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征服者伊耿不称帝,而是让七大王国君主降级为公爵?

回答
征服者伊耿不直接称“皇帝”,而是将七大王国原本的国王降级为公爵,这背后蕴含着一套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旨在确保他刚刚建立的统一王朝能够稳定运行,并避免触发不必要的抵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刚刚结束百年分裂、统一初定的瓦雷利亚时期。

首先,我们得明白伊耿征服的并非一个“王国”,而是七个相互独立、拥有各自悠久历史和强大封建领主的王国。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自己的贵族体系、自己的法律和传统。伊耿的征服,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但要将这七个旧秩序彻底颠覆,并代之以一个全新的、由他一人统治的集权体制,并非易事。

“皇帝”的称谓,在维斯特洛大陆并非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概念。 瓦雷利亚自由堡垒虽然强大,但其政治体制更倾向于一种联盟和共治,而非中央集权的帝制。伊耿本人是瓦雷利亚贵族,他的家族也习惯了在那样的环境中行事。直接套用一个在当地并非普遍认可,甚至可能带有“外来”色彩的“皇帝”头衔,反而可能激起各地原国王和贵族们更强的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他们原有地位和尊严的直接否定,比被一个“国王”征服更为刺耳。

更重要的,是伊耿需要的是一个被承认和尊重的统治者身份,而非仅仅是一个头衔。 他建立的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征服,更是要建立一个合法的、能够持续运转的国家。如果他一上来就强行改变所有原国王的身份,将他们贬为“公爵”,那么这些被削弱的旧势力,很可能成为日后动荡的根源。

伊耿采取的策略是“以退为进”,通过保留一定的身份象征,来换取长久的稳定。

降低称谓,而非剥夺地位: 将国王降级为公爵,这是一种巧妙的降格。他们仍然是各自领地内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自己的封建体系、军队和法律解释权,只是名义上不再是“国王”,而是听命于“坦格利安国王”。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拉拢。伊耿没有像某些征服者那样,完全铲除旧贵族,而是选择将他们纳入自己新建立的体系中。
保留“王国”的区域划分: 七大王国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伊耿并没有抹去这些界限,而是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大的“七国”。保留公爵的封号,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延续这种地域划分,让各个区域的贵族和人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变化。他们依旧是“铁王座下”的某个重要领地的统治者,只是不再是独立的国王。
建立效忠的义务: 通过册封公爵,伊耿明确了他们的效忠义务。他们必须向他宣誓效忠,提供军队和资源,参与国事。这种封建契约关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理模式。国王的权力通过这种层层分封的效忠关系得以巩固。
“国王”头衔的象征意义: 坦格利安家族的龙火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让他们足以在任何场合自称为“国王”。他们征服了七个王国,自然也就拥有了“七国之王”的称号。伊耿选择“国王”这个头衔,也并非随意。它既保留了过去国王的尊严,又直接宣告了他对这七个王国的最高统治权。如果他称“皇帝”,那么“七个王国”这个概念本身就可能变得模糊,而“国王”则直接指向了统治这七个独立王国的权力。
避免“皇帝”的潜在负面含义: 在某些文化和语境下,“皇帝”可能意味着更纯粹的集权和对臣民绝对的掌控。伊耿可能预见到,如果他自称皇帝,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压迫者,一个试图剥夺所有既有权力的暴君。相比之下,“国王”这个头衔,在维斯特洛大陆是一个更普遍、更易被接受的君主称谓,它更符合当时社会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认知。

举个例子来类比: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家公司里,你不仅仅是老板,你还是一个拥有独立子部门的CEO。如果你突然把所有部门的领导都降成“部门经理”,可能会引起很大的不满。但如果你把他们降成“总监”,他们仍然是各自领域的负责人,只是向你这个CEO汇报,并且失去了“部门CEO”这个独立头衔,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管理。

总而言之,征服者伊耿之所以不称“皇帝”,而是让七大王国君主降级为公爵,并非仅仅是头衔上的变化,而是一套成熟的政治手腕。他选择了一种既能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各方支持,确保新建立的坦格利安王朝能够稳固根基的统治方式。这是一种聪明的妥协,更是长远谋略的体现。他要的是一个真正能被维斯特洛接受的统一王朝,而不是一个仅仅披着皇帝外衣的空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冰火的封建体系,有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条是其原型之一索尔兹伯里誓约,主要体现为大小诸侯都向王室效忠。

