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代的汴梁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

回答
宋代的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在宋朝(960年1279年)尤其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它的发达程度可以用“包罗万象”、“举世无双”来形容,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科技、城市管理还是市民生活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汴梁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经济的引擎:全国乃至世界的商业中心

庞大的人口与消费力: 汴梁作为北宋的首都,人口规模巨大,据估计最高时可能达到百万级别。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了强大的消费需求,直接驱动了商业的繁荣。
“市”的解放与发展: 唐代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在规定的“市”中进行。宋朝取消了坊市制,允许商业活动进入居民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汴梁的商业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市场,而是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形成了独特的“街市”景象。
发达的商业网络与业态:
夜市的繁荣: 汴梁的夜市是其商业发达的一个显著标志。不同于以往的宵禁制度,宋朝政府允许夜市存在,甚至鼓励发展。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小吃、娱乐、服务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专门的瓦肆勾栏(戏院)提供娱乐。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
商品种类繁多: 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都汇聚于此。丝绸、瓷器、茶叶、粮食、药材、金属制品、手工艺品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进口的香料、象牙、珠宝等奢侈品也十分常见。
专业的商业区: 虽然坊市制被打破,但一些行业仍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区,例如药材集中的“医药街”,成衣集中的“布衣街”等。
金融服务业的兴起: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汴梁出现了类似钱庄、票号的金融机构,例如“交子”作为纸币的雏形也开始出现,为商业流通提供了便利。
发达的手工业: 汴梁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手工业者。丝织业、陶瓷业(以钧瓷闻名)、造纸业、印刷业、冶金业、漆器业等都非常发达。尤其是印刷业,宋朝是世界上印刷术最先进的时代,汴梁是重要的印刷中心。
交通枢纽地位: 汴梁地处黄河下游,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大运河在此交汇,成为连接南北经济的生命线。漕运带来了海量的货物,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 文化的熔炉:文明的集散地与创造力中心

印刷术的普及与文化传播: 如前所述,宋朝是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而汴梁是其最活跃的中心之一。大量书籍在这里被印刷、发行和销售,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育事业发达: 汴梁拥有众多官办和私办的学校,如国子监、太学、武学等,还有大量的书院和私人教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求学、交流。
文学艺术的繁盛: 汴梁汇聚了当时最杰出的文人、艺术家。词、诗、散文等文学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生动地描绘了汴梁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当时城市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史料。
市民文化的兴起: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瓦肆勾栏里的说书、杂剧、唱曲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茶楼、酒楼、点心店也成为市民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
科技创新: 除了印刷术,宋朝在天文、历法、医药、建筑、机械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汴梁作为首都,自然汇聚了许多科技人才和成果。例如,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浑仪”和“仰仪”等也曾在此地制造和使用。

三、 城市管理的典范:高效而有序的现代化都市

完善的城市规划: 汴梁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主要街道宽阔,纵横交错,便于交通和商业活动。虽然不像现代城市那样有统一的网格化规划,但其布局已经相当合理。
先进的市政设施:
排水系统: 汴梁拥有先进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城市生活废水和雨水。
供水系统: 城市中有专门的供水渠道和设施。
消防设施: 城市设有专门的消防机构和巡逻人员,配备有水囊、钩梯等消防器材,以应对火灾。这在古代城市中是相当难得的。
街道管理: 街道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维护,保持整洁和畅通。
严格的治安管理: 尽管城市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但汴梁的治安相对较好。政府设有专门的警察机构(如“厢”、“禁军”)负责维护治安。
高效的行政管理: 作为首都,汴梁是北宋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种机构林立,政令畅通。
便利的交通: 城市内部的交通也相当便利,除了主要街道,还有众多小巷贯通。虽然私家马车可能不普遍,但人力拉车、轿子等交通工具是存在的。

四、 市民生活的写照: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

“暖棚”与四季皆宜的消费: 汴梁的冬天并不比其他北方城市温暖,但他们发明了“暖棚”技术,在蔬菜上搭建简易的棚子,里面用火加热,使得蔬菜能够在冬天也得到生长和供应。这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饮食,也体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水平。
丰富的餐饮文化: 汴梁拥有各式各样的餐馆、酒楼、点心铺,提供各种美味佳肴。除了官府和富商的宴席,普通的市民也有丰富的选择。夜市更是提供了各种风味小吃,满足了市民的口腹之欲。
多彩的娱乐生活: 除了瓦肆勾栏的演出,市民还可以去茶楼听书、去酒楼喝酒聊天、去寺庙参加庙会等。各种节日庆典也为城市增添了许多欢乐气氛。
商业服务的多样性: 除了商品买卖,汴梁还有各种服务行业,例如成衣店可以提供定制服务,药店不仅卖药,还有专业的药师指导用药。
清洁的城市环境: 相较于许多古代城市,汴梁的卫生状况相对较好。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负责清扫街道,还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将垃圾运到城外或河中)。

