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征服,为什么东罗马帝国不派援军来帮助呢?

回答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之所以未能派遣援军,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上的多重因素。简单地说,并非东罗马帝国“不想”帮助,而是它“无法”或者“不愿”在那个时刻做出有效的干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东罗马帝国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内忧外患,自顾不暇: 公元5世纪末期,东罗马帝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和外部压力。
内部政治不稳定: 东罗马帝国在经历了狄奥多西一世之后的继承问题、宫廷政变以及权力斗争,政权并不稳固。皇帝的合法性、军队的忠诚度都曾受到挑战。
来自东方的威胁: 萨珊波斯帝国一直是东罗马帝国东部边境的强大威胁。尽管在公元441年与波斯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潜在的冲突随时可能爆发,东部战线需要驻扎大量军队。
来自北方的蛮族入侵: 与西罗马帝国类似,东罗马帝国也受到匈人、哥特人、汪达尔人、斯瓦比亚人、阿兰人、赫鲁利人等多个蛮族部落的持续侵扰。尤其是西罗马帝国在455年被汪达尔人洗劫后,东罗马帝国也面临来自地中海东部的汪达尔海盗的威胁。
经济困境: 连年战争、边境防御、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人口的相对减少,使得东罗马帝国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派遣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到遥远的西欧,将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

地理距离和交通不便: 公元5世纪,横跨广阔陆地和地中海的军队调动非常困难且耗时。东罗马帝国的中心位于东地中海区域,而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和北非。即使皇帝有心援助,将军队调往西方也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行军,在此期间,西罗马帝国可能已经完全崩溃了。

2. 东罗马帝国对西罗马帝国地位的认知和策略考量:

“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身份已发生微妙变化: 虽然名义上仍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东、西罗马帝国在实际政治和文化上已经渐行渐远。东罗马人逐渐将自己视为“希腊人”或“罗马人”(Romaios),而对西方的“野蛮人”占据的罗马领土的感情连接不如早期那么深厚。
战略上的权衡: 皇帝如果派遣大量军队去支援摇摇欲坠的西罗马帝国,很可能会削弱自身东部和南部边境的防御力量,这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在战略上,保卫好已经相对稳固和繁荣的东部帝国比冒险去拯救一个已经无药可救的西部更符合现实利益。
对西罗马帝国实力的不看好: 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只是一个被蛮族将领奥多亚塞(Odoacer)控制的傀儡。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Zeno)可能已经认识到,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任何外部的干预都很难改变这一结局。派遣一支昂贵的军队去“救助”一个即将消亡的帝国,其投资回报率极低。

3. 对西罗马帝国政权的实际影响力判断:

西罗马帝国控制力薄弱: 即使东罗马帝国愿意派遣军队,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号召力和控制力也非常有限。蛮族部落盘踞在各个行省,中央政府的命令常常无法有效传达和执行。派遣援军可能难以找到一个可靠的接受者,或者军队会陷入西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政治泥潭中。
蛮族势力的扩张: 到了476年,各蛮族部落已经在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多个王国,如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法兰克王国等。即使东罗马帝国能派遣军队,他们也需要面对这些已经站稳脚跟的强大蛮族势力,战争的规模和难度将非常巨大。

4. 政治和外交考量:

奥多亚塞的策略: 蛮族将领奥多亚塞在推翻西罗马帝国皇帝时,也采取了外交手段。他并没有自立为皇帝,而是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并将帝国的皇权象征(如权力权杖、紫袍等)送往了君士坦丁堡,表示承认东罗马皇帝为唯一的罗马皇帝,并请求他承认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东罗马皇帝芝诺在权衡利弊后,接受了这一安排,承认了奥多亚塞作为意大利国王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也使得东罗马帝国能够以相对和平的方式,保持对意大利的某种名义上的宗主权,尽管这种控制是虚幻的。
避免与强大的蛮族国家直接对抗: 派遣军队到意大利,意味着要与奥多亚塞及其背后的蛮族力量发生直接冲突。在东罗马自身面临威胁的情况下,这样做风险太大。