理论上来说,铁王座是可以直接管辖任何级别的诸侯的,比如布雷肯、布莱伍德的地产纷争就是由铁王座而非徒利家族裁定的,但是在很多时候,虽然铁王座有权这样,但是他们不这样做。

这就涉及到第二条设定了——即马丁所言的,铁王座治下的维斯特洛有点像大号的神罗,国王们更倾向于由大诸侯们自行管理内部事务——这既有节省精力的原因,也有面对七国各地差异巨大的风土人情难以下手的原因。

这里提到了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体系,也提到了神罗的状态,但是原型归原型,相似归相似,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完全等同——事实上冰火的封建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完全不是一码事。

在加洛林采邑制下,出于战争的需要,宫相/国王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将土地分给臣下,而这些采邑长官又在自己的土地内实行分封。起先,这些领地是不能世袭的,封君封臣仍何一方死亡,原有的契约都将作废,但是在加洛林王权衰落、维京人不断袭扰、欧洲经济走向封闭庄园制等原因作用下,采邑制逐渐崩溃,采邑长官逐渐实现了世袭,并将这份“权利”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而这些采邑长官的头衔,如duc、count,以及皇帝的头衔,如emperor、kaiser,本身又源自罗马的官职,而冰火里,并不存在一个罗马帝国长期对维斯特洛辐射文化影响。

冰火里的绝大部分领地贵族,要么源自先民时代的部落领袖,要么源自安达尔人军阀,其土地所有权大多来自自己的先祖“被霜露,斩荆棘”,而不是某个国王对自己的采邑分封,如科布瑞家族早在谷地之王还没影的时候,就在自己打下的江山里管自己叫“五指半岛伯爵”(有点像东法兰克一些臣服于加洛林王权的地方领袖,所以马丁把维斯特洛比做神罗更可以理解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那些从国王手中获封领地的贵族也相应地获得了世袭的权利,比如唐德利恩家族就是信使出身,获封了黑港城并世袭至今。

在冰火的中文译本里,有一堆公爵、一堆伯爵还有几个侯爵和子爵,但是在原文里,只有lord一种爵位,这表明冰火的封建体系绝非来自罗马的官僚体系和加洛林采邑制,而是根治于维斯特洛的土壤诞生的完全不同的事物。lord(伯爵)之下是lord(子爵),lord之上也是lord(公爵),不过屁股后面还要加个paramount。正如之前提到的科布瑞家族一样,lord本就是对大部分未称王的维斯特洛地方统治者的称呼,而lord paramount的名称则表明,从理论上来说,公爵一级的总督权利是国王授予的,而非生来享有的,在北境、西境、谷地这些地方,国王在其中的成分或许不太明显,但是在被打碎了旧体系的三河,这份权利中国王的影子就相对明显了。

