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呢?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

一、 模仿的基因:中国诗歌的传统

首先得承认,模仿并非中国诗歌的专利,而是许多古老文学传统的共同特点。早在宋代之前,诗歌的传承就很重视对前代大师的学习。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学诗,尤其是初学者,模仿是必经之路。通过模仿前人的风格、用词、结构,来掌握诗歌的格律、技巧和表现力。这就像学画要先临摹名家的作品一样,是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变”与“不变”的张力: 即使是伟大的诗人,也常常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变”。韩愈提倡的“以文为诗”,李白、杜甫各自的风格形成,都是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精神和个人才情,实现了一种“变”。而这种“变”,往往也离不开对前人“不变”的框架的理解和突破。
诗歌的“流派”与“宗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会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风格和流派,这些流派往往以某个或几个大家为“宗师”。比如“唐诗宋词”就是一个巨大的标杆,后代诗人自然会去学习和借鉴。

二、 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现实:为何“仿”感会加重?

到了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象,使得“仿”的痕迹似乎更明显:

1. 唐诗“神坛”的压迫感: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留下了数量惊人且艺术高度极高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他们的诗歌几乎代表了汉语诗歌的最高成就。
这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让后代诗人很难绕过唐诗这座大山去创作。很多时候,后人想要写出境界高远、意境深邃的作品,不自觉地就会参考甚至借鉴唐诗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唐诗已经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很多题材、意境、表达方式都发挥到了极致。后来的诗人,即便有新的想法,也很难在形式和内容上找到完全颠覆性的创新点,自然容易落入模仿的窠臼。

2. 科举制度与“程式化”: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诗歌在很多朝代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尤其到了明清,诗赋科举成为主流,对诗歌的考察往往侧重于格律、对仗、典故的运用等方面。
这种考试导向性,使得很多士人为了应试,不得不学习当时流行的“范式”,掌握一套应试的技巧。他们会学习那些被认为是“得体”的表达方式,熟悉常用的典故和意象,以便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这就导致了一种“套路化”的创作,虽然技巧娴熟,但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和创造性。很多诗歌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细究之下,却少了灵气和个性。这种“应试诗”的盛行,无疑会加大“仿”的感觉。

3. 文化观念与“复古”思潮: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强烈的尊古、崇古情结。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或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容易怀念过去,产生“复古”的思潮。
明清时期,不少文人倡导“复古”,强调继承古代的优秀传统。比如明朝的公安派虽然提倡“独抒性灵”,但对唐宋的借鉴依然是基础;而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等,更是将学习古文古诗作为核心理念。
这种复古思潮,直接鼓励了对前代诗歌的模仿和借鉴,甚至将模仿古人作为一种美德。

4.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影响:
文学理论和批评对创作方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评论家们倾向于推崇那些模仿前人风格的作品,或者将“似古”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创作者自然会迎合这种审美趣味。
例如,王士祯提出的“神韵说”,对清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初衷是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但在实践中,很多诗人将其理解为一种飘渺空灵的格调,反而容易落入模仿前代清雅风格的窠臼。

5. 文化传播的加速与“共享”语境: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便利,前代的优秀诗歌更容易被广泛阅读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模仿的进程。
在相对成熟的文学语境下,很多表达方式、意象已经成为一种“共享资源”,大家都在使用,很难说谁在“仿”谁,而是一种群体性的借鉴和融合。

三、 “仿”的内涵:并非全然负面

需要强调的是,“仿”并不总是贬义的,它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传承与发展: 模仿是学习和创新的基础。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是从模仿开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杜甫年轻时模仿李白,但最终自成一家,成为“诗圣”。
再创造: 很多时候,后人的“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前人精神的呼应和再创造。例如,一些描写边塞、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虽然可能借鉴了唐代边塞诗的某些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和时代背景是不同的。
技巧的精进: 模仿前人的精湛技巧,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学功力。后代诗人对唐诗格律、对仗的精研,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四、 并非所有宋代以后诗歌都是仿作