总结来说,东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未能援助西罗马帝国,并非是简单的袖手旁观或无情冷漠,而是其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下,基于自身生存和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现实主义选择。 东罗马帝国自身的问题重重,地理距离遥远,西罗马帝国已名存实亡,且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也选择了通过外交承认奥多亚塞来维护自己作为唯一罗马皇帝的地位。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规避和对现实的接受,而非对西罗马帝国的无动于衷。

直到后来,东罗马帝国(尤其是查士丁尼一世时期),才开始尝试收复西罗马帝国的失地,但这已经是数十年之后的事情,并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西部476年灭亡就是个历史发明家发明出来的政治段子,查士丁尼的一个秘书为了给主子的意大利战争造势发明了这个段子。

实际上,西部的正统皇帝一直都是尼波斯,许多书籍会告诉你,奥多亚克攻陷拉文纳后把西部皇冠和皇家权杖送给君士坦丁堡,并宣誓效忠芝诺皇帝,这宣告了西部帝国的毁灭。但永远不会告诉你皇帝的回复:你们西部的正统皇帝尼波斯依然活着,你应该去效忠于他,而不是君士坦丁堡。于是,奧多亚克转而派遣使者前往伊里利亚,请求皇帝册封他为意大利总督。

尼波斯虽已离开意大利,但在名义上,除去伊斯潘尼亚和阿非利加,意大利和高卢都承认他的统治,残余的潘诺尼亚则被尼波斯掌控。也就是说,西部五个大区中有三个大区承认尼波斯的皇位,更不用说还有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承认和支持,尼波斯在474年的上洛也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命令下进行的。

