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代崇文抑武是否是对五代军阀乱政的矫枉过正?

回答
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其说是对五代军阀乱政的“矫枉过正”,不如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宋朝统治者为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五代十国那段混乱不堪的岁月,再审视宋朝建立后是如何应对的。

五代十国的乱象:军阀手中的失控权柄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自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抬头,到朱温篡唐建后梁,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与此同时,在其他地区,还并存着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这段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武将权力过大,朝代更迭如同儿戏,皇权被军阀玩弄于股掌之间。

军人跋扈,擅自废立皇帝: 军阀出身的将领,往往凭借手中的兵权,可以轻易废黜或拥立皇帝。从后唐庄宗李存勖被部将杀死,到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支持,再到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发生“枢密使郭威兵变”,都可以看出军阀对皇权的侵蚀有多么严重。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如枢密使、都指挥使)往往是实际的权力核心,他们手中握有调兵遣将的大权。
政治不稳定,国家分裂: 军阀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仍。不同政权之间互相攻伐,民生凋敝,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每一次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和权力的洗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文臣地位低下,依附军阀: 在这种环境下,文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他们往往需要依附于某个强大的军阀才能生存,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甚至成为军阀争斗的工具。文化和知识也因为战乱而受到摧残。

宋朝的“崇文抑武”:痛定思痛的战略选择

宋太祖赵匡胤是五代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他本人就是从武将地位崛起的。他深知五代军阀跋扈带来的痛苦和危险。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他有意识地调整了国家的基本方针,以防止历史的重演。这种调整,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崇文抑武”。

“崇文抑武”并非是宋朝统治者突然间觉得文学艺术高尚,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的历史教训而产生的战略选择,其核心目的是:

1. 强化皇权,削弱武将势力: 这是“崇文抑武”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赵匡胤深知“兵权在手,天下我有”的道理,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收拢军权,分散兵权:
杯酒释兵权: 这是最著名的例子。赵匡胤通过一次宴会,以“分享荣华富贵”为名,巧妙地剥夺了麾下几位功勋卓著的大将的兵权,让他们卸甲归田,换取优厚的物质待遇。这样做虽然牺牲了一些军事人才,但却极大巩固了皇权,避免了军头拥兵自重、威胁皇位的隐患。
分散兵权: 将军队的调动权、指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部门,形成相互制约。例如,兵权由枢密院掌握,而调兵则需要有印信,由特定的官员(如“兵符”)来执行。同时,军中重要职务也由文官担任,将领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禁军的调动与轮换: 将全国精锐的禁军分置于各地,由中央直接指挥,并且经常进行轮换,使得任何一个地方的将领都无法长期控制一支强大的军队。
重用文官: 赋予文官在军政要职上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例如,枢密使(掌管军务)和宰相(掌管军政事务)往往由文官担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军事效率,但却保证了军队始终处于文官和皇帝的控制之下。

2. 提升文官地位,确立文官治国: 与此同时,宋朝大力提拔和尊重文官。
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普及: 宋朝的科举制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使得出身寒门的士人也能通过读书进入仕途。这不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使得文官群体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军人势力形成平衡。
文官的优厚待遇: 相较于五代时期,宋朝的文官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好的物质待遇,这使得读书做官成为许多人趋之若鹜的目标,也自然降低了人们对武力的崇拜。
文官参政议政: 文官在朝廷中拥有广泛的发言权,可以参与到国家各项决策的讨论中,包括军事决策。这既是对武将的制约,也是对国家治理的优化。

3. 文化繁荣,以文化武: 宋朝鼓励学术研究,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书籍的刻印大量增加,教育普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种文化上的繁荣,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气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社会风气,降低了对尚武的过度推崇。

“崇文抑武”的功与过

“崇文抑武”的国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宋朝统治者的目标。

政治上的稳定: 从宋太祖到宋徽宗,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宋朝虽然对外战争屡屡失利,但内部政权始终稳定,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阀叛乱和政权更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难得的。
经济上的繁荣: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上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重视,使得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商业繁荣,城市规模空前,人民生活相对富足。
文化上的辉煌: 如前所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昌盛的时期之一,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然而,正如任何政策都有其两面性,“崇文抑武”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

军事上的孱弱: 过度的“抑武”导致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相对低下,士气不高。虽然有宋太祖“以文制武”的初衷,但文官缺乏军事素养,往往导致用兵失当。在面对辽、西夏、金等强敌时,宋朝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偏安。
将帅受到压制: 优秀的军事将领受到文官的牵制和制约,难以充分发挥其才能。一些能征善战的将领,因为不懂得迎合文官的旨意,或者因为其锋芒太露,反而遭到排挤。

结论:

宋代“崇文抑武”并非简单的“矫枉过正”,而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深刻吸取五代军阀乱政教训后的战略选择。它以牺牲一定的军事实力为代价,换取了内部政权的长期稳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

说它是“矫枉过正”,或许是站在现代军事强国、对外扩张的角度来评判。但在当时,一个刚刚从无休止的战乱和军阀统治中走出来的王朝,首要且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何牢牢掌握政权,如何重建秩序。 赵匡胤和他的继承者们,选择了一条以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为优先的道路,这种选择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

