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代冗兵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宋朝之所以会出现“冗兵”的局面,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长期的历史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它涉及到宋朝立国之初的战略选择、财政制度、军事建制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为你梳理其中的原因,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符合历史叙述的风格来呈现。

一、 “不与士人争利”,重文抑武的建国方略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经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混乱局面后,对武将的权力有着深刻的戒心。他深知“兵权过重,必滋祸患”,因此,在建立宋朝之初,就确立了“不与士人争利”的国策。这 translates into what we often call "重文抑武" (emphasizing civil officials and restraining military power).

杯酒释兵权: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通过宴请他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将,巧妙地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让他们自愿交出军权,回到地方,终身享有荣华富贵,但不得干政。这虽然稳定了中央的统治,但也埋下了重文抑武的伏笔。
文官统兵: 为了防止武将再次拥兵自重,宋朝在军事管理上推行“文臣统兵”的制度。军政大权往往掌握在文官手中,而武将更多的是执行者。这导致军事实权被架空,武将缺乏独立的决策权和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力,也间接导致了军事效率的下降,为了“保住”这些军队,就只能维持庞大的编制。
武官地位的下降: 长期以来,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武官在社会地位上远不如文官。虽然有俸禄,但晋升渠道相对狭窄,也难以获得与文官同等的尊重。这不仅打击了部分将士的积极性,也使得真正有能力的将帅难以脱颖而出,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有效应对外部威胁。

二、 “兵将分离”与“兵不养将”的军事体制

为了进一步削弱武将的权力,宋朝的军事体制设计得颇为精巧,但也导致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兵籍制度: 宋朝实行“点检兵”制度,军队的士兵和将帅是被分开管理的。士兵由中央的军事机构(如侍卫亲军、禁兵等)统一招募、训练和管理,而将帅则由皇帝临时任命,负责指挥作战。
“兵不养将”: 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将帅私自招募和训练士兵,从而培植个人势力。但其结果是,将帅对自己的部队没有长期培养和管理的主导权,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将士关系和对军队的熟稔度。这也就意味着,将帅无法真正“养”出忠于自己的精兵强将。
换将频繁: 由于将帅并非世袭或长期任职,皇帝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更换将帅。这种频繁的调动,虽然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也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战备水平和指挥的连续性。一个磨合良好的部队,可能因为一次换将就被打散,效率大打折扣。

三、 “天下兵,养于京师”的兵力配置

宋朝的兵力部署也存在着“冗兵”的根源。

精锐集中于京师: 为了应对潜在的政变和突发情况,宋朝将最精锐的部队(如殿前司、侍卫亲军等)都集中部署在京师(开封)周围。这虽然增强了首都的防御力量,但也导致了边防空虚,地方缺乏足够的兵力来应对辽、夏等国的侵扰。
冗杂的厢军: 除了中央的禁军,宋朝还有大量的“厢军”。厢军原本是地方的卫戍部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厢军都成了“预备役”,只领取俸禄,平时并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很多时候承担了部分劳役和杂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闲散人员进入厢军,使得厢军的数量急剧膨胀,成为了财政上的巨大负担,但其战斗力却很低。
“养兵”而非“练兵”: 庞大的军队编制,使得朝廷不得不为养活这些士兵花费巨额的财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士兵的训练并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朝廷更关注的是如何“养”得起这支军队,而不是如何将它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四、 财政压力与“以钱养兵”的循环

宋朝的财政状况是“冗兵”现象的直接后果,同时又反过来加剧了“冗兵”。

农业与商业繁荣带来的财政收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厚的财政收入。这为维持庞大的军队提供了物质基础。
庞大的军队开销: 然而,庞大的军队开销也成为了国家财政最沉重的负担。俸禄、军粮、装备、营房等等,都是巨大的开支。
“以钱养兵”的恶性循环: 为了支付这笔庞大的开销,朝廷不得不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军队的规模,以保证足够的“兵源”来完成“养兵”的任务。而一旦军队规模扩大,开销又会进一步增加,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冗官与冗兵并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冗兵”问题并非孤立存在,与“冗官”(官员数量过多)问题是并行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持,两者共同消耗着国家的财政收入。

五、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局限

虽然宋朝在军事科技上也有一些进步(如火器的使用),但在整体上,其军事力量的构成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骑兵的依赖不足: 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宋朝的步兵和车兵在机动性和冲击力上处于劣势。虽然也有尝试培养骑兵,但规模和效果都不如对手。
军事思想的保守: 部分军事思想和战术也存在一定的保守性,未能充分适应战争形态的变化。

