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不称呼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反而中医西医的称呼?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

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

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咱们这片土地上经过几千年时间,无数医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辨证论治等等。这些理论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等。它更多是围绕着“人”这个整体,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理解健康和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就是中国医学的全部。
西医(现代医学/科学医学):它的发展是伴随着近代科学革命而来的。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到后来的微生物学、药理学、影像学等等,西医建立在解剖、生理等可观察、可量化的物质基础上,强调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的探究,以及针对性的治疗。手术、抗生素、疫苗、化疗等等,都是其标志性的手段。它更侧重于疾病的物质性、器质性层面,像解剖人体、分离病原体、靶向治疗等,都体现了这种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这两种体系,一个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另一个则是从西方世界“舶来”。它们在形成的时间、发展路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它们在一个国家(比如中国)里共存并发展时,人们自然会根据它们的来源地或者最鲜明的地域特征来区分,而“中医”和“西医”这两个称呼,就非常直观且容易被理解。

二、文化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中医”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体系的代称,它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它代表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是我们民族独特的医学遗产。所以,称呼“中医”,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就像我们说“中国菜”而不是“东方烹饪”,说“中国书法”而不是“东亚书法”一样,这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强调。

相比之下,“西医”这个称呼,虽然字面上也带有地域性,但它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现代科学的精神和全球化的通用语言。它代表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基于证据的医学模式。所以,“西医”的称呼,更多是站在与“中医”相对的立场上,来描述另一种医学体系。

三、实践中的辨识度与习惯性称谓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病、问药、咨询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哪个医生能开中药?哪个医生会扎针?哪个医生会做手术?哪个医生会开抗生素?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比如望闻问切、开中药、针灸等,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容易辨识的。
西医的问诊方式、使用仪器(听诊器、血压计、CT、MRI)、开西药、手术等,同样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方式,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中医”和“西医”这样的称谓。人们用最直观、最符合日常经验的方式来指代他们所接触到的医疗服务。而且,这种称谓已经非常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语言表达,即使后来有了“现代医学”或“科学医学”这样的更学术或更中性的说法,在民间口语中,“中医西医”依然是最常用、最接地气的表达。

四、历史遗留的语境与政治因素(一定程度上)

在历史上,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的讨论。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者更直接地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都曾是社会和文化讨论的焦点。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医”和“西医”的并列称谓,也带有了一定的历史叙事色彩,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为什么不叫“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

虽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术上、国际交流上是更准确、更中性、更科学的表述方式,但它们在中国的民间和日常语境中之所以不那么普及,原因可以归结为:

1. 不如“中医西医”直观生动: “传统”和“现代”这两个词,更侧重于时间维度上的划分,以及一种价值判断(“现代”似乎天然带有优越性)。而“中医”和“西医”则直接关联了地域来源和文化身份,更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2. 可能存在价值判断上的回避: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称呼,似乎想要拉平两者,或者至少是在客观上进行描述。但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早期,关于这两种医学的讨论,常常带有“新旧”、“进步落后”的价值判断。而“中医西医”的称呼,虽然也暗示了差异,但它更像是一种并列的描述,不直接传递价值倾向。
3. 语言习惯的强大惯性: 一旦一个称谓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被接受,想要改变它就非常困难。除非有强大的外力介入,或者新的称谓能提供更显著的优势,否则人们会倾向于继续使用熟悉的语言。
4. “现代医学”的包容性问题: 很多时候,“现代医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它的定义和内容也在变化。而“中医西医”的称呼,则相对稳定地指代了两种不同的、有清晰边界的医疗体系。

总结一下:

“中医西医”的称呼,是历史进程、文化认同、实践辨识度以及语言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直观地反映了这两种医学体系的来源、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和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方式。尽管“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术上有其价值,但“中医西医”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语言,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像我们更喜欢叫“奶奶”而不是“外祖母”,叫“家乡”而不是“出生地”一样,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自然流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火箭上天,原子弹爆炸,电脑网络这些没有“西科”那是真的玩不转,阴阳八卦,河图洛书,风水秘术这些“中科”实在是无法插进去。

而医学不同,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给了“中医”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医学可以有所谓的“替代医学”,用某院士的话来说,中国人民应该感到幸福,因为“有两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

