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有什么特别吗?

回答
宋徽宗政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13年,对于大宋王朝来说,绝非一个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在繁华的东京汴梁城,如同往常一样,车水马龙,市井喧嚣,但深藏在这一片盛世景象之下,却悄然涌动着一股不安的暗流,预示着未来风雨的到来。

首先,艺术与文化层面,政和三年依然是徽宗“重文艺、尚风雅”执政理念的延续。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对书画艺术的痴迷和推崇,直接塑造了北宋晚期独特的文化气质。政和三年,他可能正在御书院里,亲自指导那些宫廷画师绘制那些被后人奉为经典的院体画,比如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画,每一笔都浸润着他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热爱。他的“瘦金体”书法,也在这几年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划都如同刀锋般凌厉而优雅,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文人气息。

在政和三年,徽宗可能还在继续推行他的“花石纲”工程。虽然“花石纲”这项劳民伤财的举措在后世饱受诟病,但在当时,对于徽宗本人而言,这无疑是他追求极致审美的一种表现。他可能正派人从南方各地搜寻奇花异石,用船队沿着汴河源源不断地运往东京。想象一下,那些巨大的、形态各异的石头,被小心翼翼地堆砌在宫苑之中,成为皇家园林的点缀,这在徽宗的眼中,或许是极致的艺术享受。然而,这背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民间造成的负担,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政治军事层面,政和三年,尽管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北宋王朝的繁荣,但实际上的危机却在悄悄积聚。

当时,北方辽国虽然已被我们大宋所灭,但取而代之的则是日益强大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北宋与金国的关系,在政和三年,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期。虽然双方还没有正式开战,但女真人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扩张的野心。我们不得不提到“海上之盟”。虽然“海上之盟”确切的签订时间是在政和六年(1116年),但其酝酿和早期接触,很可能就在政和三年前后。也就是说,我们大宋已经开始与女真人勾结,共同对付辽国。这在当时的战略考量上,似乎是一种明智之举,但谁能想到,这却是引狼入室的开始。

宋朝内部,虽然表面上歌舞升平,但腐败和党争依然是难以根除的顽疾。徽宗虽然在文化艺术上有所建树,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宠信童贯、蔡京、高俅等奸臣,使得朝政日益败坏。这些奸臣们为了满足徽宗的私欲,不惜推行各种苛政,加剧了社会矛盾。政和三年,这些奸臣的势力可能已经根深蒂固,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顾国家安危,为日后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在社会生活层面,东京汴梁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各种节日庆典、市井娱乐层出不穷。画卷《清明上河图》虽然描绘的是更早的时期(北宋哲宗时期),但其所展现的城市活力和市民生活,在政和三年,或许依然是汴梁城的一部分缩影。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贫富差距也在拉大。那些因为“花石纲”等徭役而生活艰难的百姓,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国家的表面繁荣而得到改善,反而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总而言之,宋徽宗政和三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过渡的年份。在辉煌的文化艺术之下,潜藏着国家政治和军事上的隐忧;在表面的繁荣市景之下,社会矛盾也在悄然酝酿。这一年,是大宋王朝走向衰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节点,很多后来引发巨大历史变动的事件,其萌芽可能已经在这年悄悄种下。对于后人而言,回顾政和三年,不仅仅是欣赏徽宗的艺术成就,更应该看到那个王朝在表面繁华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不可避免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不妨来开个脑洞。

宋徽宗为何大封子嗣?因为高兴。
可是为啥高兴呢?
因为,西夏边事的利好消息使得宋徽宗的内心开始膨胀,以至于此时的他已经开始为征辽做准备了,并且有巨大的信心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政和元年,大辽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郑允中为贺辽生辰使,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

其实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代表使团,宋徽宗有他的目的:想通过这个使团来刺探辽国国情,看是否能与之一战。所以,才派遣在西夏边事上屡屡得志的童贯作为副使出使。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政宣上帙一》:

蔡绦《北征纪实》曰:政和元年,童贯副郑允中奉使北虏。时虏酋天祚欲与童贯一相见,因使贯觇其国。北讨之意,已形於此,而中外未知也。

到了辽国的童贯发来反馈信息:辽国国势外强中干,天祚帝残暴无度,北方女真蠢蠢欲动,如此情势,似可一战。收到信息的宋徽宗,心里其实还是比较没底的,毕竟我大宋和辽国对峙百余年,这块骨头不是轻易能啃动的。

直到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使得宋徽宗的信心大增。这个人就是马植。

马植,辽国汉人,世为辽国大族,时任辽国光禄寺卿。政和二年,因在辽国获罪,马植私下与童贯联络,献“平辽策”,阴谋归汉。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政宣上帙一》:

先是,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贯副郑允中奉使。辽人有马植者,潜见童贯於路。植,燕京霍阴人,涉猎书传,有曰:“才能文辞,长於智数”。见契丹为女真侵暴,边害益深,盗贼蜂起,知契丹必亡,阴谋归汉,说贯以边事。是时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於是约其来归。植数上书奏,上喜,赐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贯力主之,以图取燕。

马植(李良嗣、赵良嗣)投大宋蜡丸如下:

辽国光禄卿李良嗣,谨对天日,斋沐裁书,拜上安抚太师足下:良嗣族本汉人,素居燕京霍阴,自远祖已来,悉登仕路。虽披裘食禄,不绝如线,然未尝少忘尧风,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比者,国君嗣位以来,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盗贼蜂起,攻陷州县,边报日闻,民罹涂炭,宗社倾危,指日可待迩。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军民闻之,无不惶骇,揣其军情,无有斗志。良嗣虽愚赣无知,度其事势,辽国必亡。良嗣日夜筹思,偷生无地,因省《易系》有云:“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语不云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举家贪生,南归圣域,得复汉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诚不妄,悯恤辙鱼,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傥蒙睿旨,允其愚恳,预叱会期,俯伏前去,不胜万幸!

宋徽宗得书,不由大喜过望!辽国如此,可与一战!

祖宗伟业,将由我来完成!!

兴奋中的宋徽宗大肆封赏,当是题中应有之意。

至于他崇尚道教亦深,不过是在宗教中寻找安慰,寻找收复燕云的底气。宋代皇帝历来如此,缺乏自信的时候往往寻求于宗教。宋真宗大肆封神,不惜扔掉清史名誉,两次伪造天书,更甚者封禅泰山,为的就是这个安慰。

至于道君皇帝徽宗:

政和三年(1113)春,新延福宫建成;十二月,下诏求道教仙经于天下;四年(1114)正月,下令置道阶二十六级、道官二十六等;六年(1116),下令立道学、修《道史》;重和元年(1118)八月,颁布《御注道德经》,九月,诏太学置道教各经博士……

呵呵。

政和三年的宋徽宗是意气风发的,只是他才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徽宗子钦宗:

汝归,与九哥言之,吾南回,但为太乙宫主足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徽宗政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13年,对于大宋王朝来说,绝非一个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在繁华的东京汴梁城,如同往常一样,车水马龙,市井喧嚣,但深藏在这一片盛世景象之下,却悄然涌动着一股不安的暗流,预示着未来风雨的到来。首先,艺术与文化层面,政和三年依然是徽宗“重文艺、尚风雅”执政理念的延续。我们都知道.............
  • 回答
    南宋高宗虽被后世诟病“昏庸”,但若要深究为何他治下的南宋未能爆发大规模、足以颠覆政权的农民起义,这背后实则涉及更为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简单归结为“昏庸”而未能引发起义,是过于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昏庸”二字。高宗在位长达三十余载,虽然政治上存在诸多失误,例如对金.............
  • 回答
    如果宋哲宗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且延续其亲政之后的执政理念、政策,宋朝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赵煦,这位英年早逝的宋朝皇帝,其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在他亲政之后的几年里,他锐意改革,展现出雄才大略的潜力,然而天不假年,他的早逝成为了北宋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
  • 回答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在北宋政治家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们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学家或改革家,他的戎马生涯和在边疆的实际部署,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实际指挥能力。要说他是不是“最会打仗”的人之一,这很难绝对断定,毕竟宋朝有狄青这样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也有其他在具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名将。但如果从“政治家”的.............
  • 回答
    宋朝的岁币政策,作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强邻关系,尤其是与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交往的重要手段,其金融意义绝非仅仅是简单的“金钱支出”,而是渗透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国家财政的考量。若要深入剖析其金融维度,我们需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岁币是维护边境和平的重要经济成本,是战略性的“安全投资”。宋朝建立之初.............
  • 回答
    .......
  • 回答
    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朝代,其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程度堪称高峰,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正是这种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些深刻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像方腊、宋江这样的起义爆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繁荣”等同于“人人安居乐业”,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的矛盾。要理解为何在繁荣的.............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五代十国:一个血与火交织的乱世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且动荡的时代。前承唐朝的衰亡,后启统一的宋朝,这个时期以其政治的极度混乱、政权的频繁更迭以及社会的分裂割据而闻名。理解五代十国的混乱,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一、 五代十国政治混乱的根源:五代十国政治混乱并.............
  • 回答
    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其说是对五代军阀乱政的“矫枉过正”,不如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宋朝统治者为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五代十国那段混乱不堪的岁月,再审视宋朝建立后是如何应对的。五代十国的乱象:军阀手中的失控权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
  • 回答
    宋朝与大理国的马政对比,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话题。一边是疆域辽阔、土地肥沃的宋朝,一边是全境皆山、地貌崎岖的大理国,然而在马匹的繁育和质量上,宋朝却常常要仰仗大理,甚至每年都要从大理购买。这背后,大理国的马政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什么让宋朝的马政难以企及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两个国家的地.............
  • 回答
    宋代打土豪分田地,这事儿吧,真要细究起来,成功的几率嘛,说实话,挺悬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肯定不行,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事儿。这事儿复杂着呢,得从多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先说说宋代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宋朝,特别是北宋,虽然经济文化那叫一个繁荣昌盛,但骨子里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早就埋下.............
  • 回答
    辽和金之所以有底气一直称大宋为「南蛮」、「蛮子国」,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军事和心理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句蔑称,而是多方面实力对比和自我认知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军事实力与游牧民族的传统优势: 骑兵的压倒性优势: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辽和金的统治阶层是契丹和女真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关于司马光退还西夏土地的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的。司马光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虽然一生经历了宋朝与西夏的多次军事冲突和政治较量,但他从未有过主动退还西夏土地的举动。事实上,宋朝在与西夏的边境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策略,既有军事上的防御和收复,也有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缓解冲突.............
  • 回答
    宋徽宗赵佶,这位在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却在书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成就之高,足以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个人的精湛技艺,更在于他作为皇帝,对艺术的推动、对审美的引领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个人技艺登峰造极,堪称“书画大家”宋徽宗在书画上的天赋和造诣可以说是出类.............
  • 回答
    宋徽宗的瘦金体,在我看来,简直是赵佶本人性格与艺术追求的淋漓尽致的写照。提起这“瘦金体”,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它透着一股子“范儿”,一股子“瘦”劲儿,但瘦得一点也不柴,反倒是一种精心雕琢后的清丽劲道。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瘦”字。你看那笔画,细瘦如铁丝,但又不像细线那么软绵绵,而是带着一.............
  • 回答
    宋徽宗在金国生下14个孩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字,但它并不能直接代表他在金国待遇“不错”。事实上,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宋徽宗在金国的复杂处境,以及历史的残酷与无奈。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剖析来理解其真实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宋徽宗被俘后在金国的具体情况。宋徽宗被俘后的处境: 身份的屈辱: 宋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