总结来说,宋代汴梁的发达程度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经济的繁荣是其基础: 商业、手工业的空前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腾飞。
文化的先进是其灵魂: 印刷术的普及、教育的兴盛、市民文化的勃兴,使其成为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
城市的管理是其保障: 完善的市政设施、高效的城市管理,使其成为一个宜居且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雏形。
市民生活的丰富是其体现: 多样的消费、娱乐和社交活动,展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

汴梁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许多成就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西方城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正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那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的繁华都市景象,跃然纸上,至今仍令人惊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封建社会后期王朝的末期便会出现一些很奇特的现象。大量破产自耕农流入城市,商业、服务性行业十分繁荣发达,城市畸型发展,与剥削者消费有关的奢侈品生产也高度发达。从事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当小。这种现象很类似资本主义的表面待征。但它只是假象。这不是预示着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大动乱来临的前兆...”

user avatar

徽宗时期宋朝GDP肯定是很高,甚至的确有可能如有些网文所说,在整个世界上占据压倒性优势,因为1亿人毕竟不是用来摆看的,繁荣程度拿得出手的实际上远不止一个汴梁。崇宁年间,宋朝全国有2026万户,而开封府的户数是26万户,其实仅占全国的约1%多一点而已。而在老外看来,一个开封就已经远胜11世纪的君堡,更别说同期的西欧了。

按照《宋史-地理志》的记载,开封府也并不是当时宋朝户数最多的州级单位。如果像现在这样,比较城市人口都是用地级市对比的话,宋朝光是户数达到20万户以上的州就有10个以上(可能我还有漏记的)。

河南地区:开封府(户数26万)

河北地区:无(但也有几个超过10万户的州,如大名府)

西北地区:京兆府(户数23万)

江南地区:临安府(户数20万),绍兴府(户数27万),隆兴府(户数26万),赣州(户数27万),吉州(户数33万),潭州(户数43万)

西南地区:无(成都府户数18万,差了一点点)

东南地区:福州(户数21万),泉州(户数20万)

如果按照户口比1:5的古代常态来计算,这些州在崇宁年间的总人口可能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尤其是潭州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3万户(有潭州所辖范围大的因素,就像现在的重庆,但这也说明潭州所辖各县普遍人口都很多,例如如果张祁《渡湘江》诗句所说为实的话,仅长沙一城就超过了10万户)。

其实不难看出一个特点,从唐朝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就普遍南移了。到了宋朝因为海上贸易的发展,东南沿海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开发,连曾经属于最偏远落后地区的福州、泉州都一举跻身大城市行列,广州的总人口也超过了10万户。但相对而言,还是江南的人口密度更是达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根据地理志的记载,江浙、江西几乎每个州都达到了10万户以上,这还是北宋崇宁年间的数字,不是南宋,也难怪南宋灭亡时,忽必烈光是粗略清点南宋户籍,就轻松获得了5000万口数。

元世祖灭宋后户籍统计:全国户数1319万户,口数5883万人。其中平南宋所得户数高达1184万户(《元史-地理志》)


《元丰九域志》就曾列举宋代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6处,潭州(长沙)位列其中,其它5处是:汴京、京兆府(西安)、临安、福州、泉州

《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全国岁收1万贯商税的城市共计204座,而潭州在州城及各县商税为9.2万贯,比成都的8.9万贯商税还要多。更排在襄州、扬州、苏州、福州、广州之前,仅次于杭州、开封、楚州,在全国居第4位。

至于网文为啥总是拿汴梁说事,我推测主要还是因为《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太大,此外毕竟是首都,集中了全国的政治和文学精英,所以也比较能发出声音和留下记载。有一个回答重点提到了汴梁与全国其它地方的物资循环,其实长江流域的经济循环可能更加繁华,不然也无法出现如此之多的百万人聚居区。

至于“这些GDP在金兵面前啥都不是“之说,主要是因为宋朝那些GDP并没有体现在士兵的装备上,普通士兵的装备待遇甚至还不如辽金,关于宋朝士兵穷困的记载比比皆是,例如苏轼就曾提到他在徐州时要不是省下了一笔经费给士兵专供差旅费,手下所有士兵都要破产去当农民军了。