尽管存在上述现象,但将宋代以后的诗歌一概而论为“仿出来的”,是对中国诗歌史的极大简化。

宋诗的创新: 宋代诗歌本身就极具创新性,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诗歌,在题材、风格、语言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方面,有别于唐诗的意境营造。
元明清的亮点: 元代的高适、杨维桢,明代的高启、唐寅,清代的纳兰性德、袁枚、赵翼等等,他们的诗歌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成就。即使是那些受到前代影响的作品,也往往能在其中找到新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感悟。
新文化运动后的变革: 到了近现代,白话诗的兴起,更是对古典诗歌的模仿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虽然古典诗歌的创作并未完全消失,但主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总结来说, 宋代以后诗歌中“仿”的现象之所以显得比较突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唐诗高峻的成就带来的压力、科举制度对程式化的要求、传统文化中的复古情结、文学理论的引导,以及文化传播的便利性等等。这些因素使得部分诗人倾向于模仿前人的风格和技巧,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和文学批评导向下,更容易产生“套路化”和“似曾相识”的作品。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宋代以后诗歌的价值和创造力。模仿与创新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总是相伴相生的,关键在于模仿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是否能在此基础上注入新的生命力。很多时候,那些被认为是“仿作”的作品,也可能是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同时,融入了新的时代情感和个人体验,只是这种“新”可能不够明显,不为所有人所察觉。

如果你带着“宋代以后的诗都是仿的”这样一个预设去读诗,自然会更容易找到“仿”的证据。但如果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品读,会发现即使是在“仿”的背后,依然可以看到诗人对语言的锤炼、对情感的表达、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在继承传统中寻求突破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宋朝确实开启了一个以文制武的时代,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是前朝的惨痛教训,以及统治者对国家稳定和中央集权的极度渴求。回溯到唐朝,虽然“武”的色彩依旧浓厚,但藩镇割据的乱象早已埋下隐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将这种“武”的跋扈推向了极致。将领们凭借手中的兵权,拥兵自重.............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理解汉代“天人合一”的新儒学与宋代“格物致知”的理学在进步性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汉代,一个国家初建、文化整合的时代,儒学在此时经历了重要的转型。董仲舒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谶纬之学等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政治观相结合,构建了一个.............
  • 回答
    说“轿子在宋以后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仔细辨析。 准确地说,轿子在宋代及其以后,在特定阶层和社会场合中,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并且其使用范围和工艺有了显著发展,但它从未成为普罗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 能够负担和使用轿子的,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阶层,如官员、贵族、富商、以及在重要场合.............
  • 回答
    宋朝以来,尽管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流途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科举出身却能位居高位的官员。要说最高能够做到什么官位,这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非科举途径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非科举出身”的范畴。这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荫袭出身,即官员的子弟凭父辈的恩荫入仕,这.............
  • 回答
    中国传统上将宋朝视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主要源于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在军事上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并最终丧失北方半壁江山的现实。这种历史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视角,以及儒家士大夫对王朝军事实力和领土完整的重视。然而,《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北宋都城汴京(今.............
  • 回答
    如果宋哲宗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且延续其亲政之后的执政理念、政策,宋朝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赵煦,这位英年早逝的宋朝皇帝,其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在他亲政之后的几年里,他锐意改革,展现出雄才大略的潜力,然而天不假年,他的早逝成为了北宋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政治体制、军事实力以及民族融合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宋末和明末之所以未能像南北朝一样将北方异族阻挡在长江以北,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南北朝时期虽然将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地理上分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赵匡胤选择“宋”作为国号,这背后并非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考量、政治策略,甚至是一种“借古喻今”的巧妙安排。他当然知道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宋国,这个国家的影响力,特别是其文化和经济成就,在赵匡胤那个时代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选择“宋”,恰恰是要借助这份历史遗产,为新生的宋朝镀上一层正统和.............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但在分析其时代风貌和民生背景时,我们之所以多以宋朝作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这种分析模式的合理性:1. 小说本身的叙事背景设定在宋朝: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水浒传》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其中充满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其故事的主要背景设.............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推行了“以文制武”的国策,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文强武弱”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具体情况。宋朝的“以文制武”:一种主动的选择与深远的隐忧宋朝的“以文制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
  • 回答
    宋朝,一个在很多历史爱好者心中,尤其是在经济层面,有着“盛世”标签的朝代。提起宋朝,人们会想到市井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海运的昌盛,以及科技的进步。然而,与经济上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国库常常捉襟见肘,甚至“空虚”的困境。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赚得少花得多”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