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宋在孝宗乾道以后将左、右仆射改为丞相后就废除了尚书令等官,为什么此后的郑清之等人依旧能赠官尚书令?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

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调整:废除尚书令并非“一刀切”的消失

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的官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僵化体系。特别是关于尚书省的职能和官员设置,一直在演变。

唐宋尚书省的演变: 在唐朝,尚书省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下设六部,尚书令(或名位更高的尚书仆射)是重要的宰相级职位。到了宋朝,随着宋太祖开始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枢密院和中书门下。虽然尚书省及其六部依然存在,但其职能和地位已经不如唐朝那样核心。
乾道年间的改革: 孝宗乾道年间(1163年 1173年),宋朝确实进行了一系列官制调整,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原有的左、右仆射改称为丞相,并调整了宰相的设置。这个“废除尚书令”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尚书令不再作为常设的实职官位来设置,或者说其作为最高级长官的意义被削弱了。 之前的左、右仆射本就是尚书省的长官,与尚书令在职能上有所重叠或关联。改为丞相,更像是将宰相的头衔与中书门下这套体系更加直接地绑定,也更符合宋朝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的运作模式。

那么,既然制度上“废除”了尚书令这个常设实职,为什么后人还能被“赠官”尚书令呢?这就要说到“赠官”和宋朝的“寄禄官”制度了。

“赠官”的特殊性:荣誉、追赠与政治信号

什么是赠官? 赠官是一种特殊的官职授予方式,主要有两种情况:
1. 生前加官: 指皇帝在官员在世时,因其功劳或特殊原因,额外授予其一个高官的头衔,但这个头衔往往是虚的,不实际管理事务,更多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提升。
2. 死后追赠: 指官员去世后,皇帝追念其功德,追赠一个生前未曾担任过的、更高的官职。这是一种最高的荣誉,用以表彰其生前的贡献。

尚书令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尚书令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一种非常崇高的职位,即使在制度层面不再常设为实职,它仍然保留着一种象征性的尊贵感。特别是追赠为尚书令,是一种极具分量的荣誉,它意味着对这位官员生前“佐政有方”、“德高望重”的高度肯定。

郑清之等人的情况: 郑清之(1176年-1251年),是南宋中期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官至宰相。他在世时,因为其政治上的影响力,或者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功劳,皇帝可能会为了笼络、表彰他,而生前加授他一些荣誉性官职。而他去世后,更会被追赠官职,其中就可能包括了象征意义极强的尚书令。

“寄禄官”与“虚职”的存在

宋朝的官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寄禄官”制度。

寄禄官: 指官员本身拥有一个常设的、有实际职权的“差遣”官职(如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等),但同时也会根据其品级和资历,授予一系列“寄禄官”,这些寄禄官本身不承担具体事务,但可以作为官员俸禄和地位的依据。例如,一个高级官员可能被授予“尚书左仆射(赠)”、“太尉(赠)”等名号,这些都是“寄禄官”或者说“虚职”。

虚职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曾经重要的实职官位,在制度改革后,其职能被其他机构取代,但这些官名仍然作为一种荣誉存在,或者被纳入寄禄官体系。尚书令在乾道改制后,可能就属于了这一类。它不再是尚书省实际的最高长官,但其名号依然尊贵,可以作为追赠或加官的荣誉头衔使用。

总结来说,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能获赠尚书令,是因为:

1. 赠官制度: 赠官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高度表彰,可以追赠生前未曾担任过的官职,包括一些虽然在制度上不再是常设实职,但仍然保有崇高历史地位的官名。
2. 尚书令的象征意义: 尽管孝宗乾道年间废除了尚书令的常设实职,但尚书令作为历史上宰辅重臣的象征性官职,其尊贵地位并未完全消失,成为追赠的“荣誉头衔”。
3. 寄禄官/虚职体系: 宋朝的官制允许官员拥有寄禄官或虚职,这些官名本身不一定有实际的政务处理权,但承载了荣誉和品级信息。尚书令在这种体系中可以作为一种荣誉性官职被授予。