总结来说,宋朝“冗兵”的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1. 政治上的“重文抑武” 导致了军事权力的分散和武将地位的下降,为维持庞大但效率不高的军队创造了条件。
2. 军事体制上的“兵将分离”、“兵不养将” 阻碍了军队的有效建设和将帅对士兵的长期培养,使得军队的战斗力难以提升。
3. 兵力部署上的“兵养于京师” 造成了地方防御的空虚,而厢军等部队的膨胀则成为了财政负担。
4. 财政上的“以钱养兵” 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得军队规模难以缩减,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这种“冗兵”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稳固,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实力,导致其在面对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时,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最终也对宋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为了安全而牺牲效率,为了控制而削弱力量的典型案例,值得后世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厢军的问题,前面有人说过了,厢军本质上是常备化的劳役,是两税法改革后废除制度性徭役的一种补充,后世对宋代民政有一条定义是“赋重役轻”,指的就是宋代除了衙前役这种行政临时工,没有成体系的劳役制度,尽管这不代表宋代大型工程不征发民力,但大多数劳役工作基本也都让厢军干了。

此外,宋代厢军的数量很稳,增长的也很稳,人数最多时也就50万,长期和禁军保持1:1的比例,其花销比禁军小得多,但是干的活可比承平之时的禁军多多了,因此冗兵这个名头,厢军却是不背的,当然,某些人为了凑个“百万大军”的名头非要把厢军塞进来,我只能说你们开心就好。

宋代真正意义上“冗兵”的时期,包括被冗兵极大限度拖累的财政危机,其实只有宋仁宗庆历到皇佑这段时间~而且冗的不是厢军,恰恰是禁军。

在宋夏战争爆发之后,宋庭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增兵,我们将其称之为“庆历增兵”,严格来说,增兵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增兵之前的问题是没兵,真宗末年以来全国禁军兵额不超过45万,其中河北10余万,京畿10余万,其它人再摊到其它各省,显得捉襟见肘,其中西北最惨,其驻军兵力经过计算只有大约7万人,而西北地形破碎山谷沟壑遍地,只能处处驻军,这导致西夏起兵后分散在西北各地的宋军难以集结,处处受制。

此外,西北交战之余,辽国也跑来横插一竹杠,也就是后来的重熙增币事件,因此河北整军增兵也是势在必行,就算打不起来,也得做个样子,算下来,在各关键区域增兵10~20万是比较合理的~

但这次增兵增了多少呢?超过40万~这直接导致庆历增兵之后仁宗朝禁军数量猛增至80万以上,当年这80万禁军可不是个虚指,甚至是个保守数据,因为到了皇祐初年,赵宋全国范围内的禁厢军兵籍已经达到了141万之巨,这里头厢军只有不到50万,你说禁军已经膨胀到何等程度了?此次增兵直接导致了仁宗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问题是,80万禁军来得快,去的也快~

西鄙用兵,许公(即吕夷简 其封许国公 故称许公)当国,增兵四十万。及文公(文彦博)为相,庞公(庞籍)为枢密使,减陕西保捷八万。

对规模如此庞大的增兵,朝野内部其实也是骂声一片,皇佑元年拜相之后,文彦博等人就开始安排裁军事宜,总体来说到宋英宗朝的治平年间,虽然有蔡襄等人的吐槽,但实际上还是将仁宗朝的90万裁撤到了66万,神宗登基后,觉得现在兵额依然太多了,不仅继续实施裁军,而且是禁军厢军一起裁,更将宋军退役年龄从60岁提到了50岁(但宋军大部分是不退役的,一般是充剩员),这样一通操作,禁军兵额在熙宁年间降低到了56万,到元丰年间对夏战争白热化,也只是增长到了61万,相较仁宗朝的蛇精病增兵,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开支都已经非常健康了,而且这是宋代禁军兵力最后一次小规模增长。

神宗朝以后的宋军兵力开始萎缩,哲宗朝宋军禁军兵力已经减少到了55万(而厢军人数一口气裁到了20万),徽宗朝宋军兵力更是塌方式缩减,徽宗中后期军队不再招募补员,崇宁五年枢密院汇报禁军阙额竟达二十四万,而且这种阙额不是吃空饷被查出来,而是从编制上彻底消失了,靖康元年京师禁军兵不满十万,这还是临时扩招后的数据,没扩之前只有三万。