与其说是“矫枉过正”,不如说宋朝的“崇文抑武”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政策。它成功地避免了五代时期军阀拥兵自重、朝不保夕的局面,代价则是边患不断,国力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恰恰反映了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任何一项重大的政策调整,都必然伴随着牺牲和取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11世纪间,拜占庭和北宋的确都对王朝运行的机制进行了一番矫枉过正,结果从事后看,很多人认为这些举措导致罗马帝国和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开始衰退,但是在当时的角度看,是很有必要,甚至是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罗马、拜占庭一直以来继承机制是不大稳定的,流行过的继承机制有皇帝亲自挑选贤明之士收为养子、禁卫军杀掉胡作非为的皇帝另立贤人、还有军队直接拥立皇帝等,可想而知,都是不稳定的。先帝或元老院认为的贤人别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尤其是被禁卫军拥立的,一旦有事务处理不当就极易再度被杀,军队拥立的风气更是恶性循环,你可以这样当皇帝,那我(其它将领)为何不行?于是常使帝国陷入长期动荡当中。

马其顿王朝前期,随着阿拉伯势力的衰微,拜占庭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尼基弗鲁斯时代,在阿拉伯作家的笔下,当时的拜占庭军队的攻势犹如演习差不多:“成了战士们愉快的旅行,没有人能袭击他们,也没有人能抵抗他们,他(尼基弗鲁斯二世)可以向任何他想要去的地方进军,也可以摧毁任何他想攻击的地方”。但即便是功勋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最终也死于宫廷政变被刺杀,这一时期内耗、混乱仍反复困扰着拜占庭,例如巴西尔二世青年亲政之后,名将巴尔达斯-斯科莱鲁(Bardas Sclerus)即掀起了持续了十五年的内战,养父(尼基弗鲁斯)惨遭杀害以及即位前期的凶险可能给巴西尔二世造成了很大的触动,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所以普遍认为从马其顿王朝(尤其是巴西尔二世)开始,逐渐不成文地确立了血亲继承的原则,后任皇帝必须与先帝有血缘关系,例如巴西尔的继承人是弟弟君士坦丁八世,之后由于无子,后者又默许女儿也可继承皇位。然而,拜占庭可能不像西欧的凶险环境锻炼出了很多杰出的女王(巴西尔和君士坦丁留下的帝国是相对安逸的),君士坦丁八世的几个女儿大多沉迷于修道生活和宫廷生活,由她们的丈夫或情夫掌权。这些人大多是凭裙带关系上位的无能之辈,对教会、大贵族让步,使大贵族逐渐左右拜占庭朝政,造成小农不断破产、税收瓦解、奢靡浪费、国库日益空虚等(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更重要的是,此后拜占庭的政局虽然相对稳定了一点,但招牌式的昏君误国也出来了,之前罗马皇帝继承虽然乱,但是上位的皇帝很多也是从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杀出来的,素质也有一定保证,凭借血缘关系上位的很多皇帝就失去了这一优点,陈志强认为拜占庭后期皇帝不但多以无能著称,还经常引狼入室、卖国求荣、饮鸠止渴(卖地)等,使拜占庭加速衰落。

此外,尼基弗鲁斯时代拜占庭虽然强盛,但打的大多数是战术胜利,帝国仍然陷入与保加利亚和阿拉伯海盗的战争泥潭,还得接着打。巴西尔时代则战略性的解决了很多问题,他一举消灭了保加利亚和亚美尼亚,成功迫使基辅罗斯该宗基督教化敌为友,并与阿拉伯人签订长期和平协定。然后新的问题也来了,拜占庭军队尤其是海军一时无仗可打了,在长期的安逸环境中武备逐渐衰退,并且还被批评说这两国灭亡后拜占庭也就少了很多缓冲地带,得分散兵力设防,然后突厥人就趁机打进来了。


再说北宋,在当时的人看来,如果真有所谓300年周期律,那就阿弥陀佛了。不仅王朝跟走马灯一样的换,从晚唐到五代首都更是几年就被破一次,就在北宋建立前夕,开封还被契丹和郭威两次大掠过。赵匡胤自己也颠沛流离过一段时间,本纪美其名曰游历,其实就是流浪,当时他曾投奔自己父亲的战友王彦超,结果都被后者轻视赶走,后来又投奔了几个军阀,也都被排挤走,据说是一个老和尚指引他北上投奔河北的郭威,才找着了一条出路,你想赵匡胤好歹是个将门之家的公子,都混得这么惨,长安、开封贵为京城,民众都多次惨遭兵戈屠掠,寻常百姓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再者,唐朝曾经如此强大,周期律一来,安史之乱后中原已经是好多年都是这个状态了,最后只落得天子几年就得逃命一次的下场,所以军事纵然学得如汉唐一般神妙,对当时人而言又有何用(华佗老婆语)?赵匡胤自然而然会坚信自己使命不仅是平定天下、建立一个新王朝,也有必要尝试打破周期率。然后才是赵匡胤大刀阔斧对中原王朝的全盘大改,收地方财权、兵权,集中于中央;创立差遣制度、加强科举制和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也就是后来人总结的崇文抑武),默认尽量刑不上大夫(相对其它朝代的确挺彻底,例如寇准晚年曾密谋政变,换哪朝哪代估计都是杀,甚至族诛,最后仅被流放雷州),甚至允许士大夫称呼皇帝不叫陛下叫官家,还曾规定京城百姓敲登闻鼓,皇帝需要亲自接见等。

睿谟郑毅夫尝说:艺祖朝,声登闻鼓(原本无鼓字,从钞本补。《说郛》同。)求亡猪者。上手诏忠献赵公曰:“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宋-王得臣《麈史》)

然后这些东西矫枉之后,后来怎么样了,大家也都知道了,就不多说了,当然一定要说些积极意义的话,中古中国的确军事、战乱节奏相对减慢了不少,900年的时间仅仅换了4个朝代,城市百姓而言离战乱的确相对远了,所以才有当时夜市的繁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