所以,这不是说尚书令这个官职被完全“复起”并恢复了原有的实权,而是说在赠官的框架下,这个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官名被赋予了新的荣誉意义,用以表彰像郑清之这样的重要大臣。这是一种官制灵活性的体现,也是古代政治中荣誉与权力相互交织的常见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谢邀。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值得去探讨。题主的纠结点可能在于“你都三省合一还把三省长官删掉了,为啥他们的长官还能用于给死人赠官呢”?这里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下能够赠官的合理性。

一、流程上存在的必要性

尽管乾道八年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但从机构上来说,三省并没有取消,这点可以从文书格式上得到体现,比如。绍熙三年十二月,左丞相留正推荐朱熹拟任知静江府,朱熹不愿赴任,撰写 《辞免知静江府状》言: “熹,十二月十九日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除知静江府……欲望朝廷,特赐敷奏,寝罢已降指挥,令熹依旧宫观,实为大幸。谨具状申尚书省,伏候钧旨。”另《两浙金石录》藏有理宗朝的札子,具体如下:

临安府状……正月贰拾叁日奉圣旨依□僧清远令尚书省出给敕牒。(楷书,十三行)

付南山高丽慧因教寺 宝庆叁年正月贰拾叁日(大楷字,二行,尚书省印一)

少师、右丞相、鲁国公押封(尚书省印二)

尚书省劄(小字,正书) 临安府状……拾壹月拾贰日奉圣旨:……(细楷书,十一行)

右劄付南山高丽慧因寺

绍定肆年拾壹月拾伍日(小字正书,尚书省印)

少师、右丞相押封(大字,行书)

这可以体现出,在文书系统上,尚书省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可能是尚书令作为赠官存在的必要性之一。

二、机关未被废除

宋代的三省是个名存实亡的机构,即便是元丰改革的时候赵顼强行给他续了一把、搞了个假古董系列,但仍然架不住时代潮流的马车滚滚碾压而过。建炎三年四月,门下、中书两省合并为一省,随后也就是乾道八年这一次,中书门下也与尚书合并,并为一省。尚书省仍然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文书)

三、文字上的理解

其实题主提到的这些,包括《中兴圣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都提到,乾道八年,“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罢置。但这很有可能是不给活人发这三个岗位了。从实际角度来说,北宋前期很多宗室、重臣还可以在活着的时候捞到一个三省长官的名头,南宋以降就不多见了,乾道八年之后是彻底断了可能性。但给死人赠官应该还是可以的,毕竟三省未废、罢置三省长官(不给活人)而已。