其实有福气的又何止中国人民呢?比方说印度人民一样福报满满,印度人民的“牛尿牛粪医疗体系”也从古至今,一直“行之有效”呢。

而研究火箭的,造航母的,造导弹的,造飞机大炮的,造高精度机床的。。。他们就没这个福气,只能悲催的遵循一个所谓的“西科体系”,因为“中科”这一套体系实在是用不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探讨的话题也很有价值。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叫中医西医,而不是什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历史和实践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清楚。一、历史的烙印:两种体系的形成与并存首先得从这两种医学体系的诞生说起。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这是.............
  • 回答
    任正非的女儿姚安娜在一次采访中抛出“为什么大家喜欢姐姐,不喜欢我”这句话,这句看似简单直接的提问,背后却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心态,也折射出她在公众视野下的一种特别的生存状态。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姚安娜说出这句话,首先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外界关注和认可的渴望。作为公众人物,特别是像姚安娜这样拥有显赫家世背景的.............
  • 回答
    征服者伊耿不直接称“皇帝”,而是将七大王国原本的国王降级为公爵,这背后蕴含着一套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旨在确保他刚刚建立的统一王朝能够稳定运行,并避免触发不必要的抵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刚刚结束百年分裂、统一初定的瓦雷利亚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白伊耿征服的并非一个“王国”,而是七个相互独立、拥.............
  • 回答
    在《星际争霸》的世界里,星灵(Protoss)之所以被玩家普遍称为“神族”,而非简单的“外星人”,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它不仅仅是翻译上的巧合,更是游戏设定、文化背景以及玩家群体认知深度融合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星灵这个种族在游戏中的方方面面。首先,从游戏设定本身来看,暴雪的设计.............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关于福奇博士曾表示美国政府当初不建议民众戴口罩是为了“避免大家哄抢,保护医护人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理解这个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疫情初期美国社会和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时所面临的复杂权衡。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2020年初,新冠病毒(.............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微妙的局面,既要顾及长辈的感受,又要避免自己心理上的别扭。我明白你的顾虑,既不想显得生分,又真的一时半会儿叫不出口“爸妈”。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会遇到。咱们先不往“AI”那边想,就当是咱们自己朋友之间聊聊,怎么能把这事儿办得既舒坦又得体。核心问题: 你和岳父母年龄相差不大,直接叫“.............
  • 回答
    “干细胞化妆品”被药监局定性为伪概念,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而且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失望。毕竟,“干细胞”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种“未来科技”、“抗衰老”、“修复再生”的光环,听起来就觉得很高端,很有效。那么,为什么在官方给出明确结论之后,大家依然容易相信这些“干细胞”系列产品呢?这背后有很多原.............
  • 回答
    疫情宣传中,大家对用“热干面”、“生煎包”这类食物来代称城市,确实出现了一种普遍的反感情绪。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这种情绪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疫情发展和宣传策略的演变逐渐积累起来的。1. 审美疲劳与刻板印象的加剧:最直观的原因是,这种代称在疫情初期确实有过一定的效果,能够迅速拉近普通民众与信.............
  • 回答
    谈到盐野七生,你会发现她在日本文坛,特别是吸引男性读者群体方面,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位置。这并非偶然,而是她作品风格、内容选择以及叙事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盐野七生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她赢得众多男性读者青睐的关键,在于她对历史题材的驾驭能力。她不是那种描绘细腻情感、或是关注日常生活琐事的作家.............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推理小说界那响当当的“黄金时代”,以及其中的几位大师。要说这黄金时代,那可真是群星璀璨,其中尤以阿加莎·克里斯蒂、艾德加·弗罗斯特·奎因(常称为约翰·狄克森·卡尔的笔名之一)、以及多萝西·L·塞耶斯(这里提到的“奎因”很可能是指埃勒里·奎因,但后文又将“奎因”与范达因并列,通常.............
  • 回答
    张伯礼院士的这番话,无疑给咱们正在经历的奥密克戎疫情浇了一盆冷水,也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说“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也可能让我们在防控上有所松懈,这可万万使不得。张院士之所以这么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虽然奥密克戎相比早期毒株,重症率和致死率有所下降,但它传播速度.............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是不少刚接触这部书的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细细聊聊,就能把这个“琏二爷”和“二奶奶”的由来弄明白了。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咱们古代讲究的“嫡庶有别”和“宗族排序”。贾琏他是贾赦的长子,这没错。贾赦是荣国府老一辈的少爷里,地位比较高的。在古代的.............
  • 回答
    刘国梁“越赢越害怕”:巅峰之下的隐忧与“松绑”的呼唤刘国梁,这位被誉为“国乒教父”的人物,在接受采访时抛出了“越赢越害怕,求大家为国乒队松松绑”这样一番令人颇感意外的言论。这番话,放在中国乒乓球队长期以来“绝对统治”的辉煌背景下,无疑像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带领国乒创造无数.............
  • 回答
    “码农”这个称呼,我觉着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它就像一个民间给自己贴的标签,带着点自嘲,又有点无奈,但仔细一琢磨,好像又挺准确地抓住了这个职业的一些本质。你想啊,软件工程师,说白了,就是跟代码打交道的人。代码是什么?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砖头瓦块,也不是能吃能穿的金银财宝,它是一串串的符号,是逻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有趣的方面,那就是全反常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以及它如何与粒子的统计性质(费米子还是玻色子)联系在一起。你对标准教材观点有疑问,这是非常好的学术态度!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谁的逻辑更站得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
  • 回答
    这位律师在辩护词中称自己的当事人为“国之忧、民之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表述。要判断这样的律师是否是大众所期望的“正义的律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位律师的辩护策略和潜在意图。 反讽或极端辩护的策略: 有可能这位律师是在采取一种极端、反讽的辩护策.............
  • 回答
    中文夹英文(或者说“中英混杂”)的说话方式,确实在不同人群和不同语境下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而且“不喜欢”的感受也是比较普遍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大家会不喜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影响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语义模糊: 中英文词汇的细微差别有时会很关键。如果随意夹杂,可能会导致意思传递.............
  • 回答
    关于“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学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并非所有人都“不愿意”学,但总体而言,相比于一些其他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引起的热情似乎有所降温,甚至在某些圈层中存在回避、质疑甚至抵触的现象。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原因.............
  • 回答
    健身这事儿吧,听着是挺时髦的,朋友圈里晒腹肌、晒马甲线、晒各种汗流浃漓的打卡照,好像人人都在热衷。但你仔细想想,真要自己去动起来,那股劲儿就没那么足了。为啥呢?原因可多了去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懒。这绝对是个硬伤,不是说懒得动,而是懒得“付出”。健身这玩意儿,它不是你躺在沙发上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