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代行政区划等级制度中,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和刺史州有什么区别?

回答
宋代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那些带有“州”字眼的设置,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些名称听起来都挺唬人,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历史沿革、职能侧重以及地方官员的权力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钉钉的划分。下面我就尽量把它们说得清楚一些,让你觉得更像是我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你聊:

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背景:宋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取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所以,宋朝在中央集权上做得非常到位,对地方官员的权力是相当警惕和约束的。因此,你看到的这些“都督州”、“节度州”之类的说法,在宋代实际的行政层级和权力构成上,和唐朝那会儿的意义已经大相径庭了。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1. 都督州 (Dū dū zhōu)

“都督”这个头衔,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后来在隋唐时期,节度使制度下,都督往往是管辖一方的最高军事长官。到了宋代,“都督”更多的是一种军职,而非独立的行政区划名称。

职能侧重: 主要负责军事统辖、军事部署、边防等等。如果一个地方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朝廷可能会派遣一位“都督”在那里驻守,并统领周边的军事力量。
行政层级: 都督本身并不直接管辖一个“都督州”作为行政单位。他可能被任命在一个州(比如某某路下的某某州)担任军事职务,并对该州及周边区域的军事事务负责。所以,与其说是“都督州”是一个行政区划,不如说是“某州”被赋予了“都督”的军事管辖权。
权力范围: 军事权力很大,但行政权力通常受到制约。都督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军队,对于地方民政、财政等事务,通常还是由该地的长官(比如知州)来负责。

2. 节度州 (Jié dù zhōu)

“节度使”在唐朝可是个响当当的头衔,那可是军政大权一把抓,藩镇割据的根源之一。宋朝为了防范,废除了唐朝那种权力过大的节度使制度。

职能侧重: 在宋代,虽然“节度使”的头衔还在,但它的实际权力被大大削弱了。节度使不再是地方上的世袭军阀,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的、加官的头衔,或者是一种虚衔。很多时候,授予节度使的都是那些在京城任职,或者即将外放、已经外放但又有些军务需要协调的官员。
行政层级: “节度州”这个说法,更多的是指某个州的长官兼任了节度使(即便只是虚衔)。这种设置,更多的是一种沿袭,或者是在军事敏感区域的一种象征性安排,强调一下该地的军事重要性。
权力范围: 极少拥有唐朝那种强大的军政合一的权力。节度使的权力,在宋代往往是分离的,比如军事由专门的帅司、都监负责,行政则由知州负责。很多节度使甚至不在其“节度”的州任职。

3. 观察州 (Guān chá zhōu)

“观察”这个词,本身就有“巡视、考察”的意思。在宋代,“观察使”是地方官中的一种,通常是路一级(相当于现在的省)的官员,负责巡察、监察下属各州县。

职能侧重: 主要负责监察、巡视、考核下属地区的行政事务,协调区域内的事务,但也 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他们更像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督员”和“协调员”。
行政层级: “观察使”本身是路一级的官员,是州的上级。但“观察州”这个说法,并不代表存在一个叫做“观察州”的行政建制。更准确地说,是某个州的长官(比如知州)可能同时兼任了某种形式的“观察”差遣,或者该州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使得路一级派遣的观察使经常在该州停留和视事。
权力范围: 权力主要体现在监督和建议上,对地方行政的直接干预能力有限。

4. 防御州 (Fáng yù zhōu)

“防御”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防守、抵御。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对峙,边境地区的安全非常重要。

职能侧重: 主要负责该地的军事防御事务,包括驻军、兵器、城防、边境巡逻等。
行政层级: 同样,“防御州”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层级。“防御使”是宋代在一些重要的军事区域设置的军事长官,他被派驻在某个州,并负责该区域的军事防御。他所在的州,就可以被理解为“防御州”。
权力范围: 军事权力是其主要职责,但就像都督一样,对地方民政事务不直接插手,由当地知州负责。

5. 团练州 (Tuán liàn zhōu)

“团练”最初是指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以加强地方防卫。

职能侧重: 主要负责组织和训练地方武装力量,提高地方的自卫能力。在宋朝,尤其是在一些治安不太好的地区,或者面对外敌入侵的威胁时,团练的力量会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层级: “团练使”是宋代设立的一种地方军事官职,负责训练地方上的“团练兵”。如果某个州设立了团练使,并且有规模化的团练活动,那么这个州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团练州”。
权力范围: 权力集中在组织和训练地方武装,对民政、财政的权力非常有限。

6. 刺史州 (Cì shǐ zhōu)