总之,我对宋朝的看法其实有点像山高县对明朝的,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本可以做得更多,尤其是考虑到它的铁产量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代的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在宋朝(960年1279年)尤其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它的发达程度可以用“包罗万象”、“举世无双”来形容,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科技、城市管理还是市民生活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汴梁的发达程度,我.............
  • 回答
    宋代古钱币,说它们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者“没有”。它们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远比单纯的金属价值来得复杂和深邃,它蕴含着历史的重量、文化的传承,以及收藏者们的情感寄托。要说价值,咱们得先聊聊宋朝。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得相当.............
  • 回答
    .......
  • 回答
    宋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文化、经济、科技都高度繁荣的时期,由此涌现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要谈论宋代权威专著,我们不能仅仅罗列书名,更需要理解这些著作的出现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它们在后世的地位。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为您细致地梳理一下那些堪称“权威”的宋代学术巨著。一、 经史子集:学术根.............
  • 回答
    宋代王爷的儿子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方式,具体取决于他们的身份、嫡庶以及是否被封爵。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核心称呼: 王之子/王之女: 这是最基础和通用的称呼。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记录中,直接称呼为“某王之子”或“某王之女”。例如,如果某王爷叫赵某,他的儿子就可以称为“赵王之子”。嫡出与庶出:宋朝继承制度比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公元十世纪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某个被遗忘的边境平原上,一场历史性的对决即将展开。一边是身着闪亮锁子甲,骑乘着高大骏马的拜占庭重骑兵,他们是来自“罗马之光”的精锐,是帝国骄傲的化身。另一边,是装备精良、阵列严整的宋代重步兵,他们身着厚实的棉甲,手持长柄的钩镰枪、板刀,以及那令人闻风丧胆的.............
  • 回答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位写下这句名言的孟子,而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宋朝,以及在那个时代中,一位宛如劲松般挺立的人物——文天祥。文天祥,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生平,恰如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将生命的激荡与家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然而,与其他许多朝代一样,宋朝也未能幸免于农民起义的困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宋朝农民起义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起义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往往受到一定限制,未能形成颠覆性的力量。宋代农民起义频繁的深层原.............
  • 回答
    宋朝之所以会出现“冗兵”的局面,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长期的历史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它涉及到宋朝立国之初的战略选择、财政制度、军事建制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为你梳理其中的原因,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符合历史叙述的风格来呈现。一、 “不与士人争利”,重文抑武的建国方略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宋代词人张炎的这首《声声慢·重过垂虹》,传世的版本确确实实是“断肠声里忆春容”这一句。所以,不存在“缺了两个字”的情况。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有可能是因为在记忆或者流传中,对这句词有所误解,或者接触到的版本并非最权威的。我们来详细看看这首词,以及为什么“断肠声里忆春容”是如此被肯定:《声声慢·.............
  • 回答
    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其说是对五代军阀乱政的“矫枉过正”,不如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宋朝统治者为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五代十国那段混乱不堪的岁月,再审视宋朝建立后是如何应对的。五代十国的乱象:军阀手中的失控权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根本。为何同样的事情在明代或宋代没有发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而是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打个比方,同样是“种地”,宋代和明代农民的种地方式、产量、收益,甚至他们对种地的感受,都可能.............
  • 回答
    宋代打土豪分田地,这事儿吧,真要细究起来,成功的几率嘛,说实话,挺悬的。咱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就肯定不行,但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事儿。这事儿复杂着呢,得从多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先说说宋代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宋朝,特别是北宋,虽然经济文化那叫一个繁荣昌盛,但骨子里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早就埋下.............
  • 回答
    宋代军队要是撞上中世纪骑士,那可真是有一场硬仗要打。这事儿要是细说起来,火花绝对能擦得噼里啪啦响,而且双方打法、装备,乃至是战争的哲学都差了十万八千里。首先,咱们得把双方的“家当”捋清楚。宋代军队:宋朝,尤其是北宋,军事上可以说是有些“文盛武衰”的意思。但宋朝军队的精锐,比如禁军和厢军,那可不是吃素.............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宋代市井生活和“祖宗之法”的研究。这两个方向都非常有意思,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大方向,结合您可能感兴趣的切入点,来聊聊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及一些研究选题的建议。 一、 宋代市井生活:热闹非凡的宋朝生活图景宋朝之所以被许多人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