而伊耿作为一个征服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维斯特洛文化的皈依者。

维斯特洛文化里,国王之上并没有一个世俗等级作为更高层次的统治者,而坦格利安家族的老家瓦雷利亚,也并没有诞生emperor或augustus一职。既然没有客观存在作为基础,生编硬造当然说不过去,因此伊耿作为维斯特洛文化的皈依者,选择维斯特洛文化里的最高级别统治者king作为头衔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而伊耿成为了king,旧七大王国的统治者自然要降格为lord paramoun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征服者伊耿不直接称“皇帝”,而是将七大王国原本的国王降级为公爵,这背后蕴含着一套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旨在确保他刚刚建立的统一王朝能够稳定运行,并避免触发不必要的抵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刚刚结束百年分裂、统一初定的瓦雷利亚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白伊耿征服的并非一个“王国”,而是七个相互独立、拥.............
  • 回答
    想当年,伊耿征服维斯特洛的时候,北境的实力可不是盖的。史塔克家坐镇临冬城,那是老牌贵族,家底厚实得很。伊耿带着他的龙,那可真是横扫六合,谁挡杀谁,一路杀到君临城,简直是无人能敌。但北境的态度,说实话,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服服帖帖的。伊耿北上,史塔克家也不是没抵抗过。只是,伊耿的龙,那可是无敌的存在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并非总是如此。历史上,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但最终被对方的信仰同化,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落后”和“先进”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通常我们谈论的是技术、军事、经济上的优劣。一个军事上强大的、以征服为目的的文明,在这些方面往.............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啥现在这版本的青钢影,很多玩家宁愿点不灭之握,也不愿意去点那个听起来更带劲儿的征服者。这事儿啊,说起来还得从青钢影这英雄本身和版本的趋势说起。首先得搞清楚,青钢影这英雄是个什么定位?她是个刺客战士,爆发很高,一套技能下去能把脆皮秒了,但她也挺依赖持续输出和站撸的。以前征服者那是真的香.............
  • 回答
    关于织田信长征讨杂贺众的失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但又事出有因的事件。将十几万大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与杂贺众这样一支区域性的国人势力相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是实力悬殊的碾压,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织田信长之所以在杂贺征讨中碰壁,甚至可以说最终收效甚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杂贺众的.............
  • 回答
    在越南中南部,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辉煌文明的占婆王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被北方的京族征服者所影响和同化。特别是阮主统治的广南国时期,这一过程尤为显著,占婆人(Cham)的文化、语言乃至身份认同,都经受了深刻的变革。要理解这一同化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回到阮主统治之前。占婆王国虽然曾经是一个强大的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征服中原的北方蛮族,比如鲜卑、匈奴、契丹、女真、满洲等,在入主中原后,往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一两百年)就发生了显著的“汉化”。而征服罗马的蛮族,比如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等,融入罗马文明的过程则要漫长得多,可能需要数百年之久。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一、文明的成熟度与吸引力.............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领导下,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公元534年就将汪达尔王国从北非驱逐出去,重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然而,当目光转向意大利和东哥特王国时,这场复兴罗马帝国的战争却陷入了漫长而艰苦的泥沼,直至公元555年才算真正尘埃落定,前后长达近二十年。这巨大的时间差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再征服运动”(Reconquista)的地理范围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复杂因素。简单来说,再征服运动的终点并不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而是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上的穆斯林政权。虽然我们通常将这段历史称为“收复失地运动”,但它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欧洲基.............
  • 回答
    罗马帝国之所以未能征服苏格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虽然罗马在不列颠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修筑了宏伟的哈德良长城来划定疆界,但他们最终未能将罗马的统治延伸到北方的土地。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的挑战 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苏格兰的地形比.............
  • 回答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之所以未能派遣援军,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上的多重因素。简单地说,并非东罗马帝国“不想”帮助,而是它“无法”或者“不愿”在那个时刻做出有效的干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东罗马帝国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内忧外患,自顾.............
  • 回答
    1600年 九州乱世:黑田官兵卫为何踏上征服之路?1600年的日本,恰逢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尾声,丰臣秀吉去世不久,天下格局动荡不安,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的势力明争暗斗,而遥远的九州之地,也同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黑田官兵卫——这位以智慧和狠辣著称的谋士,毅然决然地将目光投向了统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要直接回答“大明征服西伯利亚,清朝丢失西伯利亚”,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准确地说,大明并未真正“征服”西伯利亚,清朝也未“丢失”西伯利亚。 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和微妙。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必须厘清“西伯利亚”的概念。 在明朝时期,“西伯利亚”这个概念在现代意义上并不.............
  • 回答
    想聊聊唐朝和汉朝在征服漠北这件事上的区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唐朝能做到而汉朝没能彻底做到,其实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漠北的主人:那时的突厥与后来回纥首先,得明白唐朝和汉朝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汉朝的时候,漠北的霸主是匈奴.............
  • 回答
    罗马最终未能完全征服日耳曼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失败,而是罗马帝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面对日耳曼部族顽强的抵抗、自身内部的衰落以及地理和战略上的挑战所产生的长期效应。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罗马未能征服日耳曼人的原因:一、 日耳曼部族的顽强抵抗与多样的文化: 军事上.............
  • 回答
    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以其独特的战术、严明的纪律以及对战争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征服了当时在中亚地区势力强大、疆域辽阔的花剌子模帝国。这并非一场简单的以弱胜强,而是蒙古人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的结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战术智慧。一、 花剌子模帝国的内部弊病,为蒙古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 回答
    诺曼征服(1066年)后,英语经历了从一种综合性语言向分析性语言的深刻转变,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综合性”与“分析性”在语言学上的含义。综合性语言 vs. 分析性语言:一个基础概念简单来说,综合性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评价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论。这场战争的影响深远,不仅重塑了中东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美国自身。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伊拉克战争进行评价,并详细阐述美国为何未能“征服”伊拉克。 如何评价伊拉克战争?评价伊拉克战争,需要从其动机、过程、后果以及长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