“刺史”这个官职,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历史悠久,从汉朝开始就有,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地方郡县,刺探风俗,考察政绩。

职能侧重: 在宋代,“刺史”的职能已经大大弱化,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虚衔,或者一种荣衔,并不仅仅是行政长官。相比于唐朝,刺史不再是绝对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行政层级: 宋朝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层级是“路”(类似省),下面是“州”(包括军、监),再下面是“县”。“刺史”这个头衔,在宋代更多的是一种官职上的“加”。一个州可能由一位“知州”(实际的行政长官)来管理,而这位知州可能同时被任命为“刺史”或“防御使”等头衔。
权力范围: 在宋代,刺史的实际行政权力不如“知州”。很多时候,刺史只是一个虚衔,或者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实际的州务还是由知州负责。

总结一下,并尽量避免AI痕迹:

你看,宋朝这套系统,跟咱现在理解的“省、市、县”这种清晰的行政层级不太一样。很多时候,你看到的“XX州”后面的修饰语,更多的是说明这个州长官的头衔,或者是这个州所承担的职能侧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

都督、防御、团练:这些主要往军事上靠,是给负责军事的官员起的名字。
节度:在宋代,这个词更偏向历史沿革和虚衔,权力早就不是唐朝那会儿的样子了。
观察:这个词更偏向路一级官员的监察和协调职能,是上面派下来监督的。
刺史:这是个老古董官职,在宋代已经名存实亡,成了虚衔居多。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

1. 权力结构: 唐朝的节度使是军政一把抓,宋朝则把军事和行政权力拆分得很开,所以你看到的这些“XX州”的名称,其长官的权力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2. 行政层级: 宋朝最主要的行政层级是“路”和“州”。这些“都督州”、“节度州”之类的说法,更多的是对“州”的补充描述,而不是独立的行政建制。
3. 历史演变: 很多称谓是历史的遗留,到了宋朝,其意义和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能用过去的眼光去看待。

所以,当你看到“某某都督州”的时候,你更应该想到的是“某某州”由一位“都督”负责军事,而不是说“都督州”是一个比普通州更高级别的行政区划。就像今天我们说“北京军区”,军区是军事概念,它管辖的是北京等地的军事单位,而不是说“军区”本身是一个行政区划。

希望我这么说,你能听明白点儿。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官职和行政管理方式不断调整的结果,里面门道可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头没有电子版,只能拍个照给你贴段资料。

其实就是没啥区别,主要做武官迁转



user avatar

没什么实际区别,区别主要在差遣名目与级别,以及给武官宗室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官额:


都督州:

提供一个正二品都督官额(亲王专用),官称是“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或者“某州(大)都督兼某州刺史”。

假如是都督州兼节度州(如扬州淮南节度使),都督官称变成“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大都督、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大使”,并多提供一个从二品节度使官额(“某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副大使、知节度观察事”)与一个正四品节度观察留后官额。

实际之州临郡的长吏,差遣名目是“知某州军府事”和“通判某州军府事”,这里用“(动词)某州军府事”而不是“(动词)某州军州事”,是因为名义上都督州的民政建制是都督府而非州衙。


节度州:

除八州[1]沿用故唐节镇名外皆有军额(所谓“某州某某军”),提供一个从二品节度使官额(“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和一个正四品节度观察留后官额(“某军节度观察留后、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

在州政府办公厅“使院”=“州签书判官厅”供职的幕职官名目是“某军节度判官”、“某军节度掌书记”、“某军节度推官”。


观察州:

提供一个正五品观察使官额(“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供职使院的幕职官名目是“某州观察判官”“某州观察推官”。


防御州:

提供一个从五品防御使官额(“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州防御使”),

供职使院的幕职官名目是“某州防御判官”“某州防御推官”。


团练州:

提供一个从五品团练使官额(“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州团练使”),

供职使院的幕职官名目是“某州团练判官”“某州团练推官”。


军事州/刺史州:

提供一个从五品州刺史官额(“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

供职使院的幕职官名目是“某州军事判官”“某州军事推官”。


各州格幕职官的官阶高下如下:

节度判官>观察判官>节度掌书记>防御判官>团练判官>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军事判官>防御推官>团练推官>军事推官