粗浅的理解,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提起赵宋,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史书记载,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仿佛带着一股温润的光泽,又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韧劲。首先,在“天下”这个概念里,赵宋无疑是舞台的绝对主角。你想想,当时的世界图景,北边有辽、西夏这样气势汹汹的邻居,后来又有金和蒙古虎视眈眈。但赵宋却硬生生在中国.............
  • 回答
    要辨明赵宋是否为沙陀人,我们需要从历史记载、家族渊源、族群构成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历史人物出身、民族构成演变、以及史料解读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沙陀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沙陀人是一个起源于西突厥语族的一个部落,在中原历史上活跃于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他们以勇猛善战著称,其首.............
  • 回答
    宋朝,尤其是赵宋王朝,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可以说是笼罩在一层复杂而又矛盾的面纱之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建立王朝时的历史背景,以及随后面对的现实地缘政治格局。首先,要理解赵宋对外政策,必须回到其“来之不易”的建国史。赵匡胤黄袍加身,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个过程也让宋朝在军事上积累了巨大的消耗,并且.............
  • 回答
    赵宋和清朝,一个是历史上辉煌的宋朝(通常指北宋和南宋),另一个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它们之间隔着元朝漫长的统治,历史跨度、社会结构、文化特质,乃至统治方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要说起来,那可就太多了,咱们一一道来,尽量讲得细致些。首先,从民族和统治集团来看,这是最核心的区别。 赵宋: 赵宋王朝.............
  • 回答
    “矬宋”,这个带点戏谑又隐约透着一丝无奈的称呼,是后世对赵宋王朝的一个常见诨号。它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和官员们,在背后或者在私下里,对这个朝代的一种评价和感受的凝练。要说清楚“矬宋”的由来,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这个“矬”字,它本身带有矮小、不足、短促的意思。.............
  • 回答
    要比较刘宋和赵宋哪个更“厉害”,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厉害”这个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军事实力、经济繁荣、文化影响力、政治稳定等等。而且,这两个朝代相隔甚远,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都大不相同,直接对比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不过,咱们不妨就从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走向的讨论。认为赵宋(宋朝)是中国文化最高峰,而不是明清,这是一种颇有见地的观点,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逻辑。它并非否定明清文化的成就,而是强调宋朝在某些维度上所展现出的独特高度和深远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 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说到“得国不正”,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桥兵变后的赵宋,但提起“晋朝”,那篡涂和“八王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混乱,也绝非什么光彩的开端。然而,后世对赵宋的评价,总体而言要比西晋和东晋都要正面得多。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得从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名称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为什么刘裕建立的朝代被称为“刘宋”,而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则简单称为“宋”。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历史命名的一些惯例和考量,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朝代名称的由来并非总是以开国皇帝的姓氏直接命名。古代王朝的命名,有几种常见的方式: 国.............
  • 回答
    金鹰奖“观众喜欢的女演员”提名名单公布以来,围绕宋茜和赵丽颖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脱水”后的排名变化,更是牵动了不少粉丝的心弦,也引发了外界对这背后原因的广泛解读。“脱水”背后的数据变化与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脱水”这个概念在网络投票中通常指的是剔除刷票、异常票等无效投票后,根据真实的、可.............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赵薇和徐峥的电影大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年轻一代导演的市场号召力在增强,并且他们可能更懂消费者。但要下定论说“年轻一代导演已经成长起来,并且更懂消费者”,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更广泛的样本。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赵薇和徐峥的成功案例分析: 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回答
    赵今麦在《开端》中的演技是否过誉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开端》的热播让她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评价,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关于“过誉”的讨论。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角色塑造的挑战性与赵今麦的呈现: 角色复杂性: 李诗情这个角色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她不是一个简单的线.............
  • 回答
    赵薇的这番话,触及了当前娱乐圈以及更广泛社会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尤其是在女性在职业发展、商业代言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她所说的“所有女演员都很难出头”以及“化妆品护肤品都是小男生在代言”这两个层面可能出现的原因。一、 “所有女演员都很难出头”:这句抱怨背后,可能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有.............
  • 回答
    赵敏让张无忌做的“第三件事”是让他给自己画眉,这背后蕴含着赵敏对张无忌的一种试探、一种情感的表达,以及一种对两人关系发展的期待。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倚天屠龙记》原著中的情节以及角色的性格来分析。一、 背景回顾:赵敏与张无忌的纠葛在赵敏让张无忌画眉之前,两人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波折。赵敏作为元.............
  • 回答
    赵立坚转发《神奈氚冲浪里》这幅画作,以及日本外相林芳正就此提出的删帖要求,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力求说得详尽一些,也尽量让感受真实些。首先,我们得理解赵立坚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他发推特,特别是转发这样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画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官方.............
  • 回答
    赵明这番话,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向外界传达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荣耀,铁了心要继续深耕手机业务,而且目标是要做全球市场的老大。我们把这句话拆开来看,才能更好地理解它背后的含义。“荣耀不会造车”:这句话是核心,它直接否定了很多人猜测或者期待荣耀会像其他科技巨头一样,跨界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可能性。 明确.............
  • 回答
    赵薇近期的状况可以用“沉寂”和“低调”来形容,与她过去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高曝光度和活跃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自2021年8月底开始,赵薇在中国的公众视野中几乎完全消失。具体来说: 社交媒体账号被禁言、移除或无法访问: 最早是她的微博账号被禁言,之后陆续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账号显示“不存在”或无法正常.............
  • 回答
    赵小棠的许多行为被认为展现了“真性情”,这在娱乐圈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标签。要详细分析她的“真性情”是否真实,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并结合她出道以来的一些具体表现。“真性情”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在公众视野下,“真性情”通常意味着以下几点: 不加修饰、直接表达: 不太顾及外界评价,想到什么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