的姑娘一样,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这样叫。有时候也会直接叫“.............
  • 回答
    “马子”这个称呼,说实话,挺有年代感了,而且用在女朋友身上,总会让人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太像是那种含情脉脉的昵称。它更像是一种街头巷尾,或者说是在特定群体里流传的说法。要说它从哪里来,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特别精确的“源头”。这种词语的起源,很多时候就像街头巷尾的俗语一样,不是哪个大师著作里写出来的,.............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
  • 回答
    “我兔”这个称呼,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并被广泛接受,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以及一代人独特的网络文化基因。要说清楚“我兔”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能引起共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一、 “兔”字的来源与象征意义的巧妙结合首先,这个“兔”字本身,在中国文化里就带.............
  • 回答
    男朋友对前女友称呼亲昵,甚至一起看电影、偷偷见面,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现任女友感到不安和困惑的情况。这到底算不算“正常”呢?“正常”这个词本身就很有弹性,但从情感关系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 极有可能是不健康的,并且潜藏着不小的风险。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含义,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引起你的担忧.............
  • 回答
    “曱甴”,这个名字确实古老且生动! 在中国古代,对于那些在黑暗角落里悄悄活动的“不速之客”,人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称呼,而是随着时间和地域,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叫法。不过,“曱甴”绝对是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且带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名字。我们先从“曱甴”说起。这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的音调起伏,仿佛.............
  • 回答
    波兰人称呼自己的国家为“Polska”,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语言渊源。简单来说,这三个字母组合是波兰语中“波兰”这个词的发音和拼写,是他们与自己民族身份紧密相连的语言表达。但如果想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语言的根源是理解“Polska”最直接的出发点。波兰语属于斯拉夫语族,而“P.............
  • 回答
    努尔哈赤在满族历史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并最终奠定了大清帝国的基础。因此,从满族视角来看,他无疑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领袖。努尔哈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并非出身于皇族,而是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然而,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非凡的政治智慧以及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