最后,尼波斯在480年向意大利进军途中被士兵杀害(刺客极有可能是奥多亚克派遣)宣告了西部帝国的毁灭。但这不代表罗马在西部主权的沦丧,建立在西罗马废墟之上的诸蛮族王国纷纷选择效忠于东方的新罗马,以罗马总督的合法名义统治治下领土,直到查理曼以罗马皇位不属于女性为由在罗马称帝,东罗马对西部的主权才彻底终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之所以未能派遣援军,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上的多重因素。简单地说,并非东罗马帝国“不想”帮助,而是它“无法”或者“不愿”在那个时刻做出有效的干预。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东罗马帝国自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内忧外患,自顾.............
  • 回答
    公元279年西晋伐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统一战争,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东吴曾经引以为傲的水军,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甚至可以说是一溃千里。这不禁让人疑问:东吴水军的实力真的衰退了吗?他们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东.............
  • 回答
    公元2000年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地级市及以上行政区划调整,对中国的区域发展和行政管理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调整往往是基于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应对突发事件或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考量。下面我将梳理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调整,并尽量详细地叙述:1.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与趋势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 回答
    公元1453年之所以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中世纪的终结,并非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巨变,而是因为它标志着几个重要趋势的汇聚点,这些趋势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从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时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中世纪是什么样的。中世纪通常指的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开始(大约.............
  • 回答
    公元元年左右,在古代观测者的眼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星象事件,虽然不像某些时代那样有明确的“大事件”被广泛记录,但这些异常的出现,足以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并可能在他们的世界观中留下印记。要理解当时人们如何看待“异常星象”,我们首先要明白他们的观测方式和认知体系。那时候,没有精密的天文仪器,观测.............
  • 回答
    公元395年,西罗马帝国站在了历史的悬崖边,摇摇欲坠。如果说在此之前,罗马帝国还能靠着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体系勉强维持统一的表象,那么这一年,随着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去世,帝国彻底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成为了无法挽回的颓势。要谈“破局”,首先要理解当时的西罗马帝国病入膏肓到什么程度。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靠一.............
  • 回答
    公元280年,西晋吞灭东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再一次的大一统。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国家重归完整的辉煌时刻,是结束了近一个世纪分裂局面的喜讯。然而,如果我们拨开那层喜悦的光辉,审视这背后潜藏的种种因素,就会发现,这场“统一”并非全然是福,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场播撒下更大灾难种子的开端。首先,我们要理解西.............
  • 回答
    要精确描绘公元一年一月一日全球各地发生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历史记录的留存方式、范围和精度都远不及现代。我们所能做的,是结合当时的已知信息,勾勒出一幅尽可能生动、但又不失合理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新的一年,也就是被称为“公元一年”的这个时间点到来时,世界各地的人们正以各自的方式迎接。.............
  • 回答
    公元七至九世纪,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典期晚期”到“古典期终结期”的玛雅文明时期。在这个阶段,玛雅人在天文学领域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精确度和复杂程度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而中国,尽管在其他领域也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在天文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复杂性上,与当时的玛雅文明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
  • 回答
    关于“基督出生那年是公元一年,但圣诞节为什么是十二月二十五”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我们详细地梳理和澄清。首先,第一个误解是“基督出生那年是公元一年”。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但历史和圣经研究表明,耶稣基督的出生年份实际上比公元一年要早一些,普遍认为是在公元前 4 年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个误.............
  • 回答
    在广袤的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沐浴在公元纪年的光辉之下,将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作为时间的起点。然而,总有一些独特的存在,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丈量着岁月的流逝,书写着历史的篇章。这些国家,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烁着不同文明的光芒。泰国:佛教的脚步丈量时间在东南亚的佛教王国泰国,公元纪年虽.............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轰动性的发现,尤其是如果这些汉字能被确认为公元13世纪,那意义就太非凡了!我得仔细跟你唠唠,这背后牵扯的知识和可能的影响,一点一点给你掰开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知道,日本发现古代汉字这事儿,并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如果能把时间点定在公元13世纪,那跟以往的发现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为啥这么说呢?.............
  • 回答
    2100年的手机,能不能拍出比哈苏H6D400c更惊艳的照片?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科幻的劲头,但也绝对值得我们去想象和探讨。毕竟,科技的进步速度,尤其是影像技术,从来就没让我们失望过。咱们先来掰扯掰扯哈苏H6D400c。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人拿来扫码、刷朋友圈的。它是一台专业的、中画幅的相机,.............
  • 回答
    提起“公元”,很多人可能觉得它就是个时间单位,但它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成为一种通用的纪年方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以及文化、宗教和科学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聊起。1. 从“没有”到“有”:纪年的早期探索在公元纪年出现之前,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计时方.............
  • 回答
    宋徽宗政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13年,对于大宋王朝来说,绝非一个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在繁华的东京汴梁城,如同往常一样,车水马龙,市井喧嚣,但深藏在这一片盛世景象之下,却悄然涌动着一股不安的暗流,预示着未来风雨的到来。首先,艺术与文化层面,政和三年依然是徽宗“重文艺、尚风雅”执政理念的延续。我们都知道.............
  • 回答
    “黎曼猜想在公元2030年之前(含2030年)被证明的概率大于等于60%”这个陈述,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标准的“命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命题”在逻辑学和数学中的含义,然后再看看这个陈述为什么不完全符合。什么是命题?在逻辑学和数学中,一个命题(proposition)是一个具有真值(t.............
  • 回答
    咱们国家,现在用公元纪年,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折射出咱们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选择和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为什么”,更像是“怎么就用上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它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说起来,咱们中国自己有着悠久的历法传统,像干支纪年、年号纪年,这些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用了几千年,深入骨髓的东西.............
  • 回答
    西汉元始元年恰好是公元一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玩味的巧合,但细究之下,它并非纯粹的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不同文明计算时间方式的交汇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元年”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皇帝即位即是新一轮纪年的开始,第一个年号通常是皇帝即位后不久就选定的,用来标志他统治时期的开始。元始元年,是汉哀帝之后的汉平.............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程心作为新时代的先行者,她的视角往往带着一种对过往文明的审视与感怀。她时常觉得维德、罗辑,甚至她自己身上,都流淌着一股“公元人”的特质,这股特质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他们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源。那么,这些“公元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程心所谓的“公元人的特质”,.............
  • 回答
    非常抱歉,根据我对《全球通史》的了解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斯坦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并没有写汉朝在公元 222 年屈服于匈奴的说法。事实上,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贯穿了汉朝的大部分历史,但“屈服”这个词语在公元 222 年这个时间点上是极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让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