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征服者伊耿不称帝,而是让七大王国君主降级为公爵?

回答
征服者伊耿不直接称“皇帝”,而是将七大王国原本的国王降级为公爵,这背后蕴含着一套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旨在确保他刚刚建立的统一王朝能够稳定运行,并避免触发不必要的抵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刚刚结束百年分裂、统一初定的瓦雷利亚时期。

首先,我们得明白伊耿征服的并非一个“王国”,而是七个相互独立、拥有各自悠久历史和强大封建领主的王国。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自己的贵族体系、自己的法律和传统。伊耿的征服,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但要将这七个旧秩序彻底颠覆,并代之以一个全新的、由他一人统治的集权体制,并非易事。

“皇帝”的称谓,在维斯特洛大陆并非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概念。 瓦雷利亚自由堡垒虽然强大,但其政治体制更倾向于一种联盟和共治,而非中央集权的帝制。伊耿本人是瓦雷利亚贵族,他的家族也习惯了在那样的环境中行事。直接套用一个在当地并非普遍认可,甚至可能带有“外来”色彩的“皇帝”头衔,反而可能激起各地原国王和贵族们更强的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他们原有地位和尊严的直接否定,比被一个“国王”征服更为刺耳。

更重要的,是伊耿需要的是一个被承认和尊重的统治者身份,而非仅仅是一个头衔。 他建立的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征服,更是要建立一个合法的、能够持续运转的国家。如果他一上来就强行改变所有原国王的身份,将他们贬为“公爵”,那么这些被削弱的旧势力,很可能成为日后动荡的根源。

伊耿采取的策略是“以退为进”,通过保留一定的身份象征,来换取长久的稳定。

降低称谓,而非剥夺地位: 将国王降级为公爵,这是一种巧妙的降格。他们仍然是各自领地内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自己的封建体系、军队和法律解释权,只是名义上不再是“国王”,而是听命于“坦格利安国王”。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拉拢。伊耿没有像某些征服者那样,完全铲除旧贵族,而是选择将他们纳入自己新建立的体系中。
保留“王国”的区域划分: 七大王国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伊耿并没有抹去这些界限,而是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大的“七国”。保留公爵的封号,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延续这种地域划分,让各个区域的贵族和人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变化。他们依旧是“铁王座下”的某个重要领地的统治者,只是不再是独立的国王。
建立效忠的义务: 通过册封公爵,伊耿明确了他们的效忠义务。他们必须向他宣誓效忠,提供军队和资源,参与国事。这种封建契约关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理模式。国王的权力通过这种层层分封的效忠关系得以巩固。
“国王”头衔的象征意义: 坦格利安家族的龙火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让他们足以在任何场合自称为“国王”。他们征服了七个王国,自然也就拥有了“七国之王”的称号。伊耿选择“国王”这个头衔,也并非随意。它既保留了过去国王的尊严,又直接宣告了他对这七个王国的最高统治权。如果他称“皇帝”,那么“七个王国”这个概念本身就可能变得模糊,而“国王”则直接指向了统治这七个独立王国的权力。
避免“皇帝”的潜在负面含义: 在某些文化和语境下,“皇帝”可能意味着更纯粹的集权和对臣民绝对的掌控。伊耿可能预见到,如果他自称皇帝,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压迫者,一个试图剥夺所有既有权力的暴君。相比之下,“国王”这个头衔,在维斯特洛大陆是一个更普遍、更易被接受的君主称谓,它更符合当时社会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认知。

举个例子来类比: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家公司里,你不仅仅是老板,你还是一个拥有独立子部门的CEO。如果你突然把所有部门的领导都降成“部门经理”,可能会引起很大的不满。但如果你把他们降成“总监”,他们仍然是各自领域的负责人,只是向你这个CEO汇报,并且失去了“部门CEO”这个独立头衔,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管理。

总而言之,征服者伊耿之所以不称“皇帝”,而是让七大王国君主降级为公爵,并非仅仅是头衔上的变化,而是一套成熟的政治手腕。他选择了一种既能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各方支持,确保新建立的坦格利安王朝能够稳固根基的统治方式。这是一种聪明的妥协,更是长远谋略的体现。他要的是一个真正能被维斯特洛接受的统一王朝,而不是一个仅仅披着皇帝外衣的空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冰火的封建体系,有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条是其原型之一索尔兹伯里誓约,主要体现为大小诸侯都向王室效忠。

理论上来说,铁王座是可以直接管辖任何级别的诸侯的,比如布雷肯、布莱伍德的地产纷争就是由铁王座而非徒利家族裁定的,但是在很多时候,虽然铁王座有权这样,但是他们不这样做。

这就涉及到第二条设定了——即马丁所言的,铁王座治下的维斯特洛有点像大号的神罗,国王们更倾向于由大诸侯们自行管理内部事务——这既有节省精力的原因,也有面对七国各地差异巨大的风土人情难以下手的原因。

这里提到了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体系,也提到了神罗的状态,但是原型归原型,相似归相似,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完全等同——事实上冰火的封建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完全不是一码事。

在加洛林采邑制下,出于战争的需要,宫相/国王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将土地分给臣下,而这些采邑长官又在自己的土地内实行分封。起先,这些领地是不能世袭的,封君封臣仍何一方死亡,原有的契约都将作废,但是在加洛林王权衰落、维京人不断袭扰、欧洲经济走向封闭庄园制等原因作用下,采邑制逐渐崩溃,采邑长官逐渐实现了世袭,并将这份“权利”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而这些采邑长官的头衔,如duc、count,以及皇帝的头衔,如emperor、kaiser,本身又源自罗马的官职,而冰火里,并不存在一个罗马帝国长期对维斯特洛辐射文化影响。

冰火里的绝大部分领地贵族,要么源自先民时代的部落领袖,要么源自安达尔人军阀,其土地所有权大多来自自己的先祖“被霜露,斩荆棘”,而不是某个国王对自己的采邑分封,如科布瑞家族早在谷地之王还没影的时候,就在自己打下的江山里管自己叫“五指半岛伯爵”(有点像东法兰克一些臣服于加洛林王权的地方领袖,所以马丁把维斯特洛比做神罗更可以理解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那些从国王手中获封领地的贵族也相应地获得了世袭的权利,比如唐德利恩家族就是信使出身,获封了黑港城并世袭至今。

在冰火的中文译本里,有一堆公爵、一堆伯爵还有几个侯爵和子爵,但是在原文里,只有lord一种爵位,这表明冰火的封建体系绝非来自罗马的官僚体系和加洛林采邑制,而是根治于维斯特洛的土壤诞生的完全不同的事物。lord(伯爵)之下是lord(子爵),lord之上也是lord(公爵),不过屁股后面还要加个paramount。正如之前提到的科布瑞家族一样,lord本就是对大部分未称王的维斯特洛地方统治者的称呼,而lord paramount的名称则表明,从理论上来说,公爵一级的总督权利是国王授予的,而非生来享有的,在北境、西境、谷地这些地方,国王在其中的成分或许不太明显,但是在被打碎了旧体系的三河,这份权利中国王的影子就相对明显了。

而伊耿作为一个征服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维斯特洛文化的皈依者。

维斯特洛文化里,国王之上并没有一个世俗等级作为更高层次的统治者,而坦格利安家族的老家瓦雷利亚,也并没有诞生emperor或augustus一职。既然没有客观存在作为基础,生编硬造当然说不过去,因此伊耿作为维斯特洛文化的皈依者,选择维斯特洛文化里的最高级别统治者king作为头衔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伊耿成为了king,旧七大王国的统治者自然要降格为lord paramount。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