参考

  1. ^ 孟州河阳三城节度使、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州兴元府山南西道节度使、益州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使、梓州潼川府剑南东川节度使、荆州江陵府荆南节度使、并州太原府河东节度使、扬州淮南节度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代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那些带有“州”字眼的设置,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些名称听起来都挺唬人,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历史沿革、职能侧重以及地方官员的权力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钉钉的划分。下面我就尽量把它们说得清楚一些,让你觉得更像是我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你聊: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背景:宋.............
  • 回答
    宋朝的行政区划,那可真是个庞大而细致的体系,而且州的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治理逻辑。想当年,要弄明白这套体系,恐怕也得费点心思。宋朝的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到地方的脉络要理解宋朝的行政区划,咱们得从最高层往下看。它基本上是“一府”(或一路)之下设“州”,州之下再设“县”。.............
  • 回答
    宋代王爷的儿子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方式,具体取决于他们的身份、嫡庶以及是否被封爵。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核心称呼: 王之子/王之女: 这是最基础和通用的称呼。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记录中,直接称呼为“某王之子”或“某王之女”。例如,如果某王爷叫赵某,他的儿子就可以称为“赵王之子”。嫡出与庶出:宋朝继承制度比较.............
  • 回答
    宋代的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在宋朝(960年1279年)尤其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它的发达程度可以用“包罗万象”、“举世无双”来形容,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科技、城市管理还是市民生活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汴梁的发达程度,我.............
  • 回答
    宋代词人张炎的这首《声声慢·重过垂虹》,传世的版本确确实实是“断肠声里忆春容”这一句。所以,不存在“缺了两个字”的情况。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有可能是因为在记忆或者流传中,对这句词有所误解,或者接触到的版本并非最权威的。我们来详细看看这首词,以及为什么“断肠声里忆春容”是如此被肯定:《声声慢·.............
  • 回答
    宋代对“弩”和“弓箭”的态度差异,并非简单的禁与不禁,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考量的政策。事实上,宋代 并没有全面禁绝弩,而是 对弩的制造、销售、使用和持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管控,尤其是民间持有和大规模制造。而弓箭虽然也有管控,但其限制程度远不如弩。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然而,与其他许多朝代一样,宋朝也未能幸免于农民起义的困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宋朝农民起义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起义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往往受到一定限制,未能形成颠覆性的力量。宋代农民起义频繁的深层原.............
  • 回答
    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其说是对五代军阀乱政的“矫枉过正”,不如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宋朝统治者为避免重蹈覆辙、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五代十国那段混乱不堪的岁月,再审视宋朝建立后是如何应对的。五代十国的乱象:军阀手中的失控权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那真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要说哪些稀有且值钱,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钱币的价值,可不单单看它铸造的时间,更要看它的存世量、品相、以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版别或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宋朝钱币的铸造量非常大,种类也极其丰富。从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开始,一直到末代皇帝祥兴二年(1.............
  • 回答
    宋朝之所以会出现“冗兵”的局面,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长期的历史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它涉及到宋朝立国之初的战略选择、财政制度、军事建制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为你梳理其中的原因,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符合历史叙述的风格来呈现。一、 “不与士人争利”,重文抑武的建国方略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宋代古钱币,说它们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者“没有”。它们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远比单纯的金属价值来得复杂和深邃,它蕴含着历史的重量、文化的传承,以及收藏者们的情感寄托。要说价值,咱们得先聊聊宋朝。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得相当.............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宋代皇帝为何被称为“官家”,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称呼上的转变,而是深深植根于宋朝独特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用现代话说,这就像是一个公司里的CEO,大家不叫他“大老板”或者“CEO”,而是称呼他为“老王”,这里面的“老王”就承载了更多的情感和历史积淀。咱们先得弄明白“皇上”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
  • 回答
    .......
  • 回答
    宋朝,一个在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尤其是在经济层面,有着“盛世”标签的朝代。提起宋朝,人们会想到市井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海运的昌盛,以及科技的进步。然而,与经济上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国库常常捉襟见肘,甚至“空虚”的困境。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赚得少花得多”可.............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宋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文化、经济、科技都高度繁荣的时期,由此涌现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要谈论宋代权威专著,我们不能仅仅罗列书名,更需要理解这些著作的出现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它们在后世的地位。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为您细致地梳理一下那些堪称“权威”的宋代学术巨著。一、 经史子集:学术根.............
  • 回答
    宋代国夫人封号,像鲁国夫人这样,究竟能不能同时授予两个人,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白国夫人这个封号在宋代是怎样一个存在。它并非是纯粹的虚衔,而是与政治、宗法、礼制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国夫人是给皇室宗亲或朝廷重臣的女性亲属,比如皇帝的母亲、祖母、姑母、姨母、妻子(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