简而言之,北宋历史大多数时间其实压根没什么冗兵问题,反倒经常存在没兵的问题,北宋末年更不存在冗兵,如果冗兵的话,靖康搞不好还有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之所以会出现“冗兵”的局面,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长期的历史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它涉及到宋朝立国之初的战略选择、财政制度、军事建制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为你梳理其中的原因,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符合历史叙述的风格来呈现。一、 “不与士人争利”,重文抑武的建国方略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宋朝的三冗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指 冗官、冗兵、冗费。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相互加剧,最终拖垮了宋朝的国力,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要解决它们,需要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深刻的改革,而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三个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之道,尽量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好像一位对宋朝历史颇有研.............
  • 回答
    宋朝的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确实是导致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但要论明朝的根本矛盾,那可就复杂得多了,它并非像宋朝那样能用几个标签概括。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层层叠加,最终演变成了王朝无法承受之重。如果非要提炼一个“根本矛盾”,我倒认为可以从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之下,制度性脆.............
  • 回答
    宋代王爷的儿子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方式,具体取决于他们的身份、嫡庶以及是否被封爵。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核心称呼: 王之子/王之女: 这是最基础和通用的称呼。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记录中,直接称呼为“某王之子”或“某王之女”。例如,如果某王爷叫赵某,他的儿子就可以称为“赵王之子”。嫡出与庶出:宋朝继承制度比较.............
  • 回答
    宋代的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在宋朝(960年1279年)尤其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它的发达程度可以用“包罗万象”、“举世无双”来形容,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科技、城市管理还是市民生活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汴梁的发达程度,我.............
  • 回答
    宋代词人张炎的这首《声声慢·重过垂虹》,传世的版本确确实实是“断肠声里忆春容”这一句。所以,不存在“缺了两个字”的情况。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有可能是因为在记忆或者流传中,对这句词有所误解,或者接触到的版本并非最权威的。我们来详细看看这首词,以及为什么“断肠声里忆春容”是如此被肯定:《声声慢·.............
  • 回答
    宋代对“弩”和“弓箭”的态度差异,并非简单的禁与不禁,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考量的政策。事实上,宋代 并没有全面禁绝弩,而是 对弩的制造、销售、使用和持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管控,尤其是民间持有和大规模制造。而弓箭虽然也有管控,但其限制程度远不如弩。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然而,与其他许多朝代一样,宋朝也未能幸免于农民起义的困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宋朝农民起义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起义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往往受到一定限制,未能形成颠覆性的力量。宋代农民起义频繁的深层原.............
  • 回答
    宋代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那些带有“州”字眼的设置,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些名称听起来都挺唬人,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历史沿革、职能侧重以及地方官员的权力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钉钉的划分。下面我就尽量把它们说得清楚一些,让你觉得更像是我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你聊: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背景:宋.............
  • 回答
    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其说是对五代军阀乱政的“矫枉过正”,不如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宋朝统治者为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五代十国那段混乱不堪的岁月,再审视宋朝建立后是如何应对的。五代十国的乱象:军阀手中的失控权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那真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要说哪些稀有且值钱,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钱币的价值,可不单单看它铸造的时间,更要看它的存世量、品相、以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版别或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宋朝钱币的铸造量非常大,种类也极其丰富。从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开始,一直到末代皇帝祥兴二年(1.............
  • 回答
    宋代古钱币,说它们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者“没有”。它们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远比单纯的金属价值来得复杂和深邃,它蕴含着历史的重量、文化的传承,以及收藏者们的情感寄托。要说价值,咱们得先聊聊宋朝。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得相当.............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宋代皇帝为何被称为“官家”,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称呼上的转变,而是深深植根于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用现代话说,这就像是一个公司里的CEO,大家不叫他“大老板”或者“CEO”,而是称呼他为“老王”,这里面的“老王”就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历史积淀。咱们先得弄明白“皇上”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
  • 回答
    .......
  • 回答
    宋朝,一个在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尤其是在经济层面,有着“盛世”标签的朝代。提起宋朝,人们会想到市井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海运的昌盛,以及科技的进步。然而,与经济上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国库常常捉襟见肘,甚至“空虚”的困境。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赚得少花得多”可.............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宋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文化、经济、科技都高度繁荣的时期,由此涌现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要谈论宋代权威专著,我们不能仅仅罗列书名,更需要理解这些著作的出现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它们在后世的地位。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为您细致地梳理一下那些堪称“权威”的宋代学术巨著。一、 经史子集:学术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